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媛-细菌耐药十年的变迁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临床研究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临床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30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分析其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
结果本组参与调查研究的305例患者中,共检出细菌菌株283株,其中包括革兰氏阳性菌81株和革兰氏阴性菌202株,分别占28.6%和71.4%;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54.3%;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分别占73.2%、9.4%和7.9%。
细菌药敏试验中可见革兰氏阳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第三代头孢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亚胺培南和头孢呋辛的敏感性均达到100.0%;革兰氏阳性菌对头胞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
结论我院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
对其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情况的准确掌握,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和有效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复发性尿路感染;细菌检验;药敏实验复发性尿路感染指的是伴有复杂因素的尿路感染患者,具有难以控制和彻底治疗的特点[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其细菌实验耐药情况,以便于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更为合理的治疗。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尿路感染的患者30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的病史均超过2年,且每年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次数在3次以上。
本文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在前期均有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或者中成药的治疗史,但病情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患者本次复发后经2w以上的治疗但无显著的效果。
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其他器官组织感染或者外伤感染的患者。
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170例,年龄在40~73岁,平均年龄是(56.3±2.9)岁。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中规定的步骤对患者进行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情况

临床细菌耐药率高发区及对策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三级医院要建立规范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定期分析报告本机构细菌耐药情况;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二、2010年Mohnarin细菌耐药情况1 1.2010年临床细菌分布情况2.2010年细菌耐药情况总汇(1).2010年临床主要G+菌耐药情况(2).2010年临床主要G-菌耐药情况三、2006年-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1.3.4.5四、全国耐药性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1.单方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越来越严重,面临淘汰是不可避免的事实!2.某些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四代头孢的耐药性形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容乐观。
3.三代头孢+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在耐药性上应用十多年来对所有敏感菌的耐药率都低于30%,是抵抗耐药的有力武器,临床应用能够很好的保护碳青霉烯和四代头孢。
而新治君(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就是这种复方制剂。
参考文献:1.肖永红,沈萍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896-4902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3.李耘,吕媛.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5):348-3514.胡建云,陈东科等.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7):548-5555.肖永红,王进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56-105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

1.李耘, 吕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 27(5):348-351. 2.李耘, 吕媛, 王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 21(24):5133-5137.
耐药机制
• beta-lactam 类
– 头孢菌素酶 L2 – 金属酶 L1 – NDM-1
耐药现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1. Brooke JS. ClinMicrobiol Rev. 2021; 25:2-41. 2. Nicodemo AC, Garcia Paez J I. 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 Dis. 2007; 26:229-237. 3. Abbott IJ, Slavin MA, Turnidge JD, et al.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21; 9, 471–488 4. Falagas ME, Valkimadi PE, Huang YT, et al. J AntimicrobChemother 2021; 62, 889–894
流行病学
• 中国CHINET监测网2021年度耐药监测数据说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 所别离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的4.45%,非发酵菌的11.6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其他非发酵菌
1. Brooke JS. ClinMicrobiol Rev. 2021; 25:2-41. 2. Nicodemo AC, Garcia Paez J I. Eur J ClinMicrobiol Infect Dis. 2007; 26:229-237. 3. Abbott IJ, Slavin MA, Turnidge JD, et al.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21; 9, 471–488 4. Falagas ME, Valkimadi PE, Huang YT, et al. J AntimicrobChemother 2021; 62, 889–894
含酶抑制剂复合药对常见肠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 1 ] 姚建. 肾 小 球 标 志 蛋 白及 其 临 床 意 义 [ J ] . 中 华 肾 脏 病 杂
志, 1 9 9 7 , 1 3 ( 2 ) : 1 1 3 - 1 1 5 .
[ 2 ] 董晖 , 寿松涛 , 林静. 微球蛋 白、 转 铁 蛋 白 联 合 检 测 在 糖 尿 病 肾病 早 期 诊 断 的 临 床 意 义 [ J ] . 天津 医科 大 学 学 报 ,
分 子 蛋 白排 出增 加 ] 。
E 4 ] 李竞 , 包艳 , 甘佩珍. 糖 尿 病 肾 病 患 者 血 及 尿 转 铁 蛋 白测 定 的临 床 意 义 I - J ] . 临床内科杂志 , 2 0 0 2 , 1 9 ( 6 ) : 4 5 4 — 4 5 5 .
[ 5 ] 胡俊 , 傅冬梅 , 王冬梅. 4种 尿 微 量 蛋 白测 定 在 糖 尿 病 肾病
[ 6 ] 张关亭 , 李志毅. 血清胱抑素 、 视 黄醇结合 蛋 白、 尿微量 白 蛋 白检 测 对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肾病 的 早 期 诊 断 价 值 [ J ] . 慢 性
病学杂 志 , 2 O 1 0 , 1 2 ( 1 2 ) : 1 6 5 6 - 1 6 6 2 .
[ 7 ] 司徒 玉 , 黄萍萍. 。 肾功 能 不 同损 害 期 患 者 血 清 胱 抑 素 一 C 与 血 肌酐 、 肌 酐 清 除率 的相 关 性 研 究 [ J ] . 广 东医学 院学报 ,
株, 肺 炎克 雷伯 茵 1 5 8 株, 普 通变形杆菌 9 4株 , 阴沟 肠 杆 菌 8 1株 , 产 气肠 杆 菌 5 4株 , 用K — B 法检 测 3种 含 酶 抑 制 剂 复 合 药及 其 相 应 未加 酶 抑 制 剂 抗 茵 药物 氨 苄 西林 、 哌拉 西林、 头 孢 哌 酮 的 体 外 药敏 情 况 。结 果 o H L . T h e t r a n s t h y r e t i n - r e t i n o l - b i n d i n g p r o t e i n c o n— r
儿科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第一 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 2 0 0 7 , 7
( 4 ) : 2 8 3 — 2 8 6 .
4 吕时铭 ,俞 云松 . 2 0 1 0 年浙江省 医院细菌耐药 检测年鉴 f M】 .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 0 1 1 . 3 - 6 7 . 5 孙景勇 , 倪语星. M o h n a r i n 2 0 0 8 年度报告 : 华东地区细菌耐 药监测[ J 1 . 中 国抗 生素杂志 , 2 0 1 0 , 3 5 ( 7 ) : 5 0 3 — 5 0 7 . 6 艾效曼 , 陶凤蓉 , 宣天芝 , 等. 2 0 0 8 年北京 医院细菌耐药性 监测结果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 2 0 1 0 , 1 0 ( 2 ) : 1 3 4 — 1 3 8 . 7 郑波, 吕媛. Mo h n a i f n 2 0 0 9 年度报告 : 革 兰阳性菌耐药 监 测[ J 】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2 0 1 1 , 2 7 ( 5 ) : 3 3 5 — 3 3 9 .
敏 感试 验 ,头孢 哌酮 , 舒 巴坦单 独用 纸 片法测 定 , 超
广谱1 3 内酰胺 酶 ( e x t e n d e d s p e c t r u m b e t a — l a c t a m a s e s ,
自身 的病 情无 法 陈述或 陈述不 清 ,临床 在治疗 呼 吸
C O C C H S a u r e u s 。 MR S A)确 认试 验用 头孢 西 丁纸 片 测
1 资 料与 方法
1 . 1 标 本来 源 收集 2 0 0 9 年1 月 至2 0 1 2 年1 2 月湖 州
定。 质控菌株 为A T C C 2 5 9 2 2 、 A T C C 2 9 5 2 3 、 A T C C 2 7 8 5 3
2009~2013年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感状况调查

2009~2013年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药敏感状况调查目的探讨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标本,找出近4年来其变化趋势。
结果氨基甙类中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喹诺酮类中环丙沙星及特殊使用类抗生素(美罗培兰,亚胺培兰、头孢吡肟)的抗菌活性得到有效恢复;头孢他丁及β-内酰胺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青霉素族中的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近4年均较稳定。
结论自2004年《抗生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颁布和《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实施以来,某些限制类和特殊使用类抗生素的抑菌疗法得到了有效保护。
标签: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水、空气、人体皮肤、肠道、呼吸道等,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通过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1年痰标本来源细菌耐药监测,前3位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17.1%),鲍曼不动菌(16.5%)和肺炎克雷伯菌(16.2%),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0.1%和57.3%[1]。
本人在2009年已对2004~2008年基层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过敏及耐药性迁徒状况进行了调查,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近几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我们收集了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的标本,并对其药敏及耐药情况做一调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标本共316份,逐年对其药敏及耐药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1.2标本收集标本采集方法:清洁局部后,用无菌方法采集标本(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切口分泌物等),立即送检进行培养分离。
1.3方法我院中心实验室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BD革兰氏阴性菌鉴定/药敏复合板,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hoenixTM100全自动生化|药敏分析仪试验,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M100版本标准进行检测。
头孢他啶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株产生耐药的实验研究

头孢他啶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株产生耐药的实验研究沈佳丽【摘要】目的体外诱导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临床分离的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以头孢他啶为诱导剂,先测定实验菌株对头孢他啶的MIC值,以1/4MIC为起始诱导浓度,共诱导25代,对诱导后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并观察其稳定性.结果实验菌株经诱导后对头孢他啶的MIC值均上升,经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分析后发现所有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呈耐药,部分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也呈耐药,但对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未耐药.结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剂量可作为预防细菌耐药的重要措施.【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7【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体外诱导;细菌耐药【作者】沈佳丽【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 213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也是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创伤、长期住院患者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可引起呼吸科、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病区的暴发流行。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临床常规选择三代头孢菌素作为经验用药,但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问题[1-2]。
本文主要研究在体外用头孢他啶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观察诱导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变化以及诱导后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细菌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20株铜绿假单胞菌敏感菌株均收集自我院2016年7—12月住院患者标本,标本种类包括痰、血、分泌物、中段尿、咽拭子等,初筛药敏实验由Vitek 2 Compact及BD Phon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完成,受试菌株对常规监测的11种抗菌药物均为敏感,包括阿米卡星(AMK)、环丙沙星(CIP)、左旋氧氟沙星(LEV)、氨曲南(ATM)、头孢他啶(CAZ)、头孢吡肟(FEP)、亚胺培南(IPM)、美洛培南(MEM)、哌拉西林(PI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庆大霉素(GEN)。
新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折点制定方案专家共识

实验室要求 获得有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微 生物学实验结果是确定准确折点的基础。 在进行折 点相关的微生物实验时,需要在有质量保证的实验室 中进行,且全程伴随质量控制。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 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使不同地区和国家的
数据具有可比性。 对于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实验 室,包括生物样品分析、药代动力学统计分析等,同样 应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进行动物 PK /PD 靶值 确定的动物实验室应为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
(1.a.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b.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 China;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China; 3.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Beijing Tsinghua Changgung Hospital, Beijing 102218, China; 4.Department First of Tuberculosis, the 309th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90, China; 5.Center of Infections Disease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6.a.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7.Department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8.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9.Center of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10.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50, China; 11.Institute of Antibiotics,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12.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91, China; 13.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Second Artillery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 tion Army, Beijing 100088, China; 14.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15.Center for Drug Clinical Researc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16.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120, Chi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inetobacter baumann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nterobacter spp/Enterobacteriaceae
2006-2011年细菌分离率
25 大肠埃希菌 20 15 10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 金葡球菌 表葡球菌 粪肠球菌 5 0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6-07年 阴沟肠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屎肠球菌
2011-2012
Fosfomycin
亚洲国家CA-MRSA 流行情况
%
50 40.5 40 30 20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中国CA-MRSA 流行情况
1104株
38.8 30.1 28.2 20.5 13.8
351株CA感 染 (31.8%)
替加环素:FDA折点(S: ≤0.5 mg·L-1): 2000-2012N年BRSSG & MOHNARIN(从左向右)
中国VRE分离率
1998-2012年 BRSSG & Mohnarin VRE分离率
6 5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09-2010 左氧氟沙星
2011-2012
数据来源于 Mohnarin(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2004年成立)中心监测网和BRSSG(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 1998年成立,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牵头)。 替加环素:此处指不敏感率;磷霉素:采用EUCAST磷霉素静脉折点判定(S: ≤32 mg·L-1; R: ≥64 mg·L-1)
数据来源:LEADER(监测美国利奈唑胺耐药情况)和ZAAPS(监测除美国外的其余国家的利奈唑胺耐 药情况)项目
肠球菌耐药信息
数量
800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600 总数
肠球菌分离量增加; 屎肠球菌分离率增加; ICU屎肠球菌分离率高。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400
200
0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1998-1999 2000-2001 2002-2003 2004-2005 2007-2008 2009-2010 2011-2012 100.00 80.00
分离率%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E. Faecium/E. faecalis
60.00 40.00 20.00 0.00 1998-1999 2000-2001 2002-2003 2004-2005 2007-2008 2009-2010 2011-2012
14株CA-MRSA (4%,14/351)
2008-2009分离自北京儿 童医院门诊手术室的SA
另一项对2005-2006年分离自 我国5大儿童医院4254株金葡研 究:1.7%(73株)为MRSA,可以获 得临床信息的菌株有56株,其中 CA-MRSA有29株。
ANSORP: Asian Network for Surveillance of Resistant Pathogens,亚洲细菌耐药监测网
Amikacin
Erythromycin
Clindamycin
SXT
BRSSG&Mohnarin
CHINET
GPRS
CHINET: 2005年成立,上海华山医院牵头。 GPRS(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2005年建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 Mohnarin&BRSSG(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心监测网和(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牵头)。
目前中国肠球菌耐药情况(2011-2012)
粪肠球菌耐药率(%) 屎肠球菌耐药率(%)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100 80 60 40 20 0
粪肠球菌
100
屎肠球菌
80
60 40 20 0
自左向右:2000-01,2002-03,2004-05,2007-08,2009-10, 2011-12年BRSSG & MOHNARIN
利奈唑胺耐药的金葡菌
2004-2012年利奈唑胺耐药的金葡菌检出率
0.16% 0.14% 0.12% 0.10% 0.08% 0.06% 0.04% 0.02% 0.00%
0.15% 0.10% 0.06% 0.03% 0 0 0.03% 0 0.03% 0 0 0 0 0.06% 0.10% 0.07%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图:1998-2007,美国,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MRSA、HA-MRSA、CA-MRSA的检出率(%)
MRSA流行率整体呈上升趋势,CA-MRSA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Robertino M. Mera, et al. 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2011,17(2):321-328
不同来源金葡球菌耐药率(2011-2012)
100
100
50
50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0 Penicithrom…
Cefoxitin
Gentamicin
Azithrom…
Clindamy…
2011-2012年Mohnarin金葡菌耐药率(%)
耐药率(%)
100.00% 80.00%
临 床 60.00% 药 40.00% 理 研 20.00% 究 0.00% 所
1998-1999
2000-2001 苯唑西林
2002-2003 头孢唑啉
2004-2005 庆大霉素
2007-2008 红霉素
60.00%
60
40.00%
40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20.00%
20
0.00%
0
Azithromycin Tigecycline Ciprofloxacin Gentamicin Moxifloxacin Tetracycline
Levofloxacin
Minocycline
Penicillin
甲氧西林耐药 金葡菌 (MRSA)
SCCmec携带的 mec基因 甲氧西林敏感 金葡菌 (MSSA)
mecC: 2011年报道与mecA在基因水平有69%同源性,目前只在欧洲国家报 道;多在动物源菌株检测到;人源MRSA中mecC检出率:0.08%-5.9%
万古霉素的应用增多导致金葡菌对 其敏感性下降
判定 MIC折点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Susceptible 2ug/ml VSSA
Intermediate 4-8 ug/ml VISA
Resistant 16 ug/ml VRSA
hVISA(heteroresistant VISA):指金黄色葡萄球菌母代细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在敏感 范围以内(MIC多为1~2 ug/ml),而子代却含有少量能够在≥4 ug/ml的万古霉素培养基 中生长的耐药亚群
全球HA-MRSA流行情况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Stefani, S., D. R. Chung, et al. (2012).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39(4): 273-282.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hVISA/VISA
敏感性下降机 制 首次报道 流行 与细胞壁增厚、肽聚糖交联减少、细胞 壁自溶活性减少等有关 1997年,日本 各地区流行率有差异 中国hVISA检出率:9.5%,13.1%(20052007)
VRSA
vanA基因 2002年,美国 到2012年9月,全球33株 (13株来自美国,16株 来自印度,3株来自伊朗, 1株来自巴基斯坦)
中国细菌耐药十余年变迁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吕媛 2014.4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Amikacin
Tetracycli…
Minocycli…
Ciproflox…
Levofloxa…
Moxifloxa…
Tigecycline
SXT
≤14 years (109) 临 床 100 药 理80 研60 究40 所20 0
15-64 years (368)
≥65 years (197)
Fosfomycin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
青霉素 金葡菌 青霉素耐药金葡菌 1961年/英国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甲氧西林
二十世纪40年代
mecA基因: SCCmec Ⅰ- Ⅹ 临 床 药 理 研 究 所 mecC基因: SCCmec Ⅺ
8.4 6.9 10 临 床0 药 Taiwan Sri Lanka Philippines VietNam Korea India HangKong ML,China 理 研 ANSORP Surveillance in Asia-2005-6 究 Song JH, Hsueh PR et al. ANSORP 2006 data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