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名著、名人、名言介绍
中外名医生平、照片及名言

中外名医照片、生平及名言1.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科,周游列国,四处行医。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扁鹊曾有过“讳疾忌医”的故事,他曾多次拜见蔡桓公,对蔡桓公说从他的表现来看他身体应该有疾病,但是蔡桓公置之不理,等到感到身体不适时才悔之晚矣——《韩非子》。
这个故事说明扁鹊不但擅长视诊,而且深谙预防疾病的道理。
相传著有《难经》。
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曾任长沙太守,故有张长沙之称。
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
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
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
任长沙太守时,他体恤民间疾苦,每月十六、二十一为百姓治病,被称为“坐堂太守”。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3.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
是三国著名医学家。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医学名人名言

一、孙思邈(541年—682年)(祖籍)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学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后汉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李时珍(1518—1593)明朝医药学家(祖籍)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饮食者,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换图)古代神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世代医家的钻研与实践,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智慧,也对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100句中医名人的名言,带我们一起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1. "药石之学,以立观念,学其他则不为深矣。
"——医学家扁鹊2. "上工之医,必善于调气。
"——医学家扁鹊3. "夫精诚者,天之弘医。
"——医学家扁鹊4. "病人惧医生,病人不归。
"——医学家扁鹊5. "大医不治病,治未病。
"——医学家扁鹊6. "不洁之气,未发为病;发为病,已病者急。
"——医学家扁鹊7. "上工之医,谓之善言。
"——医学家扁鹊8. "善言者示贤,能复魂魄,致腠理。
"——医学家扁鹊9. "知人生之所生,治之所生。
"——医学家扁鹊10. "用医不足以治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医之义也。
"——医学家张仲景11.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3.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4.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5.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6.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关于医生的格言警句

关于医生的格言警句1. “医生是我们文明世界的精华。
”——罗纳德·罗斯。
阐述:罗纳德·罗斯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研究者,深知医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医生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不断推动着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是整个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就像文明中的璀璨精华,闪耀着人性与智慧的光芒。
2.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爱默生。
阐述:爱默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性。
而医生,作为守护生命的职业,他们在人们面临疾病和死亡威胁时挺身而出。
这种与生命紧密相连的神圣职责,使医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们的崇拜,他们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存的渴望。
3. “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应有一双鹰的眼睛,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人的手。
”——伦·赖特。
阐述:伦·赖特这句名言准确地描述了一名优秀外科医生应具备的特质。
鹰的眼睛象征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在手术中精准地发现问题;狮子的心代表着果敢和勇气,在面对复杂手术时敢于决策和操作;女人的手则体现出细致与温柔,在手术操作中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创伤。
4. “医生的人文素质就是你要真正热爱生命,关注生命。
一个优秀的医生肯定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生命要充满同情。
”——郎景和。
阐述:郎景和作为医学领域的专家,强调了医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热爱和关注生命是医生的基本素养,只有怀着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的生命充满同情,才能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治病救人,而不仅仅是把疾病当作一种单纯的医疗对象。
5. “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威廉·奥斯勒。
阐述:威廉·奥斯勒点明了医学的双重属性。
它有科学严谨的一面,需要医生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但同时,在实际的医疗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就像是在创作一件艺术品,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直觉和独特的创造力。
医学名人励志格言锦集33句

医学名人励志格言锦集33句1、《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2、内容简介:一个医学博士。
一个不羁浪子。
3、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4、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战国时代名医。
5、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6、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7、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8、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我一定能战胜病魔的!9、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10、外、儿、针灸、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11、有担当,思想更自主,选择更独立。
我很欣慰地看到,很多同学历经比往年更加艰苦、更具挑战的高考备考或研究生面试,立志博极医源,悬壶济世。
你们的选择,一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谋定而后动的理性选择。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既是最崇高的,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学科。
所以我们说,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更选择了责任。
12、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医学名人名言(5篇)

医学名人名言(5篇)第一篇:医学名人名言希波克拉底古希腊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医学之父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西方医学奠基人。
提出“体液学说”,他的医学观点对以后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诫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他向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议书,是从医人员入学第一课要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
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克里米亚战争时,她极力向英国军方争取在战地开设医院,为士兵提供医疗护理。
她分析过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指出在克里米亚战役中,英军死亡的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反而不多。
她更用了圆形图以说明这些资料。
南丁格尔于1854年10月21日和38位护士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
成为该院的护士长,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又称“提灯天使”。
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让昔日地位低微的护士,于社会地位与形象都大为提高,成为崇高的象征。
“南丁格尔”也成为护士精神的代名词。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
“5.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
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
古今中外 强悍 医学格言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其他医生。
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孙思邈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立志立德求真求精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
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
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大医有魂,生生不息。
——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教授的评价词。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镌刻在撒拉纳克湖畔(Saranac Lake)的E.L.Trudeau医师的铭言。
病人的本能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是帮助本能的。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美)富兰克林精神畅快,心气平和。
医学名人名言

医学名人名言医教名人名言一、医病驳诘,易正在信似之辨。
不成随声附和,趁波逐浪,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外纯忘》二、妇医者,非仁爱之士,不成托也;非聪慧理达,不成任也;非耿介杂良,不成疑也。
——杨泉《物实践》三、医教贱粗,没有粗则害人匪细。
——鲜梦雷等《今古图书模板散成医部齐录》四、医没有易於用药,而易於认证。
——暖载之《暖氏医案咳嗽》五、妇医药为用,人命所系,战扁至妙,犹或添思,仲景亮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信,则考校以供验。
——王叔战《脉经序》六、盖医没于儒,非念书亮理,末是庸雅昏昧,不克不及疏浚变迁。
——李梃七、性命至重,有贱令媛,一圆济之,德逾于此,故认为名也。
——孙思邈《备慢令媛要圆序》八、尝思用药如用兵。
擅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才能,然后否用之以造敌;擅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才能,然后能用之以乱病。
——弛锡杂《医教衷外参西录》九、医者,书模板没有生则理没有亮,理没有亮则识没有粗。
临证游移,漫无意见,药证分歧,易以见效。
——吴满等《医宗金鉴凡例》十、世无易乱之疾,有没有擅乱之医;药无易代之品,有没有擅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模板》十一、无恒德者,不成以做医。
——鲜梦雷十二、医者人之司命,如上将提兵,必谋定然后和。
——倪士偶《二皆医案南案》1三、人必有天才之才而读破万卷,嫡能够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乱案》1四、懒供今训,专采寡圆。
——弛机《伤暑论本序》1五、约莫口细则条例眼亮,而理名则口细,多念书辨证则理亮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圆论原义卷一》1六、医者,意也。
擅长意图,即为良医。
——孙思邈《令媛翼圆针灸上》1七、妇医药为用,人命所系。
——王叔战《脉经序》1八、药能活人,亦能杀人,存亡闭头,间没有容领,否失慎欤!——刘昌祁《皂喉乱法要言皂喉症最忌服表药》1九、妇医诚易知,知之没有粗,则功愈甚于没有知。
——吴其浚《动物名真图考贯寡》20、盖医教通乎人命,知医则知坐命。
——赵教敏《串俗内编绪论》2一、念书而没有临证,不成认为医;临证而没有念书,亦不成认为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名著、名人、名言简介《千金要方》唐朝所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习业》,是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
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书中内容既有、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千金要方》30卷,该书第1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1卷及针灸2卷。
共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
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
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当前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
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
在对疾病认识上,如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有关麻风、脚气、夜盲、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
还倡行了葱管、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
在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原文】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祸乱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飡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养性》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欲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也;凡气冬至起于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
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放此。
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纯用事之月也。
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
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勿欲泄于上,春冻未洋,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则灭门。
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发泄,有损于人也。
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
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云晏起,莫在日出时。
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
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
——《干金要方·道林养性》卫汜称扁鹊云: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
故食能排邪,而安;药能恬神养性,以资。
故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
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不愈,然后命药。
故孝于须深知食药二性。
——《千金要方·养老食疗》《大医精诚》医学地位:《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所著之《》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核心内容:【原文】医术精通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嶮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夫大医之体,欲得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
所以尔者,夫,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为医之法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
自矜已德。
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
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黄帝内经》医学地位:《黄帝内经》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核心内容:《黄帝内经》是医经著作,简称《内经》。
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医学著作。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时期。
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黄帝内经》原书18卷,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内经》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它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是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样,人体结构和人体的生理运动也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因而病理要从自然界中寻找。
认为疾病是自然界外在的某些物质因素侵害而产生的,若违反四时的养生原则,则邪气伤人;在治疗理论方面,坚持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还提出了现象和现象的有机联系问题。
认为过度的喜、怒、哀、思,会伤害的器官,因此人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感情。
《灵枢》则偏重于、脏腑经络、腧穴等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
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原文】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