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20200708164452)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议的知识一.议定义: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二.议的特点:1.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三要素:(一)论点:1.定义: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简洁、准确、鲜明。
议的三要素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去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对比论证等议提出论点的方法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种方法在议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
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
这种议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
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
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论据:1.定义: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1)事实论据: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3.运用论据应注意:(1)论据必须与论点相一致。
(2)论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
(3)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具有概括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四单元12.《纪念白求恩》导读:初一语文上册选入的课文《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
一、知识结构(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重点梳理课件

Ø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 ,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 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Ø 他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致力于在 阿尔卑斯山上的植树,用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 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
一字立骨
导思1:废弃的村庄及周围环境是怎样 的?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文中第×段/画线句子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或:文中第×段/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技
法
点
拔
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分析人物心理,有助于感知人物性格特征,了解人物思想品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 岩石上,摔个粉碎”,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我”此时的恐惧心理。
国学经典诵读
蜂
【唐】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被占尽。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03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
文
导
读
一步步化解困难
Ø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回忆童年经历写的一篇文章。 小时候,莫顿· 亨特体弱多病,同龄的孩子因为他的懦弱与 羞怯而常常欺侮他、蔑视他。有一次,他和五个男孩子一起悬 崖,爬到一定高度,便再也上不去了,要下也下不来,陷入可 怕的两难境地。后来他按照爸爸说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终 于脱险了。
考
点
解
读
“分析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之一。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01.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请任选一处赏析。
02.第×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重要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重要知识总结本文旨在总结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重要知识要点,提供给学生作为复资料。
1. 课文内容概述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传统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如《正气歌》。
- 文学作品:研究了解和分析《黄河颂》这首古文诗。
- 修辞手法:研究了解和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 阅读技巧:学会使用标点符号和上下文推断等阅读技巧。
2. 重要知识点以下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2.1 《正气歌》的价值观念- 了解和分析《正气歌》中的正直、友善、诚实等价值观念,并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2 《黄河颂》的主旨和表达方式- 学会理解《黄河颂》的主旨是赞美黄河,同时探讨其表达方式,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3 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并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 通过阅读相关例句,加深对不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4 阅读技巧的运用- 学会使用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等,辅助理解文章的意思。
- 掌握上下文推断的方法,通过前后文和相关线索,推断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3. 研究方法建议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研究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本中的内容和思想。
- 多做课文中的题和阅读理解题,巩固相关知识点。
- 制作知识点总结卡片,方便日后回顾和复。
- 参加讨论和问答活动,与同学互相交流和分享研究心得。
希望这份总结能帮助到同学们复习和巩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加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重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重点整理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重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的内容。
一、课文内容概述
第四单元的课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故事阅读:介绍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文字的重要性及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字和文化。
2. 中外巧合:通过对比中外名字巧合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化
意识与审美能力。
3. 诗词鉴赏:研究和欣赏经典的唐诗宋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和诗词欣赏能力。
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故事阅读:
- 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
- 文字的重要性及传播方式。
2. 中外巧合:
- 中外名字巧合的现象;
- 文化背景对名字巧合的影响。
3. 诗词鉴赏:
- 经典唐诗宋词的欣赏;
- 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
三、研究建议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我提供以下研究建议:
1. 细读课文内容,理解文字故事的发展历程和古代文字的重要性。
2. 多进行中外名字的对比研究,增强对文化背景的认识和文化
差异的理解。
3. 多阅读经典的唐诗宋词,培养诗词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以上整理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在语文研究中取得进步!。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3、《纪念白求恩》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每段中心句: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
本文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旨
在帮助同学们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课文概述
本单元的课文共包括以下几篇:
1. 《速度与与激情》:主要讲述了自由与追求的故事,引导人
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骑自行车》:通过描述骑自行车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由的
渴望和追求。
3. 《风雨哈尔滨》:通过描绘哈尔滨的雨雪天气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情。
4. 《亲爱的妈妈》: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
和思念。
重点词汇
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如下:
1. 自由:表达个体行动、思想等不受限制的状态。
2. 追求:努力争取、追逐某种理想或目标。
3. 价值观念:对个人与社会价值的认识和评价。
4. 渴望: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强烈欲望。
5. 深情:深厚的感情,对某人或某事无限的关爱。
研究建议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可以采取以下研究建议:
1. 认真阅读课文:通读课文,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标记重点词汇:将重点词汇标记出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3. 做课后题:完成课后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创作写作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作练,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希望以上总结和建议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知识。
祝大家学习进步!。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修订版部编语文七上知识梳理第四单元一、重点字词梳理第13课《纪念白求恩》冀(jì):①希望:~求(希望得到)。
~幸。
~望。
~希。
②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③姓。
派遣(pài qiǎn):①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②派往某特定目的地③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殉职(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动机(dòng jī):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xiáài):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极端(jí duān):形容词、名词。
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
热忱(rè chén):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
冷清(lěng qīng):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chún cuì):指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pèi fú):钦佩;信服。
是由于对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而产生的主观情感。
高明(gāo míng):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bǐ bó):①指轻视;看不起;②浅略微薄(多用谦辞)。
③轻视;厌弃。
④指相貌猥琐,不厚重。
出路(chū lù);①关闭的地方或空间向外的通道②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③商品的销路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贬义)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贬义)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没有感觉。
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纪念白求恩》
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
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
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
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
习。
4中心句
每段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
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
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
利落的特点。
3.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
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
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
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6.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包含赞美之情。
7.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
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
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活动段落时间牧羊人活动环境变化
一访牧羊人2--121913为“我”打水捡橡子
种橡树
荒野无际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二访牧羊人13--171919
改养蜜蜂
一直在种树
绿树成荫
重见溪水
三访牧羊人19--201945种树微风飘香树林唱歌泉水冒出村庄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