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愈发增强。
为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并采取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点和行动。
本文将汇总一些重要的环境保护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
一、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环境保护包括水污染的治理、大气污染的防治、土壤污染的修复、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方面。
二、为什么需要环境保护?1.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各种生物和物种的繁荣和生存。
2. 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可以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安全。
3.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可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子孙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环境保护知识点1. 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电力、水资源等是环保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养成节约用电、用水的好习惯,避免浪费。
2. 减少废弃物:垃圾分类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行动。
将废纸、玻璃、塑料等进行分类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驾车污染,避免车辆尾气排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并提供栖息地给许多动物。
5. 推广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推广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 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许多野生动物正面临生存威胁。
我们应该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并支持相关保护机构的工作。
7. 水资源保护: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
合理使用水资源,不乱倒废水、不乱扔垃圾,保持河湖水质的干净。
8. 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们应该支持相关政策措施,减少工业排放和尾气排放,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生态环境知识点

生态环境知识点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了解和掌握一些生态环境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还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其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生物体(植物、动物等)、非生物成分(水、土壤、空气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级,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个体生物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种多样性。
保持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威胁,这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保护自然栖息地:保护自然栖息地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方式。
保护自然景观、湿地、森林等原始自然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
2. 控制非法捕猎和盗猎行为:非法捕猎和盗猎是导致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对非法捕猎的打击力度,制定并执行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 促进保护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认识,推动人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入的各类有害物质,超出环境承载力,对环境产生破坏和污染的行为。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健康。
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空气污染主要由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燃油等所产生。
水污染主要由工业废水、农业和畜禽养殖废水、城市污水等所引起。
土壤污染则主要由工业废料、农药和化肥等造成。
环境保护的知识

环境保护的知识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点: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是为了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产生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环保措施: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例如节约能源、减少用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保组织和行动: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
我们可以加入环保组织,参与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理念,推动政策制定和执行。
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经济模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循环经济包括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等方面。
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那些具有环保特性的技术,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材料等都是绿色技术的代表。
国际合作: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国际社会可以通过签署协议、制定规则、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采取行动,采取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全国生态日知识

全国生态日是每年的6月5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点: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
衡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
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模式发生的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
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所致。
应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
4.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例如,减少用水、节约能源、推
行循环经济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森林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源和土壤
的稳定性。
应加强森林保护,防治森林火灾、非法采伐等破坏行为。
6.水资源保护:水是生命之源,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取水,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
的能力。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这些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能增加人们的认识和关注度,共同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与之所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物系统。
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行动来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以下是一些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 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一定地域内,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圈、生态位等。
3.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1. 森林生态系统:以树木为主要植物形态,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的生物密度。
2. 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植物形态,适合动物放牧,具有较低的生物密度。
3.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水域,有利于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存发展。
4.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海湾、海峡等,具有广阔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价值1. 能源和物质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和有机物分解,实现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2. 气候调节: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作用,调节气候和降水分布。
3. 生物保护: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4. 水源涵养:通过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蓄水功能,维持水资源的供给和水质的净化。
5. 土壤保育: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有助于土壤的形成和保持。
6. 旅游与娱乐:生态系统的美景和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观光的场所。
7. 教育与科研: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推动科学进步。
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1. 意识与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
2. 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 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和工程实施,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4. 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加强能源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实现低碳发展。
应知应会环境保护知识

应知应会环境保护知识简介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应知应会的环境保护知识。
知识点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资源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
我们应该遵循“减少、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纸张浪费等。
知识点二:能源的选择能源的选择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优先选择清洁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
同时,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保护生态系统意味着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应该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知识点四:废物的处理废物的正确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物、有害物质和普通垃圾分开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支持可持续发展,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知识点五:环保法律法规了解环保法律法规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同时,如果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及时举报。
知识点六: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结论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和未来。
参考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点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点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下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污染、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变得至关重要。
2.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系统。
它包括土地、水域、大气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所需的食物、水资源和其他生态服务,如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
3.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全球的气候模式,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适应变化带来的影响。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基因和生境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破坏森林、湿地和珊瑚礁等栖息地,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关键。
5.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然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保护水资源意味着合理利用、避免污染和提高水资源的供应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人类的生活,也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6.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排放,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贡献。
初中政治生态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生态知识点总结一、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1. 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指由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组成的,维系生物生长、繁殖和生存条件的环境。
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能源等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等。
2.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状态,表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物质与能量在生物和非生物组织之间的平衡等各个方面。
3.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内相互作用的各级生物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的整体,由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4. 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治生态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以及加强环境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系列行为。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将会引起自然灾害、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问题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保护资源,维护生产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1. 全面恢复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状况,通过人为干预,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建立,避免后续的生态灾害。
2. 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联动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和经济的质量。
3. 严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核准规范环境建设和环保处理,提高人们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法纪监督意识和自觉遵守。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1. 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土壤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修复,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1.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物质因素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现在人们主要关注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统称为污染源。
污染源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按其存在形式分,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分,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按排放时间分,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分,可分为点源、面源和线源。
1、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组成与大气结构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微粒组成。
在结构上将大气圈分为五个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其中对流层最接近地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
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发展,大量使用煤等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从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如向空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形成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污染主要在这一层发生。
根据大气组成很容易判断大气外来污染物,即如果大气组成成分的含量超过标准含量,或出现了大气组成没有的物质,就可判断出大气中存在外来污染物。
(2)大气污染源与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质的发生源,主要有燃料燃烧、工农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有尘粒、粉尘、烟尘、雾尘、煤尘等。
气态污染物有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等。
二次污染物危害最大的是光化学烟雾。
(3)空气质量标准分类和主要大气污染指标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执行三级标准。
空气质量的好坏,主要是考核下列污染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铅Pb、苯并[α]芘(B[α]P)、氟化物F。
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氮氧化物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铅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苯并[α]芘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α]芘。
2、水体与水体污染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泽、海洋和地下水等水的集聚体。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水污染指标水体污染指标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悬浮物、有毒物质、大肠菌群数、PH值等。
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表示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将有机物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的耗氧量。
总需氧量(TOD)表示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的需氧量。
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含碳量。
悬浮物表示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的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达到一定浓度后,对人体健康、水生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的物质。
大肠菌群数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的数目,是常用的细菌学指标。
PH值是反映水的酸碱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2)水污染源环境科学中一般将水体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灌溉水、船舶废水等。
不同的污水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质,例如属于工业污染源的有色冶金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含有汞、砷、锡、铬等元素,是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主要由无毒有机物、洗涤剂、微生物等组成。
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则是水体污染的主要面源,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中造成农药污染和富营养化。
(3)水污染物水体污染物主要有病原体污染物、需氧物质污染物、有毒化学物质、酸性、碱性物质和盐类、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等。
(4)水域功能分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5)污水的一、二、三级处理按污水的处理程度划分,污水处理通常分为三级。
一级处理,又称预处理,采用物理方法除去水体中的悬浮物,使废水初步净化,为二级处理创造条件。
二级处理,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除去水体中的胶质杂质。
二级处理一般能除去90%左右的可降解有机物(如BOD物质)和90%-95%的固体悬浮物,但一些重金属毒物和生物难以降解的高碳化合物无法清除。
三级处理,又称高级处理和深度处理,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使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及用水要求。
三级处理是工业用水采用封闭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一级处理水达不到排放标准,必须进行再处理;二级处理水可以达标排放;三级处理水可直接排放地表水系或回用。
(6)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含氮、磷等需氧物质的污水排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衍,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被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例如,滇池发生的大面积水藻暴长就是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固体废弃物分类我国将固体废弃物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和城市垃圾三类。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三化”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政策可归纳为“三化”,即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无害化指固体废弃物经处理后能够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减量化指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和减小固体废弃物的容积;资源化是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4、其他环境污染问题(1)噪声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一般认为40分贝是正常的环境声音,超过40分贝就是有害的噪声。
噪声主要有两种,一是空气动力噪声,另一种是机械噪声。
在环境中,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三类。
交通噪声由交通工具运行时发出,城市环境噪声有70%来自汽车噪声。
工业噪声主要是生产及工作过程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而产生的声音。
社会噪声则是指街道和建筑物内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
(2)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指由大功率电磁辐射能量造成的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的电磁辐射。
电磁污染源包括天然和人工两种,前者如自然界的雷电、台风、宇宙射线等;后者如无线电、电视等通讯设备。
(3)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是指由能自发地放射出穿透性很强的射线的物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射线危害人体和其他生物体,造成危害的射线主要有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放射性污染源分为天然辐照源和人工辐照源,前者如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源,后者如核工业排放物。
(4)热污染热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热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向环境排放废热、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等。
(5)光污染光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可见光污染、红外光污染和紫外光污染等。
(三)生态恢复与建设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环境功能,包括生产生物资源、蓄水保水缓解旱涝、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漠化、改善小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和水、保护生物多样性、防灾减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