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致癌的因素及预防

合集下载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及预防原则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及预防原则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及预防原则常见的职业性肿瘤包括肺癌、鼻咽癌、尿路上皮癌、肝癌、胰腺癌、胃癌、食管癌、皮肤癌、骨肿瘤等。

这些职业性肿瘤和特定的职业环境、工作方式及相关工作物质有关。

肺癌是职业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吸入烟雾、粉尘、化学物质和接触放射性物质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

例如,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焊工等长期接触煤尘、石尘、铁尘等粉尘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较高。

另外,长期吸入二手烟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预防肺癌的原则包括戒烟、防尘、防化学物质毒害以及减少接触放射性物质。

对于吸烟者来说,戒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吸烟者应积极寻求戒烟的方法和支持。

对于需要长时间暴露在粉尘、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职业群体,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接触粉尘、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的机会。

此外,定期体检和筛查也是早期发现肺癌的重要手段。

鼻咽癌是一种与职业环境和饮食有关的职业性肿瘤。

长期暴露在患有鼻咽癌的患者身边,或从事与鼻咽癌相关的工作,如某些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木工、焊工等,容易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

此外,饮食习惯也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过多摄入腌制食物、腌制蔬菜等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会增加患鼻咽癌的风险。

预防鼻咽癌的原则包括控制职业暴露和改善饮食习惯。

对于从事与鼻咽癌相关工作的人群,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接触。

对于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或减少摄入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腌制食品、腌制蔬菜等,同时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多样性。

尿路上皮癌是与某些化学物质接触有关的职业性肿瘤。

长期接触某些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如芳香胺、染料、钢铁、石油、水泥、某些农药等,可导致尿路上皮癌的发生。

此外,吸烟也是尿路上皮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预防尿路上皮癌的原则包括减少化学物质暴露和戒烟。

对于从事与有害化学物质接触的职业人群,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装备、加强通风等,减少有害物质的接触。

另外,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减少尿路上皮癌的发生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

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

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 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

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
程序
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调查与收集资料、进行现场检测、数据处理和分析、综合评 价、编写评价报告等。
05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建议
完善生产工艺和设备
优化生产流程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 素的概率。
选择低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在设备选型和采购过程中,优先选择符合国家职业病危害防护标 准的设备,降低职业病危害。
健康促进与教育
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活动,提高作 业者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 护意识。
0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检测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
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 发生,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 科学、客观、公正地进行检测与评价。
加强应急救援和个体防护能力建设
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确保员 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配备个体防护装备
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员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个 体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提高员工个体防护能力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员工对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确保其正确使用和佩戴。
心律失常
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如苯等有机溶 剂,长期接触可能对心脏组织造成损害。
外周血管疾病
长期接触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外周血管疾病, 如糖尿病足等。
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肠道疾病
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如长期接触粉尘、化 学物质等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等。
肝脏损害

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第六章+职业性致癌因素与职业肿瘤

潜隐期(年)
20~24 50~54 15~18 20~24 25~48 20~30 15~23 11~17 10~15 25~40 20~40 10~24 40~50 11~15
2. 致癌阈值
大多数毒物来说其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剂量,即超过这个 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 在预防工作中,阈剂量可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依据。 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争论。
一般为2年);
(1)动物实验
4)在实验组中,施加的剂量至少有2个,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 剂量应接近最大耐受剂量;如条件允许最好设3个剂量组;
5)结果的确定要有足够量的病理学检查; 6)用恰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将动物致癌实验外推到人的时候要考虑: ①是否已证明对动物致癌的该化学物质也能引起人类癌症。 ②引起动物致癌的剂量是否对人也同样致癌。 满足以上2点,表明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类致癌有较好的相关性。 如砷已在人类证明可致皮肤癌和肺癌,但动物实验未能成功。 如联苯胺可使大鼠、苍鼠及小鼠发生肝肿瘤,但对人和狗则发生膀 胱癌。
3.剂量-反应关系
• 大多致癌物都明显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于同一致癌物总剂量大(累加上 非职业途径接触剂量)的人群比接触剂量小的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 接触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奶油黄)30mg/d,34天诱发肝癌,接触总量为 1020mg;若1mg/d,700天发生肝癌,接触总量为700mg,说明职业肿瘤发生 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第一节 概述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又称职业癌(occupational cancer),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carcinogen),经过较 长的潜隐期而罹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什么是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引起职业病或不适的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具体如下:1.化学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包括有毒、致癌、致畸形、致变异等物质。

例如:化学品、重金属、毒气等。

2.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压、电离等。

3.生物因素:各种微生物、昆虫、病菌、致病因子、病毒等。

4.粉尘和纤维:包括矽尘、石棉、化纤等,可以引起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职业病的危害健康是人类生命最重要的财富,而职业病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威胁不可小觑。

根据《中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职业病都在7万例以上,工人残疾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职业病不仅伤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还会产生影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后遗症,给工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也给企业带来了工业生产的不稳定和不可预估的风险。

职业病的防治措施职业病防治是确保工人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家及企业应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职业病的防治。

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根据现有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及时更新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检测,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风险。

2.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职业健康档案。

严格操作规范,实施工程防护、人身防护等措施。

督促工人每天佩戴防护设备,减少工业危害。

3.健康体检:企业应该按照国家标准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体检,依据检查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就行预警、或者提出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建议,及早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4.职业健康教育:要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人对职业卫生的认识和逐步了解职业病的相关知识,让工人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培养工人自觉抵御职业危害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职业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现有的职业病种类和本行业实际情况,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实验室及现场检测、规范操作以及督促工人佩戴防护措施等方法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对减少工业危害和维持工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职业性肿瘤的特点及预防

职业性肿瘤的特点及预防

职业性肿瘤的特点及预防职业性肿瘤是指与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有关的肿瘤疾病,其发生与个体长期接触或暴露于特定职业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等有关。

职业性肿瘤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与职业暴露有关:职业性肿瘤通常与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有关,如接触化学物质的工人、放射线工作者等。

不同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工作性致癌物质和致癌因素不同,因此不同职业暴露的肿瘤类型也有所不同。

2. 潜伏期较长:职业性肿瘤的潜伏期通常较长,一般需要接触致癌物质或因素多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会出现症状。

这也是职业性肿瘤难以被及时诊断和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高发群体易受侵害:从事特定职业的工人通常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或因素,因此他们患职业性肿瘤的风险较一般人群更高。

例如,矿工、染料厂工人、焊工等职业的工人患肺癌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制定安全规范:雇主应该制定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员工在工作中避免接触或暴露于致癌物质或因素。

例如,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建立通风系统等。

2. 健康教育和培训:雇主应该为员工提供关于职业性肿瘤的知识培训,教育他们了解职业性肿瘤的原因、预防方法以及相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员工也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爱好,了解相关职业的风险。

3. 定期体检和筛查:对于高风险职业群体,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至关重要。

早期发现职业性肿瘤的征兆和症状,有助于及早治疗和干预。

4. 使用替代产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使用无害或低害的替代产品来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例如,使用环境友好的工艺和材料来替代有害的化学物质。

5. 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职业环境的监管。

例如,限制和监控某些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惩罚。

综上所述,职业性肿瘤是与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有关的肿瘤疾病,其特点包括与职业暴露有关、潜伏期较长和高发群体易受侵害。

为了预防职业性肿瘤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制定安全规范、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定期体检和筛查、使用替代产品以及制定和实施国家政策和法规等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预防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预防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预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第二节 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预防
第三节 职业病预防
第一节 职业性危害因素
4、昏迷和麻醉 乙醇、乙醚、烃类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出现昏迷和麻醉现象,严重者会死亡。 5、全身中毒 有些化学品会引起一个或多个系统中毒并扩展到全身。 6、致畸 麻醉性气体、水银、有机溶剂等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导致胎儿畸形。 7、致癌 长期接触一定化学品会致癌,潜伏期一般为4~40年。如:砷、石棉、镍等会引起肺癌;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镍、木材、皮革粉会引起鼻腔癌;苯胺、皮革粉会引起膀胱癌。 8、致突变 试验结果表明80~85%致癌化学物质对后代发育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9、尘肺(矽肺) 尘肺是微小尘粒沉积在肺组织中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潜伏期一般为5~15年。石棉、石英粉、滑石粉、煤粉、水泥粉等都能引起尘肺病。 毒物的危害主要是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害
第二节 职业病职业病: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即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根据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业病目录》,职业病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共10类115种疾病。 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性射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聋、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5种)10、其他职业病
0
情况下:
第三节 职业病预防

关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关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关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一、发现病因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积累资料,提供线索,获得证据。

2.对化学物质加强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筛检化学物致癌性的体系,在化学物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前预测其安全性。

二、控制病因
1.对已明确的致癌因子应尽可能予以消除、取代。

2.改革工艺流程,提高机械化、密闭化、管道化程度,杜绝跑、冒、滴、漏,防止污染环境。

3.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接触。

4.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提升传统产业,限制使用或淘汰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落后技术、工艺和材料。

5.对致癌物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建立致癌物的管理登记制度,新化学物质应作致癌性筛选,发现致癌性强者,应停止生产和使用。

6.新作业者进入企业前就应大力倡导戒烟。

三、定期监测
1.对环境中致癌物浓度进行经常性定期监测,使其浓度或强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阈限以下,并尽最大可能使之降低到最低量。

2.防止致癌物污染厂外环境。

3.降低和规定产品中致癌杂质含量
4.已经肯定的职业性致癌因素,还要作定量危害评定,推测其对社会与人群的危害程度,以作利弊权衡,决定对策。

5.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不具备基本防护条件的,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应坚决予以关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致癌的因素及预防
职业性致癌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是什么?
所谓职业性致癌因素,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可能引起劳动者发生肿瘤的各种因素。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证明其中有多种物质有环境致癌物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三类,其中以化学致癌物的种类最多。

诱发的肿瘤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20 年左右,长的可达40~50年,短的1~2 年。

在致癌的环境因素中,有些是可直接引起肿瘤的致癌物,如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 还有一些是致癌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而重要的是电离辐射及化学致癌物。

常见的有:铬、镍、砷、石棉、煤油、煤焦油、煤燃烧及其产物、苯、芳香胺类、氯乙烯、各种电离辐射(x 线、放射线) 、紫外线等。

环境致癌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空气、水等环境污染水和空气乃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环境要素,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而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是属于致癌物或促癌物,如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及工业废气都含有致癌物,主要是多环
芳烃类,如二硝苯芘、3,4- 苯并芘等。

所以许多资料证明工业城市中肺癌死亡率高于非工业城市及农村。

燃烧木材、垃圾、做饭、取暖,都向空气中排放有害物质。

据估计,大气中苯并芘的浓度增加1/1000000,居民的肺癌死亡率将上升5%。

近50 年来,我国一些工业城市的肺癌死亡率为邻近非工业城市的3〜4倍,可见空气污染的影响。

水源污染主要由于工矿企业排放的污水、废渣所造成,污染水土的致癌物包括排放废水中含有的铬、镉、镍、砷、酚、焦油、石油及其产品、有机氯农药、亚硝胺类化合物以及放射性污水等。

(2)食物食物与肿瘤的关系极为密切,现已知食物中的霉菌毒素、食品添加剂、亚硝胺类化合物、某些植物的有毒成分等都有致癌和促癌作用。

(3)职业接触在生产环境中,可以接触许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的,由于工人长期接触,可致职业性癌。

但一般来讲,由于职业性癌来源明确,故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而达到有效的预防目的。

(4)药物现已发现有些药物有致癌作用
(5)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吸烟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尤其是肺癌。

人类经过100 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20年来,已进一步明确肿瘤是一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互相作用的一类疾病。

大多数的环境致癌因素如饮食、病毒、化学物质、射线的致癌作用都是通过影响遗传基因起作用的。

目前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肿瘤是细胞中多种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许多致癌物质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弓[ 发细胞变异,造成日后发生癌症。

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儿童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了25%。

有关研究显示,妇女孕期进行腹部X 线照射,则其子女日后发生白血病的可能性要增高近10 倍。

孕妇无论是本人吸烟还是被动吸烟,其子女日后发生白血病或其他肿瘤的可能性要增高50%以上。

癌的发病与某些职业虽有关系,但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认识了,从而做好防护工作,掌握生产、毒理、卫生知识,控制、消除工作环境的污染,就可防止职业性癌肿的发生。

接触致癌物的工作者,应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早发现问题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措施及卫生保健情况。

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l.控制和消除生产性致癌物
(1)限制原材料中有毒物质的含量。

(2)采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有毒致癌物质。

(3)改革工艺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致癌物质向生产环境中排放
(4)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自动化、机械化和封闭化,减少致癌物与人体直接接触,
(5)加强通风,以湿式作业代替干式作业,从而减少粉尘排放。

(6)厂房通风应合理安排,使之易被清洁消毒,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7)加速农药新产品的开发,尽快淘汰诸如“六六六”、“滴滴涕”、“杀螨特”等有致癌作用的农药。

同时,严格管理,防止农药扩散,防止农药对农作物及食品的污染。

2.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农民及农业工人喷洒农药时,必须穿长袖杉、长裤、戴口罩。

劳动结束,务必时清洗干净。

对于接触有害物质的职工,要加强个体防护用具的管理,服装要经常清洗,固定存放,专人保
管。

3.加强卫生保健首先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了解致癌物质的特性、对人体的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及防护措施; 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定期监测环境中致癌物的浓度和含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检查操作人员的身体情况。

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社会的繁荣,也产生了许多人为的致癌因素。

为了人类健康,需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不良环境因素,降低肿瘤发病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