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二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文言文断句课时演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三学案二第2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
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
姚、嶲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
(选自《新唐书·裴怀古传》,有删改) 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答案】B 【解析】“日千计”是“归者”的谓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南方”作“定”的宾语,“蛮夏”是“立石著功”的主语,各自成句,排除C。
【参考译文】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
仪凤年间,他到京城上书,补授下邽主簿,多次升迁后任监察御史。
姚、雋道的蛮人反叛,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数以千计。
不久,(裴怀古)捉住罪魁祸首,于是平定了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来记载他的功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答案】B 【解析】根据文意,“曰”是某某说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后,与人名连用,中间不能断开,又可分析出“第归杀而鬻之”是包拯说的话,故应在第一个“拯曰”前断开,排除C、D。
文言文断句高考复习导学案.docx

文言文断句高考复习导学案教学目标:诵读文章,把握内容,领悟主旨,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给文言文断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断句练习,掌握断句方法教学难点:特征不明显的文言句了的断旬学习过程:一、明口断句的重要性: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在句意结束时用“。
”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据说时冇一个老头儿,只冇一女。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人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口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了,就告到官府去。
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
那么,县官是怎么断旬的呢?请在句中用/线进行断句。
七I•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二、考点探析: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古书。
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盂要练习断句。
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Z-O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
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就出现了这种题型。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断句题将出现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冋答有关问题,4分。
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
实质上,这两个考杏点是密切联系的,能正确断句了,文段人致内容就能理解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主观类断句学案1.学习目标(1)明确主观类断句的考查方式。
(2)掌握主观类断句题型的解答步骤、方法。
(3)能运用相关方法综合断句。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主观类断句题型的解答步骤、方法。
难点:能运用相关方法综合断句。
【授人以鱼】一、可用来断句的常见文言虚词:(1)句首的语气词和发语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若前面的分句足够长,可在连词的前面断句。
(5)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6)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7)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二、可用来断句的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型:1.特殊句式:(1)判断句:1)…者,…也;2)…者,…;3)…,…也。
(2)被动句:1)…见…于…;2)…为…所…;3)…被…所…;4)…受…于…。
(3)宾语前置句:1)…之有;2)唯…是…。
2.特殊句型:(1)表陈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表示判断语气,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2)表疑问句或反问:不亦……乎用于反问句中变肯定语气,可译为“不是….吗”“难道不是….吗”如(若、奈)…..何表示征询语气,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可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
庸….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么”“哪里….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找方法理步骤
1.找主干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看虚词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理对引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看句式第四步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5、明顶真
6.据排偶
7.察反复
8.依总分
第四步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附:文言断句口诀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
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二.明确学习目标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班级高三(6)班
课型:高三复习课
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高三复习内容“理解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大项“理解”中的第四点“理解并翻译句子”。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导学案

文言文复习——断句探究提升案【使用说明】1.通过自主学习,认真完成训练。
2.通过个人探究,合作讨论,明确断句的方法。
能够结合题目进行精当的分析。
3.在训练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勾画圈点,梳理积累】(一)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一般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
(二)断句技巧1.借助文化常识法:天文历法和地理,官职科举与姓名。
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借助名词代词法:名词代词主和宾,其前其后常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借助文言虚词法:句首句中和句尾,语气词是断句处。
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借助修辞法:排比对偶和反复,句式整齐易断句。
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借助对话法:对话引用“云”和“曰”,这是断句提示词。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借助特殊句式法:判断被动和反问,固定结构找标志。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

时间:课时:课型:专题复习主备人: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目标:1、明确文言文断句的三个原则。
2、通过学习,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据语法、看虚词、明对话)。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一人去算命,算命子给了一张写着“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的纸条。
不久此人被汽车撞伤。
此人不解,拿着纸条去问算命子:“我是大富大贵,没有灾难的命呀,怎么我会被汽车撞断腿呢?”算命子说这纸条上要这样念:“大富大贵没有,灾难要小心!”(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明确文言文断句的三个原则。
2、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据语法、看虚词、明对话)。
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5分钟)阅读《新考案》P412-P143,完成下列问题1、文言文断句的“三原则”(一般方法)是什么?2、文言文断句中的有哪些答题技巧?(前三个)四、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1、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①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③寻找标志,辅助标点。
2、①抓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②抓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③抓引用提示词,利用对话标志断句精讲点拨:点拨一:体察文意,断句读点拨二:据语法,抓实词(抓动词、找名代)自学指导(二)(6分钟)给下列句子断句: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四、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二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second round of specia l topic re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s i 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十四节文言断句【知识梳理】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断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二学案博苑11-27 0530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学案二学习目标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8226;刺奢》)3、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
”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
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
’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四、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例】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①顶真: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9、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
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