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

”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宗法分封制破坏C.生产力提高D.争霸战争的需要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B.废分封,行县制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D.奖励耕织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秦国的盛行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分析: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推行制度,故 A 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与战功大小没相关系,故 B 项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与授军功没相关系,故C 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他们的特权,故 D 项正确。

答案: D2.二十级爵制的规定,必然程度上促使了秦国社会转型。

以下表达与之不符的是() 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促使秦国统治企业内部构成发生重要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住世卿世禄制的取销分析:本题观察学生对二十级爵制影响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要点信息是“社会转型”。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企业内部的构成,也反响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A、B、 D 三项均与题目信息吻合,而C项与题目信息不符。

应选C项。

答案: C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若是由于商鞅变法()A.赞同工商者入仕为官B.赞同土地自由买卖C.认同土地归个人所有D.奖励军功,取销“世卿世禄制”分析:题干中“宗室贵戚多怨望”是由于宗室贵戚利益碰到损害造成的。

A 项说法不对;B、 C 两项的经济措施没有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 D 项取消了其特权,故其“多怨望”。

答案: D4.《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能表现该看法的有 ()①秦国最初是从“夷狄”中分化出来的②公元前771 年,秦国成为诸侯国③秦国形成尚武精神④战胜魏国,迫使其求和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观察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秦国成为“虎狼之国”,威胁六国是在商鞅变法此后,而①②在变法以前,应选 B 项。

答案: B5.《容斋漫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致使四方游士。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2.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 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 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3.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秦律,秦律的突出特征是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公平公正 C.维护农民利益 D.实行轻罪重罚4.某历史探究小组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展开了探究性学习,其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C.都增加了本诸侯国的实力D.结果都废除了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净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6.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平赋税”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7.“人无于水监(通“鉴”,以水为镜),当于民监。

”与此话相吻合的是百家中的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8.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9.战国初期,楚国虽地广人多,但国力萎靡,后吴起至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高中历史(人教版)练习:第2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2)及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练习:第2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2)及答案

用并制定⃣法经⃤ 吴起大胆进行 改革⃞这些措施都体现了 们反 保守的复 思想,
张锐意改革⃞ 们认 历 是向前发展的,一 法律和制 都要随历 发展而发展,既
能复 倒 ,也 能因循守旧⃞这些属于法家思想的特 ⃞
(2)吴起—— 家⃞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 队——‚ 卒‛,强化 训练,体现了
们强调 家和 队内部协调统一 队必 格执行命 重视 队的素 和作战 能⃞这
,大王更 臣也’⃞‛文中的‚人‛在客
表了 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 将士 C.新 地 D.富裕 民
21.商鞅在 法中实行奖励 的措施,该措施产生的影响 包括( )
A. 地 在地 级中的地位 升 B.秦 的战斗力日益提高
C.奴隶 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的打 D.秦 社会经济 断发展
22.‚(商鞅 法)行之十 ,秦民大悦,道 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 战,
A.强调社会和谐
B.倡导
C.维护 民利益
D.鼓 轻罪重罚
17.商鞅 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 贵族的特权( )
⁑奖励
⁒重 抑商 ⁓‚ 开阡陌封疆‛ ⁔废 封行县制 ⁕实行连坐法
A.⁑⁓⁔
B.⁑⁒⁕
C.⁒⁓⁕
D.⁒⁓⁔⁕
18.‚利 百, 法
十, 易器‛,该 张实 是( )
A.商鞅 法的指导思想 B.歌 了商鞅 法的 效
⃩答案解析⃪
第 元 商鞅 法
1.C [A B D 只是社会性质 的 体表现,C 是 有决定性意义的
]
2.A [A 是铁制 ,B 是戟,一种桰器,C 是牛形酒容器,D 是商鞅铜方升,一种
量 社会发展的根本推 力应 生 力方面考虑,铁 最能 表这一时期的生 力发展
水密,故选 A ]

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商鞅变法

2021届高考历史完整复习练习(+答案+全解全析):商鞅变法

第4讲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法令中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下列对该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井田制被废,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

这样普通农民可以摆脱地方贵族的控制,但作为交换,他们要受到秦国政府的直接控制”。

商鞅为实现对农民的直接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实行重农抑商B.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C.普遍推行县制D.建立军功爵制3.史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①保证了战争的兵源②废除了旧贵族特权③打破了贵族世袭制④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⑤“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统治的重要支柱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4.毛泽东在批《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富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富民”的作用A.连坐法统治人民B.统一度量衡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5.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7.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8.下图反应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9.“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

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

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A.铁农具B.牛的使用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D.商业的繁荣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

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 ①③④B. 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宜传法家思想B.以法治国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A.中央集权制B.土地私有制C.赋税制度D.郡县制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

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新法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C. “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D. “政必改革礼岂因循”【答案】B【解析】在题目的四个选项中 A项是商鞅变法决心的反映 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 B项流露出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2.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迁徙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犯于边境后一举措()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 促进全国人口均衡分布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后一举措是指将平民、罪犯迁到人口较少的边境这显然有利于均衡当时秦朝的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迁豪富、强族于关中”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故A项错误使平民、罪犯于边境难以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大规模强制性的人口迁移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故选B3.“(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A. 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B. 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C. 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 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答案】C【解析】材料中毛泽东的评价是对商鞅变法的褒扬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综合国力故C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不符合评论者的态度有贬低的意味排除.故选C.4.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履亩而税” 齐国“相地而衰征” 晋国“作爰田” 楚国“量入修赋” 秦国“初租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实质上反映了()A. 生产关系的调整B. 赋税制度的革新C. 封建制度的确立D. 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地私有的现象材料中的“履亩而税”“相地而衰征”等信息表明各国纷纷调整赋税制度按田亩多少征税等于承认了土地私有权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A项B项没有揭示出实质 C项结论从材料难以得出 D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故选 A5.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 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 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 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 分科取士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故当时秦国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临阵奋勇争先杀敌故B正确开辟田畴、戮力农业与进入仕途无关故A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故经商赚钱积累财富不可能进入仕途故C错误分科取士属于科举制当时还没有形成科举制故D错误故选B6.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 彻底否定宗法制度C.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D. 改变家庭内部关系【答案】A【解析】7.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时颁布《法经》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权和财产权这一做法()A. 体现儒法并用的务实思想B. 促使魏国实现了社会转型C. 表明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蕴含法家的家国情怀思想【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体现了儒法并用的思想故A正确李悝变法并没有推动魏国的社会转型排除B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家国情怀的思想排除D故选A8.商鞅认为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于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 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为此商鞅主张()A. 藏富于民B. 强国贫民C. 劫富济贫D. 严刑酷法【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强兵就必须使民弱、民法和民愚这样的人民通过重刑或重赏即可变成勇敢而凶猛的战士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9.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变化的根本原因B. 劳动分工中的非体力劳动者超过体力劳动者C. 产业机构的调整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D.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变化图中的时间为改革开放后的1980到1988年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故D项正确A项中科学技术为根本原因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体力与非体力劳动没有有效信息排除B制约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故选D10.“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 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趋势D. 顺应了从割据走向统一的需要【答案】C【解析】“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的意思是指商鞅虽然死去但是其变法的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说明为什么“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1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1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上开创现代文明的表现【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明雅典的民主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等都不享有政治权利【解析】(1)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回答说明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等都不享有政治权利由此可以说明【答案】(2)特点皇权专制中央集权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解析】(2)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其特点是皇权专制、中央集权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根据明朝和清朝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可以列举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由此说明即可【答案】(3)英国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通过制定《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议会与国王的分权光荣革命后为进一步限制王权逐步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19世纪中叶政党制度形成【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革命方式否定封建制度、制定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政党制度形成等角度回答即可12.(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12.(2)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12.(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明确观点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盛衰与相关制度的关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目的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析】(1)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的教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希望人民富裕减少阶级矛盾通过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答案】(2)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商鞅变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解析】(2)根据材料“必先禁末作文巧”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必先富民”“粟多则国富”体现的是富国富民的思想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答案】(3)观点一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史实汉代政治中央设尚书令削弱相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盐铁官营打击了地方商贾势力文化设太学、郡学推行儒家思想结果汉武帝时西汉最强大(也可以唐代为例政治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科举制选拔了人材经济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行促进文化繁荣结果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观点二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史实明清时期政治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军机处强化皇权导致社会腐败经济重农抑商实行国有专营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文化推行僵化的八股取士不利于科技的创新总之导致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解析】(3)本题为开放新问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或僵化的制度导致王朝衰弱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14.(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在“私学文化”中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14.(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答案】(1)孔子“仁”“以德治民”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民水君舟” 墨子“兼爱非攻”经济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解析】(1)第一小问的表现结合孔子、孟子以及荀子的政治思想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经济根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解答即可【答案】(1)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1)本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二结合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董仲舒思想主张解答即可。

《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07-12年《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1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商鞅变法专题复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 有学者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
8.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以上政策实施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解答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

《资治通鉴》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约束监督)、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通“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

10.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嬴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

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根据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条件。

11.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指出材料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答案:
一、
1—8 DAACD DCC
二、
9. 措施: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目的: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10. 特点:以非秦国人为主。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秦国文化落后,为富国强兵并统一中国而求贤若渴;商鞅自魏来秦,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让秦国统治者看到了引进人才的好处。

条件: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为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

11.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12. 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