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馆——傅科摆

合集下载

参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参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参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一直就对那浩瀚无垠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终于有机会去北京天文馆一探究竟,这可把我给激动坏了!一进天文馆的大门,那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就把我给紧紧包围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它安静地摆动着,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地球自转的秘密。

我站在那里,眼睛紧紧盯着那个摆,心里想着:“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装置,居然能证明这么伟大的科学原理,太神奇了!”接着,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一个展厅,里面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天文仪器。

有古老的天文望远镜,那厚重的镜筒和复杂的调节装置,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星空探索的执着;还有现代的高科技望远镜模型,精致的外观和先进的技术,让我对未来的天文观测充满了期待。

我凑近了一个望远镜模型,仔细地观察着它的每一个细节,想象着自己通过它看到遥远星系的情景,心里那叫一个美!在另一个展厅里,我看到了关于太阳系的详细介绍。

巨大的行星模型悬挂在空中,太阳在中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我站在木星模型下面,仰着头,被它那巨大的体积所震撼。

“乖乖,这木星也太大了吧!”我忍不住自言自语道。

旁边的展板上详细介绍了木星的大气层、大红斑还有众多的卫星,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仿佛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木星的探险之旅。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关于星座的区域。

墙上挂满了一幅幅精美的星座图,还有各种关于星座的传说和故事。

我找到了自己所属的星座——天秤座,看着那由星星组成的秤杆和秤盘,心里想着:“这就是代表我的星座呀,不知道在那遥远的宇宙中,是不是真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和它相关呢?”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朋友拉着他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找到我的狮子座!”看着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再往里走,是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展厅。

大屏幕上播放着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动画,那绚烂的色彩和震撼的音效,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站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心中充满了对宇宙诞生之初的惊叹。

“这宇宙的起源也太不可思议了,就那么一瞬间,一切都开始了!”我不禁感叹道。

参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参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参观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一直对宇宙充满好奇的我,终于有机会参观了北京天文馆。

这一趟下来,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刚走进天文馆,那种神秘而又浩瀚的氛围就把我给深深吸引住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它安静地摆动着,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地球自转的秘密。

我站在那里,盯着它看了好久,心里想着:“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装置,居然能证明这么伟大的科学原理,太神奇了!”接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星座的区域。

那里的灯光很暗,天花板上布满了星星,就好像我真的置身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我仰着头,努力地辨认着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星座。

这时候,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喊着:“妈妈,我找到猎户座啦!”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还真的看到了那个像猎人一样的星座。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宇宙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只要我们愿意抬头去看。

然后,我走进了一个关于太阳系的展厅。

里面有巨大的行星模型,每一个都做得非常逼真。

我走到木星旁边,看着它那色彩斑斓的条纹,想象着上面那狂暴的风暴。

还有土星,那美丽的光环就像一个巨大的呼啦圈,围绕着它缓缓转动。

我忍不住伸手去摸了摸土星的模型,心里想着:“这要是真的该多好啊!”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个关于陨石的展览。

那些陨石有的小小的,就像一块普通的石头;有的则巨大无比,表面布满了坑坑洼洼的痕迹。

我凑近了一块陨石仔细观察,发现它的表面有着一种奇特的纹理,就好像是宇宙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

旁边的介绍牌上说,这些陨石都是来自遥远的太空,它们穿越了无数的光年,才来到了地球。

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小家伙可真是宇宙的旅行者啊!”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太空舱的地方。

里面的设备一应俱全,有控制台、仪表盘,还有睡袋。

我好奇地爬进睡袋里,感受了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的感觉。

“哎呀,这可真不舒服!”我嘟囔着。

但一想到宇航员们为了探索宇宙,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心中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当我来到一个关于黑洞的展示区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

物理学最美的实验之一——傅科摆

物理学最美的实验之一——傅科摆

科技生活│Life74 中国科技奖励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851年,巴黎国葬院(法兰西共和国的先贤祠)大厅,让·傅科(Jean Foucault)在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

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

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

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比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一条轨迹。

可人们仔细观察惊奇地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振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

准确地说,在这个直径6米的沙盘边缘,两个轨迹之间相差大约3毫米,每小时偏转11度20分,它扭转的方向和速率正巧符合巴黎的纬度,即31小时47分扭转一周。

傅科摆的摆动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公认。

简单而奇妙的实验在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从理论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后,人们逐渐接受了地球自转这一观点,可是如何从实验上证明地球自转并让人们观察到成为一道难题。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曾做过子弹从高处下落的实验, 并证明了子弹的落点总是“落到通过垂直悬吊着的同样的子弹所求出的垂直点的东南方向”。

德国也曾有学者利用一个矿井做落体实验检验到了地球的自转。

但是,这些实验无法直接向观众演示,因为偏离过于微小,实验的初速度每次是否严格竖直向下也很难保证,气流的干扰也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傅科1819年出生于巴黎,幼年多病,童年多半是在家中学习度过的。

他闲时喜欢摆弄各种东西,擅长制作复杂的玩具,甚至还做过一台能用的蒸汽机和一台电报机。

傅科在制作这些装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灵手巧,让他的母亲很是惊讶,她坚信儿子今后肯定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傅科很听话,进了医学院。

不过,在第一次临床教学时,傅科看到血就晕了过去。

由于怕血,他不得不从医学院退学,后来给法国医生阿勒弗雷·多内(Alfred Donne)做助手,帮助多内医生的显微术研究——从最小的层面研究生物组织并拍摄相关图片。

验证地球自转的傅科摆实验

验证地球自转的傅科摆实验

验证地球自转的傅科摆实验作者:郭红锋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6年第07期验证地球自转的傅科摆实验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在巴黎的一个大厅里做了一个成功的实验。

他用一根长67米的绳子和一个重28公斤的摆锤,在一个巨大的沙盘上空摆动。

摆锤下面是尖的,摆动时就会在沙盘上划出摆线。

很多人屏住呼吸观看,过了一段时间,摆锤划的摆线真的慢慢偏转了!在场的人们不禁惊呼起来:地球真的转动了(见图1)!这个实验是根据单摆的特点设计的。

单摆就是用一根细长的线(t)吊着一个重锤,使重锤在一个很小的角度(0小于5°)下摆动。

如果不加外力,根据单摆定理,摆动的方向(摆动面)应该保持初始方向不变(见图2)。

现在,摆线方向发生了偏转,这充分说明大地(地球)在旋转。

傅科的实验条件符合单摆定理条件(绳子很长,摆动角度很小,几乎不受外力),所以当摆锤在沙盘上划的线偏转时,人们相信这是地在转动。

傅科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地球自转的事实,被后人评价为史上最完美的十大物理实验之一。

傅科做的摆也被人们称作傅科摆。

现在,全世界很多天文馆和科技馆里都有精美的傅科摆展示给观众。

北京天文馆里也有一个傅科摆(见图3)。

动手做个傅科摆学习了傅科摆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了吗?原来科学家并不是听到什么就信什么,而是要做实验去证实的。

既然傅科能做一个摆来证实地球自转,天文馆里也有人做出一个跟傅科一样的摆。

你能不能也做一个简易的摆,看看它是不是有偏转,来简单验证一下地球的转动呢?如果成功了,不仅能帮助你像科学家一样打开思路,拓宽视野,还能激发你更多的探究热情和梦想!为了做好实验,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器材:1.一根细而长且又结实的线,最好是钓鱼用的尼龙线;2.摆锤或者沙袋(见图4、图5);3.地面画线的水笔。

傅科摆的实验过程1.用细线把摆锤系住;2.把摆锤吊在高处;3.在摆锤下面划上十字交叉线;4.用手轻轻捏住摆锤,沿十字线的某个方向拉开,轻轻松手使之摆动;5.观察并记录摆动起始时间和停止时间,并记录摆动偏转角度(与十字线偏离的角度)。

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主要通过人造星空模拟表演,举办天文知识展览,编辑出版和发行天文科普书刊,组织进行大众天文观测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天文学知识,北京天文馆已经成为中国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公众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1995年以来,天文馆先后被定名为国家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市级“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场馆简介北京天文馆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

位于北京西直门外。

1957年9月建立。

该馆有直径23.5米象征天穹的天象厅,中间安装精致的国产大型天象仪,可表演日、月、星辰、流星彗星、日食以及月食等天象。

能容600人观看。

门厅正中有反映地球自转的傅科摆。

西侧展厅陈列天文知识展览,东侧演讲厅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和普及天文科学知识报告。

庭院中有两座天文台,其中一座装有口径13厘米的望远镜,观众通过它观看月亮、行星、星云、星团,白天观测太阳黑子。

[1]北京天文馆外景北京天文馆还使用此镜进行研究性记录,参加全国太阳黑子联合观测项目。

另一座是色球望远镜天文台,应用色球望远镜观测和拍摄太阳色球层的变化。

西侧还有天文广场,陈列室外观测仪器,供观众观测。

该馆办有《天文爱好者》杂志及与紫金山天文台合编的《天文普及年历》杂志等。

位于北京东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归北京天文馆管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观象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陈列清代8件巨型铜质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纪限仪、象限仪、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体态生动,工艺精湛。

古观象台还包括紫微殿、晷影堂等附属建筑。

古观象台主台下面开辟为三层的空心大厅;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展厅和紫微殿、东西厢房以及晷影堂,陈列有《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还有清代康熙书写的“观测唯勤”和乾隆的“观象授时”题匾。

紫微殿前置有简仪、浑仪的三分之一模型,院中安置正方案仪表。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傅科摆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傅科摆

52◎文图 邵航中国科学技术馆之爱上科技馆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公转和自转。

公转给我们带来了春夏秋冬,自转让我们拥有了白昼与黑夜。

不过,一直到400多年前,人们还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达20多年的观测和计算,推翻了当时权威的“地心说”,建立了“日心说”。

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的形状是球形,而且在不断地进行公转和自转。

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呢?傅科摆在1851年的法国,一个叫傅科的物理学家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

傅科在巴黎国葬院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根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端挂着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

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

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的一条轨迹。

然而,实验开始后,观看实验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震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就会偏离原来的轨迹一定角度,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在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

. All Rights Reserved.53(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单摆,如果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摆动的空间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使用这样的摆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傅科用的摆有两点是非常特殊的:一是摆线非常长,这样便于显示出轨迹的差异;二是摆锤的重量非常大,以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保证摆在不增加外力的情况下能进行长时间摆动。

在实验的过程中,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地球沿着自西向东方向转动的结果,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正是由于伟大的傅科演示出了这个有趣的实验,因此这种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摆被称为“傅科摆”。

如果把傅科摆分别放在地球的南极、北极和赤道上,摆动的轨迹会有什么变化呢?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就有这样一个展项,名字叫“傅科摆”。

站在大大的傅科摆模型面前,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观察,等待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摆动的平面在缓缓地转动。

参观北京天文馆的优秀作文

参观北京天文馆的优秀作文

参观北京天文馆的优秀作文参观北京天文馆的优秀作文北京天文馆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是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北京天文馆观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北京天文馆观后感(一)这个周六,安排带她们两个去北京天文馆。

上个礼拜天就打算去的,那天我们吃了个早午饭,中午十二点不到出门,北京天文馆在动物园的对面,我们到了之后发现要找个停三轮车的地儿都困难,又不甘心,顺路兜了一圈,终于在与天文馆相隔两百米的古生物博物馆院内找到停车位,而古生物博物馆要想在那停车,必须在离开的时候出示门票,我们一行人就去买了三张票,这样一来那天下午就变成了参观古生物博物馆。

古生物博物馆的内部装饰明显还是上个世纪的,但有不少让人称赞的展品,美美和小丸子看得兴趣盎然。

小孩子对动物有种天然的兴趣,哪怕这些动物已经变成了化石。

期间两个人就“要不要让恐龙复活”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美美是“坚决不要”,而小丸子扬言“我要让恐龙复活”,说的时候表情激扬,我感觉后背直冒冷汗。

等我们从古生物博物馆出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而天文馆的闭馆时间是下午四点,剩下的时间显然不够参观了,所以那天回家的路上,美美就问:“为我们去天文馆,最后看了恐龙?”这一次我们早上九点出门,顺利找到停车的地方,我去售票处换票,我们虽然有四张套票,但因为大人孩子都需要买票,我只好又花了七十大洋给小丸子买了一套票,包括《太空探秘》、《太空侠》和《穿越寒武纪》。

本来我想换sgi的票,告诉我仪器坏了,问什么时候坏的,说是昨天,真够巧的。

又问什么时候可以修好,说不知道。

那天有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馆里到处是带着小黄帽的生,我们感觉自己来得又不是时候,因为到处是人,美美和小丸子想到跟前看点什么都相当困难,我们就这样在外围走马观花了一番,匆匆离开了A馆的展厅。

十点钟《太空探秘》开始,巨大的圆形天幕,灯光熄灭以后呈现夜空星图,画外音以和伽利略对话的形式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

我妈一直在旁边惊叹这和她小时候在门前乘凉时看到的星空一样,老人家有点感慨时光倒转的意思,而我的记忆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星空印象。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

北京天文馆观后感在繁华的首都北京,有一个地方仿佛是通往宇宙的神秘大门,那就是北京天文馆。

当我踏入天文馆的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和好奇瞬间涌上心头。

一进门,就被那巨大的傅科摆吸引住了。

那个摆锤慢悠悠地晃荡着,看似随意,却在无声地证明着地球的自转。

我站在那里,眼睛紧盯着摆锤,心里想着:“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居然能揭示这么大的科学道理,太神奇了!”随后,我走进了一个展厅,里面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天文仪器模型。

有古老的浑天仪,那精美的铜制结构,复杂的圆环和刻度,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还有天文望远镜的模型,我凑过去仔细瞧,想象着通过它能看到怎样的星空。

接着,我来到了一个关于太阳系的展区。

展区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太阳系模型,太阳在正中央,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八大行星围绕着它有序地旋转。

我站在那里,目光首先落在了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上。

它小小的,表面布满了陨石坑,看起来就像个经历了无数战斗的小战士,伤痕累累却依然坚强地围绕着太阳转动。

再看向金星,那浓厚的大气层仿佛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心想,这面纱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蓝色的海洋、绿色的陆地,在模型上清晰可见,看着它,心里满是亲切和温暖。

火星,那橘红色的外表格外引人注目。

我听说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火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想象着未来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在火星上建立新的家园。

木星,巨大无比,那斑斓的条纹就像是它独特的勋章。

土星的光环更是美得让人窒息,那些小小的冰块和碎石,在引力的作用下,围绕着土星形成了如此壮观的光环。

天王星和海王星,遥远而神秘,它们的蓝色看起来是那么深邃,仿佛藏着无尽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我在这个展区停留了很久,眼睛不停地在各个行星之间穿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关于它们的种种知识和想象。

然后,我去看了一场关于宇宙起源的球幕电影。

当灯光暗下,整个头顶都变成了浩瀚的宇宙,那种震撼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亲眼看着星云的汇聚、恒星的诞生和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天文馆老馆一进门,在正厅就看见著名的傅科摆。

因为证明了地球的自传,这个摆名气很大。

如果把摆放到北极点,它的振动面会24小时转一周,这恰好表明地球24小时自传一周。

根据北京地区的纬度,这里的傅科摆37小时转一周。

因此北京天文馆里在傅科摆悬点正下方设有两个刻度圆环,一个表示角度,360度,一个表示时间37小时。

为了不受地球自传影响,摆的悬点应该是万向节设置,可是发现悬点下不远有一横梁,这似乎有问题,摆线有和横梁接触的时候,会造成不小的阻力。

傅科摆英文名称:Foucault pendulum 定义:仅受引力和吊线张力作用而在惯性空间固定平面内运动的摆。

应用学科:航空科技(一级学科);飞行控制、导航、显示、控制和记录系统。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实验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圆顶大厦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并且摆动时间很长。

在傅科摆实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

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而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傅科摆放置的位置不同,摆动情况也不同。

在北半球时,摆动平面逆时针转动;在南半球时,摆动平面顺时针转动,而且纬度越高,转动速度越快;在赤道上的摆几乎不转动。

傅科摆摆动平面偏转的角度可用公式θ°=15tsinφ来求,单位是度。

式中φ代表当地地理纬度,t为偏转所用的时间,用小时作单位,因为地球自转角速度1小时等于15°,所以,为了换算,公式中乘以15。

如果在北极的观测到傅科摆旋转一周的时间是A(A=24h),那么在任意纬度γ上,傅科摆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A/sinγ。

对于巴黎,这个数字是31.8小时。

对于北京,这个数字是37.4小时。

北京天文馆大厅里也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可以按上述公式我自己计算一下:
巴黎纬度49° sin49°=0.7547 24/0.7547=31.8小时
北京纬度39.9° sin39.9°=0.6414 24/0.6414=37.4小时
工作原理:
证实地球自转的仪器,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发明的。

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它的自转轴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

观察地球的自转效应并不难。

用未经扭曲过的尼龙钓鱼线,悬挂摆锤,在摆锤底部装有指针。

摆长从3米至30米皆可。

当摆静止时,在它下面的地面上,固定一张白卡片纸,上面画一条参考线。

把摆锤沿参考线的方向拉开,然后让它往返摆动。

几小时后,摆动平面就偏离了原来画的参考线.这是在摆锤下面的地面随着地球旋转产
生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摆动平面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在南半球是反时针的。

摆的旋转周期,在两极是24小时,在赤道上傅科摆不旋转。

在纬度40°的地方,每小时旋转10°弱,即在37小时内旋转一周。

显然摆线越长,摆锤越重,实验效果越好。

因为摆线长,摆幅就大。

周期也长,即便摆动不多几次(来回摆动一二次)也可以察觉到摆动平面的旋转、摆锤越重,摆动的能量越大,越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自由摆动。

图中拍照的是悬挂在北京天文馆球形展览大厅天花板上的傅科摆摆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