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发现小儿病毒性肺炎RSV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婴幼儿喘息最新进展

婴幼儿喘息最新进展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研究生资料2007
感染病原与喘息
病毒是婴幼儿喘息的主要原因非典型病原体占有一定地位细菌感染地位不确定?
临床征象对病原学的提示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特征(1)腋温≥38.5℃;(2)呼吸增快;(3)存在吸气性胸壁凹陷;(4)可有两肺干湿性罗音,几乎没有喘鸣症状,如有喘鸣者应考虑是病毒或MP感染所致或伴有基础性疾病;(5)临床体征和胸X线片(简称胸片)呈肺实变征象,而不是肺不张征象;(6)尤其要注意可能并存其它病原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性肺炎: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我国未将HIb疫苗列入计划免疫,故HI性肺炎仍是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之一。起病较缓,常有痉挛性咳嗽或喘鸣,全身症状重、中毒症状明显,小婴儿多并发脓胸甚至败血症、脑膜炎等,胸片可示粟粒状阴影。常继发于流行性感冒。
GINA 2006
婴幼儿持续喘息的高危因素
下列情况提示可能发生哮喘持续3岁以下婴幼儿在过去一年中4次或以上反复喘息伴一项危险因素:父母亲有哮喘史,医生诊断特应性皮炎、气传过敏原致敏证据3岁以下婴幼儿在过去一年中4次或以上反复喘息伴二项危险因素: 食物过敏证据、血嗜酸粒细胞>4%,无感冒时喘息
主要内容
婴幼儿喘息的常见病因喘息临床表型与哮喘的预测婴幼儿喘息的病因诊断婴幼儿喘息的治疗原则
病毒与喘息关系密切
RSV是婴幼儿喘息的主要病因或诱因鼻病毒毛支后喘息和哮喘更常见其它喘息相关性病毒:肠道病毒副流感病毒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
Piippo Savolaine et al.Acta Paediatr,2008;97:5-11
Van den Hoogen BG, et al. Nat Med,2001;7:719
人偏肺病毒是婴幼儿ARI的重要病原
荷兰5岁以下儿童100%感染过hMPV的血清学证据. (Van den Hoogen BG, et al. Nat Med,2001;7:719)儿童ARI时hMPV阳性率20%-30%,仅次于RSV.(Klig JE. Curr Opin Pediatr,2005;17:118)少数报道hMPV检出率高于RSV(21%vs15%) (Dollner H, et al. Pediatr J Infect Dis, 2004;23:436)

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RSV)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途径引起人们的感染。

RSV是小儿的常见病原体,尤其是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来说,RSV感染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

此外,RSV感染也是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RSV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RSV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黏膜直接侵入机体,进入上呼吸道并迅速开始繁殖。

RSV的感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轻型感染和重型感染。

轻型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像普通感冒一样,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

但重型感染可能会引起呼吸道的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RSV感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免疫细胞被捕获、活化并释放出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呼吸道炎症反应的增强和扩展。

在RSV感染初期,受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出炎症因子,如IL-8、TNFα等,从而引起病理性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在RSV感染初期一定程度上对机体有保护性作用,但是如果炎症反应过度,就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损伤,导致严重的心肺并发症。

近年来,有关RSV感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RSV与呼吸道细胞的相互作用RSV感染与呼吸道黏膜的柱状上皮细胞紧密相关,RSV病毒会对柱状上皮细胞的基础层细胞和基底细胞进行感染,从而引起上皮细胞损伤和坏死。

此外,RSV 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强了RSV感染和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

2. 免疫细胞对RSV感染的参与免疫细胞在RSV感染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免疫细胞可有效吞噬病毒并释放细胞因子,从而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在RSV感染中,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它们可通过吞噬病毒、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胞增殖等方式参与RSV感染过程。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呼吸道合胞病毒,英文简称:RSV,属于RNA病毒,和我们了解的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一样,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之一。

RSV是1956年从黑猩猩呼吸道分离出来的,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而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非常容易传染,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RSV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接触含病毒的体液、汗液或或污染物而传染。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202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最新发布的《儿童呼吸道感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同时也强调: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RSV传播。

RSV可在手和污染物上存活数小时,所以勤洗手和接触防护(戴口罩)是预防包括RSV在内的呼吸道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RSV一年四季均可感染,我国北方的流行期为10月至次年5月,南方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RSV呈全球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耀文等通过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的系统检索,进行了135个研究的meta分析,揭示了RSV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为:冬春两季感染发病高峰期,其余月份散发,与流感病毒流行时期有一定的重叠;全国范围内12月-2月为RSV流行高峰期;从地理位置看,我国中部、西北和西南为高发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等气温较高地区,RSV季节性流行不明显。

RSV感染潜伏期为1-10天,通常为5-7天。

RSV感染早期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等,同时伴有发热,也可无明显症状;在感染后2-5天逐渐出现下呼吸道咳嗽、喘息、呼吸频率加快、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者吸气时有“三凹征“表现。

早期症状家长不容易辨识区分;对于两岁以下儿童,RSV感染后可快速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肺炎的分类(肺炎资料)

肺炎的分类(肺炎资料)

肺炎的分类(肺炎资料)肺炎的分类肺炎是指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或过敏反应)引起的肺部炎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性中细湿罗音。

重症患者可能涉及循环、神经和消化系统,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如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瘫痪。

肺炎为婴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严重威胁小儿健康,被卫生部列为小儿四病防治之一,固加强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目前,肺炎没有统一的分类,常用的分类如下:1、病理分类:按病理累及的部分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

2.病因分类(1)病毒性肺炎:国外rsv占首位,我国曾以腺病毒(adv)为主,现已转为rsv占首位。

其次为adv3、7、11、21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巨细胞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2)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军团菌等。

(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所致。

(4)肺炎支原体:由沙眼衣原体(CT)、肺炎衣原体(CP)和鹦鹉热衣原体引起,CT更常见。

(5)原虫性肺炎:卡氏肺囊虫(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免疫缺陷病患者为易感人群。

(6)真菌性肺炎:因免疫缺陷病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囚犯,由白色念珠菌、肺曲霉菌、组织包衣菌、毛霉、球虫病等引起的肺炎。

(7)肺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如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等(过敏性肺炎)。

3.课程分类①急性肺炎:病程<1个月;② 持续性肺炎:病程1~3个月;③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

4.疾病分类①轻症:出呼吸系统外,其它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

② 严重: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也受到影响,有其他系统表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危险的生命体征,甚至生命体征危机。

5、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① 典型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肺炎。

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要点

最新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要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

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

RSV 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

致病机制Ol气道阻塞炎症所致气道阻塞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的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RSV感染可引起气道纤毛和气道上皮细胞脱落,脱落的气道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淋巴细胞在气道中积聚引起气道阻塞,同时黏液的过度分泌及气道的水肿加剧气道阻塞。

中性粒细胞不仅通过释放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损伤气道上皮细胞,而且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上调肿瘤坏死因子Cr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3的表达来促使黏液的分泌。

在气道炎症期间,TNFr又可以反过来促使中性粒细胞募集,并且与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相关。

RSV感染后机体呈现Thl7优势免疫应答后,IL-17作为主要的效应因子表达增加,IL-17的分泌可以导致大量的黏液产生。

RSV感染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气管及支气管上皮可因炎性反应受损脱落,导致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并释放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这些递质可反作用于外周靶细胞引起神经源性因子升高。

神经源性因子除了增加感觉纤维的反应性,还可促进乙酰胆碱、感觉神经肽P物质等的释放,从而增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的收缩幅度。

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引起气道平滑肌持续紧张、影响副交感神经分布等。

神经肽P物质通过增加ASMC内钙离子浓度,从而引起ASMC收缩力增加。

同时能激活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胺、白三烯、IL-6、干扰素-Y及前列腺素D2等,并具有强烈收缩支气管作用。

03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婴幼儿RSV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高反应性,这与后期的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神经调节机制和病毒的持续存在有关。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和流行概况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尤其对五岁以下的儿童造成严重威胁。

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更容易受到感染,病情也更加严重。

然而,目前还没有RSV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该病毒感染。

唯一可用于预防RSV感染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2儿童RSV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及致病机制2.1病理生理特点RSV感染主要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

这些病理生理特点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严重疾病。

2.2致病机制RSV感染的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

RSV感染会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此外,RSV感染还可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3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标准3.1临床表现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

3.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儿童RSV感染,包括鼻咽拭子或喉拭子的RSV抗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核酸检测等。

4儿童RSV感染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儿童RSV感染。

临床上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保持水分平衡、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

5儿童RSV感染的预防措施5.1个体预防个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5.2集体预防集体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儿童疫苗接种、加强儿童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等。

帕利珠单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RSV感染的方法,但目前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RSV是最常见的婴幼儿ALRTI病原,其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抗RSVIgG抗体阳性率从1到6个月龄为71%,随后逐渐上升,在6到12个月龄、1到3岁、3到6岁和6岁以上分别为84%、89%、96%和98%,20岁以上则达到100%。

2022年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试题(含答案)

2022年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试题(含答案)

2022年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试题(含答案)1、2岁患儿,自幼反复肺炎,身体瘦弱。

查体:发育落后,胸骨左缘第2肋间听到收缩期、舒张期双期杂音,X线示左房、左室增大,主动脉弓增大,最可能的诊断为A、室间隔缺损B、房间隔缺损C、动脉导管未闭D、法洛四联症E、肺动脉狭窄【答案】C【解析】动脉导管未闭特点:左房、左室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X胸片左心大,主动脉弓增大。

2、第二心音固定分裂,常见于A、二尖瓣关闭不全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室间隔缺损D、房间隔缺损E、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答案】D【解析】第二心音固定分裂,常见于房间隔缺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第二心音的分裂不受吸气或呼气的影响,心音两个成分间的时距相对固定,常见于房间隔缺损。

吸气时增加的右心房回心血量及右心房压使血液左向右分流减少;呼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减少,但左向右分流增加,从而使右心房容量和右心室排血量保持相对恒定,形成第二心音的固定分裂。

)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皮肤硬肿最早出现在A、小腿B、大腿C、躯干D、臀部E、面部【答案】A【解析】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硬肿发生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而颊→上肢→全身。

4、足月新生儿,经血管及淋巴管吸收的肺液约占肺内液体的:A、1/4B、1/3C、1/2D、2/3E、3/4【答案】D【解析】胎儿肺内充满液体,足月儿约30-35m1/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琳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

5、女婴,4天。

生后因保温不当,第2日起体温下降,吮乳差,哭声弱。

体检:心率缓慢,头颈部及两上肢硬肿。

诊断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其硬肿范围估计是A、18%B、28%C、38%D、48%E、58%【答案】C【解析】硬肿面积的估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近年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受累细胞损伤、炎症、体液和局部免疫反应及高反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呼吸道分泌物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三氮唑核苷、免疫球蛋白及干扰素常能达到早期病因治疗,通过气雾吸入等局部给药途径,使疗效明显提高。

尚在试制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型疫苗及基因治疗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幼儿;诊断;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1956年Morris从一只有感冒症状的实验动物黑猩猩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第一株RSV。

1957年Chanock先后从Baltimore市2例分别患肺炎和有喘息症状患儿的咽拭子中分离到。

因其在组织培养中能形成特殊的细胞融合病变而得名。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特别是2~6个月小婴儿RSV 感染后常发生严重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通常在冬、春季节流行。

在世界不同地区每年因RSV感染而需住院治疗的患儿为1‰~5‰,住院病人病死率为1‰~3‰[1]。

由此可见RSV感染是严重危害小儿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现做一综合介绍。

1 RVS感染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至今已鉴定RSV有2个主要血清型和9个亚型,常常通过托儿机构、家庭和其他公共场所造成传播,亦是引起住院小儿医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研究证明,病毒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污染的手指直接将病毒接种到鼻黏膜和眼黏膜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2]。

RSV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与宿主受累细胞损伤、炎症、体液和局部免疫反应及高反应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感染的主要后果是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损,免疫反应和营养状况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体液免疫和呼吸系统的局部免疫反应,包括产生RS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主要系IgG、呼吸道局部分泌的IgA、I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首次发现小儿病毒性肺炎RSV作用机制
……
据《美国呼吸道和急症护理医学杂志网络版》消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也属副粘病毒科)是引起小儿病毒性
肺炎最常见的病原,目前,即没有安全的RSV疫苗,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现在,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 (UTMB)的研究人员
在开发新疗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们首次发现了RSV的作用机制。

RSV可以使细胞产生破坏性
很强的活性氧簇(ROS)分子,它们促使细胞释放信号至免疫系统
并使其反应过度,产生类似哮喘发作时的炎症反应,这远远超过病毒本身所带来的危害。

用抗氧化剂治疗实验小鼠,可以大幅减轻这种称为氧化应激的反应,同时还能减轻类似哮喘发作时的气道高反应性。

他们还发现了RSV感染小鼠肺内有氧化应激的生化信号,这种应激与肺功能障碍如急性呼吸衰竭、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关。

抗氧化剂为RSV治疗带了来了希望。

如果将来能开发出一种口服抗氧化剂, 能在孩子一出现RSV感染的上呼吸道症状时就开始
治疗,这些孩子的病情将不至于发展成RSV肺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