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合集下载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服民国时代,有枪便是草头王,地方割据势力林立,故而所部的军装服饰也是五花八门。

左:1911年的革命军军官;中:清军士兵;右:清军军官。

1927年的安国军政府官兵:左为孙传芳部步枪兵、中间为孙传芳,其实从相貌来看,更像段祺瑞;右为孙部童子军,手持红缨枪。

1910年代的军阀部队:左为北洋军军官,中间为手持毛瑟步枪的滇军下士,右为手持“汉阳造”的张勋辫子兵。

张勋辫子兵虽说留着个辫子土点,可人家脚蹬皮鞋马裤,也是土洋参半。

1920年代初期的军阀部队:左一,浙江省防担架兵;左二为孙中山部下的粤军医务兵;左三为皖系“国际维和士兵”(这支部队很有可能是中国参加一战后同盟国出兵干涉俄国远东行动的部队。

);1924年左右的张作霖部奉军,左一为奉军中的日本军事顾问,中间为手持短柄骑枪的奉军军官,右为奉军士兵。

东北冬天天气酷寒,狗皮帽子是奉军的标准装备。

这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造型:头戴青天白日军徽,臂缠红袖标。

这是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所部官兵打扮。

近代的北方军人颇有尚武风气,河北沧州地区更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官兵们对刀术多少都会几下子。

这便是“狗肉将军”张宗昌的部队:左边掌旗者为张宗昌所部的白俄雇佣军,中间为张部司号兵,右边张部步枪兵。

冯玉祥的国民军。

左边的士兵一手持枪,一手捧读圣经,全军读圣经也是冯玉祥治军的一大特色;中间这位,便是国民军领袖冯玉祥,看来和普通士兵打扮无异;右边是冯玉祥部最精锐的手枪队士兵,身背大砍刀,手持二十响快慢机。

冯玉祥部常年驻扎财力不足的西北,军装打扮都比较朴素。

这也是北洋军阀时代的部队装束:左边这位,手持德式MP18冲锋枪,此枪技术含量不高,皮实火力猛,深受中国军队喜爱。

中间这位,头戴翻毛皮帽,身背大刀,手持长枪,应该属于北方军阀部队的;右边这位脚穿草鞋,手打雨伞,颇有晚清士兵古风,左臂上套一“孙”字袖标,可能是孙传芳的部队。

右边这位一望便知,是东北军的打扮;中间这位,头戴德式钢盔,应该是国民党中央军了;左边这位,右手挥舞长刀,左手拿着日军钢盔,寓意战胜日本军,自然是二十九军赫赫有名的大刀队士兵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

涨知识:解放军军服经历15次变迁发展史,一定有你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制服进行了多次变迁,军服款式从简到繁,军服材料从低端到高级,军服功能从单一到完备,军服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要因素就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发展水平,建国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给军服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军队作战思想与军服设计观念的进步;第三是中国外交发展尤其是军事交流的程度推动了军服改革;第四个因素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军队军服历经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历史阶段。

由于环境所限,绝大部分军服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1949年1月,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之前,军委后勤部开始着手制作统一全军军服款式。

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前后进行了15 次军服改革调整,按时间分分别是50式、55式、58式、62式、65式、71式、74式、78式、85式、87式、97式、99式、04式、05式和07式,其中成体系换发的军服有50 式、55 式、65 式、85式、87式以及07式。

下面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时期的军服变迁进行介绍、分析。

50式军服——首次统一军服制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很快由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中央军委于1950年1月4日批准实行新的军服样式,这是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制式军服,开创我军拥有军种服装的历史,简称“50式”军服。

款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4 种。

在单衣标准方面,干部是开襟式,战士是套头式,女兵为连衣裙,男女均戴大檐帽。

55式军服——第一套军衔服装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全军从当年10月1日开始,着新式军衔服装——“五五”式军服。

这是我军军服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首次突破了我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军衔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军衔和勤务识别标志也比较系统,使我军军容仪表有了较大的改善。

55 式军服分常服、礼服两种,所有人员配发常服,校级以上军官加配礼服。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中国军服百年演变史:士兵篇
Republic730-头条号 2019/9/414:01
清朝光绪31年(1905年),大清帝国的传统八旗军和新军的士兵军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图为中华民国革命军和清帝国的新军士兵
1924年直奉大战时期,直军和奉军士兵军装。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民革命军、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及北伐时期的民国军政府的安国军。

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中华民国北平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士兵军装。

1934年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工农红军和国民革命军。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军和中央军士兵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士兵。

1943年汪伪和平建国军和满洲国军。

(两种都是伪军,本来不想发的,但是历史不能更改。


1944年滇西缅北战略大反攻时期;中国远征军(第二期)和中国驻印军
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民国国军。

1949年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解放军和国军
1950年,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58年,金门炮战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70年,台海对峙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84年,台海对峙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88年,两岸开放时期,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1990年,解放军特种部队和国军特种部队
1996年,台海危机时期的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2005年,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2018年,解放军和国军士兵。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解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 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 1931 年 前后到 1942 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 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
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 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 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 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 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 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 19 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1936 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 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 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 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 年内完成 20 个师的整编,先从中央军和东北军开始。中央军的 37 个师师共 186 个
—————————————————————————————————————————
共 28 页
(国子制作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1页
本文资料收集于网上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
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军参与整军的 135 个团
1 个炮兵营;
3 个榴弹炮连(配 12 门 75 毫米山炮);

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文详解3

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文详解3

中国民革命军单兵装备图文详解3陆军官兵的胸章(俗称为“符号”,其实就是名牌)是用布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

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

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0.5厘米宽的色边,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

将官胸章为红边,校官为黄边,尉官为蓝边,士兵为白边,军校学生则为黑边。

胸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多为黑色,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

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

与领章相同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此栏为空白。

准尉领章无三角星,此栏也是空白。

军人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该向其敬礼。

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

胸章背面都印有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期所提出的“不怕死、不要钱、爱国家、爱百姓”口号。

在机关和学校,有些部队还在胸前佩戴珐琅微章,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

臂章佩戴于左上臂,并标有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并印有阿拉伯数字的部队番号。

如88D(88师)等。

有的部队采用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大同小异。

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

抗战开始后,便以部队代号取代了实际番号。

例如薛岳指挥的第四军以“抗战建国”作为代号,“抗”代表军部及军部直属部队,“战”为第59师,建”为第90师,“国”为第102师。

中央军第14师则以“还我山河”为代号。

另各战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的臂章则是罗马数字表示,如第六战区是Ⅵ,第一战区则是I,以此类推。

军裤与绑腿国民革命军的军裤极其简单,一般采用西裤的样式,正面开口处用三颗钮扣固定,有两个口袋,臀部则有一个带袋盖的口袋。

早期的军裤曾经有类似马裤的样式,但又不像正规马裤那样上腿部分过于宽松,而在膝盖腿处又过于收紧。

国民革命军士兵穿着军裤时需在下裤管处打绑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

二战时期各国军服及单兵装备图册(二)日军篇XA:满洲,1931年-32年A1:一等兵,第2步兵师,1931年这名一等兵戴最普通的用于大陆作战的早期01式钢盔,它绰号“樱花”,这源于它顶部铆着的金属物的形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就已驻扎在满洲的部分地区,并在1931年占领全境。

这名士兵外穿毛加衬冬季外套,内穿90式(1930年版)毛料制服。

他的行军装备包括早期版本的皮制背包和早期版本的水壶以及1905年造有坂38式6.5毫米口径步枪,直到1945年,这种步枪一直是日本军队的标准装备,尽管之前新的7.7毫米口径99式步枪已经被采用。

A2:二等兵,第1骑兵团,1931年1931年后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内陆的作战中广泛使用骑兵。

二等兵作为部队中低等的军人其军衔通过90式毛料冬装上的肩章得以显示,绿色(代表骑兵)燕尾型领章上的铜阿拉伯数字则代表他所在的团。

图中的大盖帽是当时军人普遍戴的,但是很快它将被野战帽所取代,而当时陆军所有兵种的这种大盖帽都采用红色帽墙和棕色帽顶滚边。

下面军人穿着裤腿掖在带马刺的棕色皮靴里的冬季骑兵马裤。

他的轻型装备包括和他的旧款30式6.5毫米口径卡宾枪相搭配的单体骑兵子弹包和比标准版本稍长的骑兵军刀,这种军刀可让军人在骑马时获得更远的杀伤距离。

A3:伍长,第6步兵师第13步兵团,1932年这名伍长戴第二个重要版本的钢盔,这种钢盔1930年后有限地在日军被试验性使用,其样式有些类似加宽加平的德国M1935式钢盔。

此外,伍长还在钢盔下面戴了顶有皮毛护耳的冬季军帽。

当时两种版本的钢盔同时使用(参看图A1),甚至有时在同一个排都会看到这两种钢盔。

这名军人的军服是1930年基础版毛料冬装,被帽子护耳遮挡住的领章上有铆上的黄铜色阿拉伯数字13,这是他所在团的番号。

另外其轻型野战装备包括斜跨的一条帆布背带、另一侧斜跨的早期版本放在帆布包里的防毒面具和水壶。

注意这种帆布背包没有背带,腰带上则固定着可以完全装满有坂38式步枪120发子弹的子弹袋。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A:中国,1937年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战争早期面对日军的攻击只有少数部队进行了轻微抵抗,第72师就是其中一支。

它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

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

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II式冲丅锋枪弹夹的,而MP28-II式冲丅锋枪是国丅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武器。

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装冲丅锋枪的装填工具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一些接受过德国训练的国军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无用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被消灭,第88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丅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它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

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式钢盔。

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

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丅枪的子弹的。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图中士兵的钢盔是一种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

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

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丅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当抗战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近郊。

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

这些大刀手在冲丅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敌军,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丅枪。

22幅画,概览晚清到民国期间的那些中国军装

22幅画,概览晚清到民国期间的那些中国军装

22幅画,概览晚清到民国期间的那些中国军装
西式军装的清末新军,左一为武昌起义军人
清末新军,中间军官依然佩戴清朝的宫廷暖帽
武昌起义军
黄埔北伐军,中山装开始成为中国军装的一个“样板”
奉系军阀,有日式服装的风格,中间士兵的毛帽后来成为东北军的象征
直系军阀部队,左二为大刀督战队
冯玉祥的西北军,中间军官即为冯玉祥,西北军条件艰苦,军官与士兵穿着并无二致
工农红军的制式军装,当时红军由于条件艰苦,大多数战士的军装都是自行缝制,或者缴获来的,长期以来并不统一
张大中油画:红军女战士
手持缴获三八式步枪与防毒面具的八路军战士,穿着灰色军装,帽子从红军时期八角帽改成了德式山地帽
八路军,后面两名士兵左边带着缴获的钢盔,右边穿着缴获日军大衣,条件依然困难,八路军的军服还有不少是缴获自日军,再重新染色
新四军,有一部分新四军穿绿色军装,便于在南方地区伪装
国民党军和地方游击队
头戴德式钢盔的国民党中央军士兵,手持中正式步枪
戴美式M1钢盔的远征军士兵,背着美国春田步枪
抗战中国民党各地方部队,最下面的滇军士兵戴的是法式头盔
淮海战役中的解放军,依然有很多战士佩戴德式山地帽
解放军战士,此时,后方的军工厂已经开始生产一些制式的解放帽
解放军战士,能看出军服样式不一,有戴德式山地帽,有解放帽还有北方的毛帽
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
解放军战士抓俘虏,这名俘虏的似乎是国民党北方部队士兵,而两名解放军战士衣着则完全不同,左穿草绿色军装,戴了一顶加红星的德式山地帽,中间的战士依然穿着八路军时期的灰色军装,仅在帽子上加了红星
霓虹灯下的哨兵,戴解放帽,手持美式冲锋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7-1949国民革命军军服图册A:中国,1937年A1:二等兵,第7集团军第72师,北平至绥远铁路,中国,1937年8月战争早期面对日军的攻击只有少数部队进行了轻微抵抗,第72师就是其中一支。

它的这名士兵穿着经常被描述为“北方中国”部队的军服,其大盖帽是德国式的,使用轻质棉制造,帽顶和脖带为棕色皮革材料。

他的制服和裤子采用与轻质卡其棉稍有不同的面料,绑腿也是同样材质。

士兵配备很轻的装备,其中包括少见的中国早期版本水壶和子弹袋,后者是用于装他的德国MP28-II式冲丅锋枪弹夹的,而MP28-II式冲丅锋枪是国丅民党政府大量装备的一种很重要的武器。

另外他胸前的皮袋子是装冲丅锋枪的装填工具的,并通过背带和腰带固定。

A2:下士,第88师,上海,1937年一些接受过德国训练的国军最好的师,在保卫上海的无用战斗中虽然表现勇敢,却无奈的被消灭,第88师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作为对蒋介石最忠诚的师之一,国丅民党政府同意用有限的资源为它的成员提供良好的服装和装备。

这名士兵戴左侧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德国M35式钢盔。

领章显示他的军衔,胸前部分被遮挡的布制鉴定牌则标注着他所在部队的详细资料、他的服役时间以及他的指挥官。

此外,他的巨大的帆布腰包是用来装他的捷克造ZB26式轻机丅枪的子弹的。

A3:二等兵,第56师,上海,1937年图中士兵的钢盔是一种中国陆军所使用的罕见款式,但在前线它经常能被看到。

略微像“平顶版”的德国钢盔的这种产品较粗糙且形状经常不一致,其中一些在前面有浮雕式的青天白日帽徽。

他左肩斜挎的卷起的毯子实际上是灰棉制造的,并可用于装干粮,而右肩挎的帆布背包可以装一些士兵的个人物品,由于缺乏帆布子弹袋,这个包也可以装他的汉阳88式步丅枪的子弹。

A4:中士,第29军第37师,卢沟桥,1937年7月当抗战爆发时,第29军正驻扎在北平近郊。

这名士兵属于这个军最精锐的部队“大刀队”。

这些大刀手在冲丅锋枪的掩护下潜入日军阵地砍杀了大量敌军,而另外一些部队在投入战斗时则一手持大刀一手持手丅枪。

这名中士穿的轻质棉上衣上有红色军衔领章,领章上有蓝杠和两颗金色的三角形扣子,其野战帽上则有常见的国丅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

除了装备本地造的仿毛瑟98k式步丅枪以及刺刀外他还装备了一把双手握持带皮制刀鞘(身背后)的轻便大刀。

这些大刀的风貌被当时的教会照片广泛纪录,但它们的实战功效自然有限。

这种倒退现象的源头来自于军阀混战时期经常使用这种武器一些部队的精锐“敢死队”。

此外,这名军人的简单装备包括了肩上和腰上的一对帆布子弹背囊。

B:中国,1938年-39年B1:下士,第12军第154师,广州,1938年5月作为精锐的护卫部队的一员,这名士官穿时髦的毛料制服,配规定的领章和胸牌,戴并非规定的“波洛”式木髓制头盔。

这名军人还拥有罕见的不知来源的背包,并用毯子包裹和困扎起来。

他的毫米口径毛瑟C96系列冲锋手枪带与众不同的抵肩木制枪托,这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非常普遍,因为这种枪在德国以外被广泛的以9毫米、点45英寸和毫米口径进行仿制,在西班牙和中国尤其如此。

这种枪可以选择速射(Schnellfeuer)模式——即全自动连发,实际上这是西班牙阿斯特拉工厂原创的功能——使用10或20发装的弹夹。

图中这把枪没有上弹夹,它的弹夹都在军人腰上无数的子弹袋里面。

B2:一等兵,武汉,1938年10月在这座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驻扎的这名军人见证了1938年的那次关键性的战役。

他的头盔类似日本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部分采用的“樱花顶式”钢盔,国丅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在钢盔的前部,脖带也采用日军的模式系在耳前耳后。

该士兵穿浅褐色棉布制服、短裤以及绑腿,并有幸得到一双新的棕色皮鞋。

实际上,背包对中国军队来说还是一种未知的东西,所以这名士兵的一些工具装在他的帆布挎包里,而刀鞘里插的刺刀则是搭配他的德国Karabiner 98a式步枪使用的,而这种步枪是一种中国军队中不太广泛使用的武器。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尝试进口了几乎所有种类的毫米口径步枪以满足其庞大军队的需要。

B3:二等兵,第7师,1939年冬参与国军冬季攻势的这名士兵穿典型的中式冬装,采用内絮厚重棉花加纫线固定的方式,颜色为蓝色但使用长了会褪色为灰色。

而冬装上除了粗糙的姓名牌没有任何其他徽章。

在下面他穿着厚袜子、绑腿以及中国式的便鞋,头上戴的有青天白日帽徽的钢盔则可能是英国Mk I式或美国M1917A1式。

帆布背囊里是有限的装备,左肩斜背的可能是水壶或挎包,右肩斜背的则是不常见的装中国造防毒面具的长金属罐(所以这么长可能是为了放备用的防毒过滤器)。

图中出现的轻机枪是芬兰Lahti Saloranta M26式,这是30年代进口的主要型号机枪之一。

当时中国是这种不出名但很强力的武器的唯一进口国,并将口径从芬兰的毫米改为毫米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

C:中国,1939年-41年C1:上尉,第14炮兵团,河南省南部,1940年1月这名军官穿和士兵一样的灰色絮棉冬装,但质量更好些,上面有简单的非彩色双排式胸牌和蓝色(代表炮兵)底色的领章。

他的脚上穿军官黑皮鞋和没什么特色的毛料绑腿,带枪托/枪套的毛瑟手丅枪斜背在左肩,而望远镜则是私人购买的——和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物品一样,它是日本货。

C2:少校,第60路军第183师,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9月很可能是名营长的这名野战步兵军官穿淡棕色毛料材质的标准军官常服,戴同样材质但较硬的滑雪帽式军帽(军官制服的材质和颜色往往依赖于当地的条件,因此样式各不相同)。

在左胸身份牌上有黄色的边框,显示了他作为野战军官的身份。

而宽松的马裤往往替代了前线的绑腿、高筒靴或皮护腿。

腰带上悬着的军官用匕丅首是与制服搭配的,它纯粹是为了装饰,所以刀鞘装饰华丽,刀柄上还有青天白日徽记,这显示了在30年代,德国对于中国军队的影响。

C3:团旗旗手,第3路军第12师,陕西省南部,1941年5月作为阅兵时持团旗的旗手,这名下士穿上了自己最好的制服:“滑雪”帽、采用棕褐色精纺棉制作的上衣和裤子,阅兵用的白色手套和武装带,这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军队最华丽最具特色的制服了。

红色底色的塑料军衔领章上有一条深蓝色横条和一颗三角形装饰,左胸前的识别章和左臂的臂章也为他增辉不少。

巨大的深蓝或黑色底色加白边的臂章上有代表所在师的“12D”字样,在下面则是中文的服役日期。

中国军队的军旗大多是同样的图案,所不同的是一侧的白色边条上会用黑色中文写上所在部队的全称。

另外一些部队的军旗可能会有黄色的边穗。

连或更低一级的部队的旗手所打的旗子一般是他们的团旗尺寸的一半。

D:缅甸,1943年-45年D1:二等兵,新1军第38师第112团,缅甸北部,1944年5月史迪威将军的X部队中这名中国士兵接受美国的训练,使用盟国的装备。

他戴有青天白日帽徽的美国M1钢盔,穿英国浅棕色训练衬衫和裤子,外套带纽扣领的套衫,颜色类似土褐色或灰色。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在东南亚战场上,大多数X部队以及英军的制服和装备都是印度生产的。

士兵脚上是常见的中国式毛料绑腿以及轻便鞋,盟军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军靴非常少见,大多数军人都穿草鞋或轻便鞋。

他的英国37年版帆布武装带上固定着08版水壶,而手持的美国埃菲尔德M1917式步丅枪则上着通用刺刀,这种枪是当地的中国士兵通常使用的。

D2:上等兵,新6军第22师,胡刚谷地,缅甸北部,1944年3月新6军的“新”字通常是赋予那些在抗丅日战争的头一年牺牲掉的师或师以上编制的部队的。

除了绑腿和鞋是中国造之外,这名年轻军人(没有佩戴军衔标志)的穿戴几乎和1942年在缅甸的英国士兵没什么区别:英国浅棕色的衬衫和短裤、网子罩住插满植物伪装的Mk II式钢盔以及37版帆布武装带。

杵在地上的机丅枪看上去像是那种英军标准的班用轻机丅枪——布伦式机丅枪,但实际上它是加拿大造得一个变种,这种Inglis式机丅枪采用标准的中国毫米口径,在1949年以前广泛被使用。

D3:一等兵,拉姆格尔训练中心,印度比哈尔邦,1944年8月在加尔各达西北部的中国士兵训练基地接受训练的这名士兵穿英国浅棕色训练服,配中国军队的徽章。

胸前的蓝色边框身份牌用中文写着他所在的部队和他的个人信息。

配着国丅民党帽徽的木髓制帽子是印度的版本, 37年版英国式帆布武装带也是印度制造的,它材料粗糙,黄铜色的皮带扣也很易碎。

汤普森冲丅锋枪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多年,他使用的这一款新的M1A1式就来自于美国的库存。

E:中国和缅甸,1943年-45年E1:坦克指挥官,(第1)暂编坦克团,缅甸,1944年-45年在缅甸的中国装甲部队装备美国谢尔曼M4A4中型坦克、斯图亚特M3A3轻型坦克、怀特侦察车以及英国的通用卡车。

坦克手们来自中国的不同省份,使得这支部队成为不多的由来自不同地区人员所组成的部队之一,而坦克手的服装和他们的坦克一样都是美国提供的。

这名指挥员穿美国人字呢一件式外套,戴纤维制品做的坦克手头盔。

他身上仅有的中国元素是他的国产草鞋,在热带环境的坦克中温度极高,穿上草鞋会感到相当舒适。

E2:孙立人少将,第38师指挥官,缅甸,1943年末孙立人将军作为弗杰尼亚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是最有才干的中国指挥官之一。

他在1942年在缅甸指挥第38师,并在随后撤退到印度在1942年至43年间重新装备和训练他的部队。

1943年至45年,他又再战缅甸(后来他指挥新1军)。

孙将军的穿着和像士兵一样简单,他穿美军第一版的M1942式草绿色人字呢两件式杂役服,头戴贴着青天白日徽章的M1式钢盔。

上衣翻领上一颗金星军衔章是他作为少将的唯一标识。

这位将军的棕色粗面皮靴是标准的美国装备,而他的M1936式帆布腰带上则固定着装柯尔特M1911A1式自动手枪的手枪套。

除了美国货外,中国的军官们还装备有加拿大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生产的各种手枪。

E3:上校,隶属美国训练顾问团,昆明,1943年为Y部队(Y代表云南)提供训练的训练区的这位上校穿标准的中国陆军军官制服。

这种制服由于卡其棉的色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制服的黄铜纽扣上应该刻有青天白日的徽记。

除了常用的军衔章和身份牌之外,这位军官还展示了他左臂的臂章,上面的符号代表了美国训练顾问团(美国人员同中国人员一样也戴这种臂章)。

他的马裤被棕色皮制护腿绑住,而他脚上的军鞋和军官马靴一样可以互为选择穿着。

F:中国,1944-45年F1:战略情报局训练的士兵,中国南部,1945年8月美国战略情报局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它在战争末期有限地训练了中国境内的国军部队。

一些战略情报局训练的部队装备美国热带制服,但大多数就如图中的一样,还是保留了他们的中国造服装,如棕褐色棉制服以及便鞋。

这名士兵身上的美国货只限于他的M1式头盔、织物做的M1923式弹丅药袋以及点30口径的勃郎宁M1919A6式机关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