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那么〔21〕虽〔22〕假设〔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拟。

1.例如,“之〞和“其〞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构造助词,“其〞作语气副词,那么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设;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假设、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叠韵须臾〔片刻,一会儿〕徜徉〔自由自在往来行走〕译音词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琵琶〔一种弦乐器〕叠音词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孜孜〔勤勉的样子〕合成词并列式宾客〔客人〕社稷〔国家〕骐骥〔良马〕偏正式足下〔一种敬称〕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支配式更衣〔上厕所〕从事〔下属官员〕实词性复音构造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地方〔地盘方圆〕其实〔它的实情、它的果实〕衣裳〔上衣下裙〕卑劣〔地位卑微、见识短浅〕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河伯东面〔向东面对着,面向东〕而视,不见水端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作〕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教案2009-07-23 22:0541.厥jue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②副词,乃,就。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③昏厥,晕倒。

42.理li①道理。

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②治理,整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③条理。

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④雕琢,加工玉石。

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⑤法官。

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43.靡(1)mi①浪费,奢侈。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②细腻。

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2)mi①无,没有。

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②倒下。

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44.请qing①问。

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②邀请。

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③谒见,拜见。

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

若弗与,则请除之。

《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45.骑。

(1)qi①骑马。

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②骑马的人,骑兵。

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2)ji一人一马。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46.勤qin①辛苦,劳,与“逸”相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如:勤逸。

③帮助。

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④殷勤,周到。

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47.让rang①责备、责怪。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②辞让、退让、谦让。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①到……去,往。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②如果,假如。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强调“常见”和“用法”)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

文言文词性句式知识列表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文言虚词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

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

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

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

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三、一类一类地掌握。

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2.又如,词尾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如,以:类别举例注意点复音实词单纯词连绵词双声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惆怅(伤感,失意)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 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
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
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 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 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 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 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魏臵相,相田文
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完璧归赵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动词

数词

形容词

名词
10
状语
意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臵人所罾鱼腹中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含蓄、固定词序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上下文推断、查找注释、掌握词义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授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2.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文言文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一词多义的现象2.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讨论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灵活运用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表达方式:比喻、夸张、对偶等3.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构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4.1 学习目标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4.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等文言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赏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4.3 教学活动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五章:文言文翻译技巧5.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保持语义、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等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文言文翻译技巧:词义确定、句子结构调整、修辞处理等5.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指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言文词汇拓展6.1 学习目标扩展文言文词汇量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汇现象6.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古今异义:古代词汇在现代的不同意义专有名词和文化词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6.3 教学活动通过词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兴趣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介绍古代文化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本第七章:文言文阅读实践7.1 学习目标提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7.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逻辑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7.3 教学活动提供不同难度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和标注,帮助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理解过程第八章:文言文写作技巧8.1 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风格:简洁、典雅、含蓄等文言文写作技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8.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文言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写作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第九章:文言文与文化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9.2 教学内容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化元素:礼仪、道德、哲学等价值观念:忠孝、仁爱、诚信等9.3 教学活动通过文言文文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礼仪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第十章:文言文综合应用10.1 学习目标提升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对话:模拟古代场景,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文言文交流:组织文言文角,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10.3 教学活动创设古代情境,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组织文言文交流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第二章中的“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和第三章中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13.《文言词语和句式》

13.《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释义举例】 例2:谢 1 阿母谢媒人 2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3 乃令张良留谢 4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5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6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7 及花之既谢 8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
一、一词多义
【释义举例】 例2:谢 1 阿母谢媒人 (推辞,谢绝) 2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道歉,认错) 3 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4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离开) 5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6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告诫) 7 及花之既谢 (凋落) 8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二、古今异义词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3.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
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 一个双音词。如“然/后”“地/方”“其/ 次”“学/者”“其/实”“祖/父”“智/ 力”“于/是”“交/通”“妻/子”“指/ 示”“以/为”“因/为”“无/论”等。
二、古今异义词
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
例如:“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 “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汉语 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 差比较大。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 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中 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
一、一词多义
【释义举例】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三)指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 ⑫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⑬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⑭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⑮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3. xiàng,名词,“相貌”之意 ⑯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⑰ 相面、相马:察看,判断,观察
启听淮北取籴 辽人常越境而汲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1-3册文言文句式

1-3册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整理汇总《侍坐》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3、尔何如?(宾语前置)4、何伤乎?(宾语前置)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8、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9、毋吾以也(宾语前置)12、浴乎沂(状语后置)13、风乎舞雩(状语后置)14、二三子者之言何如(状语后置)《报任安书》1、文王拘(于羑里)而演《周易》省略句、被动句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劝学》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倒装句①介词结构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定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固定词语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有以。

有……的(办法)《石钟山记》1. 判断句:A、“······者,······也”式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B.“······也”式此世所以不传也此鹳鹤也C.副词表判断则山下皆.石穴罅;2.、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以记之3、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

4、介宾后置:得双石与潭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5、被动句:闻人声亦惊起《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省略句)4.吾从(之)而师之。

(省略句)5.师不必贤于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

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

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

如:(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

如:(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

如:(1)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3)“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

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

如:(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褒禅》)(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

如:(8)我,子瑜友也。

(《赤壁》)(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10)曹公,豺虎也。

(《赤壁》)(11)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屈原》)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活板》)(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这是使用“为”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

不过,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

如:(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赤壁》)“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

(一)定中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中心词也可以处在定语前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1)的“一片”是定语,处在中心词“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语,修饰的是中心词“少年”。

“少年”前头还有定语“村中”。

(3)的“还者”是修饰中心词“战士”的。

(二)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三种情况。

1. 否定句宾语提前这样的句子必须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条件,宾语就可以提到动词之前。

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3)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词是“不、莫、未”。

(1)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动词是“欺”,宾语是“余”。

(2)是“这个世界真浑浊,不能理解我”;“知”是动词,“余”是宾语。

(3)是“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动词是“许”,宾语是“之”。

(4)是“但是这样还不能做王,没有这样的事”;动词是“有”,宾语是“之”。

2. 疑问句宾语提前这种倒装句式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是个疑问句,而且是疑问代词做宾语。

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疑问代词宾语就得提到动词前面去。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沛公安在?(《鸿门宴》)(3)客何为者?(《鸿门宴》)(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疑问代词都是“何”,这个“何”就提到了动词前面。

(1)是“操何”(带来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儿),(3)是“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儿)。

3. 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种句式,也必须是疑问句,(1)宋何罪之有?(《公输》)(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3)何陋之有?(《陋室铭》)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动词“有”在宾语后面,宾语在前面,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之”。

“何”是定语。

(1)是“宋国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劳?”(3)是“有什么简陋呢?”动宾倒装句主要有否定句宾语提前、疑问句宾语提前、用“之”帮助把宾语提前这么三种情况。

还有一些别的情况。

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自佐”是“辅佐自己”。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浪淘沙》)“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宾语“多情”也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此外,还有其他的办法组成倒装句。

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列传》这里不是用“之”帮忙,而是用“一”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

(三)介词短语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有两种情况。

1. 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1)是“故临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时月限”,(4)是“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郑商人弦高将在周这个地方做买卖)。

2. 介词宾语前置句介词短语倒装句还包括介词短语本身倒装。

在一般情况下,介词总是在前面,介词宾语总是在后面。

可是有时候,介词在后,介词宾语在前,跟动宾倒装句的情况很相似。

这就是介词宾语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3)问:“何以战?”(《曹刿》)(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谁与”是“与谁”(跟谁),“何以”是“以何”(凭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认为这是修辞方面的倒装句,这样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有承宾省略等。

(1)儿俱,()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

(《促织》)(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扁鹊》)(1)是“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

在古汉语当中,主语可以换来换去,如:(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见到这样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补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谓语的省略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

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浪淘沙》)(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行》)(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狼》)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

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

如:(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2)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颇》)(3)具告()以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