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历史背景深刻分析!
龟仓雄策

开拓新理念新技术精神
• 在龟仓雄策的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反 映出来的勇于运用新理念和尝试新技术的开拓精 神。
• 首先是龟仓雄策将其对构成主义的理解运用到海 报设计之中。在他的多幅为国际照明灯具设计竞 赛所创作的海报中,探索光效应图形的结构规律 与本民族严谨、细腻的设计特点,在当时构成了 一种新型的视觉语言。
龟仓雄策
• 龟仓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 1915年出生于日本新泻县。从新建筑与工 业美术学院毕业后,参与组建日本设计中心 有限公司,并于1960年成为总经理。龟仓雄 策作为日本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平 面设计师,被誉为日本现代平面设计之父。
• 日本现代平面设计之父 • 龟仓雄策还曾任日本平面设计家协会会长,担任《Creation》 (创作)杂志主编。 • 1961(46岁)年,他被授予“每日艺术奖” • 1962(47岁)年脱离公司成为一名自由设计家。龟仓雄策是日 本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平面设计师,受西方现代主义的 影响,在他的海报作品中透露出极强的现代性,但又不失日本 传统美学的象征性与简洁性。 • 他一生获得了很多大奖包括:1982年紫绶褒章、1988年勋三等 瑞宝奖、1991年个人文化勋章、在1960年至1992年期间的华沙 国际招贴广告双年展中获金奖、银奖、艺术奖、特别奖,布尔 诺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中曾获银奖、铜奖,在拉赫蒂招贴广告 双年展获大奖。 • 龟仓雄策的主要作品有:第十八届奥运会招贴、日本大阪博览 会招贴广告,为日本电话电报公司设计标识语、标志等。龟仓 雄策创作的领域非常广泛,除设计海报、标志、摄影、书籍装 帧之外,也涉及雕塑、公共艺术等其他设计领域。由于龟仓雄 策是日本海报设计的先行者,在后来的富山国际海报三年展中 还专门以龟仓的名义设立了龟仓雄策国际设计大奖。
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因素

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因素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因素,在于日本几十年来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取得的迅速发展。
首先,日本海外诸国实施开放政策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基础。
日本的开放政策是指日本将新的资本、技术和商业思想从欧美引进,并不断地融合和接受这些思想,借助引进的资本和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水平和竞争力,并根据自身的实际,将欧美的思想接受和融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为本国甚至世界带来最大的发展。
其次,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因素。
日本从古至今,一直向着一个大众化社会的发展方向努力,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产业发展活动中,文化传播技术也不断变得深入。
因此,大众文化在日本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文化无一不具有现代设计的影子,这正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政府的政策的扶持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工业产业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日本政府拿出了大量的资金来提高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以确保其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政府也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等设计传播,给予大量的资助,促进了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和流行。
最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也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家,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日本的文化的多样性,让国内的设计师以超前准备的态度,更加专注于表达情感,勇于尝试新的形式,融合新鲜的思想来表现日本充满想象力的设计理念,形成独有的文化特色,为日本现代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精彩的现象。
综上所述,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因素看起来是很多,但实际上,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日本的开放政策使得先进的技术和思想不断地融入;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众文化受到认可;政府的政策的扶持推动了日本现代设计的推广;日本特有的文化也成为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未来,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前景可期待,但必须继续着重于综合发展,不断提升设计技术水平,同时融汇古典、现代以及东西方等文化元素,将深厚文化底蕴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日本现代设计的最佳状态,实现设计创意的开拓与引领。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期,由 于受到意大利设计的影响,日本家用电器 产品的设计开始转向所谓“生活型”,即 强调色彩和外观上的趣味性,以满足人们 的个性需求。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1956年柳宗 理设计的"蝴
蝶"凳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80年代是日本汽 车工业的黄金时 代。日本车在世 界市场的占有率 不断扩大,以 “丰田生产方式” 为代表的日本生 产模式引起了欧 美的关注。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二战前日本工业设计简介
•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 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 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即这时日本还 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20世纪20年代由夏普公司的前身生产的 收音机,也是欧美产品的复制品。由于政 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战前日本与德国 关系密切,有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 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带回了日 本。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在日本的企业设计中,索尼公司成就斐然,成了日本 现代工业设计的典型代表而享誉国际设计界。索 尼是日本最早注重工业设计的公司,早在1951年它 就聘请了日本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柳宗理设计了 Y型磁带录音机。1954年公司雇佣了自己的设计 师并逐步完善了公司全面的设计政策。索尼的设 计不是着眼于通过设计为产品增添"附加价值",而 是将设计与技术、科研的突破结合起来,用全新的 产品来创造市场,引导消费,即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市 场。
PPT文档演模板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 恢复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尚处于启蒙阶段, 优秀设计作品不多。1953年的米兰三年 一度国际工业设计展览曾邀请日本参展, 但日本以不具备参加国际性展览的条件谢 绝。当时日本的许多产品仍是工程师设计 的,比较粗糙。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2014.1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论文题目: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论文要求: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一:研究背景古代日本景观设计近代日本景观设计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2.1发展背景2.2社会思潮2.3代表人物及作品2.3.1野口勇2.3.2罗伯特·穆拉色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3.1社会背景3.2理论发展3.3代表人物及作品3.3.1户田芳树3.3.2三谷徹三:启示及借鉴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学生姓名:郑子寒指导老师:方田红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浅谈日本现代设计对中国设计发展的启示

8、坚持可持续发展:日本设计的环保理念值得中国设计师借鉴。在面对日 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时,中国设计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环保融入设计中。
9、弘扬民族文化:日本设计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忘弘扬民族文化。中 国设计师应深入挖掘本国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塑造独特 的中国风格。
10、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日本设计师善于与国际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来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中国设计师应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从中获取灵感 和经验,以推动中国设计的进步。
1、注重简约与自然:中国的包装设计可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注重简约 和自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可以更多地考虑自然材料,如竹子、纸张等,并注 重纹理和颜色的选择。这不仅可以展示产品的自然之美,还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 产品的天然和健康。
2、突出文化性与独特性:中国的包装设计也可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突 出产品的文化性和独特性。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可以成为包装材料 的选择,使得产品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气息。此外,中国的传统色彩、图案和符号 也可以被巧妙地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以增加产品的独特性。
二、关键词解读
1、日本设计:关键词包括简洁、实用、精致、极简主义、传统与现代的融 合等。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日本设计的典型特点,如简洁实用、注重细节、传统与 现代的融合等。
2、我国现代设计:关键词包括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创新性、人性化等。 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我国现代设计的追求方向,即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兼具 创新性和人性化特点。
3、强调功能性与环保:中国的包装设计还可以学习日本的设计理念,强调 功能性和环保。例如,可以更多地采用可再利用或可降解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 的影响。此外,包装设计还可以考虑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和存储性,以满足消费者 的需求。
浅谈日本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CULTURE AND DESIGN浅谈日本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李柳军(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在世界东方,中国和日本都是很重要的国家,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化渊源都互有影响。
在现代设计的发展上,日本已经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通过对现代日本设计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验来更好地促进我们设计的进步。
设计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
关键词:日本设计;中国现代设计;影响中图分类号:J 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1-0075-01作者简介:李柳军(1997-),女,汉,广西省梧州市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本科。
1日本设计的发展历程日本设计的发展从战后50年代起步,从形成自己的风格到逐渐的赢取国际市场再到成为设计的潮流,仅仅经历了几十年。
取得的成就是令世人赞叹的。
50年代战后日本在重建中起步,这时期他们广泛的吸取西方国家的设计技术、方式和经验。
在美国的支持下,经济和工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这些极大的促进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设计技术成熟,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开始融入日本的民族元素,引起了国际设计界的关注。
美国“工业设计”杂志和瑞士“Stying”杂志先后发表了对日本工业设计的系统介绍。
在此基础上,日本逐渐进入到现代设计的舞台。
到了70年代,日本的工业设计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
从家用电器、照相机、摩托车、汽车等方面。
日本的设计产品不仅品质上过硬再设计风格上也美观大方,因为性价比高而受大众青睐。
发展到80年代日本设计界设计眼光更加的深远,成为亚洲地区新的国际设计中心。
2日本设计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对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养成了日本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民族单一,但是它们具有十分能包容的性格,能融合世界各方面的文化种类。
日本现代工业设计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1年
“美国生活文化展览”。 “美国设计大展”、 “产业意匠展览” “设计与技术展览”等
现 当 代 日 本 设 计
这些展览给日本设计人员许多有益的启发。与此同时, 一些设计院校也相继成立,为设计发展培养了人才。 1951年,由日本政府邀请,美国政府派遣著名设计师 罗维来日本讲授工业设计,并且为日本设计师亲自示 范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罗维的讲学,对日本工业 设计是一次重大的促进。
现 当 代 日 本 设 计
夏普公司于1962年在日本 率先生产了微波炉。这在 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炊 具,但设计制作都较简陋, 特别是外壳上直露的螺钉, 使人觉得细节上欠考虑。
17
02.日本设计的发展
02.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史
1973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在日本举行了 一次展览,使日本设计师看到了布劳恩公司的产品。 他们吸取了这些产品的风格特点,并且在新兴的电子 产品设计中发展了一种高技术风格,即强调技术魅力 的象征表现。
02.日本设计的发展
02.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史
1979年开始生产的“随身听”放音机就是这一设计政策的典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现 当 代 日 本 设 计 24
02.日本设计的发展
02.3发展期的日本工业设计史
日本设计的“双轨制”。 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 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 的需求进行设计。这些设计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 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 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通 过这种“双轨制”,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 发扬光大,并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柳宗理于 1956年设计的“蝴蝶”凳就是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设计史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
日
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步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期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甲午战争以后占领台湾,日俄战争以后进入辽东半岛,1910年兼并朝鲜,直到1931年占领中国的东北地区,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基本没有进入真正的和平经济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因而,虽然有过一些零碎的设计探索,但始终没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53年结束的朝鲜战争之后的事。
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而日本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也是设计
理论非常重视的课题。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非西方国家,唯一的亚洲国家,它的工业革命比各国迟到100年以上,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格格不入。
因而,它如何能够发展自己具有世界
竞争水平的设计,就更加令人感兴趣了。
日本国土虽然狭小,但是人口总多,在一个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领土上,居然能够容乃下1.3亿人口,可见居住空间下载是日本人生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殊的背景,在日本的传统设计
与现代设计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
日本的文明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之上的,公元7世纪到9世纪从中国学习文化,乃至文化的借鉴;明治维新之后从德国学习工程技术,从英国借鉴文官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学习先进的现代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等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消化,达到融汇贯通的地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日本的设计发展也是基于这种模式。
因此,从传统的日本设计中,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现代设计中;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则可以看到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但是,也是最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本国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
因此,不能说日本的经验仅仅是建立在抄袭别人经验之上。
日本多年学习的历史,造就了一种超级的消化和选择机制,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而日本的设计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特殊
的形式。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和现代双轨并行体制,针对日本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不同的两种设计体制也是双轨并行的。
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候能够完整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并存,同样得到发扬光大。
日本在这方面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样板。
日本的设计具有非常与众不同的特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开始发展现代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也没有因为现代化而破坏。
它的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一样,都达到几乎完美的地步,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
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电、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都
是令人侧目的。
设计评论家厄尔 j.v.Earle 认为日本设计可以终结成两大类
,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简朴的。
他的这种看法和分析,基本上可以说是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比较倾向表面分析。
对于日本设计形式之所以存在这
两个方面的特征,他倒没有做出结论。
其实,这两种风格并存的原因,存在于日本文化中的双重性之中,这种双重性是指:
1>日本文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并存特征;
2>日本文化中华贵与单纯、俭朴并存特征。
对于这个特征,日本学者Masara Katusumie 说:日本人把折衷主义当作一种优点来吸收,并且利用折衷主义来增加他们生活
的多样性,使生活更加丰富。
日本文化中出现这种双重性或者折衷性的原因比较复杂,大约
可以归纳为几个因素:
1>因为日本文化中的模式和类型众多,日本人珍惜他们辛辛苦苦学习和发展的每一个文化体系、每一个文化模式,每一个文化类型,不希望、也努力做到不会出现以某一个文化类型、体系压倒另外一个的情况,尽量做到兼收并蓄、尽量做到文化的多元化,所以他们使每一个模式和类型都得到发挥。
目前日本设计中的两种类型并存的情况,特别是日本人对这种并存的满意,其实
是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如果要了解日本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容忍水平,从他们对于宗
教的态度来看,就可以了解到。
自己本身的宗教,或者民族宗教是神道信仰;7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佛教,很快得到发展和广泛流传;17世纪前后欧洲人把基督教传入日本。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三种基本宗教并存,基本没有出现某种压抑某种的情况,文化多元的程度可见一斑。
从某个角度来说,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
断的历史过程。
2>另外一个因素,是日本人的哲学观念影响。
他们一向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比较辨证的,宇宙的一切都像四季,变化交替,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此在设计上不追求永世不变的单一标准,而更加具有宽容,在观念上和设计上更加具有高度的弹性。
比较多的人对日本传统文化能够顺利地与现代文化接轨,而不象其他亚洲国家那样需要经过痛心疾首的研究,唯恐国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蚕食或破坏非常感兴趣。
原因是什么呢?日本文化之所以能够与现代文化顺利接轨,究其原因,归结起来看,应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是具有决定作用的:
1>日本的传统文化基础是大众的,而非贵族的;
2>日本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这种文化能够穿越阶级隔阂而成为全民的文化。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全国人民都是一个种族,这种高度单一的文化特征,的确减少了文化过渡时的种种障碍,国家狭小,民族单一,因而文化比较容易成为全民的。
这是与西方现代文化接轨时非常重要的因素。
3>日本重视集团和团体,而轻视个人,因此文化可以兼而具有
活跃和稳定的双重特征。
这种因素,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现
代文化的结合也非常有意义。
日本的几个宗教信仰和历史发展阶段都对日本的设计带来本质
的影响作用。
比如:
1>日本人传统的神道信仰——对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形成日本人对于自然风格的高度喜爱,并且形成了干净、整洁的
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
2>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简朴、单纯、自然的文化。
并且喜欢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在思想上也推
崇老庄的无为学说,精神上推崇退隐化、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以小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和孔孟的大我、次序、仁人、中庸、外
部体系同时并存。
3>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这个阶段,日本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大众、都市文化,形成日本
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特征、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
特征,是日本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特别在平面设计
上体现丰富。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占领时期——形成日本人消费社会
的趋向、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特征。
5>朝鲜战争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形成日本人对高科技的
喜好的文化特征。
日本传统文化讲究三个基本立场,这个三个基本立场都反映在日本传统与现代设计中,这三个立场是:
1>wabi:含义是一无所有、零、有限;
2>sabi:含义是永恒、简朴、功能和形式的合一;
3>shibui:含义是严峻品味。
指以物写意:简朴、不卖弄。
以日本的传统建筑来作为例子,分析日本的设计原则和特点是非常典型的。
日本的传统住房和日用品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明显
的设计特征:
紧凑型
轻便性和便携性
直线性形式
选择性
减少主义特征
模数体系和标准化特点
从内向外的设计模式从细节到整体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