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考试复习要点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考试复习要点精编版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考试复习要点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复习资料13上午九到十一点一号公教楼4071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凝固方式:(l)逐层凝固方式(2)糊状凝固方式(3)中间凝固方式影响因素:(l)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结晶温度范围越小,凝固区域越窄,越倾向于逐层凝固。
低碳钢近共晶成分铸铁倾向于逐层凝固,高碳钢、远共晶成分铸铁倾向于糊状凝固。
(2)逐渐的温度梯度:在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已定时,若铸件的温度梯度↑由小到大,则凝固区由宽变窄,倾向于逐层凝固。
2铸造性能含义及其包括内容,充型能力含义,影响合金流动性因素(合金种类、成分、浇注条件、铸型条件)铸造性能:合金铸造成形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合金的铸造性能:主要指合金的流动性、收缩性和吸收性等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影响合金流动性因素:(l)合金的种类。
灰铸铁、硅黄铜流动性最好,铝合金次之,铸钢最差。
(2)合金的成分。
同种合金,成分不同,其结晶特点不同,流动性也不同。
(3)浇注温度越高,保持液态的时间越长,流动性越好;温度越高,合金粘度越低,阻力越小,充型能力越强。
在保证充型能力的前提下温度应尽量低。
生产中薄壁件常采用较高温度,厚壁件采用较低浇注温度,(4) l.铸型的蓄热能力越强,充型能力越差2.铸型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3.铸型中的气体阻碍充型3合金的收缩三阶段,缩孔、缩松、应力、变形、裂纹产生阶段l.收缩。
合金从液态冷却至常温的过程中,体积或尺寸缩小的现象。
合金的收缩过程可分为三阶段(l)液态收缩(2)凝固收缩(3)固态收缩缩孔(1)形成条件:金属在恒温或很窄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壁以逐层凝固方式凝固。
(2)产生原因:是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值大于固态收缩值,且得不到补偿。
(3)形成部位:在铸件最后凝固区域,次区域也称热节。
缩松(1)形成条件:形成铸件最后凝固的收缩未能得到补足,或者结晶温度范围宽的合金呈糊状凝固,凝固区域较宽,液、固两相共存,树枝晶发达,枝晶骨架将合金液分割开的小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致。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重点总结

第一章:金属旳液态成型一、充型:1.充型概念:液态合金填充铸型旳过程,简称充型。
2.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斥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旳能力。
⏹充型能力局限性时,会产生浇局限性、冷隔、夹渣、气孔等缺陷⏹影响充型能力旳重要原因⏹⑴合金旳流动性—液态合金自身旳流动能力a 化学成分对流动性旳影响—纯金属和共晶合金旳成分旳流动性好b工艺条件对流动性旳影响—浇注温度、充型能力、铸型阻力c流动性旳试验⏹⑵工艺条件:a 、浇注温度一般T浇越高,液态金属旳充型能力越强。
b、铸型填充条件—铸型旳许热应力c、充型压力:态金属在流动方向上所受旳压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强。
d、铸件复杂程度:构复杂,流动阻力大,铸型旳充填就困难e、浇注系统旳旳构造浇注系统旳构造越复杂,流动阻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差。
f、折算折算厚度也叫当量厚度或模数,为铸件体积与表面积之比。
折算厚度大,热量散失慢,充型能力就好。
铸件壁厚相似时,垂直壁比水平壁更轻易充填。
——影响铸型旳热互换影响动力学旳条件(充型时阻力旳大小),必须在保证工艺条件下金属旳流动性好充型能力才好。
二、冷却⑴影响凝固旳方式旳原因:a.合金旳结晶温度范围—合金旳结晶温度范围愈小,凝固区域愈窄,愈倾向于逐层凝固。
金属和共晶成分旳合金是在恒温下结晶旳。
由表层向中心逐层推进(称为逐层凝固)方式,固体层内表面比较光滑,流动阻力小,流动性好。
b.铸件旳温度梯度—在合金结晶温度范围已定旳前提下,凝固区域旳宽窄取决与铸件内外层之间旳温度差。
若铸件内外层之间旳温度差由小变大,则其对应旳凝固区由宽变窄。
⑵凝固:a.逐层凝固—充型能力强,便于防止缩孔、缩松。
灰铸铁和铝硅合金等倾向于逐层凝固。
b.糊状凝固—充型能力差,难以获得结晶紧实旳铸件球铁倾向于糊状凝固。
c.中间凝固—⑶收缩:a.液态收缩从浇注温度到凝固开始温度之间旳收缩。
由温度下降引起。
T浇—T液用体收缩率表达b.凝固收缩从凝固开始到凝固终止温度间旳收缩。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提纲及复习题-精选文档

8、酸性焊条和碱性焊条的性能和用途 9、埋弧焊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10、钎焊的定义、分类及其分类的临界温度 11、电阻焊、摩擦焊的定义 12、金属的焊接性的定义及评定方法 13、焊接铸铁、铝合金、铜合金的特点及采取的措 施 14、焊接构件结构设计的原则及焊缝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
7、模锻锻模模膛的分类及其作用 8、金属在模锻模膛内的变形过程、特点及影响金属充填模 腔的因素 9、模锻飞边和冲孔连皮的作用及去除模具的特点 10、冲压成形过程(弹壳、消音器后盖等零件)及其模具类 型 11、板料分离和成形的定义及其主要成形工艺 12、落料和冲孔的定义及其凹凸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13、板料冲裁过程与拉伸过程的异同点及其凹凸模结构、间 隙的差异。 14、自由锻、模锻及冲压零件结构设计原则
第四章 粉末压制和常用复合材料 成形过程
1、粉末压制成形定义 2、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 3、粉末成形技术特征主要有哪些?(松装密度、流动性、 压制性) 4、粉末的压制成形过程(称粉、装粉、压制、保压、脱模 等) 5、压坯烧结的主要技术因素(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炉内 气氛) 6、烧结出现的缺陷(翘曲、过烧) 7、硬质合金的定义、分类、牌号及主要用途 8、粉末压制结构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练习题
三、简答题 1、影响液态金属冲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的技术特点。 3、简述铸件上冒口的作用和冒口设计必须满足的基 本原则。 4、铸造成形的浇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其功能是 什么? 5、熔炼铸造合金应满足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6、试比较灰铸铁、铸造碳钢和铸造铝合金的铸造性 能特点,哪种金属的铸造性能好?哪种金属的铸造 性能差?为什么? 7、为什么铸件的壁厚不能太薄,也不宜太厚,而是 应尽可能厚薄均匀。
材料成型复习提纲(完整版)

题型与比例:选择题20%,填空题30% ,是非题20%,其他30%第一章1.铸件的凝固方式有:逐层凝固、糊状凝固、中间凝固2.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越小,凝固区域越窄,越倾向于逐层凝固。
3.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性能力称为流动性。
4.液态合金充满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称为充型能力。
5.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1.合金的种类2.合金的成分3.浇注的条件4.铸型的充填条件6.灰铸铁、硅黄铜的流动性最好,铝合金次之,铸钢最差。
7.收缩是铸造合金从浇注、凝固直至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其体积或尺寸缩减的现象。
收缩是合金的物理本性,在铸造过程中,因收缩可能会导致铸件产生缩孔、缩松、应力、变形和裂纹等缺陷。
8.缩孔是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分形成容积较大而且集中的空洞。
9.缩松是细小而分散的空洞。
10.定向凝固(顺序凝固)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放冒口,在远离冒口的部分安放冷铁,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靠近冒口的部位后凝固,冒口本身最后凝固。
11.铸造内应力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热应力、收缩应力、相变应力。
热应力主要是铸件冷却中,由于冷却速度不同而引起不均衡收缩所产生的应力。
热应力使冷却较慢的厚壁处或心部受拉伸,冷却较快的薄壁处或表面受压缩。
12.一般铸件冷却到弹性状态后,收缩受阻才会产生收缩应力,而且收缩应力表现为拉应力或切应力。
13.同时凝固:采取措施使铸件各部分无温差或温差尽量小,几乎同时进行凝固。
自然时效:将铸件置于露天场地半年以上,让其缓慢地发生变形,内应力消除。
热时效(人工时效)又称去应力退火,将铸件加热到550~650°C,保温2~4h,随炉慢冷至150~220°C,然后出炉。
14.热裂一般是在凝固末期,金属处于固相线附近的高温时形成的。
热裂纹的特征是裂纹短,缝隙较宽,形状曲折,裂口表面氧化较严重15.冷裂的特征是裂纹细小,呈连续直线状,具有金属光泽或微氧化色。
材料成型基础复习重点

A 未变形区B 剧烈变形区C 已变形区D 弹性区半熔化区过热区正火区部分相变区热影响区焊缝区热作用区1、零件的四种加工方法:成形加工: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粉末压制、塑料成形;切削加工:车、铣、刨、钻、磨、电火花、电解、超声加工、激光加工等;表面成形加工:表面形变、淬火强化、化学强化、表面镀层、气相沉积镀膜;热处理加工:退、正、淬、回火;2、金属材料成型方法:液态金属铸造成型、固态金属塑性成型、金属材料焊接成型3、材料成型作用:使材料形状发生改变;达到合格的尺寸精度;达到合格的表面精度、形位精度等;达到零件的使用性能的要求4、材料成型特点:1)多在热态下通过模具成型,生产周期短,质量稳定,能一次成型外形和内腔复杂的制件2)材料利用率高3)生产效率高4)产品性能好5)成型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较切削加工低,表面粗糙度值大。
5、成型方法的选用原则:根据材料的种类选择成型方法;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成型方法;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选择成型方法;根据零件的生产批量选择毛坯的成型方法;尽量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和设备条件,不同的成型工艺方案,需要不同的装备、模具、生产条件等,应对各种方法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成型方法。
6、质量增加过程的特征是加工材料在过程结束时的质量比过程开始时的最终质量有所增加。
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氰化处理、气相沉积、喷涂、电镀、刷镀等。
装配与连接:焊接,粘接等。
7、质量减少过程(材料的4种去除方法):1)切削过程2)磨料切割、喷液切割、热力切割与激光切割、化学腐蚀等;3)超声波加工、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4)落料、冲孔、剪切等金属成形过程。
8、铸造的特点1)适应性广。
适应铸铁,碳钢,有色金属等材料;铸件大小,形状和重量几乎不受限制;壁厚1mm到1m ,质量零点几克到数百吨(三峡的水轮机叶轮重达430T)。
2)可复杂成形。
适合形状复杂,尤其是有复杂内腔的毛坯或零件。
3)成本较低。
《材料成型工艺学》复习资料

1.咬入:依靠回转的轧辊和轧件之间的摩擦力,轧辊将轧件拖入轧辊之间的现象. 改善咬入条件的途径:①降低a: (1)增加轧辊直径D,(2)降低压下量实际生产:(1)小头进钢,(2)强迫咬入; ②提高:(1)改变轧件或轧辊的表面状态,以提高摩擦角;(2)清除炉生氧化铁皮;(3)合理的调节轧制速度,低速咬入,高速轧制.2.宽展:高向压缩下来的金属沿着横向移动引起的轧件宽度的变化成为宽展.3.宽展分类: ①自由宽展: 在横向变形过程中,除受接触摩擦影响外,不受任何其它任何阻碍和限制。
②限制宽展: 在横向变形过程中,除受接触摩擦影响外,还受到孔型侧壁的阻碍作用,破坏了自由流动条件,此时宽展称为限制宽展。
③强迫宽展: 在横向变形过程中,质点横向移动时,不仅不受任何阻碍,还受到强烈的推动作用,使轧件宽展产生附加增长,此时的宽展称为强迫宽展。
4.影响宽展的因素:实质因素:高向移动体积和变形区内轧件变形纵横阻力比;基本因素:变形区形状和轧辊形状。
工艺因素:①相对压下量:相对压下量越大,宽展越大。
②轧制道次:道次越多,宽展越小;单道次较大,宽展大,多道次较小,宽展小;③轧辊直径:轧辊直径增加,宽展增加;摩擦系数;④摩擦系数的增加,宽展增加(轧制温度、轧制速度、轧辊材质和表面状态,轧件的化学成分). ⑤轧件宽度的影响:假设变形区长度 l 一定:随轧件宽度增加,宽展先增加后逐渐减小,最后趋于不变。
5.前滑:轧件出口速度vh 大于轧辊在该处的线速度v,即vh>v的现象称为前滑现象。
后滑:轧件进入轧辊的速度小于轧辊该处线速度的水平分量v的现象。
前滑值:轧件出口速度vh与对应点的轧辊圆周速度的线速度之差与轧辊圆周速度的线速度之比值称为前滑值。
后滑值:后滑值是指轧件入口断面轧件的速度与轧辊在该点处圆周速度的水平分量之差同轧辊圆周速度水平分量的比值。
6.影响前滑的因素: ①压下率:前滑随压下率的增加而增加;②轧件厚度:轧后轧件厚度h减小,前滑增加;③轧件宽度:轧件宽度小于40mm时,随宽度增加前滑亦增加;但轧件宽度大于40mm时,宽度再增加时,其前滑值则为一定值;④轧辊直径:前滑值随辊径增加而增加;⑤摩擦系数:摩擦系数f越大,其前滑值越大;⑥张力:前张力增加前滑,后张力减小前滑 .7.轧制生产工艺:由锭或坯轧制成符合技术要求的轧件的一系列加工工序组合。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考试复习要点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复习资料13上午九到十一点一号公教楼4071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凝固方式:(l)逐层凝固方式(2)糊状凝固方式(3)中间凝固方式影响因素:(l)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结晶温度范围越小,凝固区域越窄,越倾向于逐层凝固。
低碳钢近共晶成分铸铁倾向于逐层凝固,高碳钢、远共晶成分铸铁倾向于糊状凝固。
(2)逐渐的温度梯度:在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已定时,若铸件的温度梯度↑由小到大,则凝固区由宽变窄,倾向于逐层凝固。
2铸造性能含义及其包括内容,充型能力含义,影响合金流动性因素(合金种类、成分、浇注条件、铸型条件)铸造性能:合金铸造成形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合金的铸造性能:主要指合金的流动性、收缩性和吸收性等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影响合金流动性因素:(l)合金的种类。
灰铸铁、硅黄铜流动性最好,铝合金次之,铸钢最差。
(2)合金的成分。
同种合金,成分不同,其结晶特点不同,流动性也不同。
(3)浇注温度越高,保持液态的时间越长,流动性越好;温度越高,合金粘度越低,阻力越小,充型能力越强。
在保证充型能力的前提下温度应尽量低。
生产中薄壁件常采用较高温度,厚壁件采用较低浇注温度,(4) l.铸型的蓄热能力越强,充型能力越差2.铸型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3.铸型中的气体阻碍充型3合金的收缩三阶段,缩孔、缩松、应力、变形、裂纹产生阶段l.收缩。
合金从液态冷却至常温的过程中,体积或尺寸缩小的现象。
合金的收缩过程可分为三阶段(l)液态收缩(2)凝固收缩(3)固态收缩缩孔(1)形成条件:金属在恒温或很窄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壁以逐层凝固方式凝固。
(2)产生原因:是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值大于固态收缩值,且得不到补偿。
(3)形成部位:在铸件最后凝固区域,次区域也称热节。
缩松(1)形成条件:形成铸件最后凝固的收缩未能得到补足,或者结晶温度范围宽的合金呈糊状凝固,凝固区域较宽,液、固两相共存,树枝晶发达,枝晶骨架将合金液分割开的小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致。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复习提纲整理

第一章绪论1、现代制造过程的分类(质量增加、质量不变、质量减少)。
2、那几种机械制造过程属于质量增加(不变、减少)过程。
(1)质量不变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加热、熔化、凝固、铸造、锻压(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流动)、浇灌、运输等。
(2)质量减少过程材料的4种基本去除方法:切削过程;磨料切割、喷液切割、热力切割与激光切割、化学腐蚀等;超声波加工、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落料、冲孔、剪切等金属成形过程。
(3)材料经过渗碳、渗氮、氰化处理、气相沉积、喷涂、电镀、刷镀等表面处理及快速原型制造方法属于质量增加过程。
第二章液态金属材料铸造成形技术过程1、液态金属冲型能力和流动性的定义及其衡量方法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简称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通常用铸件的最小壁厚来表示。
液态金属自身的流动能力称为“流动性".液态金属流动性用浇注流动性试样的方法来衡量。
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螺旋形试样。
2、影响液态金属冲型能力的因素(金属性质、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1)金属的流动性:流动性好的液态金属,充型能力强,易于充满薄而复杂的型腔,有利于金属液中气体、杂质的上浮并排除,有利于对铸件凝固时的收缩进行补缩.流动性不好的液态金属,充型能力弱,铸件易产生浇不足、冷隔、气孔、夹杂、缩孔、热裂等缺陷。
(2)铸型性质:铸型的蓄热系数b(表示铸型从其中的金属液吸取并储存在本身中热量的能力)愈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愈强,金属液于其中保持液态的时间就愈短,充型能力下降。
(3)浇注条件:浇注温度对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浇注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充型能力随浇注温度的提高而直线上升,超过某界限后,由于吸气,氧化严重,充型能力的提高幅度减小。
液态金属在流动方向上所受压力(充型压头)越大,充型能力就越好。
但金属液的静压头过大或充型速度过高时,不仅发生喷射和飞溅现象,使金属氧化和产生”铁豆"缺陷,而且型腔中气体来不及排出,反压力增加,造成“浇不足”或“冷隔”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复习资料13上午九到十一点一号公教楼4071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凝固方式:(l)逐层凝固方式(2)糊状凝固方式(3)中间凝固方式影响因素:(l)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结晶温度范围越小,凝固区域越窄,越倾向于逐层凝固。
低碳钢近共晶成分铸铁倾向于逐层凝固,高碳钢、远共晶成分铸铁倾向于糊状凝固。
(2)逐渐的温度梯度:在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已定时,若铸件的温度梯度↑由小到大,则凝固区由宽变窄,倾向于逐层凝固。
2铸造性能含义及其包括内容,充型能力含义,影响合金流动性因素(合金种类、成分、浇注条件、铸型条件)铸造性能:合金铸造成形获得优质铸件的能力,、合金的铸造性能:主要指合金的流动性、收缩性和吸收性等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影响合金流动性因素:(l)合金的种类。
灰铸铁、硅黄铜流动性最好,铝合金次之,铸钢最差。
(2)合金的成分。
同种合金,成分不同,其结晶特点不同,流动性也不同。
(3)浇注温度越高,保持液态的时间越长,流动性越好;温度越高,合金粘度越低,阻力越小,充型能力越强。
在保证充型能力的前提下温度应尽量低。
生产中薄壁件常采用较高温度,厚壁件采用较低浇注温度,(4)l.铸型的蓄热能力越强,充型能力越差2.铸型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3.铸型中的气体阻碍充型3合金的收缩三阶段,缩孔、缩松、应力、变形、裂纹产生阶段l.收缩。
合金从液态冷却至常温的过程中,体积或尺寸缩小的现象。
合金的收缩过程可分为三阶段(l)液态收缩(2)凝固收缩(3)固态收缩缩孔(1)形成条件:金属在恒温或很窄的温度范围内结晶,铸件壁以逐层凝固方式凝固。
(2)产生原因:是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值大于固态收缩值,且得不到补偿。
(3)形成部位:在铸件最后凝固区域,次区域也称热节。
缩松(1)形成条件:形成铸件最后凝固的收缩未能得到补足,或者结晶温度范围宽的合金呈糊状凝固,凝固区域较宽,液、固两相共存,树枝晶发达,枝晶骨架将合金液分割开的小区难以得到补缩所致。
(2)形成部位:一般出现在铸件壁的轴线区域、热节处、冒口根部和内浇口附近,也常分布在集中缩孔的下方。
其热应力形成过程分三阶段第一阶段。
两者都塑性变形,无热应力;第二阶段,一塑性一弹性,仍无热应力;第三阶段,两者均弹性变形,冷却慢的受拉,快的受压。
铸件的变形:残留铸造应力超过铸件材料的屈服极限时产生的翘曲变形。
后部、心部受拉应力,出现内凹变形。
薄部、表面受压应力,出现外凸变形。
铸件的裂纹:当铸件应以超过金属的强度极限时。
铸件便产生裂纹,分为热裂和冷裂。
4铸造内应力分类及其各自产生原因热应力: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中,不同部位由于不均衡的收缩而引起的应力,称热应力收缩应力:铸件在固态收缩时,因受铸型、型芯、浇冒口等外力的阻碍而产生的应力称收缩应力固态下发生相变的合金,由于部分冷却速度不同,到相变温度的时间不同,而且发生相变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应力5什么是定向凝固原则?什么是同时凝固原则?其目的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定向(顺序)凝固:就是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放冒口,使铸件上远离宜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
远离冒口→冒口附近→冒口本身同时凝固:就是采取必要的工艺措施,使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尽量一致。
实现定向凝固的措施是:设置冒口;合理使用冷铁。
它广泛应用于收缩大或壁厚差较大的易产生缩孔的铸件,如铸钢、高强度铸铁和可锻铸铁等。
实现同时凝固的措施是:将浇口开在铸件的薄壁处,在厚壁处可放置冷铁以加快其冷却速度。
它应用于收缩较小的合金(如碳硅质量分数高的灰铸铁)和结晶温度范围宽,倾向于糊状凝固的合金(如锡青铜),同时也适用于气密性要求不高的铸件和壁厚均匀的薄壁控制铸件凝固方式的方法:(1)正确布置浇注系统的引入位置,控制浇注温度、浇注速度和铸件凝固位置;(2)采用冒口和冷铁;(3)改变铸件的结构;(4)采用具有不同蓄热系数的造型材料。
6防止或减少铸件应力与变形的措施?(1)合理设计铸件结构在设计铸件时应尽量使铸件形状简单、对称、壁厚均匀。
(2)尽量选用先收缩率小、弹性模量小的合金(3)采用同时凝固的工艺(4)设法改善铸型型芯的退让性,合理设置浇冒口(5)对铸件进行时效处理。
自然时效热时效(去应力退火)和共振时效1熔模铸造工艺过程,特点及适用范围,(不可用金属型)工艺过程:制造蜡模→制壳→脱蜡→熔烧→浇注工艺特点:(l)铸得的精度和质量高。
(2)可制造形状复杂的铸件。
(3)适用各种合金铸件,尤其是高熔点和难以加工的高合金钢,如耐热合金,不锈钢,磁钢等。
(4)生产批量不受限制,单件小批量大批量均可使用。
(5)工艺过程较复杂,生产周期长,使用费和消耗的材料费较贵。
=>成本高适用范围:熔摸制造适用于制造形状复杂,难以加工的高熔点合金既有特殊要求的精密铸件.主要有汽轮机,燃气轮机叶片,切削刀具,仪表原件,汽车,拖拉机及机床等零件的生产2金属性铸造应采取怎么样的工艺措施来保证产品质量(预热、喷涂料、控开型、提高浇注温度)铸件特点、应用范围(1)金属型的预热(预热温度一般不低于150℃)。
(2)涂料(耐火涂料的厚度为0.3~0.4mm)利用涂料厚度的厚薄,来调节铸件的冷却速度,保护金属型,防止高温金属液对型壁的冲蚀和热击;利用涂料储气排气。
(3)控制开型时间。
(4)提高浇注温度和防止铸件产生“白口”。
2铸造特点:(1)可承受多次浇注,便于实现机械化生产;(2)铸件精度和表面质量高;(3)铸件的结晶组织致密机械性能高,铸件质量稳定,废品率低。
(4)金属型成本高,周期长,铸造主艺严格,3适用范围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有色金属铸件,如铝合金活塞、汽缸体等。
3离心铸造特点及应用概念特点:(1)利用旋转表面生产圆筒形铸件,省去型芯和浇注系统,大大简化生产过程节约了金属,(2)离心力作用:铸件由外向内的顺序凝固,而气体和残渣因比重轻向内腔移动而排除,铸件组织致密,极少有缩孔、气孔、夹渣等缺陷。
(3)合金的充型能力强便于流动性差的合金及薄件的生产,便与制造双金属件。
但是铸件易产生偏析,铸件内表面较粗糙。
内表面尺寸不易控制。
应用:离心铸造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管、套类零件。
如铸铁管、铜套、气缸套等。
4压力铸造的特点及应用(薄壁、精密件、镶嵌件、不能热处理)特点:(l)铸件精度高;可以做形状复杂的薄壁件;(2)力学性能好;(3)生产率高50 - 150次/小时;(4)但设备投资大,铸型周期长,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不能进行切削余量加工,防止孔洞外漏。
应用:用于生产有色金属的精密铸件。
第四章1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理解工艺要求铸造性能要求)工艺要求:1外形设计应避免外形凹,简化工艺2外形设计凸台应考虑便于造型3减少型芯数量,利于型芯的固定排气和清理4应合理确定结构的斜度性能要求:1铸件壁厚的设计(1)铸件的壁厚厚度要合理,铸件壁厚介于临界壁厚和最小壁厚之间(2)铸件壁厚应均匀,避免厚大截面,使过热(3)铸件内壁应薄于外壁,内外壁厚差约10-30%2铸件壁链接(1)铸件的各壁之间应均匀过度,两个非加工表面所形成的内角应设计成圆角(2)避免锐角连接(3)减缓肋、辅收缩的阻碍3避免铸件大的水平平面结构4避免铸件产生翘曲变形5对铸钢件,审查实现定向凝固的可行性2浇注位置选择原则.分型面选择原则浇注:1铸件的重要加上面应朝下或位于侧面2铸件的宽大平面应朝下3铸件局部薄壁部位朝下4利于铸件顺序凝固和补缩厚大部位在上5应尽量减少型芯的数量,便于型芯安放、固定和排气分型:1型面的确定应能方便、顺利的取出模样或铸件,分型面一般选在铸件的最大截面处2分型面应避免曲折,数量应少,最好是一个,且为平面3最适宜采取哪种铸造方法铝合金活塞原型铸造;发动机铯背铜套离心铸造;铸铁水管离心铸造;车床床身砂型铸造;汽轮机叶片熔模铸造第五章1冷热变形的含义,变形后组织性能特点冷变形: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特点:1晶粒沿变形方向被拉长2晶粒破碎3晶粒择优取向,形成变形织构4残余内应力区别在于塑性变形在再结晶温度热变形: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特点:1金属致密度提高↑2组织细化,力学性能提高↑3出现锻造流线2回复与再结晶含义,回复:将冷成形后的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使原子回复到平衡位置,晶内残余应力大大减小的现象组织与性能:(1)使晶格畸变↓减轻或消除,但晶粒的大小和形状并无改变(2)消除了晶格扭曲↓及大部分内应力↓(3)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强度、硬度塑性略有提高,内应力大大降低再结晶:塑性变形后金属被拉长了的晶粒出现重生核、结晶,变为等轴晶粒的现象组织与性能:(1)再结晶通过形核、长大的方式进行。
得到细小均匀等轴晶粒(2)消除了残余应力↓和加主硬化↓现象,塑性↑提高,再结晶退火3锻造流线对性能影响事如何利用?锻造流线使金属性能呈现异向性:沿着流线方向(切向)抗拉强度较高,而垂直于流线方向(法向)抗拉强度较低。
合理利用纤绯组织:(1)应使零件在工作中所受的最大正应力方向与纤维方向重合(2)最大切力方向与零件的轮廓相符合,尽量不被切断4什么是金属的可锻性,影响可锻性的因素?各自如何起作用?金属的可锻性:金属材料在受锻压后,可改变自己的形状而不产生破裂。
是衡量金属通过塑性加工获得优质零件难易程度的工艺性能影响因素:(1)金属的本质a化学成分纯金属,合金碳化物形成元素使塑性加工性下降b金属组织纯金属和固溶体,碳化物粗晶粒,均匀细小晶粒(2)加工条件a变形温度锻造温度始锻温度越高,可锻性好b变形速度,速度增加,一方面,回复和再结晶来不及进行,塑性下降,变形抗力增加;另一方面,热效应明显,塑性提高,变形抗力下降。
变形速度较小时,以强化为主,较大时以热效应为主c应力状态压应力↑数目越多,塑性越好d胚料表面质量表面粗糙度↓低,塑性越好第六章1自由锻工序,特点,制定自由锻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工艺余块含义?工序:(1)基本工序用来改变胚料的形状尺寸的主要工序,主要包括:镦粗、拔长、冲孔、弯曲、扭转、错移、切割(2)辅助工序为了完成基本工序而进行的预先变形工序,主要包括:压钳口、倒棱、压肩(3)修整工序用来提高锻件尺寸及位置精度的工序,主要包括:校正、滚圆、平整特点:自由锻根其所用设备分为手工自由锻和机器自由锻,手工自由锻只能生产小型锻件,生产效率低,机器自由锻则是自由锻的主要生产方法,重型锻唯一可行的生产方法收是自由锻工艺规程:绘制锻件图→计算胚料的重量和尺寸→确定变形工步→选定设备和工貝→确定锻造温度范围→加热、冷却及热处理的方法及规范等绘图→计算→工步→设备→锻温→热处理工艺余块:为了简化锻件形状而加上去的那部分金属=>多余的2与自由锻相比,模锻有什么特点?模膛分类?飞边、冲孔连皮含义?拔长、滚压模膛作用?胎模锻特点(1)由于有模膛引导金属的流动性,锻件的形状可以比较复杂(2)锻件内部的锻造流线比较完整,从而提高了零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3)锻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节约材料的切削加工工时因此生产率较高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批量越大成本越低(4)模锻是整体成形,摩擦阻力大,故只适用于中小型锻件的成批或大批生产模膛分类:1模锻模膛2制胚模膛飞槽边锤上模锻锻模上的组成部分,用以增加金属从模膛中流出的阻力,促使金属充满模,同时容纳多余的金属冲孔连皮:模锻件上的通孔,不能直接锻出,只能锻成盲孔,中间留有一定厚度的金属层拔长模锻的作用:用它来减少坯料某部分的横截面积↓,以增加该部分的长度↑液压模锻的作用:用它来减少坯料某部分的横截面积↓,以增加另一部分的横截面积↑3模锻件为什么要有斜度和圆角?与模膛深度有什么关系?内外斜度和圆角取值有何不同?(1)为取出模锻件,在平行于锤击方向的表面设计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