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总结
大一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中药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后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中药学提供基础。
以下是大一中药学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学概述1. 中药学的定义和作用: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质量、应用及其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一门学科,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用途、药性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例如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
二、中药学基本知识1. 中药的命名规则:中药的命名通常由药用部位、品种、形态、功效等要素组成,例如白癜风的治疗中常用的中药名为肉苁蓉。
2. 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通过外观、气味、质地、性状等多个方面对中药进行鉴别,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干燥度、纯度、活性成分含量等。
三、中药学基本药理学知识1. 中药的药理学基础:中药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的,这些作用可以通过实验动物和体外实验进行研究和验证。
2.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排泄:了解中药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排泄方式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
四、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根据其性质特点可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
2. 中药的归经:中药根据其疗效和作用部位,可以归入不同的经络和脏腑。
3. 中药的药性:了解中药的药性有助于掌握其特点和应用场景,如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等。
五、中药的加工与制剂1. 中药的粉末制剂:中药可以制作成粉末剂型,方便调剂和服用。
2. 中药的丸剂和煎剂:了解中药丸剂和煎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场景,并了解其特点和注意事项。
以上是大一中药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信能为你后续学习和研究中药学提供所需的基础。
祝你在中药学的学习道路上取得优异成绩!。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第一部官修本草为《新修本草》。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灵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需加热干燥,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猬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了;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
火制包括炒、炙、烫、煅、煨炒: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蛋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
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中药学的年度总结(3篇)

第1篇随着岁月的流转,又到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中药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现将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如下:一、思想方面作为一名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思想上,我牢固树立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做到了“两个维护”。
同时,我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学习方面1. 理论学习: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对中药的基本理论、药物成分、药效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关注了国内外中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实践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实验操作,掌握了中药提取、分离、鉴定等基本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科研方面1. 课题研究: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对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课题的顺利进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发表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撰写了一篇关于中药成分研究的论文,并在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水平,也为中药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工作与生活方面1. 工作态度:我始终保持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2. 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过去的一年是我中药学学习与研究的丰收之年。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具体目标:1. 深入学习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争取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24年中药学纵向总结(2篇)

2024年中药学纵向总结____年中药学纵向总结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学科,在____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药学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____年中药学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理论研究方面在____年,中药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的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于对中药组分的分析和筛选,已经发现了许多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有望在新药研发和治疗领域得到应用。
同时,中药研究者们也在对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对中药组方的分析和临床试验,已经确认了一些经典的中药组方,并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
这些中药组方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中药与西药的联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协同增强。
二、实践应用方面中药学的实践应用在____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中药的应用效果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特别是在中医药的国际推广方面,中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此外,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中药的质量控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对中药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准确地测定药材的有效成分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
这对中药的生产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研成果方面在科研成果方面,____年中药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首先,在中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对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系列具有临床前潜力和治疗潜力的新药候选物。
这些新药的研发对于改善现有药物治疗的不足和开拓新的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资源的科学,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分类、鉴定、提取、分离、活性成分研究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总结:
1. 中药资源:中药资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来源的药材。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常见中药材的产地、形态特征、采集、储藏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通过观察、检验和实验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鉴别和评价。
学习中药学时需学会辨别中药材的真伪、正误以及判断其质量。
3.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分离等技术。
4.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5. 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剂、配伍和
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不同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中药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7. 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草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用药和解释药效。
8. 中药药物分析:中药药物分析研究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
学习中药学时需了解各种中药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推动中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样本(2篇)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样本2024年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一年,各界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中药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以下是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的总结:1. 药物研究和开发:2024年,中药研究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观点,致力于寻找具有显著疗效且没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通过植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制剂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发现并研发了一批新型中药制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2. 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在2024年,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成果显著。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分析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推动了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成果转化。
3.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2024年,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更加紧密。
中药疗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治疗方案,为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4.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2024年,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不断提高,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建立中药质量评价、炮制工艺优化和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研究,中药质量控制得到了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2024年中药学的重点精华主要集中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
这些进展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中药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的力量。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样本(2)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药学的重点精华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的分类与组成:中药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按照其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其功效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中药学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如何讲?——提炼精华,突出重点如何学?——抓住重点,勤练习题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与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与文献价值。
练习题最佳选择题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就是( )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经集注》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正确答案】D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就是( )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正确答案】C清代的本草代表作就是( )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拾遗【正确答案】D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第一节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第二节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就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就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与,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与药性、与中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与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
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③清泄:如栀子、黄连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
《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与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
三、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就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三、影响因素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
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就是作用的归属,经就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三、归经的确定依据1、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第五节有毒与无毒一、含义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就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
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也就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
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与“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
二、毒的特性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
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损害人体,常用治疗量范围较小,安全性低。
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①药物的总称。
即“毒”与“药”通义。
如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卷十四又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以上文献中,“毒”即就是指“药”。
②药物的偏性。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
临床用药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整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
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
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
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
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
也就就是说,广义的“毒”就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体就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用量就是否适当:使用剂量就是否适当,就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既就是组方遣药的依据与防治疾病的基础,又就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与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认定、表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有助于学习、研究临床中药学。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就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配伍一、配伍的含义配伍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与药物的性能,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三、内容(一)七情配伍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就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她药辅助。
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就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就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十八反”(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