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劳经硕士培养方案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202)适用专业:金融学(020204)、区域经济学(020202)、数量经济学(020209)、财政学(020203)、国际贸易学(020206)、产业经济学(020205)、劳动经济学(020207)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经济学科学术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德: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公民意识。
具有良好的学术品质,即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智:掌握从事专业研究必备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拥有熟练地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专业研究方向,能够胜任经济问题研究工作及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
3.体:身心健康,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沟通合作,拥有团队精神。
二、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如下七个方面:(一)金融学专业:1.区域货币合作2.资本市场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4.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5.金融分析师6.农村金融(二)区域经济学专业:1.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2.区域财政与金融(三)数量经济学专业:1.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理论与应用2.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四)财政学专业:1.财政理论与实务2.税收理论与实务3.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五)国际贸易学专业: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3.国际运输与物流(六)产业经济学专业:1.产业组织与企业战略2.产业集群与产业创新3.区域发展与产业营销4.产业联动与供应链管理(七)劳动经济学专业:1.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2.劳动就业与体面劳动3.劳动激励与薪酬制度设计4.劳动关系研究5.人力资源开发研究6.劳动保障问题研究三、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
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能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4、身心要健康。
二、研究方向1、劳动经济理论与实践2、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3、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三、学习年限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的学生可提前毕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业或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1、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
2、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学分制,毕业时总学分不低于37分。
其中,公共课8学分,基础理论课6学分,专业课程9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活动2学分,其中教学实践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
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所引起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劳动经济理论与实务的学科,该专业通过对国内外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为劳动改制改革、劳动关系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专业的科研、教学方面长期的积累和丰富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
全部课程由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
教师队伍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科研团队,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数十篇,并参加了多项省级课题。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收入分配与薪酬管理研究;
4、社会保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为各类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养从事劳动经济学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生修养,具有创新意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所培养的研究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
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对于专业方向有关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中国劳动和产业关系、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能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和专门工作的能力。
学位获得者不仅能从事高层次的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还能到具体经济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三、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林业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20106)一、培养目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求系统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熟知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有独立进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成为能胜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和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做出贡献的奉献精神。
3、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领域内较全面和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和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本学科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具体如下:(1)资源与环境经济本方向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资源环境核算理论,全面掌握资源环境评价技术与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并在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深化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平衡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探索经济与政策优化路径,培养资源环境评价与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综合能力。
(2)可持续发展本方向将生态、环境科学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及农业产业链的前伸后延和拓宽加深,发展循环农业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探索有效路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政策,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劳动经济学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全国的重点大学,并且是教育部直属的,是一所国家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劳动经济学。
1、专业概况:本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重点培养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2、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与劳动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
3、研究内容:劳动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政策;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职位分析;招募与甄选;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等。
4、专业培养目标:掌握系统的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劳动经济领域科学研究,或者独立担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劳动经济领域专门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企业与公共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劳动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或者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劳动经济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5、本专业师资力量:本专业有着在很强的师资力量,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其中6人有博士学位,2人是海外归国博士,其他教师也大都有国外长期进修经历。
本专业教师在组织和人力资源领域有着大量的论文和著述,同时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以及企业有着广泛的接触,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6、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的对外交流活动非常活跃,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的很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人力资源专业机构都有正式的交往和联系,每学期都会举办多次学术交流活动。
本专业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与本领域中的国际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学生有资格申请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本专业有一些学生在硕士毕业后和直接出国攻读博士学位。
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07
17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 用研究
张凤林
商务印书馆
2006/04
18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 度 报 告 ( 2013)
张东生
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
2013/12
19 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
李晓西
人民出版社
2010/3
开题报告考查 开题报告考查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 开题报告考查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
及研究方向 劳 动 经 济 学( 020207): 7 所院校之一,湖北省级重点学科。培养的
人才和学术研究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导师全部由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经历
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多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总
课程中文名称
学
分
公共必修课
21011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 一级学科名称
适用年级
公共管理学院
培养类别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代码
从 2016 级开始适用
修订时间
学术型硕士 0202 2016 年 6 月
覆盖专业
劳 动 经 济 学 ( 020207)
基本学制 学分
学术型硕士 3 年 学术型硕士(不含留学生):总学分 40 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 34 学分,非学位课学分 6 学分
社会实践
参加暑期社会实习 20 天以上或参加暑期社 会调查工作
暑期社会实习取得单位合格证明;暑期 社会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1 份
教学实践
围 绕 就 业 、劳 动 关 系 、收 入 分 配 与 薪 酬 、劳 工标准课程自行在课余时间进行
人大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专业一、专业概况劳动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整个劳动科学中诸学科的一个理论平台。
劳动经济学把劳动力资源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分析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劳动关系和相关劳动问题。
该专业以经典的经济理论分析为主,结合公共政策研究,宏观上为政府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微观上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与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专业经济分析中的微观部分包括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劳动力工资制度与报酬结构、影响劳动力长期供求关系的因素、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分析、工会的经济作用等;宏观部分有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失业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于1954年建立劳动经济学专业,是我国建立最早、学科体系最为完整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劳动人事学院的劳动经济学拥有本科专业(1985年至1998年为劳动经济专业,1999年更名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2001年在国家新一轮重点学科评审中,成为该学科当时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到目前为止,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系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失业预警系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市收入分配调节和防止两极分化对策、WTO与中国就业问题、我国劳动争议和纠纷、我国企业工作时间、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战略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撰写了大量劳动经济专业的著作、教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不仅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和失业、收入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系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创建学院之日起就着力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比较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及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有国际劳工组织(ILO)、美国康乃尔大学劳动关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动关系研究所、美国俄亥俄洲立大学管理学院、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与世界银行、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神户人力资源研究所等有多项共同研究的合作项目;与欧盟、俄罗斯、荷兰等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论坛:经济学院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

2016年人大经济学考研论坛:经济学院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下面凯程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一下人大经济学院专业方向及培养方案:人大的经济学的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一,经济学专业非常全面,经济学师资力量雄厚,大师云集,因此每年报考人大经济学的学生在全国经济学当中是最多的,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有时甚至接近30:1,从报名的激烈程度这一点来看,考人大必须要把众多的对手比拼掉。
本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管理、能源经济、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硕士学位授予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经济史、国民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城市经济学、国际商务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经济史、国民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由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因而上述专业均为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百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院的优秀学生每年都有资格参加学校奖学金的评定,每年获奖学生比例为全院学生人数的40%-60%。
课程培养方案经济学院本科学生学制为4年,实行学分制,国经系总学分为180分,经济系总学分167分。
经济学院本科生课程设置分为5个学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化基础课、专业教育、体育卫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在第四、八学期分别依次安排社会实践与业务实习,并要求学生在1枣3年级每年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均记入学分。
国经系包括20门专业必修课和供学生选修的大量其他专业课程。
国经系强调培养学生外语的运用能力,在一、二年级对学生实行强化外语教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我系除按学校规定安排计算机课外,还在市场行情分析等课程中,实行计算机模拟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经济系包括8门专业课,14门专业选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人事学院
2010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劳动经济学 (学习年限2年) (学科门类: 经济学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
二、培养目标
培养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任务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训练和培养解决中国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问题高水平的专家,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中国劳动经济以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以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为主。
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
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
● 研究方向二
劳动关系
● 研究方向三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研究方向四
失业与社会保险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见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
必修课不少于26
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社会实践1学分。
注:必修课包括公共课、方法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
跨学科和同等学力考取者应按规定完成2门本科阶段的先修课。
五、社会实践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的社会实践(调查)、业务实习等,计1学分。
社会实践(调查)的时间与计划根据导师的要求和安排来确定。
研究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纪律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六、论文撰写
学生在学期间应完成的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硕士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完成有关的论文写作。
硕士生修满学分并考核合格后,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要和专业密切相关。
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向教研室作开题报告。
就论文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
经教研室讨论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可以有学术论文、专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按计划进度独立完成,保证质量。
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括号里学分所示)
1、公共课(5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PUM505 1学期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
(2)、第一外国语(3学分)
● 语言基础 3学分 PUF500 2学期
(Foreign Language )
2、方法课(4学分)
●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2学分 HRM601 2学期
(Research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
( 本课程是基础方法课程,主要讲述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基本
理论与方法。
)
● 计量经济学 2学分 LEC601 2学期
(Econometrics )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科学,经济理论既是
出发点又是归宿,自始至终都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统计数据和数学方法要服务并
服从经济理论。
先修课:经济学、统计学 )
● 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 2学分 LEC602 1学期
(Moder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
( 本课程是在本科统计学原理基础之上的,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核心内容,以
SPSS软件为工具的研究方法性课程;其必要先修课程包括:概率论、统计学、计
算机应用。
)
3、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 3学分 HRM602 1学期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既从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总体阐述,
又从实践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活动进行介绍。
)
● 劳动经济理论 3学分 LEC603 1学期
(Theories of Labor Economics )
( 本课程基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劳动力市场运行与结果,以及政府、
工会等非市场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先修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 ● 西方经济学 3学分 LEC604 学期
(Economics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专用课程 )
● 社会保障理论 3学分 SSL602 1学期
(Theories of Social Security )
(《社会保障理论》主要介绍社会保障基本理论范畴、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发展规
律、社会保障监督管理等理论内容。
)
4、专业课(不少于11学分)
● 薪酬理论与管理 2学分 HRM607 2学期
(The Theory and Management of Compensation )
(本课程从企业经营与战略的高度以及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角度,阐释薪酬管
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不仅对薪酬以及薪酬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理论
上的阐释,而且注重用实例讲述核心的薪酬管理技术。
)
● 中国劳动经济问题研究 2学分 LEC605 2学期
(Labor Economics Issues in China )
( 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使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劳动领域的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和
热点问题,熟悉国内外劳动领域前沿性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硕士论文选题进行
开放式引导。
先修课为:劳动经济学、人事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
●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分析 2学分 LEC606 2学期
(Economic Analysis of HRM )
(本课程基于经济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对员工、组织绩效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先修课:劳动经济理
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 )
● 劳动市场政策分析与评估 2学分 LEC607 2学期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Labor Market Policies )
(本课程基于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最优设计以及劳动力
市场政策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与绩效的影响。
先修课:劳动经济理论 )
● 劳动史 2学分 LEC608 2学期
(The History of Labor )
( 本课程主要以中国劳动力管理史为研究对象,讲授中国劳动力的发展和管理沿
革,并探讨中西劳动力管理模式的差异。
先修课为:劳动经济学 劳动关系学 社会
学。
)
● 国际经济学 2学分 LEC609 学期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专用课程 )
● 劳动关系理论 2学分 LRC602 2学期
(Theories of Labor Relations )
(该课程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基本课程。
主要讲受劳动关系理论的概念、框架、方法、
历史,和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主体、劳
动关系的运行和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
先修课:劳动经济理论 )
5、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2学分 HRM605 2学期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
(本课程从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涵盖了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绩效评价指标
的选择、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以及绩效沟通、绩效薪酬等各个方面。
)
● 劳动科学专题 2学分 LEC611 2学期
(Labor Sciences Special Topics )
( 本课程为扩大学生专业视野而设计,其内容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相关领域的专题性讲座。
)
● 财政经济学 2学分 LEC612 学期
(Fiscal Economics )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专用课程 )
● 劳动法 2学分 LRC603 3学期
(Labor Laws )
(本课程核心思想: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暨劳动关
系运营的基本框架与规范。
先修课:法学原理、劳动关系理论 )
注:选修课由学生在本院所开设的选修课或在全校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范围内任选。
6、社会实践(1学分)
7、先修课
●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
●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