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修订稿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

2023年细菌耐药报告前言细菌耐药性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对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2023年细菌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供有关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信息。
1. 背景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即原本对某种或某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了不受该抗生素抑制或杀灭的现象。
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感染治疗失败、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等。
2. 2023年细菌耐药性情况根据全球多个疾病监测机构和研究报告,2023年细菌耐药性呈现以下特点:2.1 常见细菌耐药性情况在2023年,常见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更加突出,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ESBL-EC)等。
这些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相关感染更难以治疗,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2 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2023年,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于医院、社区和农业领域。
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用药,推广合理抗生素使用政策,成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2.3 多重耐药菌问题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是指对多种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在2023年,多重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多重耐药菌衍生的感染更加难以治疗,对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3. 防控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以下是2023年的主要防控措施:3.1 加强抗生素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合理用药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
常见细菌耐药趋势及控制方法

MRSA传播几乎总是经过直接或间接与MRSA感染患者接触所致 近几年出现了VRSA、VISA和hVISA
治疗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防治教授共识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SMZ-CO 米诺环素 利福霉素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
• 按新旳细菌分类鉴定措施,如细菌产血浆凝
• 2023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件报道发
觉产“NDM-1旳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 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 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觉,该细菌内存在 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觉者以为其起 源于印度新德里,所以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 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 旳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 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 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用什么? 概念不清——“乱”:
➢幼儿——氟喹诺酮类 ➢肾功能不全患者用氨基糖苷 类等。 ➢三代头孢+左氧氟沙星
“越新越好” ?
(3)怎么用? 使用方法不当——“粗”
➢ 给药措施——不当 ➢ 剂量——偏大 ➢ 疗程——偏长
“朝令夕改”
所以!用药之前必须考虑:
要不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是感染性疾病吗) 用那一类抗感染药物?(是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 用哪一种抗菌药物?(是什么细菌引起旳感染) 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吗?(近期本地耐药性监测成果怎样) 用药剂量足够吗?每天一次还是分次给药?(药物PK/PD) 静脉用药还是口服治疗?(药物旳生物利用度) 药物能到达感染部位如肺脓肿内部吗?(药物旳组织浓度) 药物作用够强大吗?(杀菌或抑菌,要联合用药吗) 病人旳身体情况能承受这种药物吗?(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没有更便宜但效果仍良好旳药物?(药物经济学分析) 用1周就停药感染会复发吗?(用药疗程问题) 会引起二重感染吗?(对正常菌群旳影响) 会出现耐药菌吗?(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 …………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1 概述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
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
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5 年前是17%,现在上升到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 年前为25%,现在超过77%。
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22-2025年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采取遏制耐药综合治理策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部分常见微生物耐药问题仍在加剧,地区和机构之间耐药防控水平存在差异,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遏制微生物耐药,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在总结评估前期工作基础上,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的原则,聚焦微生物耐药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有效控制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耐药形势。
到2025年,应对微生物耐药的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完善,公众微生物耐药防控相关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医疗卫生和动物卫生专业人员微生物耐药防控能力显著提高,人类和动物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监测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微生物耐药防控的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
二、主要指标2022-2025年,主要达成以下指标:(一)医疗机构内耐药菌感染及社区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持续下降。
(二)人类和动物源主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率持续降低或耐药增长率下降。
(三)城乡居民对微生物耐药问题的知晓率和感染预防、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正确率均达到80%,使用行为的正确率达到60%;全国中小学生微生物耐药、感染预防和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健康教育达到全覆盖。
(四)全国医务人员、规模养殖场执业兽医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实现全覆盖,知识掌握正确率达到80%以上。
(五)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抗菌药物医嘱的适宜率均达到75%以上。
(六)药品零售企业凭处方销售抗微生物处方药物的比例达到100%;兽药经营企业凭兽医处方销售兽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比例达到80%。
(七)人类、动物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监测网络覆盖率持续提高;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和耐药评价体系更加健全。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实施细菌耐药监测
建立全面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 和跟踪耐药细菌的发展和变化。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合作
细菌耐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 作,共享信息和经验,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关键。
建立全球数据库
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数据库,收集和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 细菌耐药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果不对耐药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有可 能出现对所有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的超级耐药 细菌。
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避免抗生素的 滥用,以降低耐药细菌的产生。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防止耐 药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研发新的抗生素
加强新抗生素的研发,以应对日益严重的 耐药性问题。
03
药师应参与制定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推动抗菌药物的合
理使用。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加强感染控制培训
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开展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对细菌耐药性 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监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监督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保药物使 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提供技术支持
为临床医生和药师提供有关细菌耐药性的技术支持,协助解决抗 菌药物治疗中的问题。
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
产ESBL克雷伯菌
对头孢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
非产ESBL克雷伯菌
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治疗。
肠球菌的耐药情况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需要使用替加环素等新型 抗生素治疗。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宁永忠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
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
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
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
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
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
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
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
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
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
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
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
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
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控制2019.修改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手卫生设施: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
2019年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 16.2万吨,其中人用抗生素占到总 量的48%,其余均为兽用抗生素
36种抗生素中,在国内被使用最多 的抗生素前五位分别为阿莫西林、 氟苯尼考、林可霉素、青霉素、诺 氟沙星。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阿 莫西林的使用量都是最大的。
已有研究表明,抗生素被机体摄入 吸收后,绝大部分以原形通过粪便 和尿液排出体外。而环境中的抗生 素绝大部分最终都会进入水环境, 因此对水环境影响最严重。
15类或15类以上(每类中的1 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 感。
3 PDR 对表1中所有代表性抗菌药
物均不敏感。
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
肠球菌属MDR、XDR、PDR定义的标准
1、MDR 对表2中11类抗菌药物中的
3类或3类以上(每类中1种 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不敏 感。
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 同时期MDRO(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
CHINET 三甲医院监测结果
MRSA在2019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
细菌耐药的基本概念
细菌耐药又称为抗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 用的耐受性。
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将细菌耐药分为固有性耐药 (由细菌基因所决定的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 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通过某种机制所产 生的不被药物杀伤的抵抗力)。获得性耐药被 认为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我国细菌耐药问题的现状和防控策略

一、前言近年来,细菌耐药危机日趋严峻,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动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细菌耐药的防控工作涉及医疗、农牧水产、环境等诸多领域,需要医务人员、兽医工作者、粮食和农业专家、环境专家、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取得全面、系统、积极的效果。
如不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国界的研究与合作,不对细菌耐药的产生与快速传播进行有效防控,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威胁。
细菌耐药的蔓延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每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需要各国协同谋划,才能共同应对这一全球危机。
鉴于这一共识,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发布了控制细菌耐药的全球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在两年内拟定全国性的行动计划,从而形成全球统一的细菌耐药防控战线。
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峰会(G20)上,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
峰会公报明确提到:“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并呼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7年提交联合报告,就应对这一问题及其经济影响提出政策选项。
2016年9月,联合国大会响应G20公报倡议,召开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高级别会议,对共同抗击微生物耐药做出了承诺,表明全球领导人已认识到细菌耐药问题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中国作为抗菌药物的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更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解决全球耐药危机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我国医疗和动物源病原菌耐药情况严重,环境中普遍存在耐药基因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CHlNET)数据显示,2005—2014年我国多数重要的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已经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重的威胁。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报告也显示,多种重要耐药菌的检出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015年的检出率(58.0%)较2012年(45.8%)大幅上升;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15年的检出率(6.8%)也较2014年(4.8%)明显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宁永忠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
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
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
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
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
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
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
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
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
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
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
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
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
而获得性耐药,指的是这个基因在菌种的层面是不能够确定是否存在的,只有到具体的菌株的层面,同一个菌种内不同的菌株它的耐药性可能不同,有的菌株有这个耐药性,有的菌株没有这个耐药性。
这一类耐药性基本上都是人类应用抗生素之后,在人类的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
此外还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表型耐药和基因型耐药,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低水平耐药和高水平耐药,异质耐药性等等这些概念。
我们看一下耐药性的产品和播散。
这个和后面我们提到的控制密切相关。
产生包括一是天然耐药,也就是说跟人类无关的自然存在的这一类耐药。
还有一个就是基因突变,或者是直接获得了耐药性的一个基因,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是选择性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类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一个选择性压力。
播散,播散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随基因进行播散,这个在基础医学领域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transfer。
另外还可以随着菌株播散,这个我们叫克隆播散。
这两种播散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选择性的压力,另外就是和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细菌的耐药机制我们简单提一下。
包括细菌产生酶,这样就可以钝化或者是灭活抗生素。
第二的话是靶位改变,就是抗生素和它结合的位点的结合能力下降了,比如说我们一会儿会提到的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由于它的细胞壁的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2a和β- 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在内的抗生素的结合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些药物无效。
第三是摄入减少或者是增加外排,这个主要是细菌体内的药物浓度要么吸收的少了,要么即使是吸收进来,也被细菌很快的排除出去,起不到一个应有的一个作用。
第四是代谢途径改变,相对影响要小一些。
主要是前三类是主要的机制。
耐药性用什么来检查?这个对应的一个试验叫药物敏感试验,它英文叫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缩写是AST。
做了这个试验,我们就可以判断耐药性,就可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辅助性的证据。
一方面,药敏试验是靶向治疗的前提。
另一方面,它是经验治疗的流行病学的依据。
是临床微生物学不同于临床实验室医学其他分支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这个特点值得我们大家重视。
具体的方法包括:稀释法、琼脂扩散法、E-test试验、联合药敏试验、简化稀释法、直接药敏试验等等,这个方法种类很多。
稀释法是参考方法,常规的时候一般不做,常规主要的方法是琼脂扩散法和简化的稀释法手工或者是仪器的一个稀释法。
这些方法它的执行标准,目前我们执行的是美国CLSI文件,这个文件规定试验的药物、折点、解释标准等等。
我们用图式来看主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个叫肉汤稀释法broth dilution test。
我们看画面上是一排试管,试管当中有相同体积的肉汤,相同浓度的细菌悬液,汤中数的浓度不一样,是一个倍比稀释,这样经过孵育过夜之后,低浓度抗生素的试管当中有细菌生长,高浓度的试管当中没有细菌生长。
我们把没有细菌生长的一排试管当中,浓度最低的这一管所对应的浓度叫最低抑菌浓度。
第二个方法叫琼脂扩散法,也就是我们的常规方法,叫disk agar diffusion test。
这个我们把细菌的纯菌落形成菌悬液,然后把这个菌悬液均匀的涂在药敏专用培养基上,再贴上纸片,孵育过夜。
第二天我们用游标卡尺来量这个抑菌环的直径,这个抑菌环的直径越大表示这个药物越敏感。
它的结果的解释,我们来看一下最低抑菌浓度,叫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缩写是MIC。
它指的是抑制特定微生物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它是我们临床微生物学的试验结果,是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师工作的起点,所以它是我们和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合作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个概念是我们这个药敏试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此外我们还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包括敏感、中介、耐药。
敏感是susceptible,缩写是S。
指测试菌株可以被测试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感染部位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治疗可能是有效的。
它对应的概念是耐药叫resistant,缩写是R。
表示测试菌株不能够被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或者是测试菌株有特殊耐药机制,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
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治疗可能是无效的,特殊耐药机制我们后面会提。
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叫中介,叫intermediate,缩写是I。
表示测试菌株的MIC,就是最低抑菌浓度,接近了通常达到的血药浓度或者是体液药物浓度,治疗的反应率低。
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来做?要么我们可以主动的提高药物的剂量,或者我们看一下感染的部位是不是这个药物的生理浓集区,在生理浓集区治疗效果可能是比较理想。
(ppt11)刚才提到的特殊耐药机制、特殊耐药性,这个目前实际可以检测的特殊耐药机制非常多,这里给大家列出来ESBL、MRSA、VRSA、PRSP、VRE、pan-resistant Acinetobacter and Pseudomonas,或者CRE,D现象。
第一叫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菌株。
第二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个下面会给大家简单的介绍。
VRSA是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PRSP是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VRE是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下一个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CRE是碳氢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D-zone,D现象,就是右下角这个图当中,它指的是一种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一种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ESBL,英文是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
它指的是超广谱β- 内酰胺酶产生ESBL的菌株,就是产生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菌株。
表型试验很简单。
它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如果产生了这个酶,就意味着对青霉素组、头孢菌素组或者是单环类这样一些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是耐药的。
治疗国际上推荐首选是碳氢霉烯类。
第二个是MRSA,它是methi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缩写,中文名称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型试验也非常简单。
它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对β- 内酰胺类(β-lactam )这一类药物都耐药,包括碳氢霉烯类都是耐药的。
治疗国际上首选是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这些药物。
实际工作当中我们测试耐药性药敏试验,刚才说的特殊耐药性,它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花精力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因为在微生物耐药之后,使用这个已经耐药的这个药物来治疗的话,要么会导致治疗失败,要是治疗疗程会延长。
它的不良的后果表现为病死率升高,患者迁延不愈,不良反应增加,住院日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所以正因为耐药会导致这么多不好的后果,我们实际工作当中才要测试耐药,给医生提供耐药的这些证据,让医生使用药物的时候避开已经耐药的这样一些药物。
从实际的临床治疗的角度我们怎么来看待耐药和耐药率?首先我们看临床治疗分成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
当然看微生物药物治疗还有其他的方式,但是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无疑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具体分离株对具体药物是敏感还是耐药?这个主要影响是靶向治疗。
这个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实际上已经启动了经验治疗,因此我们要结合经验治疗效果,结合药敏试验是敏感还是耐药这样一个结果进行综合的判断。
这块儿我们不展开了。
还有一个就是对一类,比如说一个菌属,或者是一个菌种的很多菌株的分离株,做一些药物的一个耐药的情况,会形成一个耐药率。
比如说100株大肠埃希菌有70%对于三代头孢菌素是耐药的,这个70%就是这个耐药率,它主要影响什么?主要影响经验治疗。
这里面有一个阈值,大约是10-25左右,这个国际上没有统一。
也就是说耐药率低于10%的时候,经验治疗是可以选用这种药物的,这意味着你治疗失败的可能性低,可以接受。
高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开/避免这个药物,因为这意味着你经验治疗的失败率升高了,尽量选择其他低于10%的药物。
同时这个阈值也为我们观察耐药率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因为现在耐药这件事情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国家的、地区的、医院的,甚至病房的各个层面的耐药监测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这么大量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用这样一个阈值来判断。
比如说耐药率在50%和80%,从临床的角度有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因为它们都超过了25%。
我们在经验治疗的时候应该尽量不选择这样一些药物。
实际当中从耐药的严重性的角度讲,50%和80%还是有区别的,80%肯定是严重性更加严重的,但是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