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0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0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03、自然辩证法内容体系: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活动方法;⑷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⑸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与特征、创新型国家建设。

0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自然科学基础:哥白尼革命、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里略自由落体实验、哈维血液循环理论、波义尔元素说等,这一时期力学成为主导学科,分析方法成为主要方法。

前提与基础:⑴人与自然两分;⑵自然的数学设计;⑶物理世界的还原论说明;⑷自然与机器的类比。

主要观点:⑴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⑵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⑶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⑷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⑸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⑹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绪论1、⾃然辩证法的定义(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关于⾃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般规律以及⼈类认识和改造⾃然的⼀般⽅法的科学。

(3)是对⼈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四⼤部分内容:(1)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和意识。

(2)唯物辩证法—⾃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般规律和最基本的范畴;对⽴统⼀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坚持改⾰开放,要学会说“两句话”,要注意“两⼿抓”。

这些思想就是辩证法的⼀分为⼆、两点论思想⽅法在实际⼯作中的⽣动体现。

(3)认识论—认识产⽣和发展的⼀般规律、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的真理性。

(4)唯物史观—社会历史发展的⼀般规律、⼈的本质和⼈的价值。

3、⾃然辩证法是对⼈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总结和展望。

⼈类认识⾃然和改造⾃然的已有成果,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已有成果,概括总结已有的成果,就能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根据历史和现状,⼜能预测未来。

创造新知识的最基本的⽅法,即科学研究⼯作的三步曲,即总结历史,了解现状,预测未来。

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然观:⾃然观是关于⾃然界及其与⼈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们认识和改造⾃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法论前提;它和⾃然科学发展相⼀致,并随其每⼀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主义、辩证法和形⽽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然观是⾃然观的⾼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然观的核⼼;马克思主义⾃然观是具有⾰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然观,是⾃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节马克思主义⾃然观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类实践⽔平和认识能⼒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然界既产⽣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奴⾪社会的脑⼒劳动和体⼒劳动相分⼯,产⽣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答:1)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的发展过程。

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2)证伪主义:科学不能证实,但可以证伪。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大胆探索,谨慎求证的过程。

代表人物:波普尔3)历史主义:a库恩:科学发展与科学史相结合;b卡拉托斯:综合了证伪主义和历史主义2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答:1、广义的自然辩证法,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问题。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科学发展史,探讨科技发展极其重大哲学问题。

2、自然辩证法是一学科群。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重大科技成果需要从哲学高度加以重视以及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

3、狭义的自然辩证法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基础,探讨自然界本质及其演化规律及自然观问题。

4、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技观,又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还是包括数学和其它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主要包含自然观,科技观和科学研究方法论,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界,科学世界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始终。

3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答:以两类矛盾为主线,分为六大部分:一,导言。

主要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有其必然性。

19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辩证法打开了重大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科学与哲学。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便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三,辩证法。

重点论证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强调其客观性,由三大规律,五对基本范畴构成。

四,物质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根据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研究自然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借鉴了辩证法的概念,将其应用于自然界的研究中。

自然辩证法涵盖了物质的起源、演化、运动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理解自然界规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资料,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等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以及物质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通过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过程,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和内在的发展动力。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普遍存在原理:自然界无处不充满着矛盾,它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2)矛盾的斗争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物质力量。

(3)矛盾的统一原理: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我们要全面把握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4)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是由于矛盾的不断解决和发展,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又是一种差异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概念
1.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等。

只有充分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之中,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自然辩证法 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 复习资料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合运动的结果。

9、生态文明: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1、历史发展上哲学源于科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对晚近的事情。

(举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哲学为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培根:对归纳法和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课件最后部分)“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

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三表法:具有表:所有正面例证缺乏表:所有反面例证程度表:不同程度的例证分类培根对自己的方法的评价是,它告诉如何整理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

他说,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只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3、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1)、科学对哲学的作用科学研究对哲学观念和理论的批判和挑战。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自我实在性的挑战。

举例: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观的挑战——李贝特实验在心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的实验当中,他使用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

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

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

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必考:二、古代有机自然观、机械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古代有机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1、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将自然界看成是物质元素在宇宙中逐渐形成的,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3、“自然”的涵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力的、不断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中国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哲学的四元素说:水/湿、火/热、土/干、气/冷机械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是一部及其,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基于牛顿力学的机器的自然图景;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因果决定论);三、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系统自然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基本思想:1、物质观:复杂性结构、相互联系及其演化。

2、时空观:时空与物质的关联——相对性。

3、演化观:从存在到演化4、生命观:自组织理论,一定条件下,事物会自发自主地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5、环境条件论:社会性、历史性的综合6、系统观:相互联系的整体(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和谐、天人合一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相统一的平衡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与自然要和谐一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是生态自然观,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专题1:(1)宇宙本源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认识大自然的历史,贯穿着对宇宙本源的未休止的争论,这也是目前为止哲学家一直思考的主题。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不仅让我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

盲人摸象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寓言故事。

传说,有人从王宫里牵出一头大象,许多人前来围观。

几个盲人也争先恐后地去摸。

第一个盲人摸到象牙,就大喊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大象的样子了!它像根棍子。

”“不对!”另一个扯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它像一把大蒲扇。

”第三个盲人摸到象腿,也嚷起来:“错了!错了!它像根柱子。

”“不!不!”第四个盲人摸着象身子说:“明明是一堵墙嘛!”最后一个抓到象尾巴的说:“你们都错了!它像根绳子。

”盲人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通常,人们都是用盲人摸象来比喻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很少有人会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盲人来看待。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盲人之争,比如,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物理学上的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牛顿的绝对时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要比盲人摸象更为复杂。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的过程中,我们“摸”到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等概念。

像盲人们一样,我们也在为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而争论不休。

所不同的是,盲人们摸象时,有人在旁边告诉他们是在摸大象,而现在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是在摸什么,更不会有人告诉我们摸到的是什么。

远在上古时代希腊的泰勒斯和我国春秋时期的《管子》就主张宇宙间的万物的本原是水;希腊阿那克萨哥拉曾经根据陨石的性质猜测太阳是块又红又热的大石头,月亮也同样是由大地上这种泥土构成的;我国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墨经》认为太阳是火,并指出其光色同温度有本质联系,阐明了月魄及其上灰光的成因。

《墨经》和德谟克利特更普遍地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我国战国时期由慎到和惠施创始的浑天说,把天地比拟为蛋状结构,也就是力图把宇宙万物作为满足一定规律的物质体系来对待。

布鲁诺(有神论者)在形成元始的“一”的思想过程中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这其中主要包括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和巴门尼德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
1、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挑战和冲击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37
(1)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光学。

偏振现象的发现曾经迫使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做出了光是横波的嘉定,横波假说仍然是从机械论框架中提出来的,然而一旦引入这一假定,机械论框架就失去了内部的和谐,由此产生了它无法摆脱的“以太悖论”困境。

这个“以太悖论”终于在这个僵硬的机械论框架(机械论自然观)内部爆发出来,并打开了它的第一个巨大的缺口。

(2)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星云假说是由康德和拉普维斯共同创立的。

他认为天梯是由原始星云通过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作用生成出来的;太阳系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历史。

它攻击太阳系的永恒性的观点,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假说。

地质渐变论是由赖尔创立的,它强调地球及其表面“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且能够导致物种的变异性;它以地球的缓慢变化所产生的渐进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了地质学。

(3)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人工合成尿素是由维勒完成的。

他以氯化铵等无机物制造出了有机物尿素,不仅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遵循同样的化学定律,而且还把康德的无机界与有机界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是由施旺和施莱共同创立的。

他认为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有机体在本质上都是从细胞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生长起来的。

生物进化论是有达尔文等创立的。

他主张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物种是可变的,动植物物种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他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的基础”。

(5)机械论自然观面临危机的真正标志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然图景与之抗衡,这就是以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提出的“场”的观念和由焦耳发现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虽然在这个“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论自然观曾经起过重大的,甚至是非常杰出的作用,但“场”的观念的形成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机械论自身的衰落。

2、自然界是循环演化的系统? P43
(1)演化是系统不可逆的运动形式,它包括进化和退化两种运动形式,其中进化是开放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递减的运动,是开放系统的对称性不断破缺的自组织过程;退化是孤立系统所发生的与之相反的运动,是孤立系统的对称性的量度增加和熵值增加的过程。

(2)演化具有突现性、混沌性、复杂性和循环性等特征。

(3)系统在变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随机性变化,并在某一时刻或局部空间生成微小的偏离——“微涨落”,以后,它再被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吸收并放大成“巨涨落”,多个“巨涨落”的生成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的“分叉”状态,并在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选择作用下,跃迁到新的稳定的有序的状态。

(4)系统在内部和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不断“自复制”出新的系统;系统通过自催化不断使其由低级形态演化到高级形态,系统在演化中,通过自反馈不断地
调整其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系统通过自复制、自催化和自反馈等使其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循环演化着,使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从逸散到集中循环演化着,使宇宙自大爆炸后从膨胀到收缩循环演化着。

(5)天然界系统和人工自然界系统或社会自然界系统都是演化的,贝塔郎菲、哈肯、普里戈金等人都曾经运用其理论研究人工自然界系统或社会自然界系统的演化规律。

3、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P76
(1)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了人类自身。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自然科学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以实证性使人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人类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造着历史。

自然研究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

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由蒸汽机、各种纺纱机、机械织布机和一系列其他机械装备的发明而引起的。

各种工具机、动力机和制造机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传统零散、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模式,推动了集中的,大规模的、高协作度的工产生产模式。

(2)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对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做出历史考察之外,还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机器的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认为,科技的应用除了提高了生产率,还拓宽了生产资料的利用范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和多样性的转化。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IU 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恩格斯较早的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提出“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运动和法国的政治革命。

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

科学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

4、生态自然观对于我国推进生态生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 P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的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是“五位一体”的完美呈现。

“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环境美,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神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这是因为生态自然观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生态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行为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并未像目前这样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生态学尤其是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并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生态自然观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生态自然观强调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内的人类主体论、追求的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以及对人和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系统认识和处理方法等都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相一致。

生态自然观所关注的人和自然关系,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它为科学发展观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了理论前提。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民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实现自然生态文明,而自然生态文明是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因此,生态自然观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目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魅丽和感召力,一定会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