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表里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表里”。
表里是指人体内外两个相对的方面,也是人体内部机能活动的两种表现形式。
中医表里概念的辨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表与里的定义、表里的关系、表里的特征及其调节方法。
一、表与里的定义中医认为,人体的表是指体表皮肤、脉血、经络以及人体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如口鼻、肛门、外生殖器等。
而里则是指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
表与里之间形成了人体的内外连接。
表是人体受外界刺激的首要部位,也是身体防御力的外围表现。
二、表里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表与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认为,表与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表的状态直接反映了里的功能状态,而里的功能状态又会通过调节和影响表的功能来达到平衡。
因此,表与里的关系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表里的特征1. 表的特征:表具有外在性、显性、阳性、浅表、相对独立等特征。
当体表受到寒邪、湿邪等外邪的入侵时,会出现表现在皮肤、感觉以及外周脉搏等方面的症状,如发热、出汗、肌肉疼痛等。
2. 里的特征:里具有内在性、隐性、阴性、深层、相互联系等特征。
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
当里出现病理性变化时,会对表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病理性的表现。
四、表里的调节方法中医通过调节表里的关系来实现疾病的治疗。
具体方法包括:1. 外治法:通过刺激或调节体表,以改变和调节人体的表现形式和功能状态。
如针灸、推拿、拔火罐等。
2. 内治法:通过调整和改善脏腑、经络、气血等内部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如草药治疗、针灸调理等。
3. 综合治疗法:综合运用内外治疗法,同时调节表与里,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中药加针灸疗法、中药加推拿疗法等。
总之,中医表里概念辨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理解和应用表里概念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表里关系的调节,可以有效地调理人体的健康状态,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中医倪海厦讲演

海外名中医倪海厦教授2010年9月4日在美国的演讲主持人先讲了一个故事2年多以前,我到倪海厦教授诊所跟诊,有一对白人夫妇带着一个16岁的小女孩,为什么16岁还叫小女孩?因为她全身紧缩,看起来就象7、8岁的小孩。
她全身抽筋,脸部已经弯曲,两眼上翻,神志不清,流口水,手弯曲不能拿东西,脚象螳螂的脚,无法行走,只能用膝盖和脚尖在地上爬。
她的智力不如一个2岁的小孩,是坐着轮椅由妈妈推着进来。
她大哭大闹,父母无法与她沟通,所有在候诊室看到她的人都非常难过。
小女孩得的病,在西医上称“天使人症”。
现代医学对病因还不了解,有很多说法,但有一点是确认的:无药可治,终身与病魔为伴。
如果这个小女孩是您的女儿,她的一生、您的一生会是怎样的情景?几个月以后,小女孩又再度来到倪教授诊所,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是2008年9月17日。
小妹妹是由妈妈牵着进来的,你还是能看得出这个小妹妹不十分正常,但是两腿可以站直,可以走路,不哭不闹,由妈妈牵着走进诊室,坐下来打开故事书,安安静静地听妈妈讲故事,和妈妈有互动。
妈妈和小女孩被引进了诊疗室,妈妈很高兴地向倪教授介绍小女孩这几个月的进步。
当我们所有的人都很专心听妈妈讲的时候,这个小妹妹突然双眼深深地看着倪教授,站了起来,双手紧紧抱住倪教授,就好象用她全部的生命和灵魂向倪教授说谢谢,在场的十几位医生,每一个人都哭了,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
一直到今天,每当我研究中医遇到挫折、遇到瓶颈的时候,这个小妹妹抱住倪教授的画面就在我心中浮现,给我力量,让我继续往前走。
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位大师都是借用一件件作品来感动世人,倪教授行医数十年来,有无数个象这样感动人心的病例。
倪海厦:为什么中医可以从感冒一直治疗到癌症?我们发扬中医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医学,医学不正确会误导群众,害到许多人。
一个家里面,有一个人出问题,如果是瞬间出事(车祸、意外)也就算了,如果出一个无解的问题,就会拖全家10年、20年。
我们当医生就是要把病治好,有些山寨版的医生,治不好病,空讲一大堆病理。
中医八纲辨证-

里证得成因
大致有三种情况: 1、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
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得种种病证 。
久 虚 靡 低 按 不痛 烦热 寒 少苔 力
证病弱
息 微
胀满 午后 时减 微热
或 无苔
实 短 多 兴 声 拒 按之 蒸蒸 恶 质老 有
证
新 病
壮 实
奋
高 气
按 疼痛
胀满
状热
寒
苔厚 腻
力
粗
不减
虚实之间得关系
虚实夹杂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阴阳辨证
阴阳辩证施概括证候类别得一对纲领,由于阴、阳 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得两个方面,故疾病得性质、 临床得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得范畴。
一、鉴别: 寒热
脉象
表证 里证
恶寒发热同 时并见
浮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或 沉 无寒热
舌象
一般舌苔薄, 舌质无明显 变化
舌苔厚腻或 无苔,舌质变 化明显
表证与里证得关系
二、相互关系 有两种情况 转化 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证
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 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
临床表现
各种虚证得表现极不一致 各脏腑虚证得表现各不相同 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常见得有:心悸、脉结代;咳嗽痰少、颧赤盗汗;食
少、腹胀、便溏;眩晕、耳鸣、视力减退、月经 量少;腰痛、阳痿、肢冷。
虚证
辩证要点可归纳为两大类: 阳气不足——面色恍白,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形寒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灵枢·九针论》是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其作者不详。
本篇主要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九针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刘渡舟少阳病

刘渡舟少阳病[概说]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
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的病位叫半表半里。
什么叫半表半里?因为少阳经脉行于身体的侧面,居于太阳、阳明的夹界,两边的夹缝。
背为阳,就是太阳,前面是阳明,两胁属于少阳。
少阳有出入枢机的作用,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主枢”,三阳有开、合、枢,因为人的气有升降出入,太阳主开,所以太阳之气向外,主表主开;肠胃之气以下行为顺,所以阳明之气主阖;少阳界于太阳、阳明的中间,叫半表半里,在胁下,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
它像门轴,起到枢纽的作用,所以古人叫”枢”。
少阳是胆,同厥阴肝是为表里的,由经脉联系达成表里关系,在少阳的发病过程当中,肝胆是互相影响的,胆的病也可以影响到肝,在症状上既有胆的症状,有时候也出现肝的症状。
少阳病证有原发和继发两种。
原发的少阳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叫直中少阳。
继发的一般是太阳病不解,”伤寒五六日中风”,邪传少阳,从他经传变而来,叫续发。
少阳病的证候分为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腑证。
经证一般是耳聋,目赤,头疼,头角作痛。
腑证是口苦,心烦,喜呕。
少阳的经证和腑证,在治疗上与太阳、阳明不同。
太阳的经证和腑证一个是发汗,一个是发汗利小便。
阳明经证和腑证也有发汗、泻下,分为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
少阳经证、腑证都用小柴胡汤。
证有经腑之分,在治疗上不像太阳病、阳明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少阳病治疗不分经证、腑证,用小柴胡汤就可以了。
治疗少阳病要用和解之法,这是由它半表半里的病位所决定的。
发汗、泻下、吐法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少阳的问题,反倒会损伤正气,而引发不良的后果。
所以少阳病是禁汗、禁吐、禁下的。
少阳主枢,故”三阳合病,治在少阳”。
因为少阳主枢,所以它才有这个作用,用小柴胡汤把少阳和解了,太阳好了,阳明也好了。
人纪系列 针灸笔记

人纪系列针灸笔记人纪系列-针灸第一篇针灸的使用时机针灸的禁忌针灸的急救法火罐的使用时机一、针灸的使用时机不针的情况:气血大虚、重病、刚失过很多血、患者完全没有元气、行完房事后、运动后、大汗后、喝酒后、体力不够。
针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
针灸及中药都可独立成为中医的一个部门。
艾灸时用艾,因为艾有一个特性,就就是向下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
我们瞧到烟往上,但实际上药力就是往下。
的。
灸的情况:针力不及的地方、气血大虚时。
以下有几种灸法: 1、隔姜灸用新鲜的姜切一厚片,用牙签在上面戳几个洞,把艾绒捏成金字塔状,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
灸到温热,不用很烫。
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3、5、7、9)。
不知道灸哪里,不论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
2、隔盐灸将盐(提练过的盐、精盐不能能用,要用海盐或青盐)炒熟,变凉后放在神阙穴。
该法用在寒利或热利。
3、隔蒜灸肺的问题,主要用这种方法,例如久咳,在舌头上灸。
4、米粒灸在穴道上涂凡士林,把米粒大小的艾绒放在上面,用香点,该法用于鼻窦炎、鸡眼。
艾灸原则:不痛灸到痛,痛灸到不痛。
中医治病原则:病进时,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病退时,由身上往四肢走。
不灸情况:一般热症、感冒发烧、流汗多的地方(手掌)、津液多的地方、眼睛、阴部、痔疮。
针灸禁忌歌诀:'针而勿灸灸而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
针灸并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成》依据: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即“对称治疗”。
二、针灸的急救法当有人发病,昏迷过去时:第一先针“人中”;若仍未醒,第二“十宣”放血,即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若仍未醒,第三“足十宣”,即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若仍未醒,第四涌泉穴;若还未醒,百会放血。
百会穴一般就是放血用,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呈现红色时,就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穴放血。
三、火罐的使用火罐可以吸脓,还有淤血,在活血化瘀的时候,比如膝盖扭伤,可以在痛点放血,用火罐放血的时候瞧颜色,由黑变淡,就起罐。
23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第 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节课的最后谈到了辩证的概念,那么谈到了辩证的治疗原则,也谈到了“病有寒热”的真假。
那么今天呢,我们接着往下谈,就是对一些病证来说,它有表证和里证,表、里、先、后,把握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
这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就是表、里、先、后、缓、急的治疗方法。
第一种情况是表证兼里时,那么表证兼里时,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先解表后攻里。
这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表证兼里时,如果你去先攻里的话,那么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那么邪气呢,虽然在里的湿邪虽然有可能被驱除出去体外,但在表的这种表邪随后乘机内陷,就使病情复杂化。
如果是先解表后攻里的话,把表邪解除了,在解表的过程中,在里的湿邪它会原地不动,你不能说在解表的过程中,里邪往外走,这不可能的,在里的湿邪,它是原地不动的,在把表邪解除的时候,你再去攻里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一攻里,这个病证就全好了。
对在表证兼里时,在原则上是应该先解表后攻里。
当然后世医家,也有表里同治的这些方子,那是后世的发展,解表和攻里同用的那是后世的做法,但《伤寒论》中,表证和里证是分开的。
只有在特别特殊的情况下,表里同病,里证重而且是比较急的时候,这就本着“急则先治,缓则后治”的原则,可以考虑先攻里,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里证重而且比较急,表证较轻。
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先攻里,这就是急者先治的原则。
但这种情况在《伤寒论》里是比较少见的,那么这个原则叫什么呢,叫“实人伤寒发其汗”。
我们前面在学“《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原文不是说吗,“其表不解,尚未可攻,外解矣,但少腹肌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也”。
我们上上次课学的,大家还记不记得,那就是表证兼里时,应当先解表后攻里,那就是“实人伤寒发其汗”的原则,只有里证重而且急,表证轻的时候才可以先下后汗,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我们现在翻到讲义的第69页,看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谁知道人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以及分布图?

谁知道人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以及分布图?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
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完美腹肌练习法:这些动作主要锻炼上、下腹。
躺在斜板凳上,小腿离开板凳面。
双手后屈,抓紧板凳两旁。
提膝,幅度越高越好。
同时拉起臀部和大腿,使之离开凳面。
当身体蜷起时,稍停并紧紧压榨腹肌。
然后慢慢放下双腿。
过程中双脚不要触及地面。
躺在地面,双手握拳并放在头侧的太阳穴旁。
屈起双膝,脚掌仍然平放在地面。
按自己的肌肉柔软度让双膝尽量向两边地板拉开至呈青蛙屈腿姿势。
用上腹带动身体向上升起而非肩膀。
眼望天花板,头部不要向前并尽量保持颈部稳定。
收缩腹肌的过程中要保持双腿姿势稳定。
●这个练习主要锻炼上腹。
●肩膀离地越高直越好,但腰要贴着地面。
●只须提起肩膀。
●注意上身保持稳定,头部不要向膝盖方向抬起。
坐在板凳上,双手握凳边,上身微向后,双脚离地,保持膝曲,大腿向腹部提起,上身与下身成V字形。
●注意身体不要向前倾。
●双脚不要放在地上。
双手握着两边的手柄,前臂支撑身体。
稳定身体后,保持双腿笔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表里,互为表里
八纲中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个纲领。
表里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体表与脏腑相对而言,体表为表,脏腑为里;肝与腑而论,腑为表,脏为里;经络与脏腑而论,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而论,则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
通常所说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
外有病为表,内有病为里。
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属表证,病势较轻;若病在脏腑,则属里证,病势较重。
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温病初感在上焦,属表;邪入中焦、下焦则属里。
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一般而论,从病位上看,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
因而前人有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的认识。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的表里并非必须,而主要应辨别“里“的具体脏腑等病位。
然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
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
表里出入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相争,表证不解,可以内传而变成里证,称为表证入里;某些里证,其病邪可以从里透达向外,称为里邪出表。
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表证入里是指先有表证,然后出现里证,然后表证随之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其病机谓外邪入里。
如外感风热之邪,形成表热证,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里热证。
表证入里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是病情由浅入深,病势发展的反映。
里邪出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达之势,是邪有出路的好趋势,一般对病情向愈有利。
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亦除;外感温热病中,高热烦渴之里热证,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热入营血,随斑疹、白疒的出现而身热、谵语、烦躁减轻。
又如肝胆湿热随黄疸的出现而胁胀胁痛、发热呕恶等症减轻;病位深的痈疽,向外溃破而脓出毒泄等,一般都可认为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
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
什么是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非常笼统,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
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则较深重。
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一般很难说那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但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里证按八纲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
里证的具体证候辨别,必须结合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分类方法,才能进一步明确。
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病情较重,故治法较多,一般不如表证之较为简单而易于取效。
什么是表证
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临床上表证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
以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这些症状是由于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所致。
虽外邪有种种的不同,而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
但一般以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临床常见的表证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暑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由于表证病位浅而病情轻,病性一般属实,故一般能较快治愈。
若外邪不解,则可进一步内传,而成为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什么是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通常称为少阳病证。
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特征性表现。
表里证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
《医学心悟。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
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
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寒热往来的属半表半里证。
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它多种脉象。
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