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侵犯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陈连山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4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

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事件,郑在书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

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

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石击起千层浪。

很多国人,包括学者、政治家都觉得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成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情上无法接受。

网络上更是骂声一片,认为韩国的申报是偷窃中国文化遗产。

这就是所谓的“端午保卫战”。

这种说法经过时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批评、经过民俗学家贺学君等人现场考察韩国江陵端午祭并详细说明它跟中国端午节有区别之后,并没有消失,至今还有流传。

我认为:这场冲突的起因很复杂。

其表层原因是中韩两国国民对于对方文化的误解,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考察中韩两国端午节(包括韩国江陵端午祭),还原事实真相,以消解误解。

深层原因则是双方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我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加以分析。

二、中韩两国端午节的事实我在《话说端午》(2008年)一书中全面考察过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流传变化和基本性质。

韩流入侵中国文化现象调查

韩流入侵中国文化现象调查

关于“韩流”入侵中国的文化现象探析——以“韩剧”为案例一、韩剧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一)九十年代的探索阶段1993年,也就是在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的第二年,中央电视台引进了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

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强烈的风潮,而且播出的地域范围并不广泛,但是这正式开启了韩剧在中国的市场基础。

早期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的观众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风俗的相通性,可能有更早地接触到韩剧。

1997年,央视再次引进以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并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每周一集播出,虽然当时并没有做任何宣传,但是却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反响,收视率高达4.2%。

这算是韩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第一次小高潮。

1998年、1999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韩剧《真情》、《恋风恋歌》,此后韩剧在我国电视剧产业中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开始影响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

(二)新世纪初的火热登场进入21世纪,韩剧表现出题材多样性与丰富性,如历史题材《明成皇后》、《女人天下》,浪漫爱情剧《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家庭伦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视热潮,亚洲各地刮起了“韩流”旋风。

2005年韩剧仍是一路飙升,《浪漫满屋》、《黄手帕》、《加油金顺》等剧红极一时,《大长今》把韩剧热浪再一次掀向高峰,收视率一路攀升,我们不妨来看一些数据:根据央视索福瑞市场调查公司2005年11月提供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更清晰地反映了韩剧的来势汹涌:2002—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播出过韩剧。

我国电视台2004年播出的249部引进的电视剧,107部来自韩国,占总数的16.5%,央视八套有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

下面的表1、表2,则更直观地显示出了韩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的热门程度。

表1 中国观众爱看的外国电视剧顺序名字/国家比例1 《大长今》(韩国) 70.67%2 《名成皇后》(韩剧) 28.44%3 《良知》(意大利) 0.29%4 《罗马电影城》(意大利) 0.15%5 《浮华世界》(英国) 0.14%6 《完美爸爸》(意大利) 0.12%7 《查理曼大帝》(法国) 0.06%8 《爱之罪》(美国) 0.05%9 《安托尼亚》(德国) 0.04% 10 《疑云》(意大利) 0.03% 11 《厅长夫人》(西班牙) 0.03%(来源:2005年CCTV电视剧频道海外剧场收视率实相调查)表2 中国观众偏爱的电视剧制作国顺序国家比例1 韩国 83.87%2 日本 6.05%3 美国 5.00%4 意大利 1.91%5 其他亚洲国家1.42%6 其他欧洲国家1.13% 7 英国 0.62%(来源:2005年CCTV电视剧频道海外剧场收视率实相调查)韩剧悄悄走进中国20多年了,流行的浪潮还是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文化总是“被韩国”?看看这些韩国古籍你就笑了

中国文化总是“被韩国”?看看这些韩国古籍你就笑了

中国文化总是“被韩国”?看看这些韩国古籍你就笑了《东国通鉴》,1485年,是从檀君朝鲜到高丽末期的史书。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韩国学者曾称,西游文化源自韩国、中国神话源自韩国、李白是韩国人等等,但是这些韩国古籍怎么回事?全是汉字啊!出海许可证。

济州人如要出航,均须得到济州牧使的许可,船主、艄公以及乘客的名字要记录在案。

韩国古代的官方文书也是用汉字书写。

济州大学校博物馆藏。

《东国舆地胜览》,1487年,朝鲜代表性的地理书。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目前,这些韩国古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经国大典》,朝鲜王朝的基本政典,成书于1485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这本书的编撰是朝鲜前期的重要业绩之一,以国王为顶点的权力集团统治体系最终确立。

《二伦行实》,1518年刊行,内容包括兄弟图、宗族图、朋友图、师生图等,以中国人物构成。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五伦行实图》,1797年,灌输儒家理念。

这一页讲述的是“董永至孝”的故事。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四佳集》,1705年,朝鲜世祖到成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臣兼学者徐居正的诗文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朝鲜赋》,1531年,董越撰,对朝鲜的山川、风俗、民情、物产等方面进行记录。

韩国高丽大学校图书馆藏。

《老乞大》,16世纪,朝鲜半岛广泛流行的中文教材。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乞大”是契丹的音译,后来沿用指称中国人,“老”作为前缀表示尊敬。

《光国志庆录》,1744年出版,朝鲜宣祖时期“宗系辩诬”结束后,1587年臣僚将和答诗篇整理结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摘要:韩国申遗工程有盗用中华文化的嫌疑,引起了国内关于中华文化的热议和反思。

比照韩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和传承态度,国内的文化保护却显得薄弱无力。

特殊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淡忘了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中国是时候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字:韩国申遗中国文化全球化文化冲击文化保护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她,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自是不用多说。

历时千年,各种文化习俗向来是沿袭至今,只无非,这种传承随着岁月的洗礼却是开始慢慢淡化开来。

就拿节日来说,传统佳节渐渐变得空有其表,人们只关注会放假几天,却忽略了其暗地里的文化内涵。

可最近,一系列事情却是为国人敲响了警钟——韩国的申遗工程有了染指中国文化之嫌。

“端五节〞,“暖炕〞这些暧昧的申遗工程引起了热议。

这时,人们才开始对逐渐淡忘的文化产生了重视。

韩国,与中国不同,他没有中国悠久的历史,更没有中国宏伟的幅员。

可就是这么个国家,在文化的保护上却是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我国现有 28 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数量低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世界第三位。

韩国历史远无我国悠久,面积也仅 10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浙江省大,却也有 7 处世界文化遗产。

2022 年底,热中申遗的韩国人再次笑到最后,煞费苦心之后,韩国的泡菜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除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外,韩国已经拥有宗庙祭礼乐、板索里、阿里郎、江陵端五祭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韩国这样历史上依附中国文明,国土及人口有限的小国来说,这样的数字显示了韩国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推崇,以及国际社会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2022 年,韩国申遗又有大动作。

韩国政府方案为分布在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日军慰安妇纪录申遗,争取 2022 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韩国人的方案是,先行调查韩国国内、中国、东南亚和日本的慰安妇资料现状并编辑目录,至 2022 年底完成目录化工作,再提交给韩国文化财厅作为申遗对象。

外国剽窃中国文化案例

外国剽窃中国文化案例

外国剽窃中国文化案例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外国剽窃咱中国文化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吗?有段时间,韩国居然说端午节是他们的!端午节啊,咱们中国多少年的传统节日了。

咱们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那都是有深厚历史底蕴的。

可韩国倒好,非要说这是他们的节日,还去申遗。

这不是明摆着剽窃嘛!还有那个中医,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针灸、中药、推拿,多厉害的医术啊!结果有些外国人,不经过咱们同意,就拿去说是他们的成果,还搞出一些所谓的“创新”。

哼,这能行?再说说汉服,那精美的刺绣、独特的款式,多美呀!可有些外国品牌,直接抄袭汉服的设计元素,稍微改改就说是他们的原创。

这简直太过分啦!咱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咱们的骄傲。

可不能让别人随随便便就剽窃走。

咱们得保护好,传承好,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中国独有的璀璨文化!稿子二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外国剽窃中国文化的事儿。

你瞧,像咱们的造纸术,这可是对世界文明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

结果有些外国人,不承认是从咱们这学去的,还说是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还有武术,咱们中国武术那是源远流长,什么少林功夫、武当拳法,多有名啊!可有些外国人,学了点皮毛,就回去说这是他们创造的新武术流派。

哎呀,真让人生气!再说说咱们的美食文化,饺子、汤圆、火锅,多有特色啊!可有些外国餐厅,照猫画虎做了个差不多的,就说是他们的特色美食。

这怎么能行呢?咱们中国文化那是瑰宝,每一样都凝聚着咱们先人的智慧和心血。

那些剽窃的人,就是想不劳而获,占咱们的便宜。

咱们可不能让他们得逞,得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可不是那么好剽窃的!咱们要一起守护好咱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闪耀光芒!。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第二,政府的有效管理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自“文化立国”的战略提出后,韩国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 其政策重点主要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 构筑文化产业基础网络体系、强化外向型产品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2001年在文化产业支援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目的就是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支援文化产业。同时还成立了各种行业协会,具体负责协调每个行业的发展。韩国还设立多个专项基金,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等。在首都首尔有众多的博物馆,如民俗博物馆、地球村民俗博物馆等,向参观者全面展示韩国人的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
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对民族传统文化从观念和行为等各方面的有力保护和传承。
第一,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由于历史原因,韩国同中国在传统文化上有很相似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民俗活动。类似中国民间庙会、赛龙舟之类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般规模都相当大。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了民族传统文化。在温阳有纪念民族英雄李舜臣的“温阳文化节”;此外,珍岛的灵登祭、光山的战祝祭、江陵的端午祭、百济的文化祭、安东的民俗祭,近年来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传统祭祀活动。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对端午节真正发源地在中国的实际是莫大的冲击。现在,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韩国还有到文庙祭祀孔子孟子的习惯。在传统的281所乡校和84所书院,仍然还设立有“忠孝教育馆”,经常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至今仍然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国元代时的《朱子家礼》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因此西方有些学者把韩国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在韩国, 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广大民众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

班级:10G物流二班姓名:徐晴晴学号:10103080232中韩文化矛盾的冲突韩中之间经济交流日趋活跃,但两国国民间的文化矛盾却时不时就浮出水面。

这其中,有在受大众过激情绪支配的大环境下,两国一些个人的失误被网络迅速传播,并被扩大和戏剧化的原因。

但在此,我想对中国大众文化主权意识的扩散现象深表担忧。

文化并不能像一种商品或发明主张所有权。

如果一种文化具有普遍价值,便会被世界人民所共享。

如果中国文化传统能够在世界各国流行,那么这不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侵害,而是对中国文化优越性及其普遍价值的一种证明。

而且,一些中国曾经舍弃过的文化在其他地区得到完好保存和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曾遭五四运动否定的儒教文化,在韩国就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变身为一种独特的韩国文化。

同样,仔细观察中国的独特生活文化,也可以发现其融合了世界很多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与文明。

这些就是文化的属性,即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进行交流、传播、变形和修改。

中国曲阜的孔子祭奠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韩国儒学者就在复原其传统仪式上提供过帮助。

一种文化和文物均源自某个地区或组织,但这些都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产。

在保护和尊重文化的同时,应该视文化为可共享的公共财产。

因此,我们不能主张文化主权或否定某种文化在其他地区以特殊形态存在,而是应该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解释文化。

在分析为何韩中之间的文化矛盾尤其突出的时候,将文化商业化是不合理的。

当下的中国遵循“经济第一”主义,把所有东西套进经济利益的框架内,文化也被视为商品。

于是,企业间的竞争意识就被用来处理文化问题。

此外,将文化视为政治手段,助长文化爱国主义,也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韩中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对于韩中文化交往的未来,我是持乐观态度的。

两国建交时间短,对文化理解的不足,文化交流的不够充分,才会导致如今韩中之间出现“成长痛”的现象。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两国的知识分子、媒体和文化产业从业者们都应作出认真而积极的努力,并扩大两国人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韩国频频争夺中国文化遗产

韩国频频争夺中国文化遗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韩国因为太缺少自己独立的历史和文化,从 骨子里就有自卑,所以,总喜欢和强大的民 族攀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啊!说明我们中国文化的吸引 力太过强大了!
iPad2如期发布,其支持10种语 言,但没有韩语
iPad2如期发布,其支持10种语 言,但没有韩语。韩国网友表示 遗憾说:“韩国是个不可忽视的 市场,为什么不支持韩国语呢?” 中国网友表示:“还是苹果老辣, 从根本上杜绝了苹果是韩国人发 明的可能。”
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
2007年,韩国在德国办“韩国是印刷术 的起源国”展览。而此中展出的、诞生于 1377年《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 节》被标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活 字本。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 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汉族, 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 英山县草盘地工印 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 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 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 印刷术。
韩国频频争夺中国 文化遗产

“ 江 陵 端 午 祭 ” 申 报 世 遗

韩 医 改 中 医 申 报 世 遗

孔 子 是 韩 国 人 ?

韩 国 发 明 活 字 印 刷 术 ?

韩 国 学 者 称 韩 国 人 祖 先 发 明 汉 字
“江陵端午祭”申报 世遗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 祭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 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 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 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孔子是韩国人?
正当中国的论坛上还在为应不应当 祭孔吵得不停,韩国人已经在准备 拿祭孔大典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下一步就是把孔子彻彻底底的变成 韩国人了。韩国人论证孔子是韩国 祖宗箕子的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韩国侵犯中国文化
孔子:
正在酝酿把孔子纳入韩国的遗产,不久就要出手了;
去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大陆与台湾同时举行了祭孔大典。

而在此前的9月26日,一组韩国祭孔大典的图片也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

抢在中国之前大规模宣传自己的祭孔活动,韩国人的用意又何在呢?韩国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人觉得只有他们才是祭孔的正统,只有他们才最有资格祭祀孔子。

然后就可以拿他们几百年历史的祭孔大典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韩国论证孔子是韩国人还有这样的论据:朝鲜半岛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商朝贵族箕子。

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箕子的亲戚—微子。

孔子是宋国贵族后代,当然也就是韩国祖宗箕子的后代了。

比较正式的:
●2007年8月名为《蚩尤天皇》的韩国历史小说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为韩国祖先。

●2006年10月,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

●2006年10月,一篇在网上流传的《韩国史》地图将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大部分领土划入古代韩国版图。

●2005年10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今年长春冬季奥运会上,众多韩国运动员在领奖台上联手打出“长白山是我们的领土“的韩文标语,在中国的地盘上如此嚣张,不是背后有韩go-vern-ment撑腰,就是长期以来的歪曲历史教育所导致的恶劣影响;
捕风捉影:
●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

●毛泽东、姚明是韩国人后裔。

●熊猫的故乡发源地在韩国。

●“端午”起源于韩国,为其申遗。

●佛教创始人、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人的释迦牟尼是韩国人。

●韩医针灸为国际标准,“超过中国,证明了韩医的优秀性”。

●在其新版的万元纸币上印着中国古代天文发明“浑天仪”,称是其发明,为“国宝”。

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这一系列的中韩文化之争事件中,有些韩国化也只是媒体媒体不负责任的捕风捉影,我们固然要谴责媒体的操行问题。

然而,无风不起浪,如果不是某种社会意识已经给韩国人酿好了一坛子老陈醋,媒体也就难以达成制造轰动效应之目的。

对于中国的文化频频“被韩国”,我们究竟该持何种态度,是该一笑而过还是奋理力争?是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需要保护,更多的理性的学者建议我们在和韩国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反抢”之前,首先该做的还是反思,反思,随着经济力量的强大,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确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尊重,一方面我们反对别人‘抢走’我们的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在不断地破坏这些文化。

在我们的文化被“韩国化”后才后知后觉的起来保护、起来质骂,只能算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们要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