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琵琶行2

合集下载

《 琵琶行》导学案2

《 琵琶行》导学案2

高一语文导学案B案编号:13 命制时间:2012.4.27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第一段二、品读第二段,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会琵琶曲之美,然后有感情的诵读,体会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

三问题探究: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C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找出文章中精细描述琵琶曲旋律声音的语句诵读,并探讨诗人运用了那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

(1)运用比喻手法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以形绘声,(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3)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

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4)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余音绕梁: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3 进一步诵读,体会乐曲的旋律变化。

情感起伏变化(曲中带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不只文章可以反应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同样也可以。

在琵琶女的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出她的曲调是随着她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琵琶行》导学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琵琶行》导学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后巩固案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湓.浦(pãn) 枫.叶(fēnɡ) 瑟瑟..(sâ) 迁谪.(zhã)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C.幽咽.(yâ)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ī)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曲罢悯然沦落天涯枫叶荻花B.转徙江湖漂伦憔悴暮去朝来C.恬然自安千呼万唤沉吟放拔D.间关莺语宁绝不通轻拔慢捻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①明年..秋②曲罢悯然..③委身为贾人..刀枪鸣..妇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⑥整顿....故⑩凄凄不似向前..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声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⑦C.①③⑧⑨D.④⑤⑨⑩4.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借代音乐。

D.往往取酒还独倾.独倾:独自倾斜。

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格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炮制/炮烙差错/差不多没落/没齿不忘B.殷红/殷切褒奖/褒义词强调/强词夺理C.包庇/庇护散落/散文诗结实/结发夫妻D.角度/角色倒装/倒胃口别扭/别出心栽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问侯不成器纷至沓来同仇敌忾B.要挟原生态棉里藏针曲意逢迎C.对峙和事老循规蹈矩渡日如年D.瞭望抱不平德高望众趾高气扬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2012湖北卷)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

3.6 琵琶行 导学案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3.6 琵琶行 导学案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3.6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二)【学习目标】:1、鉴赏音乐描写艺术。

2、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分析人物命运。

3、探究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鉴赏音乐描写艺术。

一、预习导航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1、正面侧面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观察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5、身体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6、点面结合7、白描工笔8、细节描写二、独立思考找出文中描写音乐的三次地方,填写下面表格。

三、合作探究1、声音无形,摹声最难,作者在描写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技巧时,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的?请结合诗文举例分析。

2、结合诗歌第三段内容我们能否从琵琶女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3、音乐即是人生,琵琶女看似在弹奏音乐,实际是在倾诉人生,慨叹自身命运。

这也引起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从哪句可以看出来?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世有何相同之处呢?四、成果展示五、自主欣赏古诗中的音乐描写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

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

“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

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

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

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

【素材】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

【素材】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
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加以描写,不少于100字。(温馨提示:请运用本课学过的描写音乐的方法(至少两种),揭示乐曲的无穷意蕴。)
修改、润色
【知识链接】
连绵词:
1.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
2.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体会音乐描写。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难点:运用所学的手法进行刻画描写。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
【自主预习】
快速浏览:找出文中写了几次有关听弹琵琶,指出它们的位置。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诵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朗读提示:
诵读诗句要注意诗句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句的意境,读出感情。
[活动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技。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检测反馈】创造诗歌、涵咏诗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闫春霞审稿人:【学习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1、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2、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3、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3—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琵琶行导学案2学生版

琵琶行导学案2学生版

三、合作探究
(1)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填空
过程 前奏曲
诗句
表现手法、情感
寄寓无限哀思 表达无限心事 叠词
音乐特点
低沉抑郁 曲中带情
开 始 : 大弦嘈嘈如急乐 语。
以喻摹声 (深情回 B、
曲)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 忆)
C、
盘。
过渡 (沉 思曲)
以形绘声 对比和对 乐声婉转流畅、乐声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背诵第二段 2、了解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第二段理解性默写 难点: 诗人运用一系列手法对音乐精彩描绘
第二课时
一、导入目标
复习、背诵第一段,讲述本节课任务
二、自主预习
附翻译: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
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 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 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 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 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 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 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 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 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 白白秋月影。

二中《琵琶行》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二中《琵琶行》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琵琶行》导学案【使用说明】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将自己所作诗歌分为四个部分,即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著有《白氏长庆集》。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4、难读的字音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银篦()裂帛()幽咽()浔阳()慢捻()荻花()悯然()舫船()虾蟆陵()呕哑()嘲哳()阑干()琴弦()红绡()钿头()5、古今异义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二、自主学习,结合理解完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②年长色.衰()③使快.弹数曲()④曲罢悯然..()⑤今夜闻君琵琶语.()⑥弦弦掩抑声声思.( )⑦却.坐促弦弦转急( ) ⑧秋月春风等闲..度()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接洽莽撞奉陪挤身B.社稷皈依冒然睿智C.诓骗荒诞赈灾渎职D.雕琢熨帖市刽端详3.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拿过名家的文章就背,就模仿套用,难免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高二语文导学案琵琶行

高二语文导学案琵琶行

《琵琶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4.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通过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文本学习】一、萌生入境渲染、烘托、衬托、对比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琵琶行(第二课时)
【课前回顾】
课文结构: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①邀见歌女②演奏名曲③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新课探究】
(四)第三段: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结构上有何作用?
这两句写琵琶女弹完一曲后的神态和动作,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转入琵琶女“自言”凄凉身世的情境。

2、理清层次(提示以琵琶女命运转折为界):
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五)第四段:诗人自叙迁谪意
1、诗人的身世有何曲折,为什么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沦落”之情。


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热爱之情。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以琵琶声为联系物,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听琵琶声叹息是因为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技艺打动了诗人。

“又闻此语重唧唧”是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以后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

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诗人想到了自己,从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产生感情共鸣的思想基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进而自叙了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心情,交代了产生感慨的原因是由于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

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3、诗人为什么要“为君翻作《琵琶行》”呢?
因为诗人通过琵琶的乐声沟通了与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怜,要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托的需要。

4、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

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

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

(名艺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

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六)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1、默读、探讨: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调子悲凉,与《霓裳》、《绿腰》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三闻琵琶,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三、小结
1、人物形象总结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
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

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2、整合小结,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夯实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C )
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
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
A.曲罢悯然钿头云篦连篇累牍口诵心惟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

4、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C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白居易,字___乐天__,晚年号__香山居士__。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现实主义诗人。

他倡导“___古文_”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

《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主人忘归客不发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_”作侧面描写。

8、《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