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中心学校八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课《核舟记》教案(新版)苏教版-精

核舟记

(二次备课)

尾长约八分有奇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为三个部分:

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明“珠可历历数也。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

备课组长审核签名:年级主任复核签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前置学习,查阅注释和工具书,能读出生字词,翻译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以及数量的不同表达方式造成的不同翻译。 2.能理清写作顺序,说出核舟各个部位的景物,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3.能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情感,表述出作者对微雕艺人高超技艺的赞美情怀 4.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作者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风格。 导入: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看看一只核舟是否可以如此丰富? 学生活动一诵奇文、知词义 课文作为一篇杂物书画记,重在状物。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另外两篇“记”,但《桃花源记》重在记事,《小石潭记》则重在记游,其内容各不相同, 本文内容丰富、细节较多。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读懂内容。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二、听老师范读,画出节奏。 三、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四、小组合作解决句子翻译,将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加以补充强调。 补充:关于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尝试翻译以下句子,说说下列句中的数量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确: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11 核舟记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重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背景链接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雕刻作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字词正音 洢()器皿()罔()

《核舟记》说课稿 2份_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 2份 桐乡第十中学吴晓华《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六)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4难点:目标3(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

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名师教案(2课时)

《核舟记》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文中优美语句。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传统微雕艺术。二、教学设计 【提示1234】 【1以上不做课件】 【2下面灰色、划线文字不做课件】 【3空一行,就是一张ppt的内容】 【4红色的文字,都是后一步“跳出来”】 第一课时 目录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四、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微雕种类繁多,技艺源远流长。1995年,在宁波发现一枚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轼夜游赤壁”。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因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区。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规则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清代也是寥寥几位大师才能雕刻。宁波发现的这枚核舟就是出自王叔远之手,是世上现存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一睹“核舟”的尊容。(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 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自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 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 (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 (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1课《核舟记》教案

课题: 核舟记 课时: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核舟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是初二教材,新闻体材。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刚接触的体材有着懵懂而好奇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将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同学们掌握新闻结构,进行实践创作。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启发、讨论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舟(正面)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 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记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啸呼状,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核舟记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

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11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核舟记》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重点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教学 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了《核舟 记》的文意,对《核舟记》有了整体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核舟记》,感受“核舟”的魅力。学生回忆上 节课所学 通过回忆上节 课内容,引出本 节课内容,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精读细研,段落分析 (一)第1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 的词是: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2.“奇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第2-5段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核舟 学生根据段 落理解,思 考问题,回 答问题,互 相补充、纠 错。 以文章结构为 整体,通过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 力。

的? 2.如何介绍对象的? 3.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4.作者在介绍这三个人物的时候,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 5.作者在介绍这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6.作者介绍船背只用了一小段文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三)第6段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教师进行引导,纠错,总结) 二、合作探究,研究问题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介绍“核舟”? 2.魏学洢介绍核舟的顺序不可谓不巧妙!他仅用400多字,就写出了核舟奇巧的特点和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这得益于他简洁、准确和生动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句,加以品析。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 讨论,回答 问题,小组 间进行纠 错,补充。 通过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合作 探究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课堂实录 二〇一九年五月三日,我校历史科一班下午在1号教学楼二层教室进行了关于《核舟记》的课堂教学。班级共有45名学生,上课时间为2:30pm至4:00pm。本次课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课前导入、讲授正文、阅读理解、小组合作、课堂总结。以下是详细的课堂实录: 一、课前导入(10分钟) 教师先请一位学生喊名,确认大家的到场情况,然后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张描绘长江上发生核舟事件的图片,让学生们看一看这张图片并谈一谈自己对此的了解。接着教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第一,你听说过核舟事件吗?第二,你认为这样的事件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学生们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有些同学听说过这个事件,知道这个事件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有些同学对于这个事件并没有太多了解,但他们大多认为核舟事件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教师在听取了学生们的回答后,明确了本节课的主题是《核舟记》,并开始了课堂的正式讲授。 二、讲授正文(30分钟) 教师先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了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们提问,引导学生们加强理解,并在适当位置作出解释。如:课文中的“核裂变”是指什么?“核舟”和“太和舟”各自有哪 些特点?为什么“核舟”不能通过三峡大坝?等等。教师保持与 学生们的积极互动,让课堂气氛持续热烈,同时也有益于学生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三、阅读理解(20分钟) 在讲授完成之后,教师开始布置阅读理解,以检测学生们对于此次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将一份阅读理解工作簿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问题的要求和详细说明。学生们都努力阅读并认真回答了问题。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关注学生们的风貌和态度,并及时帮助那些有问题的同学。 四、小组合作(20分钟) 在阅读理解完成之后,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一个名为“核舟救援”的小组合作活动。每个小组都需要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设计一款孩子玩具,这个玩具必须是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帮助人们及水中生物避免核污染及其他危险的脱离风险的玩具。学生们积极讨论,并在3D打印机等设 备的帮助下制作出了自己的诸多作品。制作的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小组合作活动在轻松而愉快的气氛中完成。 五、课堂总结(10分钟) 分组互报完成后,教师对这堂课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其心中提出了以下认识和感悟。教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在这节课堂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其次,教师就“核舟救援”这个小组合作活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同学们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一个有用的危机解决工具,是非常值得表扬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思考,并积极参与到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核舟记》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文课文,下面是一份《核舟记》的教案范文: 教案名称:探究《核舟记》中的人物形象呈现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3.能够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描述,描绘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文本中的细节描述,描绘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复印《核舟记》课文; 2.学生: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内容猜测照片中的人物形象。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描述来描绘人物形象。 二、导入主题 1.教师出示《核舟记》的课文标题,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 2.让学生单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学生交流阅读理解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学习篇章 1.让学生再次阅读《核舟记》,并标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2.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外貌特征、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找出对人物形象描述的词语或句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并辅以课本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说明。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物形象,并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分析方法来描绘这些人物形象。 2.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词汇等来描述同一个人物形象,比较不同的描述方式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五、小结回顾 1.教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课堂内容。 2.教师给出课后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家自主阅读,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教学评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核舟记》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 2.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 【学习准备】 准备好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及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习环节主要有: 了解文体、作家等文学常识→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 【作业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核舟一() (3)高可.二黍许() (4)佛印绝类 ..弥勒() (5)神情与苏、黄不属.() (6)珠可历历 ..数也() (7)其人视端.容寂() (8)钩画了了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顺着、就着(2)赠送(3)大约(4)十分像 (5)类似(6)分明的样子(7)端直、正(8)清楚明白 2.(1)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2)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领会核舟之美和雕刻者技艺之精。 3.品味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学习准备】 准备好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及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 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习环节主要有: 复习第一课时所讲的重点词语,检查第一课时所留的作业→感知全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说明顺序→感受文中表现的核舟之美和雕刻者技艺之精→品味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材解读《核舟记》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材解读《核舟记》译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具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大概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2.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句式。 3.把握作品内容,体会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文言文记叙(说明)的顺序、详略,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品味诗中的意境。 5.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核心素养】 理解文言文记叙(说明)的顺序、详略,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品味诗中的意境。 【重难点】 把握作品内容,体会写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通过阅读文言文,辨析几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 (1)《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生活和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 (2)《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核舟记》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诗经)二首》中的《关雎》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设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蒹葭》写了主人公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复习时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观月》,回答问题。 观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有删改)【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僮仆役。④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二段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9部编版)第11课《核舟记》课堂教学实录

现场直播:“寻宝·鉴宝”分会 ——《核舟记》游戏教学设计 【文本研读】 《核舟记》,兼具“说明文”“古典文”两个元素。从文字看,这个名叫“大苏泛赤壁”的核舟物件,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它构思巧妙因势象形,用刻刀讲述一个文化故事,在钩钩了了、精雕细刻之下,组件众多,内容繁复,其人物尤惟妙惟肖,神形兼备,呼之欲出。就说明体式而言,本文说明对象是核舟。第一段介绍核舟作者,引出说明对象。而后在主体部分用空间顺序详细介绍核舟形体,摹状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自然派用,段落结构采用分总式……总之,这篇说明文也是精美嘉作。其“古典文”一面,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也输送了古典的语词句篇章等宝贝。 【教学创意】 宝贝。在游戏语文的视界里,宝贝,正是本文文本特质:以宝记宝,两宝同体。盛世藏宝,媒体有《寻宝》《鉴宝》《天下收藏》等世人喜闻乐见栏目。今借来移植于课堂。借媒体时尚元素混搭,本是游戏语文教学设计惯技。 一言以蔽,时尚元素“寻宝·鉴宝”进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激趣 PTT:(课题)核舟记,核舟图像。 师:北京电视台有一档由王刚主持的大型综艺节目叫《天下收藏》,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大型综艺节目叫《寻宝》,河南电视台有一档大型综艺节目叫《鉴宝》,我们今天学习《核舟记》,研学宝贝,识见宝物。课前,经过杨老师联系磋商,CCTV、北京TV、河南TV,共同联袂在贾湖中学八(4)语文课堂办一个“寻宝·鉴宝”分会,授权由贾湖中学著名博物家杨富昌主持,八(4)班所有年轻的博物粉丝共同参与,大家乐意吗? 生(齐):乐意! 师:来,嗨一下我们的标语,先弄出点气氛(PPT)。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26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关于微雕的信息和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核舟图片,图文结合,体会空间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雕刻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教学难点 体会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幻灯片出示微雕作品)我国的微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核舟记》,写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2.知识链接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罔.(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sǎn) 髯.(rán) 诎.(qū) 楫. (jí) 髻.(jì) 壬戌..(rén xū) 篆.章(zhuàn) (2)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左手倚一衡(hén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③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3)古今异义 奇⎩⎪⎨ ⎪⎧ 古义:零数、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比⎩⎪⎨⎪⎧ 古义:靠近。例:其两膝相比.者。今义:比较。 望 ⎩ ⎪⎨⎪⎧ 古义:对着。例:雕栏相望.焉。今义:向远处看。 属 ⎩ ⎪⎨⎪⎧ 古义:类似。例:神情与苏、黄不属.。今义:属于。 曾⎩ ⎪⎨ ⎪⎧ 古义:竟然。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 (4)一词多义 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余数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可 ⎩⎪⎨⎪⎧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 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5)词类活用 ①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目录: 9《桃花源记》 10《小石潭记》 11《核舟记》 12《关雎》 12《蒹葭》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 (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