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层次划分及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和不同治疗方式对其影响,比较了常见治疗方法的效果,并评估了长期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有关,为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调整提供了策略。
未来研究应注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性研究,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并为其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分析、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心血管事件、研究、评估、治疗方案、调整策略、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也逐年增加。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对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至关重要。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层次划分及相关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心血管危险性的影响,以及比较常见治疗方法的效果。
对于长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关联性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2 研究目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及其治疗效果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不同层次,并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心血管危险性的影响。
通过比较常见治疗方法的效果,评估长期治疗效果,并研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联性,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及调整策略。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层次划分及治疗效果评估,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 正文2.1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层次分析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不受控制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高血压病心血管与脉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表2 两组 患儿 复发情况 比较 例( %)
症或转为慢 I 生肾病。综上所述,运用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腠 陛 肾病具有 良好 的临床疗效,但因激素依赖 陛等原 因,需长期服药 以 降低复发率。应继续研究治疗儿童原发性腠 眭肾病方法 ,减轻副作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第1 1 卷第1 1 期( 总 第1 9 9 期) 2 0 1 3 年4 月 临床 与实践 L j n c h u a n g y u s h j j j a n
高血压病 心血管与脉压关 系的临床研 究
周 艺军①
【 摘 要 】 目的 : 探讨 脉压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关系 。方法 :选取 2 0 0 6 年1 月一 2 0 1 2 年1 月来笔 者所在 医院治疗 的高血 压患者 , 并 对其 各项资料统 计分析 ,探讨脉压增大对 于高血压心血 管事件预测的临床价值 。结 果:单 纯患有高血压组共有 3 0 7 例 ,脉压处在 4 0 — 6 0 m m H g 范围内的 患者 比较多 ,占 6 2 . 5 %;而高血压心血 管事件组共有 2 6 3 例 ,脉压处在 6 o ~ 8 0 m m H g 范围的频率最高 ,占 5 1 . 3 %。结论 :通过 脉压 增大来预测高 血 压病心血管事件很 有临床意义 ,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 以对其观察 。
分析 [ J ] . 中华肾脏 病杂志,2 0 1 2 ,2 8 ( 3 ) : 2 4 1 - 2 4 2 .
[ 3 ] 钮小 玲,徐虹,周利军 ,等 . 儿 童原发性膜性 肾病 l 6 例病理特点与远
期 预后 [ J ] . 中国循证儿科 杂志,2 0 1 1 ,6 ( 5 ) : 3 6 4 - 3 6 7 .
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所有 患者均进行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 日间每
隔3 0 mi n测试 1 次, 夜间每隔 6 0 m i n测试 1 次, 血压波动 的昼
夜节律运用夜间血压下降率来 表示[ 6 1 。 1 . 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计量 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 采用 / / ,
标与冠心病 的发病 率以及病 变程度呈正相关 , 但是 目前对血压 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的关系报道较少 。
虽然冠心病和 高血 压的发病机制为独立 因素 , 但是两者之
S B P , 对 以上 因素进行有效 的控制 , 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冠
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
检验 , P <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出现心血管事件组 的冠脉病 变积 分、患者 年龄 、 2 4 h动 态
收缩压 ( S B P ) 、夜 间动态 S B P 、 日间动态 S B P 、 4 2 h动态脉 压
( P P ) 、 夜 间动态 P P 、 日间动态 P P均 比无心血 管事件组 的数值 高( P < 0 . 0 1 ) 。见表 1 。
广东医学 , 2 0 1 2 , 2 4 ( 2 0 ) : 6 7 9 — 6 8 0 .
【 7 】 赵凯.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 片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 心病 中 的效果研究m. 海峡药学 , 2 0 1 2 , 2 1 ( 1 1 ) : 9 6 3 ~ 9 6 4 . [ 8 】 刘志文.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的疗效U l 吉 林 医学 , 2 0 1 3 , 4 2 ( 9 ) : 7 5 6 — 7 5 7 . [ 9 ] 屈 志萍 , 刘新 民, 张燕杰 , 等. 高血 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 的危险 因 素分析 啪. 天津医药 , 2 0 1 1 , 2 4 ( 1 ) : 5 5 — 5 6 . 【 1 0 】 蔡勇 , 张利霞 , 杨宏 . 非 洛地平 缓释片对轻 中度原发 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具体情况研究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治疗具体情况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时会给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带来很大的危险性。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以及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心血管危险性分层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
低危患者一般指年龄较轻,血压波动较小,无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
对于低危患者,一般建议通过非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如限制盐摄入、体育锻炼以及改善生活方式。
中危患者一般指血压较高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中危患者,除了非药物治疗外,还需要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高危患者一般指已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对于高危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高危患者还需要进行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以及定期进行相关的心血管检查。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分层和病情来制定,同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一般而言,治疗高血压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尽量避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单一或联合应用这些药物。
还可以考虑使用辅助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高血压患者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合理饮食等。
体育锻炼对于控制血压也非常重要,患者可以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评估,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
患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调整生活方式,遵循医生的指导,以达到控制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目标。
探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

探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并总结临床经验。
方法: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分析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
结果:200例高血压患者中,并发心血管病患者共110例,所占比例为55%(P<0.05);110例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中,血浆hs-CRP水平(>3.0mg/L)、Hey水平、ADP水平、高胆固醇、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靶器官损伤、体重、低运动量、心情抑郁均为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其发病风险以及危险因素涉及血浆hs-CRP水平(>3.0mg/L)、Hey水平、ADP水平、高胆固醇、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靶器官损伤、体重、低运动量、心情抑郁等,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运动量,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危险因素;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0-0187-02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通常以动脉压升高为临床主要特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血管瘤、肾衰竭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及多重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3-4]。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20世 纪 50年பைடு நூலகம்代 以来 我 国进 行 的 3次 普 查 结 果 显 示 ,高 血 压 患 病 率 1959年 为 5.11% ,1979年 为 7.73% ,1991年 为 11.88%。2004年 发 布 的 《中 国居 民营养 与健 康 状况 调 查报 告》指 出我 国成 人 高血压 患病 率 为 18.8%。高血 压 患者心 血 管事件 的发 病率 和 死亡 率 显 著 高 于普 通 人 群 。本 研 究对 我 院 507 例 高血 压 患 者 发 生 心 血 管 事件 的相 关 危 险 因素 进 行 了研究 ,以期 为控 制 高血 压患 者 心血 管事 件 的发 生提供参 考 。
male and 219 female in 507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as 46.15% (234/507),which was 70.09% (164/234)in male and 29.91% (70/234)in female.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were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BMI),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一C and f ibrinogen.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W e analyze the indicators between patients who oeeu ̄ed with and without cardiovas— cular events.Lo 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Results:There were 288
FEVER研究事后分析结果公布

FEVER研究事后分析结果公布??在近日召开的ESH 2015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宇清教授报告了FEVER研究的一项事后分析结果,引起关注。
研究结果FEVER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纳入9711例中国高血压患者。
入组标准为:50~79岁的男女高血压患者,如服用降压药治疗,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应入组患者分为氢氯噻嗪12.5 mg/d 非洛地平5 mg/d组或氢氯噻嗪12.5 mg/d 安慰剂组。
研究结果显示,与氢氯噻嗪12.5 mg/d 安慰剂组相比,氢氯噻嗪12.5 mg/d 非洛地平5 mg/d治疗组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138.1/82.3 mmHg对141.6/83.9 mmHg),卒中(11.2/1000患者-年对15.9/1000患者-年)、心血管事件(15.2/1000患者-年对21.2/1000患者-年)、全因死亡(7.1/1000患者-年对9.6/1000患者-年)等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本次公布的事后分析记录随访6个月时直至研究结束期间各次随访的血压变异性(定义为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平均真实变异度ARV)。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与SD、CV、ARV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计算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和其他参数的预测(心血管风险)效能。
结果显示,各次随访的收缩压变异性显著预测后续发生的卒中[ARV 风险比(HR) 1.071,95%可信区间(CI):1.025~1.118;SD HR 1.373,95% CI:1.159~1.626;CV HR 0.572,95% CI:0.451~0.726)。
舒张压变异性也呈现相似趋势(ARV HR 1.066,95% CI 0.992~1.145;SD HR 1.931,95% CI 1.435~2.598;CV HR 0.558,95% CI 0.438~0.710)。
然而,分析预测效能显示,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预测效能从高到低依次是SBP水平、年龄、舒张压ARV水平、SD、性别、CV和治疗方法。
2024血压监测和控制临床研究新进展

2024血压监测和控制临床研究新进展高血压是一种血管持续升高的高血压状态。
正常值的范围从收缩压低千120mmHg到舒张压低千80mmHg。
高血压是心脏病的五分之一1。
高血压显著增加成年人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2-4]。
因此对高血压临床诊断、诱发因素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自2024年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已发表了多篇国内和国外有关血压监测和控制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内容对诊断和治疗高血压有较大帮助。
本文简单介绍近期发表的研究内容,以便千对高血压新理念的认识。
1高血压监测和血压控制目前,自动袖带血压计广泛用千血压测量,但袖带血压计测量结果可能不准确。
近期一项研究纳入来自31项研究的2013名受试者,以男士(67.5%入中老年人(中位年龄63岁)和超重者(中位体重指数26.3 kg/m2)为主。
研究发现,与有创主动脉内收缩压相比,10岁时,袖带血压计测量的收缩压高12mmHg; 50岁时,袖带血压计高估的收缩压减少到3mmHg;而到80岁时,袖带血压计测量的收缩压则低3mmHg。
在0~29岁的人群中,袖带血压计测量的舒张压与有创主动脉内舒张压没有明显差别。
在30岁的人群中,袖带血压计测量的舒张压比有创主动脉内舒张压高2mmHg,且高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稳步增加,到80岁时高估值高达9mmHg。
在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值)方面,与心导管测量值相比,10岁时袖带血压计测量值高12mmHg ;,O岁时则低2mmHg, 低估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到80岁时低估值增至12mmHg。
分别校正性别(潜在的混杂因素)和身高、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潜在的调节因素)后,得到的结果都是相似的[5]。
该研究结果可能会对人一生中的真实(动脉内)血压模式提出质疑。
这可能会影响临床血压流行病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指南闾值、全球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
例如,在年轻人中,由千袖带血压计高估收缩压,可能导致高血压患病率高千实际患病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旨对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笔者单位收治的高血压且提供有效随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112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研究组将88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并就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中BMI、高血压家族史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LDL-C、H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TG、TC、ApoA、Cr水平与对照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和尿蛋白高、LDL-C、Cr、TC是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高危因素。
结论高血压家族史、BMI、LDL-C等是诱发心血事件的重要因素外,Cr、TC、尿酸、尿蛋白也是诱发心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且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另外一种不被学界关注的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之一。
标签:高血压;血浆纤维蛋白原;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
目前,学界对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危因素业已形成统一认识;同时,学界也会高血压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其他高危因素也在进行着不同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21%~25%左右;约有80%以上高血压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这也说明,我国高血压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因此,系统地研究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则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进行临床随访研究。
现将随访研究结果予以详尽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笔者单位收治的高血压且提供有效随访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3例,占46.5%,女107例,占53.5%;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8.9±4.6)岁;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12~18个月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0.7)个月。
根据随访结果,將112例(56.0%)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作为对照组;将88例(44.0%)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作为研究组。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1)伴恶性肿瘤患者;(2)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3)精神疾病患者;(4)
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5)无法配合随访者。
1.3 方法
对两组研究资料的临床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记录;并就其高血压家族史、BMI、吸烟、饮酒、生活习惯、年龄、性别等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基础资料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分析
研究组中的88例高血压患者的BMI、高血压家族史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临床生化指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分析
研究组患者LDL-C、H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TG、TC、ApoA、Cr水平与对照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诱发高血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分析
将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HDL-C、LDL-C、Cr、TC作为自变量;将患者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作为因变量。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和尿蛋白高、LDL-C、Cr、TC是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高危因素。
见表3。
3 讨论
目前,学界业已将高血压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肥胖、高脂血症、年龄等作为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将其作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危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发现:高血压与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
也有学者提出,一旦高血压患者存在多种高危因素时,往往这些高危因素会在彼此影响、彼此作用下进一步加大诱发心血管事件概率。
也有学者提出:高血压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具有促进作用,当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后,其心血管疾病则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病情。
因此,系统地研究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
则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中的88例高血压患者的BMI、高血压家族史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LDL-C、HDL-C、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尿蛋白、TG、TC、ApoA、Cr水平与对照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尿酸和尿蛋白高、LDL-C、Cr、TC是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高危因素。
该研究结果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在传统高血压诱发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另一因素。
研究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为肝脏合成的一种凝血因子,该凝血因子在人体内的浓度与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性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性,且血浆纤维蛋白原还是影响炎症与血栓存在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一旦伴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其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一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极易引发高血压患者出现血管栓塞性疾病。
该研究结果也在本文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改变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也要通过有效、对症的临床治疗来降低自身的血压、血脂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干预,则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概念。
综上所述,高血压家族史、BMI、LDL-C等是诱发心血事件的重要因素外,Cr、TC、尿酸、尿蛋白也是诱发心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且血浆纤维蛋白原也是另外一种不被学界关注的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梅,符二妹,符春女,等.21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
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8,39(4):152-155.
[2] Kotbi S,Mjabber A,Chadli A,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lasma fibrinogen concentr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verity in Morocc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Prospective study[J].Ann Endocrinol (Paris),2016,77(5):606-614.
[3] Kleber ME,Delgado G,Grammer TB,et al.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J].J Am Soc Nephrol,2015,26(11):2831-2838.
[4] 王惠敏.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讨论[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08):1011-1012.
[5] 蔡婷,黄晓玲,曾雁冰,等.中国居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5):83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