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验推导液体压强公式的教改尝试
液体压强演示实验教案及反思

液体压强演示实验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液体压强演示实验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通过液体压强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透明容器、水、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球、木块等)、刻度尺。
2. 实验记录表格。
3. 教学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些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液体压强吗?请简单解释一下。
实验设计(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2. 分组让学生合作设计实验,以探究液体压强与物体形状、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设计和所需材料。
实验操作(20分钟):1. 按照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
2.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讨论液体压强与物体形状、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
2. 教师总结实验内容,强调液体压强的概念和原理。
3. 提问学生: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对实验结果有什么疑问或发现?反思:1. 教师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原理?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指导?2. 学生反思:你们在实验中是否遇到了困难?你们对实验结果有什么疑问或发现?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如改变液体的种类、温度等因素,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
2. 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教案反思: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实验总结等环节,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反思

《研究液体的压强》教案反思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内部有压强及其特点。
2、体验探究中不断地提出证据和作出解释推理的过程。
实验一: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的压强器材:玻璃杯,水槽,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细线,直尺,塑料可乐瓶。
问题:1、放在桌面上的墨水瓶能对支持它的桌面产生压强,那么,装在容器中的水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作出猜测,并说明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2、如果你认为能产生压强,请用实验来证实你的想法。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能做出何种解释?3、请进一步思考水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用实验来证实你的想法?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4、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侧壁是否有压强呢?如果有的话,它的大小又有什么规律呢?你能否用实验来加以说明?小组交流讨论:你的结论是什么?你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结论?如果换用其它的液体,得到的结论与水会不会相同?实验二、液体内部的压强器材:水槽,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细线,液体压强计,直尺。
问题: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浸在液体内部的物体是否受到压强的作用?哪些方向有或者哪些方向没有?请你猜想并提出您猜想的依据是什么?你能找到日常生活中的证据支持你的猜想吗?2、液体的压强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而重力的方面向下能不能产生向上的压强呢?请用实验来检验是否有向上的压强并解释实验的结论。
3、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定量地进行研究,现提供一种液体压强计,请观察它的构造。
当把这种压强计蒙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某一位置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讨论如何运用这种装置探测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将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请设计表格并记录。
小组交流讨论:从你所进行的实验得到的现象和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的结论适用于其他的液体吗?你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反思: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
物理毕业论文发挥实验优势突破液体压强教学

发挥实验优势突破液体压强教学发挥实验优势突破“液体压强”教学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物理教学难点之一。
学生学习这部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
是初二物理的分化点之一。
困难之一,难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压强,液体能产生向上的压强,并且液体对液体也有压强等。
困难之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时液柱的选取及讨论处受压面的选取。
困难之三,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深度的认识(深度的起点选取)。
困难之四,液体压强与所取的面积、液体在总重力、容器形状等无关。
为了能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以实验为先导,从实验、理论及实践入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缦解了学生分化趋势,提高了整体实力。
一,加强实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1,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讨论液体的流动性。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认识到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为此设计了如下实验:自制正方开盒子其中有一个侧面是可以抽取的,将固体和液体分别放入其中,抽去侧面的隔板学生观察到固体不会从侧面掉下,而液体会从侧面流出,以此说明水具有流动性(说明液体具有流动性)。
其次讨论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学生讨论,当固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水平支撑面及容器的侧面压强情况,学生得出,对水平支撑面有压强,而对侧面没有压强。
图 1接着讨论当将液体放入水平放置的容器中后,液体对哪些面有压强,学生能得出,由于水受到重力,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这与固体相同。
通过实验进行讨论,如图1。
从橡皮膜向下凸出的情况知道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进一步讨论水对容器侧壁有无压强,(学生意见不一)分析液体的特点:水具有流动性,因此水(液体)对阻碍它流动的容器壁有力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
进而说明液体压强有其自身的特点。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设计两个实验:第一个,将书上的图10-10 实验,修改成如图2的实验(教科书上的器材不易获得,且实验效果不明显)。
“产婆术”在液体压强公式推导中的运用

课程篇“产婆术”在液体压强公式推导中的运用吴炳礼(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山东威海)物理学中“液体压强”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物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物理教学的重点。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感性经验较少,很不容易理解掌握,特别是液体压强公式P=ρgh的推导,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在采用教材“液柱模型法”的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存在缺憾:(1)学生会提出一串疑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能这样?这样做与前面所学的压强知识有什么联系?公式P=ρgh与P=F/S有关联吗?所取液柱大小对公式的推导有影响吗?(2)学生很难理解:液体压强是由液体重力产生,为何又与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无关呢?(3)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程度小,只是被动接受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如何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产婆术”’给了我启发。
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方法”被人们称为“产婆术”。
它指的是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我决定用“产婆术”助产“P=ρgh”。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学生由上节课探究实验可知,液体内部的A点肯定受压强,而且是来自液体各个方向的。
但是不知如何求得压强的具体数值。
基于此,利用如下问题进行激疑:1.如下图所示,液面下的h米深的A点,是否受到液体的压强?如果受,液体产生2.具体值是多大学过的计算压强的公式进行解答?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不能用学过的压强公式P=F/S来进行求解。
公式中S代表的是受力面积,而此题中求的只是一个点A的压强,点是不存在面积的,并且此点所受的压力也无从谈起。
教师顺势引导:能否考虑让这个“点”扩大,形成一个“面”,来代替这个点从而使压强公式P=F/S能得以利用呢?这种设想一提出,立即遭到部分同学的反对:点就是点,面就是面,怎能相互替代呢?还有不少同学一脸的茫然。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2节《液体内部的压强》教学设计(新版)北京课改版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并应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
教学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得出结论。
教学
方法
实验演示、分组探究
教学
准备
ppt课件、微小压强计、盛水容器3个、刻度尺3把、水、浓盐水、矿泉水瓶等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对比两次的实验现象。互动实验
课题
第四章第2节--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4、运用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5、应用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教师演示实验:两端开口的容器,其中一端用橡皮膜包住。向容器中注入水,观察橡皮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液体对容器底部会产生压强呢?
学生:观察ppt图片。
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猜想:会
学生观察并回答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有压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
2、渗透物理方法“模型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方法,推到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液体压强教案和教学反思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液体压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启发学生进行关于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设计。
难点:引导学生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得结论。
3.教学过程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实验动形对容器并说的底部产生明通压强过什么展新示展示液方案二:利用液体压强计体压压内体液部强的课认U(利用压强计型管的左右特强的点存在两侧液面高度差来展示液体识压强).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方案三:在瓶子上打洞,然后往里面装水(水射出液体由于重力和具有流在压强)动性,对容器的侧部习产生压强教教学活动教学学小结内容环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节.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液体压强》教学反思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冲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刚开始利用一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引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在课结束时,请同学运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释其中的道理。
为本节课的学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从盛液体的容器入手去思考如果探究液体压强应探究那些方面。
教学中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法,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
《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压强》教案《液体压强》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液体压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液体压强》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 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引入探究课题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猜想: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液体压强》教案2一、设计意图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液体压强作业设计教案及反思

液体压强作业设计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液体压强作业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水、各种物体(如小球、塑料瓶等)。
3. 作业练习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引入液体压强的概念,与学生共同探讨液体压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压强与物体浸没、浮力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详细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 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压强差异。
3. 实验演示(20分钟):- 将透明容器中注满水,并放入各种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浸没情况。
-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浸没的深度与物体形状、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浸没深度与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
4. 作业设计(15分钟):- 分发作业练习题,要求学生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公式计算,并在答案中解释液体压强对问题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与学生共同总结液体压强的重要概念和计算方法。
-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过程,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案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
2. 活动设计:实验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问题引导:在作业设计中,通过提供问题和要求解释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互动与合作:在导入和总结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促进他们的互动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5. 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实验推导液体压强公式的教改尝试
湖北省郧西县城北中学/阮长旺
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同时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本人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时,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在推导液体压强公式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简单介绍我的做法。
一、上课前的准备: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在实验室里进行,把全班学生按成绩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成绩优异者担任组长),每组配备的实验器材有:水槽一个、圆柱(方)形玻璃容器一个、刻度尺一把、三角板一副、方便袋一个、乳胶管(约1.5m)一根、玻璃管(内径为0.5cm)一根、漏斗一个、水、细线等。
2、知识预习:
⑴通过上节的实验,你知道液体的压强有何特点?
⑵在公式P=F/S中,各字母的含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
⑶怎样测圆柱体的直径?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或长方体的体积?
⑷在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的重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教学过程:
以下各步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老师检查指导。
可先把各个步骤板书在小黑板上或印成实验报告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填写。
(一)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1、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圆柱形容器的内径D和高h,则它的横截面积S= ,容积V= 。
(若容器为长方体,则V=abh ,a、b、h分别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容器中装满水,则水的体积V水=V
3、容器中水的质量m=ρV ,水的重力G水= mg
4、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G水=mg
5、容器底受到的水的压强为P=F/S=G/S
6、由于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因此水在容器底向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强均为P=ρgh 。
7、在水中任意深度h'处,用同样的方法推得各个方向的压强P'=ρg h' 。
8、换用其它密度为ρ的液体做实验,同样可推算在任意深度h处的压强:P=ρgh 。
所以,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ρgh。
(二)验证液体压强公式
根据以上推导出计算液体压强公式,想一想,液体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与所取的面积、液体的总重和体积有关吗?通过以下实验可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性,回答这些问题。
1、在方便袋中灌满水,抓住袋口能把水提起来,方便袋不破裂,水也不会喷出。
(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2、把袋中水倒出一半到空水槽中,再把袋口紧密地扎在玻璃管上,并将袋内空气排出。
3、把乳胶管的一端与玻璃管接通,另一端与漏斗相连。
再用烧杯把水槽中的水通过漏斗灌入乳胶管,至乳胶管中灌满水时,水槽还剩有一些水。
4、将乳胶管连同漏斗的位置升高,可看到方便袋破裂,有水柱喷出。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总重和体积无关,与所取的面积无关,从而证明了液体压强公式的正确性。
(三)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
1、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
将书中例题提前板书在小黑板上,按实验小组,要求1-4组的同学按例题中的要求去做,5-8组只把煤油柱改成水银柱做,9-12组把煤油的深度h=20cm改成h=50cm做。
各组完成任务后再与其他组比较结果,说明了什么?最后每组推举一人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
2、解释有关的现象:
⑴潜水艇的潜水深度为何有一定的限制?
⑵为什么潜水员潜水深度不同,所需装备也不同?
⑶栏河坝为什么要修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
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有利于落实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