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下册草原教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

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生自由交流:翠色欲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读好吗能——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

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翠色欲流)(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来,孩子,用朗读来说明你的感受!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呼吸到了草原上那清鲜的空气。谁也想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明朗的天空。谁还想读

看着这样的天空,呼吸着如此清新的空气,作者的感受是什么生交流后点击课件。配音乐

是啊!置身这样的境界,谁不想高歌一曲(配乐)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师投入地唱。

孩子们,草原太美了!老师都陶醉了。来,看着这蓝蓝的天、这白白的云,让我们用朗读体会一下作者满心的愉快。(齐读)

让我们告诉自己并记住:(齐读)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让我们全世界的人:(齐读)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乐停)

来孩子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交流的内容。天空赋予草原明丽,小丘勾勒出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老舍先生用他的笔精笔细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多姿的草原画卷!

来,孩子们让我们再次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草原那独特的自然风光吧!(生自由朗读)

(配乐精彩展示)

好美好美的一幅草原风景画啊!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出示句子:

1)这里作者两次用到了同样的一组联词:既……又……(点击课件),写出了自己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吟诗的感受,那么,通过上文的学习,你认为这境界指的是什么(生自由交流)

(出示课件:课文内容)正像同学们刚才交流的,作者初入草原,抬头仰望,看到——引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接着举目远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草原上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点击课件出示提纲:天空—天底下—羊群——小丘)瞧,一个简单的提纲就出来了。

现在你可以按提纲的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把关于他的描写背诵下来,如果你能全部背下来更好。

交流背诵情况。

谁想背给大家听谁还想背(你不仅背得正确,而且还很有感情。真是太不容易了!

这样的境界不仅感染了作者也让草原上的动物感受到了无限乐趣。谁给大家读读生读: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它们真的能静立不动,并且回味草原的乐趣吗

是的,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借它们来抒发自己见到草原美景时的感受。写得惟妙惟肖!

这种境界既——(生接背)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草原风光的赞美,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板书)

置身这么美的草原,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有很多的感受让我们也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好不好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来,我们试试(出示小诗)(生写诗)

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这里——

这里——

这真是一种——的境界

这真是一种——的境界

这种境界让我——

这种境界让我——

(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诗。配乐)

多美的一首小诗呀!瞧,孩子们你们现在都成小诗人啦!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同学们,虽然我们并没有真正去过内蒙古呼伦贝尔美丽的大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去过了,并且有了深刻的感受,这篇文章

我们并没有学完,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比如:草原上的民族风情、风土人情等,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让我们在美好的草原赞歌中,来结束今天的学习,祝大家学习快乐、不断进步!

板书:

草原

一碧千里

借景抒情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解读 一、五个画面五种美 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一批作家、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向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开朗和多才多艺,在无限感慨中,写下《内蒙风光》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草原》一文就节选自其中。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见闻,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自然。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个优美的画面,分别是: 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远道迎客图:第二自然段,“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亲切相见图:第三自然段,“握了再握、笑了再笑” 盛情款待图:第四自然段,“举杯敬酒、纵情歌唱” 联欢话别图:第五自然段,“套马摔跤、跳舞骑马” 总的来说,如果说草原风光图是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后几幅图就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在这些画面中,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美: 一是风光之美。文章开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相应变化。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描述有三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优美的情景让作者惊叹、欣喜、流连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二是精笔细描,草原上的每个景物都给作者带来欣喜,因此,作者浓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三﹑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1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草原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

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16.草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和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并选择一个自然段抄写。 3. 通过“远迎客人、亲切握手、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场面描写,感悟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美丽,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品读第一段,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远迎客人”“亲切握手”“盛情款待”“联欢话别”4个场面描写体会蒙古人民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抓住一二段景物描写部分体会访问草原的愉快心情。 难点: 学习通过场面描写来表现主题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音乐铺垫、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天堂》这首歌。 2.师谈话导入:刚才,我们欣赏了这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回答)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观看课件草原图片,板书课题:16 草原) 3.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与理解情况。 勾勒骏马鞭子无限礼貌举杯摔跤 马蹄渲染拘束低吟迂回羞涩天涯襟飘带舞 (1)区别“渲”的形近字。 渲()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作者利用 什么手法描写草原?下面是由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 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 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 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一、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

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字词学习】 字:握、摆、戴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草原》

1、草原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作者:来淑敏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赞美,对民族团结互助的歌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2020版的要求、农村学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时要求我制定了一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个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相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水平,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个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持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草原》

小学语文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 孔韩庄中心校高振艳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2. 积累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分享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草原 2.作者简介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听配音朗读课文。

提问:大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一个字概括——“美”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哪些景物描写了草原的美?) A、学生回答后(那里的天……愉快)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板书:天—清新、明朗 B、用那么……那么……造一个句子。 C、想象作者高歌一曲什么?播放《天堂》这首歌。是不是和作者相吻合。 2.理解描写天底下的美景的句子。 A、通过阅读、理解天底下美景。分享图片,理解: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滴并板书。 B、启发学生说出表示绿色的词语。 C、学习描写羊群的句子。 (1)、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仿写句子。 3. 分享作者的感受 A、草原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B、作者陶醉在美景中。 C、作者的感受。 (1)讲解本段最后两句话。 (2)掌握用“既……又……既……又……”组成的句子,并会造句。 4.小结。有感情的朗读(出示图片)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近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得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得民族风情吸引这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们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的向游客作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那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一定要请教导游啊。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独特到的民族风情和草原人民热情和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重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得人,所以他动情的写下了“是呀!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板书),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得意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怎么能够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夕阳西下,仍在草地上依依道别。) 5、全班有感情的其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随文练笔 盟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如果你是位游客,也一定会邀请蒙古族老乡去你的家乡去做客。该怎样介绍你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呢?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2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练习题

1、草原 一、看拼音写词: gāo gēlǜtǎn róu měi xuàn rǎn gōu lè dī yín ( ) ( ) ( ) ( ) ( ) ( ) qílìh uí wèi sǎtuōyūhuí jíchímǎtí ( ) ( ) ( ) ( ) ( ) ( ) lǐ mào jūshù x iū sèshuāi jiāo tiān yá piān x ī ( ) ( ) ( ) ( ) ( ) ( ) rèhū hu yí bìqiān lǐcuìsè yù liú jīn piāo dài wǔ ( )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乐lè()勒lè()蒙měng ()yuè() lēi ( ) mēng () méng ( ) 三、组词: 毯()渲()勒()既()迂() 淡()喧()鞋()即()迁() 襟()蹄()拘()涩()跤() 禁()啼()狗()忍()绞() 偏()涯()朗()愉()皎() 篇()崖()郎()偷()效() 编( ) 骗()遍() 味()洒()骏()拨()疾()

未()酒()峻()拔()病()羞()()()寂()()()貌()()()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倒上()回味()低吟()表示()摆上()到达()拨转()表演()()的空气()的绿毯()地行车()的天空()的大花()地握着()的草原()的愉快()的微笑()的小诗()的主人()的歌手()的带子()的衣裳()的歌声()的线条各色的( ) 迂回的( ) 一()小诗一()彩虹一()马 五、选词填空。 静寂安静平静宁静 1、一丝风没有,湖面很()。 2、()的草原热闹起来。 3、雪后的夜晚,山村显得()而祥和。 4、主持人站到了话筒前,会场立刻()下来。 拘束约束 1、大家见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 2、人们自觉接受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这是社会的进步。 六、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1:空气是那么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清鲜,天空是那么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2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下册草原教案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着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

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生自由交流:翠色欲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作者:来淑敏 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赞美,对民族团结互助的歌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 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课文

草原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____(省、市、区、县)。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 新化县桑梓镇坪溪中学杨运山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文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 反思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天堂》,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ldq#from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来自学优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8082774.html,/ end#uo;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比如对重点语句中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文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出自https://www.360docs.net/doc/4618082774.html,/article/wk-3489530873225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课课练(含答案)

草原 一、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似乎(sìshì)蒙(měng méng)古包好客(hào hǎo) 渲染(xuàn xuān)吟唱(yín yíng) 二、形近字组词 限()勒()骏() 恨()鞋()峻() 三、选词填空。 静寂安静平静宁静 1、一丝风没有,湖面很()。 2、()的草原热闹起来。 3、雪后的夜晚,山村显得()而祥和。 4、主持人站到了话筒前,会场立刻()下来。 拘束约束 1、大家见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 2、人们自觉接受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这是社会的进步。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又叫人(),既愿(),又想坐下()一首奇丽的小诗。 五、阅读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尖刀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

蒙古包。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用“—”画出来。“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2、“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sìméng hào xuàn yín 二、无限痛恨勒紧鞋子骏马崇山峻岭 三、平静静寂宁静安静拘束约束 四、略 五、1.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豁达 2. ④④ 3. 表补充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