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教案(2014年整理)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边城(1)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3..理清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作为农村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所处的环境落后,阅读后形不成自己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缺少鉴赏能力,好的阅读习惯没养成,所以我们通过课内阅读的学习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小说情节,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学时重点:了解作者及小说情节。
学时难点: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们一同走进风景优美,人性质朴的湘西边远小城,感受原汁原味的自然美.相信同学们会有不少收获,尤其在物流横流的今天,人人追求金钱至上,.相比之下,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二,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杨华当一、教学目标1、感受沈从文笔下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之美。
2、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帮助学生树立爱生活、爱他人、爱世界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湘西独特风土人情的体味与揣摩这一重点,以及突破分析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体味小说所蕴涵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这一难点。
三、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巧设疑问法、诵读点拨法、探究引导法。
学生学法:1、小组合作探究与积极展示谈及成果;2、分角色朗读主要对话,体会人物情感;3、“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一)课前预习通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主要故事,掌握沈从文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注:充分相信学生,文学常识知识和字词知识以学生自己积累为主,教师在讲解作业时再做些强调。
)(二)导入新课请学生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方面。
示例: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宁静幽美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三)合作与探究1、学习小组的划分与分工把学生分为如下六组进行探究学习:民俗风情篇之龙舟组人物篇之翠翠组人物篇之爷爷组人物篇之兄弟组人物篇之乡民组风景篇之美景组任务:民俗风情组主要探究小说描绘的风俗美,人物组主要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描写方法,风景组主要探究小说描绘的自然风光美。
2、探究示例:飞扬的锣鼓——民俗风情美探究(1)、《边城》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请速读课文,划出文中集中描写当地锣鼓的相应的文字。
(课文第三章的第三段)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目的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1.介绍作者和作品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
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
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作品及作者介绍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
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
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
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
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
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路风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
二、新课:(一)文学知识:1.作者: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
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
2.关于《水浒》:《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
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案(全)

作文训练教学目标:1.了解学生作文大致水平;2.推广作文互评互改、快速作文和创新作文的实验;3.初步了解题作文。
教学设想:作文当堂完成。
教学准备:课件(“智慧语文屋”下载中心)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我的快速作文和互评互改模式,布置作文题。
一、互评互改作文示例(邮箱、ftp空间)1.文章赏析略说①内容:语言、主题、形象、表达技巧、结构等等。
②可以全面评价优劣,可以只取一点。
③要评议结合,有根有据。
④体裁可以书信,可以散文,可以评析文,注重语言的得体。
2.学生作文互评互改示例(“智慧语文屋”“下载中心”课件展示)3.作文互评互改作业布置4.创新作文与快速作文点评二、作文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三、作文构思,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点拨(略)四、学长优秀作文展示(课件展示),师生交流1.桥198班魏静(见班报)2.桥222班谭劫这是一座极寻常的建筑,寻常得就像草尖上的露珠。
也或许是空气中的一粒灰尘。
两岸的人们天天踏着它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如此的随心所欲,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到桥将自己托出激流的那一刻。
偶尔给桥一束不经意的目光,也只会淡淡的脱口而出:桥老了。
短短的一句不在引发丁点的触动,淡漠得好像这桥是个即将退场的演员,全然她曾经的朱颜换来了更多的朱颜。
桥也许在人们心中没有足以让人感觉得到的位置。
然而人来人往,没人敢说自己哪天没有踩着桥渡过激流。
桥负载着重荷,眼下便是流淌的泪水终于,泪水溶化了坚强了百年的桥。
它再也无法坚强,也许它早就意识到人们吝啬得以容不下那两个支撑的桥墩。
天将明,当人们踏着第一抹晨曦来到河边,寻不到那苍老的身影时,才意识到自己每天是踏着那托不住目光的建筑物渡过激流的。
百年老桥,年轻时,它很脆弱,脆弱得托不住人们的一束目光;倒下了,它又似乎从来如此牢固,甚至在人们心里它终于被承认是承受得住千钧万壑的。
桥是承受得住千钧万壑的! 随着桥的倒塌,这句真理才久久地回荡,唤醒人们的耳朵,唤醒人们淡忘的桥的记忆。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并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时代意义。
2.理解小说的主题,认识沙皇的黑暗统治。
3.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1.欣赏别里科夫形象,并理解别里科夫的时代意义。
2.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1.赏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及时代意义。
2.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研究探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一听到铃声就往教室跑呀,你们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呀,大家都知道这是制度纪律让你们必须这样做,你们的心中经常会被这些东西束缚住,不能违规。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套子,这些套子我们必须得戴上。
我们曾经过嘲笑过孔乙己的迂腐,范进的可笑,同学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好笑怪异的行为吗?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他们是被科举的套子束缚了。
人世间总有一种人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他被这些象金箍一样的套子束缚了思想,束缚了手脚,结果成了人中另类。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个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生字注音隔绝gé jué胆怯dǎn qiè祈祷qí dǎo 辖制xiá zh ì滑稽huá jī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 撮合cuō hé讥诮jīqiào 谗言chán yán2.完成下列词语解释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老师补充说明作者及本课写作背景契诃夫,全名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he)夫,他生于沙皇统治的1860年1月29日,于1904年7月15日在对沙皇俄国的讽刺和控诉中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人教课标版必修5第一单元《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案一、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对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二、教学难点:1、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1、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
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
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
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
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
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1922年夏,五四运动波及湘西。
受其影响,沈只身一个从湘西来到北京,进入了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
同年秋,报考燕京大学,未被录取,便凭着家乡山水冶就的想象和执著的意志,开始写作。
考不上大学却是西南联大的教师。
弟子汪曾祺。
表弟黄永玉。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高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树立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每个单元前两篇是精读散文,其余是略读散文。
教学中如果教师感觉课时不够,所选的不一定全都要讲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阅读小说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
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时应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
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
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是这几篇课文都要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
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
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师,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形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础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本册教材教学时应该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课文后附有一些小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
本册的“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
写作部分共有四个专题。
这四个专题分别是:“源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作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
“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
“写作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写什么”,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
“写作练习”实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
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
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字、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
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
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
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三、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候课或小演讲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名著、网络上各类有益内容,每周阅读五千字量以上的课外书,摘记佳作精彩片断内容不少于五百字,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
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写作教学:文,倡导抒写真情实感。
大作文一月一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以期提高效率。
⑴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
⑵结合河南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每月进行四次作文训练,两次为学生自己练笔,两次为正式限时作文,老师认真批阅,或师生共同批阅。
四、教科研设想本学期学校花大气力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各位教师务必做到:1、要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使备课组成为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2、集体备课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
活动务必做到计划周密、内容充实、时间充足、地点固定、组织有序、形式民主、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各展所长。
3、实施“备课组同步进度”,推行“主备制”,以备课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为着力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集体备课严格按《电子备课实施方案》执行,教师教案要有修改痕迹,要体现个性特色,以生为本,因人施教。
5、深入进行省级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五、教学进度表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A.国家文化部已正式同意与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并由绍兴市政府承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标志着绍兴公祭大禹陵典礼将升格为国家级祭舆。
B.要人力培养、发现和宣传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激励干部,树立榜样,展示干部队伍的主体形象。
C.法国外交部长布拉齐2007年3月2日说,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已经对于制裁伊朗的联合国新决议草案框架达成一致意见。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解析】A B“培养、发现和宣传”语序不当;C介词误用,“对于”换为“就”;D、成分残缺,在“最”字前加“以”。
7.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A)①唐代·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宋代·秦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唐代·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①重阳②元宵③春节④七夕⑤端午B、①春节②重阳③元宵④冬至⑤清明C、①重阳②春节③元宵④七夕⑤冬至D、①元宵②春节③端午④重阳⑤七夕8.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B )A.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B.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C.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D.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行》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C)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对我对山三两声。
A. 飞来白鸟旧相识B. 跃起老鱼似相识C. 飞来白鸟似相识D. 跃起老鱼舞翩跹【解析】C(A.诗歌的前两句,只有“青山”和“我”,没有第三者,可见诗人是独行于山间,两个“不识”又说明诗人是新来的,而非重游,因此“旧相识”不合诗歌情景。
B.题为《山行》,鱼是水中物,相比之下不如“白鸟”切题。
D.“舞翩跹”侧重于动作,形态,而第四句“三两声”是写声音,衔接不紧密。
《山行》一诗为宋代叶茵所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16分)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
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力,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
”智深道:“说的是。
”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
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膊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
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
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
”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
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
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
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
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
”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
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女使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