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一等奖教案】
《核舟记》优秀教案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旳熊猫 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导
我国旳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 旳历史,堪称一绝。三千数年前旳
语
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
日要用五倍放大 镜才干识读旳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 牙笔杆上雕
刻铁马云雕旳将士“行军图”。如
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旳地方雕刻全
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旳闲适心 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 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 色旳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
实旳烦恼,这是何等旷达旳襟 怀啊。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 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 船,而竖其左膝,左臂牵挂 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写出了佛印和尚旳外貌 和洒脱不群旳神态,放 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 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 在望着天空和两岸旳山 色,沉浸在清风明月中。
嘻,技亦灵怪矣哉!
yòu zhuàn
整体感知:
1、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2、了解课文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致旳人叫王叔 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旳细小圆形木块,雕 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 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 是根据木头原来旳样子模拟那些东西旳形状, 各有各旳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 核刻成旳船,刻旳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
然而,可是
挑选 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 满
亦灵怪矣哉。
长而窄
相当于“了啊” 译: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
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
《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⑵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⑴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⑵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一、课前检测: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五、师生探究:(一)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
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第11课《核舟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透过文字欣赏核舟之美,感受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通过文字来了解这一珍宝,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新课教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1.作者档案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末著名散文家。
他是明代大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但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八卷。
被清代张潮收录《虞初新志》的《核舟记》,就是他的代表作。
2.《虞初新志》简介《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20卷。
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民间的奇闻逸事,很多介绍传奇人物的独门绝技,内容大抵真实不虚。
其中有名之作,除了本文,还有清代林嗣环的《口技》和清代高士奇的《记桃核念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黍(shǔ)箬(ruò)篷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弥(mí)勒矫(jiǎo)首诎(qū)椎(zhuī)髻(jì) 壬(rén)戌(xū)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2)为:为宫室、器皿(动词,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3)而:中峨冠而多髯者(连词,表并列,并且)启窗而观(连词,表修饰,不译)而计其长(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同“横")【词类活用】(1)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古今异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

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1、核舟记经典优秀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2)贻()(3)箬篷()(4)八方有奇()(5)石青糝之()(6)髯()(7)天启壬戌()(8)篆章()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罔不:(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4)诎右臂支船:(5)篆章:(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8)桃核修狭者: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认识,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1、学生读课文,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初中语文 八年级 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1《核舟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3.积累文言词汇,同时推敲揣摩本文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重点:疏通文意;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难点: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手工艺术源远流长。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诗句……课文《核舟记》中介绍的核舟就是这样的珍奇……二、介绍作者及作品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进行,完成后,先小组展示交流;2.班级展示交流,每组派一位学生代表交流;3.老师强调重点语句翻译,强调学生批注重点词语意思,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四、熟读课文,探求“核舟"之“奇”【学习任务】思考: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老师引导学习】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技艺“奇巧"的语句,尤其要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向容易忽视的细节,做好圈点批注。
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王叔远技艺之“奇巧”。
【学习效果预设及点拨】第一,内容之奇,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而核舟从头到尾大约“八分有奇”,体积之小可想而知。
“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所刻内容之丰富让人称奇。
第二,人物之奇,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核舟虽小,但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丰富想象,使其所雕刻的人物形神飞动,神态逼真,以形显神,对照鲜明,文章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

核舟记教案一等奖部编版核舟记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核舟记》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古文,理解文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文本理解。
2.雕刻艺术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理解。
2.雕刻艺术的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核舟记》的初步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核舟记》,解释生僻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分析文本中的雕刻艺术特点,如雕刻手法、形象塑造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雕刻艺术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核舟记》中的雕刻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核舟记》中的雕刻艺术,如雕刻技巧、寓意等。
2.分析《核舟记》在古代雕刻艺术中的地位。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欣赏心得。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二、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其他古代雕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大闹天宫》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2.分析古代雕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课堂回顾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其他古代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

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课文《核舟记》优秀教案设计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核舟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
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

1、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小学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
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积累文言语汇;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语汇;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了解作家作品,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朗读课文1、生字注音器皿mǐn 罔wǎng 贻 yí轩敞xuān 箬篷ruò黍shǔ八分有奇yòu jī袒胸tǎn 褶zhě诎qū矫首jiǎo 峨冠é髯rán 石青糁之sǎn虞山yǘ夷yí趾zhǐ篆章zhuàn 椎髻zhuījì楫jí壬戌秋日rén xū2、朗读节奏明\ 有\ 奇巧人\ 曰\ 王叔远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虞山\王毅\ 叔远甫\刻珠\ 可历历数也3、朗读课文四、疏通文意1、积累语汇奇:奇妙。
曰:叫。
以:用。
径:直径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势:样子。
象:模拟,仿照,这里指雕刻。
具:具有。
情:神情。
态:姿态。
尝:曾经。
贻(yí):赠。
余:我。
盖大苏泛赤壁云: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大苏,苏轼。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无意。
约:大约。
有(yòu)奇(jī):有,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
奇,零数。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许:上下。
轩敞: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名作状,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为:是。
阅:阅读,看。
语:说话。
现:露出。
比:靠近。
绝类: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s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横卧一楫:楫:船桨。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
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视端容寂: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夷:平。
题:题写。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墨:黑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红色。
通:总。
为:刻。
并:和。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zēng)不盈寸:曾:尚,还。
(见古文字典)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2、学生口释,教师点拨订正。
3、翻译下面句子。
(略)4、学生口译,教师订正。
五、课堂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复习文言语汇,合作研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头释词(见课件)2、翻译句子(见课件)二、自主学习1、本文的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对象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核舟。
大苏泛赤壁。
2、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总——分——总第一部分(1)总: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2—5)分: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6)总: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整体—部分。
主体部分:空间顺序中间——两边——船背(逻辑:主——次)三、合作研读第一部分: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二部分:1、如何具体说明奇巧的?体积:长、高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褶 ;念珠。
船尾: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题字。
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2、船头三人各有何不同表现?细致刻画有何作用?这是王叔远根据史书记载创造出来的。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不同。
主客鲜明,陶醉于画卷的美好意境中。
这样既显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雕刻家在构思中融进了自己的艺术情趣及非凡的雕刻技巧。
3、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其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
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4、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第三部分:1、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
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
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2、找出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技亦灵怪矣哉。
作用:表示了对核舟技艺的高度赞叹,以此结束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四、课堂作业《金牌练习册》第三课时教学任务学习说明方法,总结全文,练习指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见课件)2、词类活用。
(见课件)二、说明方法1、列数字: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2、作比较: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打比方: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4、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说明自己的特点。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四、总结全文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五、独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