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法·吴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之首,被誉为军事古典著作的代表之一。

下面将为您提供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的内容。

第一章: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故敌,纵之以虚,动之以微,布之以地,齐之以权,而击之以敌。

夫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二章:作战篇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后已,亲而后离,连而后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第三章:谋攻篇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十六章:九变篇孙子曰:兵之初见者,以动静之利行之,初见胜,杀人如麻,取地百里,以争于市。

城可攻也。

将则恃之,勇者也。

将者,以守为主,以动为辅。

故能以守为攻者,主内也。

能以守成城者,备敌也。

能以守定国者,治众也。

将之,以治乱为本。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家:古代兵法的学派之一,包括《孙子兵法》、《吴子》等。

2.力道原理:孙子兵法中,力道原理是指运用兵力的原理,即以强力攻击敌人的弱点。

3.远近示之:孙子兵法中,远近示之是指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通过示弱吸引敌人远离其援军,然后转变战术迅速反击。

4.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指选择敌人无法预料的时机和方式发动攻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5.九变:指战争中的各种变化和应变,包括地理环境的变化、敌人的变化、军队的变化等。

6.将:战争的指挥者,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统率军队。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⑿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两句是上文的小结论,是说用 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 闻,听说。拙,笨。 速,速胜。睹,看见。巧,巧妙。久,长久。 ⒀役不再籍:指兵员不做第二次征集。这是孙子“拙速”的要 求。役,兵役;籍,户籍。 ⒁粮不三载:指出征时,第一次运粮至敌境,以后就因粮于敌, 等到军队凯旋回国时,再运第二次粮食至国境迎接,不做第三 次的运粮。 这也是孙子“拙速”的要求。载,运载、运送。
(二)在进攻作战中宜速胜不宜久拖 孙子从“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 之利”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发,着重阐述了在 进攻作战中速战速决的战略主张。 他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话的 意思是说,指挥虽拙而求速胜,决不为稳妥而旷日 持久。 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对敌武装实行战略进攻的一 方,无不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反之,实 行战略防御的一方,都主张持久抗击而反对急于求 胜。其所以如此,是由攻防双方战争的政治目的、 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等基本条件决定的。
[注释]
①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 ), 原指一车套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千驷即战车1000 辆。每车配备步兵72 人,披甲士官3 人, 共75 人。千驷,共有官兵75000人。 ②革车千乘:重车千辆。革车,是专运粮食、器械等的辅助 性兵车。这种车子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因此称为革车, 也叫守车、重车、辎车。每车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各5 人,炊事员10 人,共25 人。辆。千乘,即四马革车1000 辆,共有官兵25000 人。 ③带甲十万:指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共有带甲官兵100000 人。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④馈粮:馈(kuì ),馈送。指运送粮食。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须的胶和漆。这 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需的各种物质。

孙子兵法原译文对照

孙子兵法原译文对照
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
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2)钟:古代容量单位,每钟64 斗。 钟 古代容量单位,每钟 (23)■秆:饲草。■(qí):同萁,豆茎;秆(gǎn),禾茎。 ■ ):同萁 ),禾茎 饲草。 ):同萁,豆茎; ),禾茎。 ):重量单位 (24)石(dàn):重量单位,每石 石 ):重量单位,每石120 斤。 (25)取敌之利者,货也:货,财货,这里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 取敌之利者,货也: 取敌之利者 财货,这里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 全句意为,要想夺取放军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全句意为,要想夺取放军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司命: (26)司命:古星名。此处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司命 古星名。此处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译文 译文] 译文 因为吃敌粮食1 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 因为吃敌粮食 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 钟;就 地征集饲料1 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 地征集饲料 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 石。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 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10 辆以上的, 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 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 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 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己方 车队之中,对俘虏的士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 车队之中,对俘虏的士卒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 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 所以用兵作战最贵速胜,而不宜持久。 所以用兵作战最贵速胜,而不宜持久。精通用兵 之法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是国家安危 之法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 的主宰。 的主宰。
[原文 原文] 原文 食敌一钟(22),当吾二十钟,■(萁) ,当吾二十钟, 食敌一钟 一石(24),当吾二十石。 秆(23)一石 一石 ,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25)。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 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 谓胜敌而益强。 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 之司命(26),国家安危之主也。 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第二: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第二:原文、译文、点评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第二: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几兴兵打仗的一般规律,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10万,还要千里运粮;那末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外交使节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10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

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让军队长期暴露在国外,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虽有很高明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

战争持久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

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三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补给,粮秣就敌国征集,这样,军用粮秣就可以满足了。

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如下:
孙子兵法第二篇
原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而勿攻,受而勿受。

翻译:
军队作战是运用诡计的过程。

因此,应该能够用欺骗来显示不能使用,用欺骗来显示不需要使用,接近作战以显示可以远离,远离作战以显示可以接近,诱敌深入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激怒敌人以显示自己的虚弱,保持谨慎而轻视敌人,疲劳敌人而使其崩溃,亲近敌人而保持距离。

如果使用这些策略,就可以取得胜利。

在这篇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战争中的心理学和策略。

孙子兵法的作者认为,了解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模式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欺骗、误导、挑拨敌人,从而占据优势地位。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谨慎、轻视敌人和保持距离的重要性,这些策略可以帮助避免在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

除了描述如何取得胜利外,孙子兵法第二篇还探讨了如何制定战略和战术,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帮助指挥官在战争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些原则和策略还适用于现代战争,为军事指挥官提供了有用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