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金刚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高巍

读书笔记

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行为的特征主要有外显性、动态性、个体性、目的性、情境性。我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教学行为分为一下几类:按教学媒介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按师生间的协作程度可以分为教师独立的行为和学生辅助下的行为,按在教学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按目标达成的情况可以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按行为的具体性可分为陈述、指导、展示、提问、反馈、管理、观察、倾听、反思、以及评价等具体行为。

但是仅仅知道这些行为的划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联系有:目的相关性,活动的一致性,以及行为的对应性;区别在于:层次不同,角色不同,地位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引和管理,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自我性,主要是基于自我考虑的,而教师的行为具有社会性,是基于社会考虑的,因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学生间的差别,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因利势导,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厉要求学生,最终知识经由学生的行为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

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

唐松林范春香

读书笔记

我们人类的教学活动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教学活动就是对我们身体的认知,慢慢的才发展到对自然社会的改造,而我们对社会的改造又是基于我们的身体的。我们的身体在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孕育了我们人类的文明。唯物主义的思想告诉我们物质是先于意识存在的,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为了为我们更好地服务,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身体的参与。

最早的知识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形成的。我们的实践最早都是需要身体的参加的,故而,只有我们感觉到了对身体有好处,我们才会多次的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经验、知识、文化。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我们感知环境,启迪心智,并在一次次的反思中形成知识,沉淀于脑海中,这就要有记忆,才会在下次需要时出现。生活中知识的不断积累,后人主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前人的知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我们自身,从而创造意义。知识不是仅仅可以使用的,更多地知识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

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不同,是因为我们对它产生的情感不同。我们的不同情感驱使我们产生不同的认知,但是相同的文化结构给我们了可以产生共鸣的基础,我们努力是自己变得更加的完善,达到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思想相平衡和协调。

教育目的在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和谐,一种趋于至善的感受。

教育学的玄学之维

谭维智

读书笔记

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我们要考虑它的学科的性质问题,当代的学科发展似乎对这个问题更加的强调和关注。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关于它的学科性质,却一直是一个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学方面,我们一边追求它的科学化,却又一边不断地思考它的归属到底是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手段(一般是自然科学的)被运用于教育学科之中,似乎是将教育学推到了一个用“精确”来形容的地位,但,越来越多的教育现象却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是将教育越来越科学化了吗?

教育现象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律性,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的(自然科学)手段来研究,我们需要一种与科学似乎矛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教育,这就是“玄学”。这里的“玄学”我们给它下的定义是:玄学是以内省、诠释的方式对内在的世界进行领会,它回答的是科学无法涉及的关于人的精神、心灵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确实解决了教育中的很多问题,但是在关于内在向度,内在空间的感觉和直觉方面,教育的科学化却试图用数、量、形来对其进行表达,但这很明显会造成教育现象的遮蔽,无法得到科学解释的想象就会被摒弃,而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相符合的。教育研究的对象、问题、程序、方式不同,使我们更加的关注人的知觉和理性,而忽视了人的感觉、直觉和灵性。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我们采取“玄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是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吗?诚然,科学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也发现,并非我们学的所有科学的知识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应用,得不到应用的就会遗忘。如果人们忘记了他在学校中学到的一切,那么他留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终有一天会忘记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豪的知识,这个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定义的“玄学”需要为我们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内知内觉的价值,教育上注重内求,倡导感悟的学习方法。如此方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发展。

关于教育的经验研究:实证与事后解释

冯向东

读书笔记

经验研究是基于经验材料建构关于事物发展机理的理论解释,并将理论诉诸实践检验的研究活动。经验研究与纯思辨研究相比,其特征是,它建构的理论解释是基于经验的并可以接受经验的检验。

科学假说就是以事实和观察为基础提出的关于事物发展运行机理的假定性解释,他回答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用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材料来检验理论假说的研究活动被称为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严格的规范:首先要提出一个理论假设,然后从这一理论假设逻辑地推出可观测的具体结论,再将收集到的经验材料与逻辑推论做比较,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说。实证研究所依循的逻辑法则是“通过肯定后件来肯定前件”这种逻辑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但是运用“实证”方法证明的理论假设,在被新的材料“证伪”之前,人们仍将它视为可以接受的理论。

在科研中将实证混同于定量是认识上的误区,实证研究也着重对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就是很大的区别。教育领域中,开展经验研究仅有实证方法是不够的。教育研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客体的世界,而是我们在积极的行为中创造的和构建的世界。在这里面,不仅有反复出现的因果关系,还有更多地无法准确确定的后果,这些不可确定的方面就是实证研究无法涉及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事后解释的研究方法,事后解释和实证研究的区别在于,事后解释是把解释应用于所观察的材料,并得出我们认为合理的结论。在关于教育的意义和精神层面,我们更多地就是用事后解释的方法来说明。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验证我们的解释是否准确,但是它为我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铺垫和很好的思路。

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在思考

温建平张国锋

读书笔记

时代的进步把我们由工业时代带入了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带动教育的发展,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变革就成为一个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

信息化给现在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经济体制,思想观念,文化结构的变迁,而这些东西往往是高等教育教我们的,这些东西的变化,势必会使我们学到的和实际的

得不到完全的照应,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传统教育理念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育理念指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而且这个过程一般是在课堂上发生的,是单向的,信息化的教育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获得更加的便利和多样化,但我们仍缺少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理论。传统的高教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信息化背景下需要人们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一般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我们的高等学校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科制度,这就使得一些知识只是在少数人的圈子里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得不到更大的解放。同时,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使高等教育无法和信息化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再设计,对育人模式再设计,对教学模式再设计,对课程体系再设计,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使高等教育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科研反哺教学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

李俊杰

读书笔记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那么这三者有没有联系呢,这里,我们重点看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是高等学校产生时就具有的功能和职责,科研,是随着教育活动的进步逐渐进入到高等教育里面的,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就渐渐成为一个人们尤其是高等教育者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科研反哺教学的观点就是其中的一个。

科研反哺教学是指高等教育集中资源提升学校科研能力,并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那么科研到底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教学的质量主要和三个因素有关:生源质量,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师生的交往过程。

从生源质量来看,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倾向于选择名气大的学校,而学校的名气除了历史因素以外,一个主要的获得方式就是参加科研活动的多少,学校参加的科研活动越多,名气自然也就越大。优秀的学生聚集到名气大的学校(一般是科研搞的好的学校),相应的,优秀的生源会导致优秀的教学效果。

从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看,科研搞得好的学校会有更多地学习资源,因为外界的人士会对该校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同时,一些难得的机会也会出现,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从师生交往来看,科研搞的好的学校,或许师生间见面的机会少,但是,每次见面都会有很多的新鲜知识得以传递,同时,师生间的配合也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同样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科研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我们也要明白,凡事过犹不及,不同地方的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科研。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不能偏废的,高校可以进行选择,有所侧重,但不能肢解其紧密的关联性。地方高校搞科研要注意走地方化,应用化,教学话的道路。

现代大学管理取向研究-基于大学组织和人性的思考

康翠萍黄曈山

读书笔记

不同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不同的人性思考,大学的组织形式也不例外,现代的大学组织形式就蕴含了当代人们对大学的一种认知,蕴含了人们对大学中人性的思考。

作者把现在的组织分为三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并对它们分别作了定义,我认为,这个社会不存在对这三种严格的区分,不同的组织团体只是选择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无论是哪一种组织,都必须同时具有这三种(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才可以稳定的存在,因为组织都是代表的一部分人的立场,没有共同的基础就不可能聚集到一起去。

当代大学的历史地位使得大学的立场变得多样化,不同的大学的办学目的(这里指在国家规定的目的下的学校自己设定的自己的目的)不一样,也就使得他们的组织形式不同。民办高校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这是很显然的),而公办高校,尤其是国家教育直属部门办的院校更多地是为了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这就决定了他们办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是为了传递和发展文化,为了一种文明的保存和延续。这类院校则须具有文化组织的特色。而党校(如果也算是高校的话)更多地是培养政府需要的治理性人才,这就使得党校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图。

但是无论是那种高校,都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产物,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也就无法避免和社会接触,他就需要有各种与社会上其他的组织相应的角色对应的角色。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说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实这也是大学为了生存的需要。但无论大学组织趋向于何种选择,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大学的选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和社会的发展相悖,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生存的空间。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

张楚廷

读书笔记

人们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种主要的模块。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们学会这三种科学,因而,大学教育中这三者的分配就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其原因不仅在于它教授的知识的高深,更在于它赋予人们的思想上的解放,陈寅恪先生说大学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形象地表达了大学的教学本质。这里的独立和自由,我想陈先生也主要想表达它的思想方面,而思想,则是人文教育所包含的内容。

一个优秀的大学必定要有优秀的思想,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所说的那样,优秀的大学,无论是古老的大学,还是新兴的大学,在思想领域一直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需要伟大的思想作为支撑,只有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开放,人们的想法才会变得多样化,才会在其中找到那个可以绽放无限光辉的灵感。人文教育就是要起到这种作用,人文教育所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智慧和思想,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思考的理念和态度。

优秀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和人的解放分不开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要求就是人们不能过多地关注功利主义,诚然,生活是人的一个必要的选择,但是,那不是我们从事人文主义教育的原因,我们从事这个不是为了生活,至少不是为了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难免会使我们走向功利主义,从而失去了人文主义的本意。

人文主义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这里的解放主要是思想和精神的解放,是一种让教育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是一种让人在这个变化的世界可以一直找到自己的教育。

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

刘良华

读书笔记

教育叙事研究可以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真实的故事的价值是很显然的,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虚构的故事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虚构的作品来源于真实的故事。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的故事,后者则含有研究者对故事的研究,是研究者自己的话语表达。但是二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为二者都包含作者的思想在其中。

教育叙事研究属于实证研究,而且是质的研究的一种,它是一种描述研究,只负责描述事实,保持价值的中立,而不进行价值评判。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在于他提醒研究者“面向事实本身”或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内在结构,而不是用外在的框架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者滥用事实。叙事是重新恢复人类原始思维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当人们的哲学取向偏向科学抽象时,人们的思维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复杂性就丢失了,这也是人们选择叙事的原因之一。

要做到教育叙事研究,我们需要用“深描”的写作方式,通过深描,人们可以深入地了解是故事。叙事研究一般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扎根理论步骤一般为:收集资料——解释资料——形成扎根理论。但是,在收集资料和解释资料时一般没有先后顺序,这期间重要的是确认“关键事件”和“本土概念”。

形成扎根理论就是将本土概念转化为本土故事。通常有三种形式:叙事、聚类分析、先叙事,后解释。前两种都有各自的有点和缺点,第三种是将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方法,目前新手研究者普遍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性的培养

刘谦

读书笔记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加强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也能使文化更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

学校的育人功能,应该遵循规律,尊重主体,重视传承的过程,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各学科的文化特征,并且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发挥其不同的育人个性,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文化传承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和文化的理想的培养和提升。

培养文化自觉性的途径:

传播全面的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培养文化自觉性意识。全面的知识可以引导人们打开理解世界的不同渠道,帮助人们超越自我,以更开阔的心胸接纳多元纷呈的社会现实,为迎接风险和挑战储备更丰富的思维能量,为终身学习的能力夯实知识基础。

突出教育的主体性,在引导学生实践中强化文化自觉性。只有不断的实践,特别是亲身经历全球化冲击的过程,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厘定自身文化的价值与坐标,进一步形成坚定的信念。

加强制度建设,为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提供保障,同时,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培育人才成长的民族之根。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读书笔记

1、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的问题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他们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的,是为了几乎不同的研究目的存在的,那么,这两种研究方法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呢?

谈到结合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他们二者之间有区别吗,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尽管

部分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质的资料与量的资料的区别、对自然情境进行研究与对人为环境进行调查的区别、探究的焦点放在行为上还是放在意义上的区别、采取或者拒绝自然科学作为研究模式、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的区别、辨认文化模式还是寻找科学规律的区别、理念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虽然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存在以上的区别,但是,我们在实际的研究操作过程中,是不可能将二者区分的如此的详细的,它们在范式、方法、技巧、资料等方面都存在相互渗透的情形,因而,与其说它们是对立的不如说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具有连续性,并在很多的地方相辅相成。这样我们就应该探讨它们能不能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界有三种观点:纯正派、情境派、实用派。纯正派认为它们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的研究,而范式是无法进行合并的,因而质、量的研究无法结合;情境派认为,讨论的焦点该放在具体的问题和研究的情境上,他们反对把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之间的区别作为研究范式间的区别,他们不认为范式可以决定方法,也不认为范式与方法无关,但是范式可以在达到具体的目标上、在澄清或模糊不同的收集和解释资料的方法上、在强调或忽视某些具体的效度和伦理问题上对研究者有所帮助或阻碍。因此,应该放弃那种研究中只能坚持一种范式的看法,考察在研究中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实用派也同意二者可以结合,但他们更多出于实用性考虑,他们认为只要结合产生的效果比单独一种得到的结果好,就可以结合。

那么结合究竟会产生什么好处呢?

无论是质的研究或者量的研究,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二者结合是可以得到单独的方法无法得到的好处的:首先,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此外,如果研究问题中包含不同的、多个侧面的子问题,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在同一研究中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研究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地灵活性,在对有关结果进行检验时,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尽管结合时会产生这么多的好处,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采取的是不同的研究范式,这就使二者在结合时会产生认识论上的冲突,同时,平行的使用这两种方法还可能为研究结果的价值评判和伦理道德关怀带来困难。

以此,研究者在结合使用这两者时要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所使用的方法,并且在研究结果种真诚、详尽地报道自己的方法选择原则和使用方式。在分析结果和做结论时,研究者应该考虑到不同的范式的“真实性”“可重复性”“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时所使用的原则、规范、语言是不一样的。在遇到冲突时,要尽早地解决冲突。

如何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呢?

马克斯维尔将理想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整体式结合和分解式结合。每一类又分为不同三种结合方式。整体式结合的方式是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当成彼此分开的两个部分,在一个整体设计中

将两个部分各自完整地结合起来,其中有三种不同的方案:顺序设计、平行设计、分叉设计。这类好理解。分解式结合是将不同方法中的各个部分分解,然后再将其中的某些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也有三种方案:混合式设计、整合式设计、内含式设计。

混合式设计是将不同的研究方法中的某些部分提取出来,然后合成一些混合型的方法策略。主要代表人物是派顿,他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范式分为三个部分:研究设计(如自然主义的设计和实验的设计);测量(质的测量和量的测量);分析(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将这些不同的部分组合起来。他提出了四种组合的方法: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收集与分析;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与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搜集和量的统计分析。

整合式设计中,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在不同的层面(如问题、抽样、资料收集和分析)同时进行,并且不断地相互互动。内含式设计是将一种方法内含于另一种方法之中。但是内含式设计不是并行地使用两种方法,也不是先后使用两种方法,而是在一个方法的内部系统地,具有内在联系地使用另有一种方法。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方法是可以结合的,但是我们在结合它们时要考虑结合的必要性,及随之而来的理论问题。虽然,二者可以结合,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二者的区别,方法就和文化一样,并不是越单一越好。只有通过不同的范式之间和不同的方法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获得解放,也才能在“视域的融合”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新的生成境界。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学习版.doc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教育教学人生观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

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教育的德育观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13小语何梓莹2013724154 读书真是一件麻烦之事,一开始想要找的书籍是以故事事实类为主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的书籍,可能是因为自己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连有什么好看的书籍也是不清楚的。上网百度了一下,没啥结果,去图书馆搜了几下“教育心理学”,还真有结果了。于是在万千书籍中觅得了这本《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咋一看,还真的是挺好的。 这本书是基于智力三元论框架,书中有一些“创造性思考”、“分析性思考”、“专家型教师访谈”等等,可能是一个比较喜欢实践的人,所以一旦看到书本那么多对实践进行经验分享,就特别开心。 书中的第一章就是“成为专家型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哪个老师不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呢?这和“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的道理是一样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得意啊。就像我们都想当老板,可是有的员工就是不甘于多干点,想着自己做了工作一定得去邀一下功;就是耐不住性子,焦急呗,就想不到深谋远略了。现实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员工而只有1%的老板呢?这和我们当教师都是一样的,谁都想当个好教师,相当各“专家型教师”,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就会坐不住了,学生们没有进步,我们就会着急;学生们上课吵闹,我们就会发火......可能这就是普通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区别,“专家型教师”总能根据各种情况应对各种问题。所以,趁现在我还是激情满怀的,就要奔着我的“专家型教师”前行吧! 书中讲到,成为“专家型教师”与年龄无关,但与思考有关,所谓思考就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化解实践中的问题,注意,一定是要“巧妙”的运用。 谈谈认知发展,书中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牢记,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很重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说,一个人的生理特质会影响他寻求怎样的社会环境,而这些社会环境也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做出反应。其根本在于,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总是相互作用的。我们通常会认为儿童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其实,儿童也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的,尤其在涉及家庭和朋友的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下面是XX精心为您整理的“”,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

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书中提到的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以产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而好的板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我们自身都颇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 1 / 5 精品文档 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

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 2 / 5 精品文档 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一):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二):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 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专著读书心得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有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

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名言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我是一名体育教师,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在一次篮球运球的接力比赛中,女同学小林体型较胖,运球速度较慢,但和她一组的同学并没有嫌弃她。比赛还没有开始,队友们就给她出主意:小林,要运稳不掉球就行了!你别急,心一慌球就不听你话了……比赛开始了,小林小心地运着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弯道处也很平稳,而此时,我也开始带领同学们为小林加油,在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小林只掉过一次球,而且还很快捡回来了,一圈下来,小林只落后对手五、六米。在后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组最终取得了胜利。小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不善运动的小林在体育课上总是积极训练,从不感到自卑,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1955年,他建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皮亚杰在讲述思维发展时,把思维、认识、智慧作为同义词使用。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互相作用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经验。互相作用论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心理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绝对化的、无休止的争论,为研究认识的发生开拓了新的航道。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皮亚杰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反应者。 三、思维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纺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皮亚杰说,思维的结构就是认知过程中性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就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最基本的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格式有点类似图式,但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而“格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的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婴儿早期就有一种吸吮格式,经过练习和概括,这种格式便能运用到其他客体上去,如吸吮手指、吸吮奶瓶橡皮奶头、吸吮玩具等。 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是一种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它允许儿童在心理上回到思维连续的开始。运算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这里的“运算”指内化的、可逆的、并协调成有规律可循的动作系统,不是指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或者智慧的成长的,他认为,思维的本质乃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有紧密联系,两者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则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婴儿,抓握、注视两种独立格式,不协调,练习,协调,有了这种能力,儿童就能认识环境中遇到的经验,并加以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的倾向包含在生物学的遗传中,它是适应机能的一部分。)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外部元素纳入结构内;顺应就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两者相互相成,有同化必须有顺应。当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牌平衡状态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同化占优,以自我为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 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

教育类读书笔记

爱的奉献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徐家集中心小学 王运玲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闲下来,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介绍了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节,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前面四种一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特别是尝试教学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在上课时还有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

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着作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着作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教育教学理论着作读书笔记1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

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利用暑假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

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