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 细 胞 疾 病
浆细胞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二、浆细胞骨髓瘤(PCM)及其变异型
精品课件
(一)定义
• 浆细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 PCM)是 以骨髓为主要病变器官的多灶性浆细胞肿瘤,以 血清单克隆球蛋白、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理性骨 折、骨痛、高血钙和贫血为特征,表现为一个宽 大的疾病谱:从局灶性、冒烟性或惰性到侵袭性、 弥散性。后者为浆细胞浸润不同器官的浆细胞白 血病,也可由于异常免疫球蛋白链沉积组织导致 沉积性病变。疾病诊断基于病理所见、放射线检 查和临床特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性浆细胞瘤、 髓性浆细胞瘤等为PCM同义名。
• 约10%PCM表现为原始浆细胞样形态学,并与不良 预后有关。多核、多核叶和多形性浆细胞可见。 核的幼稚性和异形性在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中罕 见,是肿瘤性浆细胞增多的可靠证据。
精品课件
• 骨髓瘤浆细胞胞质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内 含浓缩的胞质Ig,产生多样性胞质形态学, 如多而浅蓝色葡萄样聚集(Mott细胞, Morula 细胞)、樱红色折光样圆形小体 (Russell 小体)、火焰状染色的富糖蛋 白IgA(火焰样细胞)、过度的小纤维 (fibrils)积聚(Gaucher样细胞)、结 晶状小体。不过这些形态学非骨髓瘤特异, 在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中同样可见。
的B细胞一致。部分病例有Ig基因缺失,轻 链病或B-J蛋白尿患者,JH序列和(或)部
分或全部在第14号染色体上丢失。
精品课件
• 细胞遗传学异常和癌基因,PCM多数病例因浆细胞 低增殖而影响染色体分析。用细胞因子刺激骨髓 细胞培养和原位杂交方法可见20%~60%初诊病例存 在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异常,进展中的60%~70%病例 可指示染色体异常参与病理过程。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
近年来国际上对LPL/WM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1],而国内对LPL/WM认识较晚,对其诊断、治疗比较混乱,为提高我国临床工作者对LPL/WM的认识水平,规范其诊断及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
一、定义LPL/WM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浆细胞分化的小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LPL侵犯骨髓同时伴有血清单克隆性IgM丙种球蛋白时诊断为WM[1]。
90%~95%的LPL为WM,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单抗隆性免疫球蛋白[1,2]。
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关研究较少,本共识仅探讨WM相关标准,非WM型LPL的治疗等参照WM进行。
二、诊断、分期、预后和鉴别诊断(一)WM诊断标准[3]1.血清中检测到单克隆性的IgM(不论数量)。
2.骨髓中浆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的小淋巴细胞呈小梁间隙侵犯(不论数量)。
3.免疫表型:CD19 (+),CD20 (+),sIgM (+),CD22(+),CD25(+),CD27(+),FMC7(+),CD5(+/-),CD10(-),CD23(-),CD103(-)。
10%~20%的患者可部分表达CD5、CD10、或CD23,此时不能仅凭免疫表型排除WM。
4.除外其他已知类型的淋巴瘤。
5.有研究者报道MYD88 L265P突变在WM中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4],但其阳性检出率与检测方法和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等有关,MYD88 L265P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浆细胞——精选推荐

浆细胞免疫分泌疾病IMMUNOSECRETORY DISORDERS免疫分泌疾病的共同特征为单克隆性免疫球蛋⽩分泌细胞增⽣。
这些细胞为浆细胞或淋巴细胞,产⽣单种免疫球蛋⽩或其多肤亚单位,⽽在⾎清和尿中作为单克隆蛋⽩(M蛋⽩)被发现。
诊断需综合形态学、免疫学以及临床资料。
表14为WHO修订的造⾎系统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案有关免疫分泌疾病分类[109]。
不同类型的免疫分泌疾病其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或单克隆蛋⽩也不同。
表14免疫分泌疾病分类(临床和病理学亚型)浆细胞⾻髓瘤(多发性⾻髓瘤)浆细胞⾻髓瘤亚型浆细胞⽩⾎病冒烟性⾻髓瘤惰性⾻髓瘤⾻硬化性⾻髓瘤(POEMS综合征)可⼘分泌性⾻髓瘤浆细胞瘤⾻孤⽴性浆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Waldenstrom' s巨球蛋⽩⾎症(免疫细胞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重链病(HCD)γHCDµHCDαHCD免疫球蛋⽩沉积病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系统性轻链病POEMS:多发性神经病,脏器肿⼤,内分泌病,M蛋⽩以及⽪肤改变等。
浆细胞⾻髓瘤(多发性⾻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Multiple Myeloma)浆细胞⾻髓瘤是最常见的免疫分泌疾病,是以肿瘤性浆细胞多处⾻髓浸润,伴有⾎清和尿单克隆γ球蛋⽩病为特征(338-344)。
当怀疑⾻髓瘤时应进⾏以下分析(339):⾎清和尿蛋⽩电泳蛋⽩免疫固定或免疫电泳⾎清和尿蛋⽩定量放射性⾻扫描⾻髓检查⾻髓异常浆细胞增加,或浆细胞瘤伴有⾎清和尿单克隆γ球蛋⽩病,和/或放射性⾻扫描溶⾻性病变等均是建⽴诊断的参数(339,341,345,346)。
在不同诊断标准中,必需的浆细胞最低⽐率和单克隆蛋⽩的量有所不同[342,346]。
即使已有可靠的免疫学和放射性⾻扫描的证据,也常采⽤⾻髓检查来确定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许多病例甚⾄仅靠⾻髓检查就可做出诊断。
对于恰当的评估穿刺涂⽚和活检切⽚两者都是必须的,⼤多数情况下两者都能独⽴做出诊断,但有时仅其中之⼀有确切证据。
血液学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细胞系统特点和疾病识别方法要点

临床血液学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组织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等细胞特点和常细胞疾病提示及识别方法与要点血细胞的命名:命名六系三过程,粒红巨单浆和淋;原始幼稚与成熟,早幼中幼晚幼型。
血细胞成熟规律:成熟规律有共性,由大到小是特征;质细到粗疏变密,仁有到无粒体生。
红细胞系统1、原红细胞:原红圆或椭圆形,色染深蓝不透明;浆有瘤状小突起,核大居中有核仁。
2、副原红细胞:副原红见红血病,浆核紊乱异步行;核熟要比胞浆早,浆含空泡核畸形。
3、早幼红细胞:早幼红属嗜碱性,浆多色蓝稍透明;核仁模糊或消失,质变粗密核居心。
4、中幼红细胞:中幼红呈多色性,核渐缩小无核仁;浆色灰蓝转灰红,质似碎墨龟背形。
5、晚幼红细胞:晚幼红小更好认,两大特点要记清;核质集聚如炭核,去核便是成熟型。
6、巨幼红细胞:巨幼红大是特征,原早中晚呈巨型;浆多丰满核晚熟,巨幼贫血常增生。
7、小幼红细胞:小幼红称侏儒型,老核幼浆是特征;核圆或呈梅花状,缺铁贫血所造成。
8、网织红细胞:网织红属过渡型,浆含线粒嗜碱性;活体染色呈网状,通常将它分五型。
9、成熟红细胞:成熟红为正常型,中凹边厚似圆饼;无核浆呈淡红色,周围略比中央深。
10、小红细胞:小红体小见增贫,合成障碍所造成;缺铁贫血常出现,或见血红蛋白病。
11、大红细胞:大红体大见溶贫,或见巨幼贫血人;胞体常比正常大,提前脱核所形成。
12、巨红细胞:巨红巨大是特征,巨幼脱核所形成;中央淡染不明显,恶性贫血常增生13、超巨红细胞:超巨红呈超巨型,病态造血所造成;红白血病常出现,抗癌化疗也增生。
14、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不均见增贫,巨幼贫血也增生;直径相差一倍多,粗制滥造所形成。
15、红细胞形态不整:形态不整称异形,常见骨纤和增贫;如梨似拍呈棒状,或呈纺缍和哑铃。
16、球形红细胞:球形红小圆球形,淡染消失厚度增;色深体比正常小,常见遗传和溶贫。
17、椭圆形红细胞:椭红遗传所造成,偶见缺铁和巨贫;胞体较长呈桶状,长径三倍于横径。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李春艳1,2㊀方雅兰1,3㊀刘国荣1㊀常丽君1㊀陈少红1㊀丁文双11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华南理工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广州㊀510180)2㊀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茂名医院病理科(茂名㊀525000)3㊀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珠海㊀519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学习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总结该少见肿瘤的病理诊断经验㊂方法㊀回顾分析2例BPDC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及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免疫表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骨髓有无肿瘤侵犯,并结合文献分析㊂结果㊀本报道中1例为97岁女性,临床以皮肤瘀斑结节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真皮内弥漫浸润,不侵犯表皮,细胞中等大小,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㊂另1例为69岁男性,临床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呈中等大小的母细胞样,核仁明显㊂2例免疫表型均表达CD123㊁CD4㊁CD56㊁TDT,不表达B系㊁T系淋巴细胞及髓系标志物,肿瘤均累及骨髓㊂结论㊀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肿瘤,临床常以皮肤病变或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临床过程具高度侵袭性,通常伴有骨髓侵犯㊂该肿瘤需与具有母细胞形态的淋巴系肿瘤和白血病相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信息㊁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㊂ʌ关键词ɔ㊀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皮肤;淋巴结;免疫表型㊀㊀DOI:10.3969/j.issn.1000-8535.2023.03.006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 and literature reviewLI Chunyan1,2,FANG Yalan1,3,LIU Guorong1,CHANG Lijun1,CHEN Shaohong1,DING Wenshuang11㊀Department of Pathology,Guangzhou First People s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510180,China2㊀Department of Pathology,Affiliated Maoming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Maoming525000,China3㊀Department of Pathology,Zhuhai Center for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Zhuhai519000,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 summarize the diagnostic experiences of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based on the study of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s.Methods㊀The clinical data of2patients with BPDCN were collected,the structure alteration and cell morphology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the immunophenotype of tumor cells were studi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was adopted to confirm the bone marrow in-volvement.Results㊀Two patients,one of whom was a97year-old female,presented with cutaneous ecchymosis nodules as the first symptom.The epidermis,but not the dermal,was diffusedly infiltrated by tumor cells,which were medium-sized with irregular nuclei without prominent nucleoli.The other case was a69year-old male with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s the first symptom.The skin was normal,but the lymph nodes were invasively destroyed by tumor cells,which were medium-sized blast-like with prominent nucleoli.The immunophenotypes of the two patients were both positive for CD123,CD4,CD56and TDT,but negative for B,T lymphocyte derived and myeloid origin markers,both of which involved bone marrow. Conclusions㊀BPDCN is a rare form of hematological neoplasm,skin symptoms or lymph node enlargement may be presented as the initial symptom,the clinical course were highly aggressive with high frequency of bone marrow involvement.The blas-tic-like lymphoma and leukemia entit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o account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e.The precise diagnosis of BPDCN should be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histomorphology,immunophenotype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ly.ʌKey wordsɔ㊀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tumor;skin;lymph node;immunophenotype㊀㊀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被认为是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1]㊂BPDCN的治疗主要采取化疗㊁造血干细胞移植㊁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但尚缺乏最佳治疗方案与共识[2]㊂BPDCN发病率低,通信作者:丁文双,E-mail:008ding@属于罕见肿瘤,因对该病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其它类型的淋巴造血肿瘤[3-4]㊂现对我院收治的2例BPDCN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流行病学特征㊁临床病理特征㊁诊断及鉴别诊断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强对该罕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认知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研究资料病例1:97岁女性,发现白细胞升高伴皮肤瘀斑结节1月余入院㊂体格检查:全身见多发皮下瘀点㊁瘀斑及结节㊂影像检查提示无明显占位病变㊂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3.61ˑ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08ˑ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55.4%,血红蛋白:80.00g/L,血小板计数63.00ˑ109/L㊂病例2:69岁男性,因右侧腹股沟区肿物突出1月入院㊂体格检查: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余表浅淋巴结未触及;皮肤㊁肝脏㊁脾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㊂影像提示腹腔㊁腹膜后㊁盆腔㊁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以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群为著㊂PET/CT提示全身淋巴结㊁肝脾㊁中轴骨及附肢骨弥漫代谢活跃㊂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2.98ˑ109/L,红细胞总数:4.68ˑ1012/ L,网织红细胞总数59.8ˑ109/L,血红蛋白:126 g/L,血小板计数:203ˑ109/L㊂1.2㊀苏木素-伊红(HE)染色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3μm)经脱蜡㊁水化后行HE染色,染色采用Thermo全自动HE染片机(设备型号: SHANDON VARISTAIN Gemini)㊂1.3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3μm)常规脱蜡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采用Leica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设备型号: BenchMark ULTRA型)㊂本研究标记抗体包括CD2㊁CD3㊁CD4㊁CD5㊁CD7㊁CD8㊁CD10㊁CD20㊁CD21㊁CD30㊁CD56㊁CD68㊁CD79a㊁CD123㊁TDT㊁Bcl-2㊁Bcl-6㊁MPO㊁CyclinD1㊁SOX11㊁Ki-67,上述抗体均为即用型抗体,均购自广州安必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设置阳性对照㊂1.4㊀流式细胞术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anto II,BD)对骨髓细胞进行免疫标记并筛选肿瘤细胞㊂本研究标记抗体包括CD2㊁CD4㊁CD38㊁CD56㊁CD123㊁CD303㊁CD304㊁HLA-DR㊁CD7㊁CD117㊁Ki-67㊁CD3㊁CD79a㊁MPO㊁CD3㊁CD5㊁CD8㊁CD9㊁CD10㊁CD19㊁CD20㊁CD22㊁CD30㊁CD57㊁CD11b㊁CD11c㊁CD13㊁CD14㊁CD15㊁CD16㊁CD24㊁CD33㊁CD34㊁CD35㊁CD36㊁CD64㊁CD71㊁CD300e㊂2㊀结㊀果2.1㊀镜下HE形态病例1:肿瘤主要位于真皮浅层,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未见表皮侵犯,肿瘤主体与表皮间有无细胞浸润带(图1A)㊂肿瘤侵犯真皮浅层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图1B),未见坏死;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少,核型不规则,染色质细,部分细胞见核仁(图1C)㊂病例2: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生长(图1D),肿瘤细胞侵犯淋巴结被膜及被膜外脂肪组织(图1E),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少,形态较一致呈母化形态,核型不规则,染色质细腻,可见一个或多个小核仁(图1F)㊂2.2㊀免疫表型病例1: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23㊁CD4㊁CD56,阳性信号定位胞浆(图2A㊁2B)㊂部分表达TDT,阳性信号定位细胞核㊂CD68呈胞浆颗粒状表达(图2C),Ki-67增殖指数>80%,不表达T系及B系淋巴细胞标记,不表达MPO㊂病例2: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123㊁CD4(图2D㊁2E),部分表达CD56,阳性信号定位胞浆㊂弥漫表达TDT,阳性信号定位细胞核(图2F),Ki-67增殖指数约40%,不表达T系及B系淋巴细胞标记㊂2.3㊀骨髓流式细胞术结果病例1:异常群体占有核细胞群45%,细胞中等偏大,免疫表型分析为:CD2㊁CD4㊁CD38㊁CD56㊁CD123㊁CD303㊁CD304㊁HLA-DR阳性, CD7㊁CD117弱表达,符合BPDCN表型㊂胞浆CD3㊁胞浆CD79a㊁MPO㊁胞膜CD3㊁CD5㊁CD8㊁CD9㊁CD10㊁CD19㊁CD20㊁CD22㊁CD30㊁CD57㊁CD11b㊁CD11c㊁CD13㊁CD14㊁CD15㊁CD16㊁CD24㊁CD33㊁CD34㊁CD35㊁CD36㊁CD64㊁CD71㊁CD300e阴性㊂病例2:异常群体约占有核细胞群70%,细胞中等偏大,免疫表型分析为: CD4㊁CD7㊁CD36㊁CD99㊁CD123㊁HLA-DR阳性,CD38㊁CD56㊁CD304弱表达,符合BPDCN 表型㊂胞浆CD79a㊁胞浆CD3㊁MPO㊁胞膜CD3㊁图1㊀BPDCN 镜下结构形态注:(A)病例1,肿瘤细胞不侵犯表皮,与表皮间见无细胞带(HE 染色,200ˑ);(B)病例1,肿瘤细胞侵犯真皮内皮肤附属器(HE 染色,200ˑ);(C)病例1,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核型不规则,部分可见核仁(HE 染色,400ˑ);(D)病例2,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HE 染色,40ˑ);(E)病例2,肿瘤细胞侵犯被膜外脂肪组织(HE 染色,200ˑ);(F)病例2,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核形不规则,呈母化状态,可见核仁(HE 染色,400ˑ)㊂图2㊀BPDCN 免疫表型注:(A)病例1,CD123阳性,胞浆着色(IHC,200ˑ);(B)病例1,CD56阳性,胞浆着色(IHC,200ˑ);(C)病例1,CD68阳性,胞浆颗粒状着色(IHC,200ˑ);(D)病例2,CD4阳性,胞浆着色(IHC,200ˑ);(E)病例2,CD123阳性,胞浆着色(IHC,200ˑ);(F)病例2,TDT 阳性,细胞核着色(IHC,200ˑ)㊂CD2㊁CD5㊁CD8㊁CD9㊁CD10㊁CD19㊁CD20㊁CD22㊁CD30㊁CD57㊁CD11b㊁CD11c㊁CD13㊁CD14㊁CD15㊁CD16㊁CD24㊁CD33㊁CD34㊁CD35㊁CD64㊁CD71㊁CD300e㊁CD303阴性㊂3㊀讨㊀论本研究报道2例BPDCN,BPDCN 是一类罕见的侵袭性血液系统肿瘤,文献中鲜有大宗病例报道,本文报道的2个病例,其中1例为皮肤原发病变,另1例为少见的以淋巴结为首发病变,结合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本文从BPDCN 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㊁病理组织形态㊁免疫表型㊁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讨论㊂3.1㊀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BPDCN 发病率低,占全部淋巴造血肿瘤比例不足1%[5-6],该病发病有小于20岁及大于60岁两个高峰期[7],男女发病比例约3.3 1[8]㊂大部分BPDCN 患者以皮肤病变为首发症状而就诊,惰性皮肤病变不改变该肿瘤高侵袭性本质,随着疾病进展,肿瘤可侵犯骨髓及外周血,小部分患者发病时即为白血病样临床表现,肿瘤累及全身多处器官[9]㊂本研究报道的2例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截然不同㊂其中1例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全身多发皮下瘀点㊁瘀斑及结节,患者病程呈侵袭性过程,最终侵犯骨髓及外周血㊂另1例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缺少经典皮肤病变,其临床表现为白血病样进程,伴有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累及PET-CT提示全身淋巴结㊁肝脾㊁中轴骨及附肢骨弥漫代谢活跃)㊂BPDCN可伴发髓系肿瘤,常见的有急性髓系白血病或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髓系肿瘤其临床特征及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均与BP-DCN有重叠表现,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之一㊂3.2㊀病理组织形态以皮肤为首发症状的BPDCN患者可通过皮肤病理活检确诊,肿瘤累及皮肤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大体上可表现为单发隆起型结节状病灶,也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多发红斑或丘疹[4]㊂镜下肿瘤细胞主要侵犯皮肤真皮层,深层病变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一般不侵犯表皮[10]㊂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形态大小较一致呈母细胞样,细胞核具异型性,染色质细腻,可见单个或多个核仁,胞浆少呈灰蓝色,Giemsa染色胞浆内缺乏甲苯胺蓝颗粒[11]㊂本研究报道的皮肤BPDCN病例镜下形态与文献报道较一致㊂BPDCN累及淋巴结以侵犯淋巴滤泡间区和髓质区为主[12],本研究报道的淋巴结受累类型与文献报道不一致,镜下见淋巴结结构全部破坏,母细胞形态的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淋巴结累及范围不同可能与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有关㊂疾病进展可累及骨髓,肿瘤细胞侵犯骨髓模式无特异性,可表现为间质散在或结节状㊁弥漫性浸润等多种模式㊂3.3㊀免疫表型BPDCN可表达CD4㊁CD56和CD123,CD123又称IL-3受体α链,是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发挥抗原递呈功能的关键分子[13]㊂本研究中的2例BPDCN均一致性表达CD4㊁CD56和CD123㊂值得注意的是,CD123并非PDC特有的分子标记,Langerhans细胞㊁某些髓系肿瘤均可表达CD123[13]㊂BPDCN无特异性抗体标记,文献报道转录因子4是PDC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因子,可在BPDCN中稳定表达,是可靠的标记之一[14]㊂BPDCN除经典表达CD123㊁CD4和CD56外,肿瘤细胞还可不同比例地表达CD68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15]㊂CD68在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细胞中高度表达,BPDCN的CD68通常是阴性的,但在少数病例中可见局灶点状染色, CD68强染色提示急性或慢性白血病伴单核细胞分化[8]㊂本组病例表达CD68模式也呈胞浆内点状阳性㊂部分BPDCN可表达TDT,本组病例均表达TDT,但不表达其它前体造血细胞的标记,如CD34和CD117㊂3.4㊀鉴别诊断皮肤原发BPDCN需与髓系肿瘤侵犯皮肤和皮肤原发的T/NK细胞来源淋巴瘤相鉴别,累及淋巴结病变需与T/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鉴别,此外BPDCN需与PDC反应性增生相鉴别㊂急性髓性白血病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可髓外侵犯皮肤,其临床表现与BPDCN相似,同时亦可表达CD4㊁CD56和CD123等免疫标记[16]㊂BPDCN不表达MPO㊁CD34和CD117,借助免疫组化套餐或骨髓涂片检查可将两类肿瘤进行区分[11]㊂皮肤原发T/NK细胞来源淋巴瘤是一大类淋巴增殖病变,可不同比例表达T细胞或NK细胞标记[13]㊂BPDCN是起源于PDC前体细胞的肿瘤,一般不表达全T细胞和细胞毒标记,EBER原位杂交阴性[11],无TR基因重排,借助T细胞免疫组化套餐㊁EBER原位杂交和TR基因重排可将两类肿瘤相鉴别㊂T/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好发于儿童或年轻人,肿瘤细胞为大小较一致的母化细胞形态,可表达T/B细胞分化抗原和TDT,需与BPDCN累及淋巴结时鉴别,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通常不表达CD56和CD123,缺少T/B细胞基因重排㊂PDC增生通常是良性的伴随病变,主要表现为PDC细胞反应性增生,细胞无异型性,且不表达CD56,可与BPDCN 鉴别㊂3.5㊀治疗及预后临床上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对常规的化疗及放疗敏感,但极易复发,预后较差㊂目前治疗主要为局部放疗㊁化疗㊁造血干细胞移植㊁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其中化疗方案主要以治疗淋巴瘤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化疗为基础[6,10,16]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预后,但复发率仍很高[17]㊂2018年,El-zonris(Tagraxofusp-erzs)(该药由人IL-3与截短的白喉毒素进行重组融合而成),其靶点为CD123,有望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3,18]㊂BPDCN患者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期为12~14个月,荟萃分析发现患者预后与发病年龄㊁临床分期㊁临床表现和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相关[19]㊂本研究报道的以皮肤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仅接受对症治疗,确诊后15天,患者死亡㊂综上所述,BPDCN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PDC 前体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皮损㊂由单一的中等大小未成熟细胞组成的浸润,尤其是累及皮肤或淋巴结的肿瘤都要考虑到BPDCN的可能㊂该类肿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行为高度侵袭性,预后差,与其他淋巴造血系统疾病难鉴别㊂目前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达到精准治疗,从而有效地提高BPDCN患者的长期生存率㊂ʌ参考文献ɔ[1]RIAZ W,ZHANG L,HORNA P,et al.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update on molecular biolo-gy,diagnosis,and therapy[J].Cancer Control,2014,21(4):279-289.[2]TSAGARAKIS N J,PATERAKIS G.Dendritic cell leu-kemia:a review[J].Curr Oncol Rep,2020,22(6):55.[3]ADNAN A,POWELL P R,STAPLES C J,et al.Blasti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a case series andreview[J].Am J Dermatopathol,2021. [4]ZHANG Y,XIONG J,LI S,et al.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aretrospective study of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phenotyp-ic features[J].Eur J Dermatol,2022,32(1):70-76.[5]AOKI T,SUZUKI R,KUWATSUKA Y,et al.Long-term survival following autologous and allogene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 for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J].Blood,2015,125(23):3559-3562.[6]KERR D N,SOKOL L.The advances in therapy of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J].ExpertOpin Investig Drugs,2018,27(9):733-739. [7]VENUGOPAL S,ZHOU S,EL J S,et al.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current insights[J].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2019,19(9):545-554.[8]JEGALIAN A G,BUXBAUM N P,FACCHETTI F,etal.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 in chil-dren:diagnost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Haematologica,2010,95(11):1873-1879. [9]SWEET K.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diagnosis,manifestations,and treatment[J].CurrOpin Hematol,2020,27(2):103-107. [10]SULLIVAN J M,RIZZIERI D A.Treatment of blasti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J].Hematology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6,2016(1):16-23.[11]SAPIENZA M R,PILERI A,DERENZINI E,et al.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state of theart and prospects[J].Cancers(Basel),2019,11(5).[12]PETRELLA T,BAGOT M,WILLEMZE R,et al.BlasticNK-cell lymphomas(agranular CD4+CD56+hematoder-mic neoplasms):a review[J].Am J Clin Pathol,2005,123(5):662-675.[13]TESTA U,PELOSI E,CASTELLI G.CD123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Cancers(Basel),2019,11(9):1358.[14]CERIBELLI M,HOU Z E,KELLY P N,et al.A Drug-gable TCF4-and BRD4-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networksustains malignancy in 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neoplasm[J].Cancer Cell,2016,30(5):764-778.[15]吴灵珍,于倩,蒋谊,等.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1):307-313.[16]BEIRD H C,KHAN M,WANG F,et al.Features ofnon-activation dendritic state and immune deficiency in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J].Blood Cancer J,2019,9(12):99. [17]LARIBI K,DENIZON N,BESANCON A,et al.Blasti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from origin of thecell to targeted therapies[J].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16,22(8):1357-1367.[18]DIPIPPO A J,WILSON N R,PEMMARAJU N.Targe-ting CD123in BPDCN:an emerging field[J].ExpertRev Hematol,2021,14(11):993-1004. [19]SHI Y,WANG E.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a clinicopathologic review[J].Arch PatholLab Med,2014,138(4):564-569.(收稿日期:2022-05-30)。
医学生必掌握的病理学71个病变类型

4核8、心淋知巴识肿点瘤1— 基本—类一别、可炎分症为的概念
(1)非霍奇金淋巴瘤 (2)霍奇金淋巴瘤
4核9、心非知霍识奇点金1— 淋巴—瘤一的、类炎型症有的概念
(1)前体B细胞和T细胞肿瘤 (2)成熟B细胞肿瘤 (3)成熟T细胞和NK细胞瘤
5核0、心成知熟识B点细1胞—肿—瘤的一类、型炎有症的概念
(1)浆液性肿瘤 ①浆液性囊腺瘤 ②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 ③浆液性囊腺癌 (2)黏液性肿瘤 ①粘液性囊腺瘤 ②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③粘液性囊腺癌。
核59心、知卵识巢点生1殖—细—胞肿一瘤、的炎类症型的有概念
①畸胎瘤 ②无性细胞瘤 ③胚胎性癌 ④卵黄囊瘤。
核60心、知卵识巢点性1索—间—质肿一瘤、的炎类症型的有概念
(1)腺癌: (2)鳞状细胞癌 (3)神经内分泌癌 (4)大细胞癌 (5)腺鳞癌
核36心、知慢识性点胃1炎—的—类型一有、炎症的概念
(1)非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核37心、知特识殊点类1型—胃—炎有一、炎症的概念
(1)慢性肥厚性胃炎 (2)化学性胃炎 (3)疣状胃炎
3核8、心急知性识阑点尾1—炎— 可分一为、三炎型症的概念
4核6、心大知肠识癌点的1— 组织—学一类、型炎有症的概念
(1)分为管状腺癌 (3)印戒细胞癌 (5)髓样癌 (7)微乳头状腺癌 (9)腺鳞癌 (11)梭形细胞癌
(2)黏液腺癌 (4)锯齿状腺癌 (6)筛状粉刺型腺癌 (8)未分化癌 (10)鳞状细胞癌
4核7、心原知发识性点肝1— 癌可—分一为、炎症的概念
(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2)滤泡性淋巴瘤 (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4)Burkitt淋巴瘤 (5)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6)浆细胞肿瘤及其相关疾病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1.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
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2.血象: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的严重性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
贫血多属正细胞正色素性,少数呈低色素性,也有大细胞性者。
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
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与骨髓受损有关。
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占40%~55%。
外周血片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多为2%~3%;若瘤细胞超过20%,绝对值超过2×109/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血小板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减少与骨髓被浸润及微血栓形成有关。
3.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对本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早期病人的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因此,需多部位、多次穿刺,才有助于诊断,瘤细胞常成堆分布于涂片的尾部。
骨髓象一般呈增生活跃,各系统比例常随瘤细胞的多少而异。
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高时,粒系细胞及红系细胞则明显减少。
正常骨髓内浆细胞为1%~2.5%,在多发性骨髓瘤时异常浆细胞增多,一般为5%~10%,多者可高达70%~95%以上。
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成熟程度有明显异常。
图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的骨髓瘤细胞图Russell小体是浆细胞浆内的一种数目不等,大小不一染成肉红色的球形小体,它是浆细胞中分泌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小体。
如胞浆内充满此小体,核常被挤到一旁,称为葡萄细胞(grape cell)或称mott细胞(桑椹状细胞)。
Russell小体在染色中有时会溶解,以致染成淡黄色或形成空泡,成为泡沫样细胞,须与脂肪细胞区别。
图Dutcher小体是一种含于核内的PAS阳性包涵体,经罗氏染色后,较核染色为淡,可在约7%的骨髓瘤患者中见到,以IgA型骨髓瘤较多见。
浆细胞病分类

随访策略制定和执行情况
随访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 随访计划,包括随访时间、随访项目 等。
随访内容
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 室检查等,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情况。
随访方式
可通过门诊、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 进行随访,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 管理。
随访结果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每次随访的结果,并进行分 析,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随访计 划。
预后评估
浆细胞病的预后因疾病类型、治疗反应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来说,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以及良好的治疗反应有助于改善预后。同时,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 并发症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02
常见浆细胞病类型
多发性骨髓瘤
起源与定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 病,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属
于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一种。
诊断方法
浆细胞病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蛋白 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可 用于评估病变范围和程度。
治疗原则及预后评估
治疗原则
浆细胞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化学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制定。
患者心理支持和生活质量改善措施
心理支持
浆细胞病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
。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 友保持联系,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和情感支持。
生活质量改善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方式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 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专业机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贫血: 80%
–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 骨髓病性; 由骨髓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 – 仅在晚期病例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Lytic lesions(Punched out lesions) on X Ray.
Vertebral collapse secondary to osteoporosis/pathological fracture
Apply serum or urine
Protein Electropheresis (PEP):
Stain proteins separated according to charge and size
Scan
白蛋白
正常血清蛋白电泳
1
2
Albumi n Tracing of 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abnormal 2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 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高
• 有效期延长
• 治疗相关致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 • 有可能治愈
异基因移植 vs 自体移植
Bjorkstrand et al Blood 1996;88:4711-18
异基因移植
自体移植
患者数
中数年龄
189
43
189
49 P=0.0001
总有效率 完全缓解率
• French • British • Italian
大剂量化疗与常规化疗比较
• AutoSCT has provided a better CR rate and a survival advantage than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IFM90 trial CR+VGPR PR 7-yr EFS 7-yr OS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
不良预后因素
• 细胞遗传学:染色体11号和13号异常 • beta-2 微球蛋白 > 2,5 ug/ml
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治疗
• • • • • • 是否需要治疗? 对于某个个体, 什么是最佳治疗? 了解常规化疗的作用 了解大剂量化疗的作用 维持治疗的策略 复发时挽救治疗
是否需要治疗?
• 发病率 – 每年13,800 新发病例 • 死亡率 – 每年10,900 例
多发性骨髓瘤
• 浆细胞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 IgG 55%, IgA 25%, 轻链 15% – IgD, IgE, IgM 不常见
• 血清蛋白电泳上单株峰
– M 蛋白( > 5g/L )
• 轻链分泌至尿中
– Bence Jones 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 治疗
• 当今还不能治愈
– 中数生存期 3 ~ 4 年
• 化疗
– 烷化剂和糖皮质激素
• 骨髓移植
– 自体骨髓移植 – 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最低标准
• 骨髓中或浆细胞瘤活检标本中>10% 浆细胞
• 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 加上以下至少一项: – 血清 M 带 (IgG >30 g/l; IgA >20 g/l) – 尿 M 带 (Bence Jones 蛋白尿) – 骨骼上有溶骨性病灶
多发性骨髓瘤 病理学改变
• 骨髓
– 涂片中有不典型的浆细胞 – 包括细胞浆内和细胞核内改变
• 细胞遗传学
– 多项和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异常
• 白细胞介素6 (IL-6) 介导的作用
– 破骨细胞激活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Kyle RA et al Brit J haematol 2003;
• 血清和/或尿中有副蛋白
• 非肿瘤性疾病
–
肝硬化, Sarcoid, 克隆氏病
M 蛋白
• M 蛋白量 ---- 肿瘤负荷指标
– 可能是蛋白分子整个部分或一部分 – <1/3 髓外 / 孤立性浆细胞瘤 具有 M 蛋白峰 – 20% 多发性骨髓瘤 ― 仅产生轻链 – 非分泌性骨髓瘤 ― 罕见 – 发生率 : Ig G> IgA > IgD
Plasma cell myeloma - lytic lesions in the skull
Plasma cell myeloma - collapse of vertebral body
Plasma cell myeloma - pathologic fracture of acromial process of the scapula
• 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
• 骨髓瘤 – 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
多发性骨髓瘤 – 相关的器官损伤
• 血清钙升高 (> 2.7 mmol/l) • 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 > 180mmol/l) • 贫血 (Hb 低于正常水平2 g/dl 或 < 10 g/dl) • 骨骼的损害: 溶骨性或穿凿样改变或病理 性骨折 • 其他: 高粘滞症状, 淀粉样变, 复发性细菌 感染
CC (n=100) 14 (5+9) 43 8% (med, 18 m) 25% (med, 44 m)
AutoSCT (n=100) 38 (22+16) 43 16% (med, 28 m) 43% (med, 57 m)
p 0.01 0.01 0.03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receiving autoSCT,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13 or high presenting level of 2-MG, eventually experienced relapse or progression of their disease (median EFS 3 years, no plateau).
• • • • 60-80% 总有效率 10-25% 完全缓解率 快速有效: 12 周 对干细胞无毒性
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
• 起始治疗有效后动员和采集干细胞 • 大剂量马尔法兰 (200mg/m2) • 回输干细胞
• 高完全缓解率 (25-80%) • 中数有效期 2-3 年
大剂量马尔法兰治疗的 随机临床试验
外周血涂片
多发性骨髓瘤 – 骨髓活检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涂片 – 低倍镜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涂片 – 高倍镜
细胞浆免疫球蛋白染色 Kappa lambda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 至少 一项主要标准和一项次要标准
或者
• 三项次要标准 伴有症状、病情进展的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 主要标准
–骨髓中浆细胞增多 >30% –组织活检中浆细胞瘤 –血清蛋白电泳中出现单克隆丙种球蛋白峰 IgG >3.5 g/dL; IgA >2.0 g/dL; 尿中kappa 或 lambda 轻链>1.0 g/24hr
• 大样本临床试验提示联合化疗: – 在老年人中毒性更大 – 在年轻人中获得更高有效率 – 在晚期疾病中可能获得更高疗效
C-weekly
• • • • 单药环磷酰胺 比马尔法兰较少骨髓抑制 每周剂量200 - 500mg/m2 能够达到长久的部分缓解
VAD 方案
• 长春新碱和阿霉素连续输注 4 天 • 地塞米松口服 4 天
•
稳定产物
– 意义未明的单株峰丙种球蛋白病 – 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
•
进展性产物
– 多发性骨髓瘤 (IgG, IgA,轻链型, IgD, IgE) – 浆细胞白血病 –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 – 髓外浆细胞瘤 – Waldenströ m‘s 巨球蛋白血症 (IgM)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 原发性淀粉样变 ; 轻链病
大剂量化疗与常规化疗比较
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
• • • • • 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高 有效期延长 (特别是完全缓解期) 相对低毒性 若达到完全缓解, 生活质量高 非治愈性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 适合年龄 < 55 岁患者
• 33% 机会获得长久的缓解并有可能治愈 • 33% 机会复发 • 33% 发生治疗相关死亡—感染或GvHD
沙利度胺
1998 年沙利度胺再次批准为治疗麻风病. • 新的研究显示沙例度胺在治疗 AIDS, 不同 类型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中有作用. • 在癌细胞理论中, 这些癌细胞需要持续性 血液供应才能生长为肿块. 沙利毒胺能够 中断血管生长, 使癌细胞缺乏营养死亡.
•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病人和治疗
• 糖皮质激素
– 强的松龙 – 地塞米松
联合化疗方案
• VMCP/VBAP – 长春新碱, 马尔法兰, 环磷酰胺, 卡氮芥, 阿霉素和强的松
• VBMCP (M-2) – 长春新碱,卡氮芥, 马尔法兰, 环磷酰胺和 强的松 • ABCM – 阿霉素,卡氮芥,环磷酰胺和马尔法兰
联合化疗 – 总结
• Meta-分析提示联合化疗并没有优势
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 • • • • 评价包括全血细胞计数 肝肾功能 M蛋白水平 活检骨髓 中浆细胞% 和血管数. 这些检查在头两个月中每周一次, 以 后每月一次.
结果
M蛋白水平
•
27 例病人 (32%) M蛋白水平下降至少 25%.
临床表现
• 常见表现
– – – – – – – – – 骨痛和病理性骨折 贫血和骨髓造血衰竭 免疫缺陷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感染 肾功能损伤 急性高钙血症 全身性高粘滞性综合征 神经系统病变 淀粉样变 凝血改变
• 少见表现
临 床 表 现
• 骨痛:
– 70%由于活动引起骨痛 – 病理性骨折 – 由骨髓瘤细胞产生OAF激活破骨细胞引起
浆细胞疾病
浆细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