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九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二、中国古代城市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城市地区分布: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城市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
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
都城选址:
政治与军事原因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1.主要功能:交通
《考工记》中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2.道路是构成礼制风格的需要
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路的分类分级、步行商业街 的规划设计很有借鉴意义。
四、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市肆分布
封闭——开放 集中市肆——沿街设店
《周礼 考工记》:“前朝后市” 隋唐长安的东西二市 隋唐东都洛阳设三个集中的市 宋朝时集中市肆被打破,形成商业街 明清时,商业街或者市与酒楼饭馆、游艺杂耍场所结 合,构成综合性的城市生活中心;同时出现一些大的 商市和庙会等;城外的关厢地区往往发展为繁华的商 业地区。 容易形成闹市的位置: 十字街口、城门口、渡口、桥口和寺庙
2.传统的营建技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深受传统的营建技法的影响. 1)首先表现在通过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和筑城材料及施工技 术等对于方形的城郭和方格路网形成的主导影响. 2)由于中国古代城墙多为夯筑,因此方形直线形的城墙在施工 中较为方便. 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群体布局手法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 的内部的布局.
九、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1.城市建设模式分为规范型、次规范型和非规范型三 大类。
规范型:北方平原地区,以唐长安、明清北京为代表。 次规范型:南京 非规范型:影响因素包括工商业发展、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等。Leabharlann 2.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
3.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 济的实际需要 4.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 5.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重视 6.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城市社会经 济的发展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古代中国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

古代中国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代都城不仅是政治命脉,也是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每个朝代都会有一座新的都城建设,代表着新政权的崛起和追求更好社会发展的愿望。
在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通常是由皇帝亲自领导,他们会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官员和工匠来负责这项任务。
建设一个都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只有强大的朝代才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工程。
首先,古代中国都城建设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影响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一般来说,都城会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靠近河流或海港,这样方便水陆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地理位置也需要考虑自然防御能力,比如山脉的天然屏障或河流的防御作用。
其次,都城的布局与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中国的都城规划一般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
内城是皇宫所在的地方,是皇帝和皇族的居住地,一般拥有最好的建筑和设施。
外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地,还包括市场、商业街和官员们的居住地。
城市规划中还包括了公共建筑、宫殿、庙宇和陵墓等重要的建筑物,用以展示朝代的威严和文化底蕴。
古代中国的都城也注重防御工事的建设。
城墙是都城防御的核心,它扮演着阻挡外敌入侵的关键角色。
城墙一般会有城门和城楼,城头上会有箭楼和烽火台,用以监视和射击敌人。
城墙的设计通常遵循“高、厚、深”的原则,既要高到能够阻挡攀爬,又要厚到能够抵御攻击,还要深到能够固守。
另外,古代中国的都城也非常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保证城市供水的稳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证供水,古代中国的都城通常会修建水库、水渠和排水系统。
同时,还会建设一些公共浴池和供水的井,给人们提供方便。
除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古代中国的都城还注重创建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建筑风格的设计通常汲取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比如宫殿建筑的屋顶形状和颜色、园林的设计和布局等。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CHENLI
5
2021/3/27
CHENLI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斗、升、合、龠。其含义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过的 统一和强盛。
2021/3/33
❖ 4、吉祥缸 吉祥缸是指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古代
称之为“门海”
❖ 5、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古代一种礼器,大典时用来燃檀
香和松枝。
2021/3/27
CHENLI
34
❖ 6、铜龟、铜鹤 龟、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 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 尊,所以左再上,右在下。
2021/3/27
CHENLI
29
❖ 4、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
大典之处,一般位于南边。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 的地方,一般位于北面。
当时汴梁的人口据推算已有百万。
2021/3/27
CHENLI
17
2021/3/27
CHENLI
18
2021/3/27
CHENLI
19
2021/3/27
CHENLI
20
❖ 5、明清北京
北京城基本轮廓由宫城、皇城、内城、外 城构成。
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及影响

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及影响中国自古以来拥有灿烂的文明史,而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远古时期的玉禾台和古鲁国城,到东周时期的洛邑和齐国都城,再到秦汉时期的咸阳和长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1. 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最高峰。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修建的咸阳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夯土城墙高达二十多米,周长达三十余里,城内拥有许多宫殿、祭祀场所、仓库等建筑。
随着汉朝的兴起,都城由咸阳转移到了长安。
东汉时期的长安城规模更为宏大,城墙高达二十余米,周长达三十余里,城内人口达到七十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这一时期的都城建设不但影响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对全球都城的建设和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波斯的苏萨、罗马的罗马等,都受到中国都城建设的启发。
2. 唐宋时期的都城建设唐宋时期,都城建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唐朝的长安城虽然在玄武门之变后遭到了破坏,但仍然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后世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开封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墙周长接近二十五里,城内人口达到一百余万,城市规划和建设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宋时期的都城建设不仅是对当时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贡献,也对世界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平城京,就是由中国唐朝的都城建设影响而成的。
3. 帝国时期的都城建设自明朝建都于南京以后,中国的都城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
明朝的南京城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墙周长达到二十余里,城内拥有许多宫殿、寺观、市场和工场等。
清朝入关后,北京成为了新的都城,而北京城垣的修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紫禁城、天坛、圆明园等重要建筑的建设更是对中国宫殿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帝国时期的都城建设不但影响了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还对世界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洲的华盛顿、澳洲的堪培拉等,都受到中国帝国时期都城建设的启发。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

中国古代都城构造和布局浪漫咸阳——离宫别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
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
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锈,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三辅旧事》)。
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状况。
秦人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西汉长安——七星伴月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惠帝以后,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
长安的城墙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
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园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
大臣的甲第区在北厥外;大街东西还分布着9个市场;未央宫东厥外是武库和长乐宫。
北侧靠近渭水地势较底处,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
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可以分为两种:都城建设模式和普通城市建设模式。
1. 都城建设模式
在中国古代,都城是统治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都城建设模式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
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建设。
都城常常由宫殿、城墙、市场、庙宇、街道和住宅区组成。
城墙用于保护都城的安全,宫殿是皇帝和官员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市场是商品交易的中心,庙宇则用于祭祀活动。
2. 普通城市建设模式
普通城市建设模式多样化,但一般包括一些共同的特征。
城市常常由城墙环绕,城墙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并限制城市的发展。
城市通常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主要街道上有商业区和居民区。
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但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
同时,城市还会有一些公共设施,如官署、庙宇、学校和工坊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注重规划布局和城墙的建设,同时也重视公共设施的设置。
考虑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特点,城市通常与周围的农田相连,从而实现农产品供应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魏邺城
3、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朝大兴城布局。外 边是正方形的郭,里边是整齐的街道,是里 坊制城市格局的典范。 城内街道规整,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 街11条,道路最宽达180米。每坊开两门或 四门,房中东西各一条15米的街道,在有两 米的宽的十字小巷健全坊分成16个小地块, 由此通往各住户。
“天子以四 海为家, 非壮丽无 以重威”。 汉武 帝时在长 安大兴土 木,建桂 宫、明光 宫、建章 宫等。 居民8 万户。
西汉长安城复原图
2、曹魏邺城
曹操营建的邺城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飞去明 确的里坊城市格局: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 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各种组成“里”、 “坊”。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曲阜鲁城是西 周至战国时期 鲁国的都城, 由外郭和内城 两重城墙组成, 是目前已知采 用外郭最早的 城市。它与 《考工记》中 描述的城市比 较相似。
1.2尊王重威—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主要包括城市规划 和宫殿建筑有个部分,他们代表着时代建筑技 术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一、古代都城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 也”。 “市,买卖之地也”。
(一)古代城市的选址 选址原则: 1、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 2、选择水陆交通要冲,解决水源及交通问题。 3、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选择生活物资供 应应丰富的地方。 4、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选择生态优越 的地方。 5、考虑设险防卫的需求,要符合“国必依山 川的”的原则。
4、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 大典之处,一般位于南边。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 的地方,一般位于北面。
太和殿
乾清宫
(三)宫殿建筑的外部陈设
1、石狮 石狮有辟邪的作用。有雄狮、雌狮、南狮、 北狮、三王狮之分。
2、日晷 日晷即日影,象征皇权,表示皇权控制着宇宙的时间。 3、嘉量 是我国古时候标准的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大小依次为:斛、 斗、升、合、龠。其含义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过的 统一和强盛。
4、北宋汴梁
北宋都城汴梁就是今河南开封,汴梁城打 破了传统的里坊制,形成了开放的街道制。 东京城是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环绕而 成,每城都有护城壕保护。这种三城相套的 模式为后世都城的原型。 当时汴梁的人口据推算已有百万。
5、明清北京
北京城基本轮廓由宫城、皇城、内城、外 城构成。 宫城即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 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 北京内外城街道格局以通向各城门的街 道最宽,为全城主干道,大多呈东西、南北 向,斜交甚少。外城由于是后筑城墙,街道 甚密许多街道不直。
8、御路石 御路石位于宫殿前三出踏跺式台阶的中路斜坡上,其上雕 有龙纹图案。 9、排水的龙头 宫殿汉白玉台阶的栏杆下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可以形 成千龙喷水的壮景,用来显示皇威。
(四)宫殿象天设都 是指模仿天象安排宫殿建筑的布局。中国 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天地居住的地方称为紫 薇宫,位于天宫的正中。帝星位于北极之处, 居中座镇。满天星斗环绕帝星,如臣奉君。 在帝星左右,又象征文武潘卫的12星辰组成 的两组星阵。自帝星之后,又象征帝后嫔妃 的诸星簇拥。
(二)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
城郭之治即“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 民”。—《吴越春秋》 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式 规矩布局;一种是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 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传统礼制影响 较深。“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考工记》如:洛阳、长安、元大 都、明、清的北京。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 国关于工艺标准和制度的官 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科学技 术文献。书中有部分内容涉 及到城市建设,反映了西周 和春秋时期的有关制度。左 图为其所绘制的王城图,是 归整、方正、对称的城市面 貌。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 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 夫· · · · · ·”《考工记· 匠人篇》 “轨”,指两个车轮的距离; 王宫居中,祖庙其左,其右社 稷坛。前朝后寝,市场在宫城 后面,一夫即当时的一百亩。 左图是《永乐大典》根据《考 工记· 匠人篇》重新绘制的《周 王城图》。
二、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是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 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 伟的建筑物。 宫殿建筑是王权的象征,是各个朝代都城的核心建筑, 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级别最高、最豪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 类型。
(一)宫殿建筑的主题
“唯我独尊”、“君尊臣卑”是传统宫殿 的主题。
日晷
嘉量
4、吉祥缸 吉祥缸是指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古代 称之为“门海” 5、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古代一种礼器,大典时用来燃檀 香和松枝。
6、铜龟、铜鹤
龟、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 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 7、社稷江山金殿 社稷江山金殿是国家以形象的表现。
2、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体现君权授命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 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 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两侧建 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 的至高无上,中轴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 殿的尊严华贵。
3、左祖右社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 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也很成为太庙。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 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 尊,所以左再上,右在下。
较为自由的布局,多为地形负载或由旧城改
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凡立 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如:汉长安、南朝建康
(三)古代都城举例 1、西汉长安城
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背靠胃水,城市布局很 不规则。据《三辅黄图》记载,其形状是按 星座形状所造,故人称其为斗城是也。 “五陵少年”(长陵、安陵、霸陵、阳陵、 茂陵等)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