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断句》

★方法二
●对话、引文:曰、云、言、白、语、 道、谓、对等。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 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 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 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 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 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 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 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 (一足,一只脚。),信乎?”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
③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 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学学而而时时习习之之/不不亦亦说说乎乎有/有朋朋自自远远方方来来/ 不不亦亦乐乐乎乎/人人不不知知而而不不愠愠不/不亦亦君君子子乎乎
•呜邪呜邪呼呼/其其信信然然邪邪其/其梦梦邪邪其/传其之传非之其非真其真
★方法四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 为?
• 女婿理直气壮的说:岳父遗书上写得 很明白: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 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 不得争执。县令拿过遗书,仔细推敲, 却把家产判给了富翁的儿子。
• 原来,县令移动了标点符号,猜出 了富翁真正的意思: 六十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 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 不得争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公开课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 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 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
/
《资治通鉴·周纪五》
规律三:察对话,定句读 。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用 “曰”“云”“问”“言”“谓” 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 次问答出现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
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 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前后都可断句;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耶、哉、乎、
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 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 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人/ 之为 学有难易乎 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 则易/ 者亦难矣。
各曰何多能为上 问将 益信之曰 十善 曰 所常有陛如益将陛/ /万耳 以从如 陛差 下 曰 善 兵 下/容为下上上我上 不臣 何而 禽陛与/不曰 笑/能问过多为善也下信/曰能/将于言禽曰能多为将将。几多/君也诸兵如将而我将何多何。将/益而我十益禽此信如/能善善曰不能万善信乃曰将何/陛各将上耳曰信//臣将为/下有多几 曰 笑 陛 之为此//不差多我乃何 于 曰 下 所过而上/禽信能信 君 多 不 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断句方法初探》

2、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 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 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 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3、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 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 赋役也甚薄/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链接高考1
抓语句核心动词,一句一个动作。
即什么人,做了什么,效果怎么样。
辩虚词,找位置
1.句首虚词:惟、盖、焉、故、是故、 至若、若夫、且夫等等
2句尾虚词:也、矣、焉、耳、 耶、 乎、哉等
3、句间虚词:则、而、以等等
借句式断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 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者…也、……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安…哉(也)、孰与……乎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 如(若)……何;得无(无乃)……乎; 何以……为;与其……,孰若……
2、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 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 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
3、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 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 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明对话断句读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
“曰” “云” “言” “白” “语”“道” “谓” “对”等。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
明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 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 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 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 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课堂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课堂设计文言文断句教案设计一、设计设想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过程和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
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 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
另外,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也需 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 据之一。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 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 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根据文意在“曰”的前后断句。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 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 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 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 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 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邪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 中经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并常常运 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方法。利用这个特 点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文言断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对偶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 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 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利用重要虚词可方便快捷地 为上段文字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 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 (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 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 的被动句式;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何, 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 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熟悉这些固 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能够正确进行文言文的断句和文段编排。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断句基本概念。
2.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方法。
3.文言文的段落编排和排比技巧。
三、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可以引入句子的长度和长句子的阅读难度,从而引出文言文的断句教学。
通过展示一段复杂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长句子的繁琐和阅读难度,并引出断句的必要性。
2.呈现将一段文言文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辨别其中的句子和段落。
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言文中断句的重要性。
3.讲解(1)文言文断句的概念文言文断句是指对文言文中的长句子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排版,使其便于阅读和理解。
文言文断句的目的是让读者明了文言文的意思,能够顺畅地阅读。
(2)文言文断句的原则和方法1)依据语法和上下文,进行意义的分隔。
2)避免将句子断成无法理解的词组,或将一个完整的句子断成两个以上的子句。
3)依据语气和情感,进行断句。
例如:停顿、抑扬顿挫等。
4)减少断句的数量,保证整个句子的表达逻辑顺畅。
5)不同的文体和文种,断句方式也不同。
(3)文言文的段落编排和排比技巧进行文言文的段落编排时,一般要保证每个段落的主题清晰明确,分别安排不同的话题,或者以时间、因果、对比等方式进行排比,以突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和意义。
4.练习将几段文言文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断句,并说明断句依据。
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断句练习。
教师可以检查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5.总结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关注文言文的断句和排版。
并告诉学生,断句不仅是阅读理解的必备技能,也是写作和翻译的关键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文的断句原则和方法,以及文段编排和排比技巧。
2.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需要大量实践练习,需要教师进行误导分析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设计一篇文言文,并进行断句练习。
2.整理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文言文断句 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如“字句意思完整”“语法结构合理”等。
(2)常见的断句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
2、难点(1)如何准确判断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
(2)在没有明显标志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断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断句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断句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究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让学生尝试阅读并理解,从而引出断句的重要性。
(2)讲述一些因为断句错误而导致误解的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文言文断句的定义和作用。
断句是指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文意和语法结构,在句中恰当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以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讲解断句的基本原则①字句意思完整一个句子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断句时要保证每个断句部分都能独立表达一定的含义,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来。
例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正确的断句应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语法结构合理要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应断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介绍常见的断句标志①虚词常见的虚词如“乎、也、矣、焉、哉、耳、耶、之”等,往往出现在句尾或句中,表示语气或停顿。
例如:“夫战,勇气也”,“也”字在这里表示判断语气。
②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后面通常要断开。
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断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句式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其结构整齐,断句时可以参考。
比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可断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高中语文_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与语法特点,对文段进行断句;2、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运用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3、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运用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学习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教学安排】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3.教学用具:PPT、导入:元代黄公绍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考察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进入讲解:尽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但在句子成分上,两者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断句之前,明了句子成分是十分重要的。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还有助词来区分,的定地状得字补”。
断句的基本原则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
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
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略讲--辅助知识):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典例分析,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能力,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3.通过合作探究,逐步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题的答题能力,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讨论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
三、典型引导,点拨深化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
五、反思归纳,课堂小结
具体教学环节
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增广贤文》中说到:“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启示我们读书一定要用心,因为书里的一个字价值千金。
读书必须高度重视每一个遣词用语用意,不能局限于文字的表层含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翻译”这个版块。
解读考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其能力层级为B级。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与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译出原文。
“达”——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无语病。
“雅”——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典型引导,点拨深化(探究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第一组
例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例2.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
例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探究总结1:留
凡国名、朝代、年号、人名(字、号等)、官职名、地名、器物名、数量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皆保留不译。
第二组
例1.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例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例3.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
探究总结2:删
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等,都要在翻译中剔除。
某些发语词语气词、表停顿、
补足音节和缓语气的虚词,也应删除。
第三组
例1.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例3.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探究总结3:换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将古汉语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用普通话词语换文言词语……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第四组
例1.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2.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例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探究总结4:调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在对译的基础上,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对象是文言文中倒句,这些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第五组
例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例2.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例3.今以钟磬置水中。
《石钟山记》
例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例5.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不能:不及、不到)《游褒禅山记》探究总结5:补
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第六组
例1.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例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报任安书》
探究总结6:贯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鱼雁、案牍、纨绔分别译为书信、公文和富家子弟)、用典、讳饰、婉辞(“薨”“仙逝”译为死)(“会猎”译为出兵征伐)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使文意通顺。
▲注意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这往往指前六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
1. (2012年新课标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1)中“贤否”“浇浮”“裕”“治”各1分;
(2)中“路”“与”“坐视”各1分
【答案】(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2. (2013年新课标卷)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建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应以直译为主,特别注意重点词语、重点句式等得分关键点。
答:(1)(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最为德高望重,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
(“耆硕”“推心”“莫”各1分,文意2分。
)
班列:朝班的行列,代朝廷官员;
耆硕:qíshuò,年高德劭,德高望重,最年长,功劳最大;
推心:诚心,诚心诚意,以诚相待;
望:埋怨,怨恨。
(2)(马文升)在家闲居时,没有事不曾进入州府县城。
外人谈论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非事”“辄”“颦蹙”各1分,省略句式1分,文意1分。
)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时事:当时政事;
辄:总是;
颦蹙:皱着眉头。
3.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
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于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五、反思归纳,课堂小结(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步骤)
1、读:通读原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审清采分点——两类考点: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3、切: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
4、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5、验:检验句子是否连贯通顺,并且代入原文判断意思是否成立
6、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
结束语: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思是:有了如江海一样广大浩瀚的才华,你写的文章才能呈现出壮大的气势;一个人
学识丰富,见识广博的话,这样的人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祝愿同学们在知识的湖海中练好本领,厚积薄发,在考场中施展才华,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