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的压强》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Leabharlann 1.利用多媒体展示液体压强的生活实例,如船只在水中浮起、潜水员在水中作业等,引导学生关注液体压强的存在。
2.提出问题:液体压强是如何产生的?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的压强》实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的压强》实验课,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强的概念以及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液体的压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对液体压强有一定的直观感受,如游泳时感到的水压等。然而,要将这些直观感受上升为科学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首先,通过复习提问,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压强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液体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液体压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最后,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探讨液体压强的特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压强课件

一.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由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1) (2)
现象表明: 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
一.液体压强的规律
(由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1) (2)
现象表明: 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一.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
(1) (2)
现象表明:
现象表明: 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打开下游阀门B,闸室和下游 水道构成了一个连通器 闸室水面下降到跟下游水面相 平后,打开下游闸门,船驶向 下游。
小结
受重力影响并具有流动性 产生原因:
1.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特点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水柱对其底面积的压力 为F=mg=ρ vg=shρ g 水柱对其底面积的压强为 F Shg p gh S S
h S
由公式可知:水的 压强只与水的深度 和密度有关
液体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p=ρ gh
液
同学们已经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 液体的压强和液体密度 与 深度 有关
P——液体在任一深度的压强 (Pa) ρ——液体的密度 (Kg/m3) g——常数 9.8N/kg h——深度 液体内部某一位置到液面的 竖直距离 (m) 使用注意点:(1)使用时单位要统一 (2)只适用于液体产生的压强
P gh 解: 0.8 10 kg/m 9.8N/kg1.5m
3 3
P gh 0.8 10 kg/m 9.8N/kg1.6m
3 3
11760P a
F P S 12544 Pa 0.25m 3136N
人教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2液体的压强 课件(共15张PPT)

• 知识回顾
• 1、压强的定义:
• 2、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
___
• 3、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图片,联系生活
A 、Pa<Pb<Pc B 、Pa>Pb>Pc C、 Pa>Pb=Pc D 、Pa<Pb=Pc
课堂小结 (1)回答课前的三个问题 (2)液体压强的规律是什么?
【针对练习】 1、据报道,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受到破坏,造成
大量水土流失,江水浑浊,致使江水的 增大, 故相同深度的江水对堤坝的 会增大,从而使 堤坝受到破坏的可能性增加
2、关于液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压强随体积增大而增大 B 液体的压强随质量增大而增大 C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D 液体的压强随密
3、 如右图所示,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 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 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两试管 底的压强分别为、,则( )
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 均为上窄下宽,呈梯
形状?
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深海潜 水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 一些?
• 认识液体压强
向底部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 注水,观察现象; 向两侧开口的蒙有橡皮膜的玻 璃管中注水,观察现象;
提问:橡皮膜为什么会向外凸出?
结论: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 器底部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 也有压强.
• A、<
• B、=
• C、>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初中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下 9.2 液体的压强 课件

【实验结论】 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实验现象】 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
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不同, 液体的密度越大,高度差越大。
液体压强 的特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视频
液体压强 的特点
液体压强特点小结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 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 压强大小相同 。
新知探究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1)方法:理想模型法 (2)研究对象——液柱
①这个液柱的体积:V=Sh
② 这个液柱的质量:m=ρV=ρSh
③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ρgSh
④平面受到的液柱的压强:p=____FS___=
___ρ_g__S_h___
S
=
ρgh
新知探究 液体压强公式 液面下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
重为G1 ,内装有密度为ρ,重为G2的某种液体,深度为h, 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静止,那
么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为
___ρ_g_h__,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为
___ρ_g_h_S__,容器对桌面产生的压
G1 + G2
强为 S
。
课堂达标
2.如图所示,向两支同样的试管中注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 液体,发现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对试管 底部的压强( A )
【实验操作】 将压强计的探头固定在水中 某一深度处,改变探头的朝 向,观察U形管内液面的高 度差。
【实验现象】 同一深度处,探头的朝向不 同,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
液体压强 的特点
实验探究二:同种液体不同深度处的压强特点
【实验操作】 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水中不同 深度处,观察U形管内液面的 高度差。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压强 第2节 液体的压强-课件

hB
A B
C
练习:比较压强
A B
水
C 盐水
研究液体的压强
一、观察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
2、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
(1)压强计放入水中,橡皮膜转
向各个方向,结论:
(2)橡皮膜放入水中不同深度。
(3)同种液体,橡皮膜放入水中 同 一深度。结论:
(4)不同液体,橡皮膜放入液体 中同一深度。结论:
作业:
这一 样个 的人 人所 才受 有的 学教 问育 。超
过 了 自 己 的 智 力 ,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2)水中深度越深,压强越 大
液体压强还和其它因素有关吗?
实验(3)和液体密度有关吗?
酒
精
水
研究和密度关系要注意什么?
液体压强还和其它因素有关吗?
实验(4)和液体多少有关吗?
实验:用探头放入水底
和液体重力及体积无关
实验(5)和容器形状有关吗?
和装液体容器的形状无关
实验:把探头放入水中ຫໍສະໝຸດ 一深度3、实验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越深,压强越大 (3)同种液体,深度相同处,压
强相等 (4)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 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实验结论
(5)液体内部压强和容器形状无关; 和液体重力无关。
三、液体压强产生原因 液体有重力,液体有流动 性。
G
深度:自由液面到某处的竖 直距离。
1、压强计:用途,用法、 原理。
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实验
(1)、器材
(2)、步骤 和记录
(1)探头放入水中同一深度,向 不同方向转动,观察U型管两边 液面差,并记录。(只观察方向)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共25张PPT)

相平。
3.连通器的应用 水位计
自来水供水系统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玻璃管两端开口处蒙的橡皮膜绷紧程度相同。 将此装置置于水中,下图中的哪幅图能反映橡皮膜受到 水的压强后的凹凸情况( C )
A
B.
C.
D.
课堂练习
一只饮料瓶,其侧壁有a、b两个小孔并用塞子塞住,瓶 内盛有一定质量的水,如图所示,把饮料瓶放入煤油中, 当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拔出a、b两个小孔上的塞子, 则( B ) A.a、b两个小孔均有煤油流入 B.a、b两个小孔均有水流出 C.煤油从a小孔流出,水从b小孔流入 D.水从a小孔流入,煤油从b小孔流出
解:因为是估算,海水密度取 1103 kg/m3,g取 10 N/kg,脚背的面积近似取 S 130 cm2 1.3 102 m2。
则7 km深处海水的压强为:
p gh
1103 kg/m3 10 N/源自g 7 103 m =7 107 Pa
脚背受的压力 F pS 7 107 N/m2 1.3 102 m2 9.1105 N
原来由于细管子的容积较小,几杯水灌进 去,其深度h是很大了,能对水桶产生很大的 压强。这个很大的压强就在各个方向产生很大 的压力,把桶压裂了。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为什么 我们在鱼市上看不到活带鱼?
课堂练习
1.压强计是研究液体压强的仪器。当把压强计的 金属盒放入液体内部的某一深度时,观察到的现象 是U形管两边液面高__度__差_,这个现象说明_液__体__内__部___。
2.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 强都相等。
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液 体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的关系。
3.同种液体内部压强,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第2课时液体的压强课件

D
p=ρ液 g h 深度h:指液面到某点的竖直距离,而不是高度。
50cm A 20cm A的深度为__3_0__cm
适用 区分 范围
决定 因素
压强的定 义式
p=
—F S
适用于所有情况
压力和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ρgh
常用于计算液体的 压强
g值不变时,取决于 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联系
液体压强公式是通过定义式推导出来的, 是压强定义式的特殊情势
③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ρgSh
④平面受到的液柱的压强:p=____F___= S
___ρ_g__S_h___ S
=
ρgh
液面下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
Pa kg/m3 m 计算公式适用于静止的液体,不适用于流动液体。 液体内部某处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与液体的质量、体积等无关。
潜水器受到的压强:p=ρgh=1.03×103kg/m3×10N/kg ×7000m=7.21×107Pa;根据p=ρgh可知,蛟龙号载人 潜水器所处海水深度越小,受到海水的压强越小。
C
知识点2 连通器
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你知道这 是为什么 吗? 连通器里装入同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 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知识点1 液体压强的大小
要想得到液面下某处的压强,可以 假想这里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平 面”。这个平面以上的液柱对平面 的压力等于液柱所受的重力,所以 计算出液柱所受的重力是解决问题 的关键。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1)方法:理想模型法
(2)研究对象——液柱
①这个液柱的体积:V=Sh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一、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公式为P=ρgh h 液体深度,即自由液面到所求点的距离(米)。
4、固体压强公式和液体压强公式的使用二、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特点: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塔、船闸、乳牛自动喂水器等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一、单选题1. 关于液体压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体压强是由液体重力产生的,所以液体越重,产生的压强越大B. 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因而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C. 因为p =FS ,所以液体压强与容器底面积大小有关D.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2. 如图所示,向两支同样的试管中注入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发现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 ) A. 甲大 B. 乙大C. 一样大D. 无法确定3. 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图所示的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压 强 公式 P =F/S P= ρg h 适用范围 通用公式:一般固体 一般液体 一般思路 水平面:F = G P =F/S 先 P=ρg h 再 F=PS 特殊思路 圆柱形物体P=ρg h 规则容器装液体:F = G P =F/S 知识点精讲知识点精练A. 水壶B. 锅炉水位计C. 船闸D. 拦河大坝二、填空题4.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材分析】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固体压力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气体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等奠定基础。
2011 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需要在课本P81 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学生分析】不利因素: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直观感受,感性经验较少,对液体压强的认识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液体压强知识比较抽象,且初三学生抽象维能力往往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学生很难理解。
有利因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已经比较熟悉,对实验探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也具备了一定的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⑵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方向;⑶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⑷认识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 难点: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教学方式】1. 教法:教师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实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步子,多台阶,步步深入,进行探究。
教师再进行理论分析,加深对液体压强的规律的理解。
2. 学法:依靠“课前预习,课中活动,课后延伸巩固”的学习机制,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液体压强规律。
课后通过调查,了解液体压强的装置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未下节课做好铺垫。
【教学用具】1. 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液体压强计、水、盐水(染成红色)、蓝色硫酸铜溶液,透明盛液桶,空饮料瓶和锥子、盛有水的水槽、塑料袋,2. 教师实验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塑料片、侧壁开口的试管、橡皮膜。
3. 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设计思路】液体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抽象思维差,对其没有直观的感受,因此,本设计以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对液体的压强获得直观的印象,亲密感受液体压强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分组实验、各小组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液体压强的规律,最后联系拦河坝、潜水服等巩固液体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方法是:通过演示、探究等递进式的实验,强化液体压强规律的形成过程。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方法是:教师通过演示把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按入水中,向内注水,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橡皮膜变平时的特征:管内外水面相平,分析得到:管内液体重力产生的压强等效替代了管外橡皮膜所在深度的各个方向的压强。
【教学流程】一、讲述故事,引出课题有一位名叫约翰•莫雷的海洋学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将3支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
当他把铜管提上来时,不仅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全变成了雪花状的玻璃粉!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一下,这是什么原因?(设计意图:约翰•莫雷的实验结果会让学生也大吃一惊,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差很大,通过这种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思考,同时对液体压强有初步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一)观察图片,提出本节课问题出示图片,小组讨论,关于液体压强,你想知道哪些知识?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总结为三方面:⑴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⑵液体压强的特点⑶液体压强的计算⑷液体压强的应用(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图片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让学生把这些疑问尽可能的说出来,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性强,同时为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埋下伏笔)(二)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请学生观察桌子上的水杯,思考:(1)放在杯中的水有没有受到重力?(2)你觉得杯中的水对杯底有没有压力的作用,会产生压强吗?(3)水对杯壁有没有压力的作用,会产生压强吗?学生猜想:学生实验1:请利用桌子上的饮料瓶,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猜想。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并展示:实验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实验1:将水倒入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 倒入水前橡皮膜的形状和倒入水的过程中橡皮膜的变化结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容器底有压强,液体有流动性,所以对侧壁有压强。
(设计意图:由固体压强猜想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师生实验,不仅了解液体压强的产生的原因,而且使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并为下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
)(三)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教师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教师演示实验2 :将塑料片贴紧玻璃管口(两端开口),放入水中,松开手,发现塑料片不掉下来;向玻璃管内倒入水,发现塑料片会掉下来结论:液体内部有向下和向上的压强,学生实验2:请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感受液体内部的压强请学生观察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并展示:实验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液体压强的方向向哪?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意图: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仅说明液体向上和向下都有压强,而且为后续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由于液体压强比较抽象, 学生对液体压强感受较少,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能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主体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推理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学生的深入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1)提出问题: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依据。
老师对学生的猜想分类整理。
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学生可能猜不到,教师可以运用拟人类比法:假如我是一个海洋球,把周围的海洋球都换成铅球,我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学生实验铺垫,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液体的压强不再陌生,自然会结合刚才的实验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想的同时,应让学生说明猜想的依据,并指出这样才是科学的猜想。
如果猜想得不够全面,老师要从旁引导。
)(3)设计实验:首先,介绍液体压强计。
类比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内部的心跳,介绍液体压强计的三部分及其作用,练习U型管中液面高度差的读数,突破关键点。
然后,确定实验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学生讨论:怎样采用控制变量法来验证:液体压强可能跟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说出具体的做法。
探究一: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有关;记录的表格:探究二: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探究三: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探头的方向有关记录的表格:实验次数液体种类深度L/cm探头的方向压强计管中液面咼度差厶L /cm123实验前的温馨提示:1、压强计连接的软管要保证气流畅通,不要弯折2、出现U型管中液面不平时,请把胶管接头处拔下来,重新接好3、测量深度时,让探头尽量靠近水杯侧壁上刻度线,减小误差4、深度以金属盒上的橡皮膜的中心所在位置为准。
5、改变橡皮膜方向方法:手拿胶管,转动上端的旋钮即可;(4)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5)分析论证:完成实验后,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密度有关,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另外备用一个演示实验,解决液体压强是否与液体的重力、体积有关,这样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设计意图:将本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测量,增加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感性认识,同时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理论推导,加深理解: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那么液体内部某处压强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教师演示实验,并运用等效替代法进行公式的推导。
具体做法:把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按入水中,向内注水,学生观察,找出橡皮膜变平时的特征:管内外水面相平,分析得到:管内液体重力产生的压强等效替代了管外橡皮膜所在深度的各个方向的压强。
分析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推导过程,得出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公式,并强调深度的含义,公式说明的问题实验证明,该公式也适用于不规则容器所盛液体产生的压强(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建立物理模型对学生很难理解,将其变成形象的实验,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样,公式的推导就可以完全放给学生,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能够解决。
公式得出后,教师点拨h 的含义和公式适用条件。
这样教师才真正发挥了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1. 解释约翰•莫雷的实验结果2. 解释自己上课开始想知道的问题:引导学生解释拦河坝,潜水服,潜水艇的原理。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利用液体压强特点分析实际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请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自主建构知识网络教师对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方法进行点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拟人类比法2. 布置作业:调查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液体压强的装置,下节进行交流【板书设计】第二节液体的压强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2. 液体压强的特点:3. 液体压强的计算4. 液体压强的应用【教学反思】液体压强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受很少,在教学时教师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实验演示就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变成学生死记硬背了。
因此,在上这节课时,大胆地用一些简单方便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并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从中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
然后再来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显得容易的多了,整节课的效果收到了良好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在知识的应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