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20个字以内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20个字以内
【最新版】
目录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1.邓稼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2.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
3.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
4.南仁东:fast 天眼的建设与研发
正文
1.邓稼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对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在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坚持不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成为了科学家们的楷模。
2.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966 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这一成果至今仍
未被超越。
陈景润的勤奋和才华,展示了中国数学家的风采。
3.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
屠呦呦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她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她的发现,为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4.南仁东:fast 天眼的建设与研发
南仁东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带领团队成功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13则故事一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
有时候一年好几次。
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
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
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
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
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
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
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故事二发明飞机的故事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
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
大一点的男孩叹道:“嗨!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对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
中国科学家有趣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有趣的小故事【篇一:中国科学家有趣的小故事】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范文一:著名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在她读大学时,她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聊天时间,正如她给父亲的信中所说的:“读书、读书!这就是我目前生活的全部。
”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
有一天,姐姐上到她那10平方米的小隔间却发现她晕倒了。
姐夫赶来一边仔细地给她检查身体,一边问她都吃了什么东西。
她头一天晚饭只吃了一把萝卜和半磅樱桃,一直学习到凌晨3时。
姐夫把她接到家中,在姐姐一家的精心护理下,她才恢复了健康。
玛丽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之后在她发现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她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
居里夫人拒绝为她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
从一个小趣事中就可以发现:一天居里夫人一个朋友到她家做客,却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在玩弄英国皇家学院给居里夫妇颁发的勋章,朋友惊呆了,居里夫人却满不在乎的说:“我是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看看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的确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都表现了居里夫人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原文地址:著名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在她读大学时,她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聊天时间,正如她给父亲的信中所说的:“读书、读书!这就是我目前生活的全部。
”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
有一天,姐姐上到她那10平方米的小隔间却发现她晕倒了。
姐夫赶来一边仔细地给她检查身体,一边问她都吃了什么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科学陈嘉庚钱学森钱三强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邓稼先中国科学家的故事15个第1篇: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一):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二):中国科学家钱人元的故事钱人元生卒年: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汤家桥。
江苏常熟人 1931年,在苏州中学化工科学习。
1935年,化工科毕业,进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9年,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4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1947年,到依阿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8年,回国,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级讲席。
1949年,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10篇)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10篇)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精选篇1)高斯上小学时,就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先生有点不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扳着面孔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
”说着,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2+3+……+100=?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了起来。
白尔脱则坐在一边,看起小说来。
谁知,他刚刚看完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么快准会算错,再算算吧!”“不会错。
我检查过,还验算了一遍。
”高斯理直气壮地说。
“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没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不无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应该是:50×101=5050。
”“真妙呀!”白尔脱兴奋地拍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自此以后,白尔脱先生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的看法,尤其对高斯更是喜欢。
后来,在白尔脱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造诣也越来越深。
在他17岁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精选篇2)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
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我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我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1、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重要人物,他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一心想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他在回国后,积极参与中国航天科技的研究,并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
2、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他成功研发出了高产、抗病虫害的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他还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帮助全球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3、杨振宁: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因在粒子物理学和弦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物理学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4、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工作,并为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伟大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深知“惟有读书人,方能治国安邦”的道理。
因此,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生于1930年,曾经担任上海入室女科学家“蒲公英女队”的一员,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然而,她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她对疟疾病的研究,为全世界疟疾治疗带来了福音。
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更是荣膺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诺贝尔奖的新药。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同样也是非常艰辛和漫长的。
她坚信“求知不暇,求医尚且不能不勤奋”,用一个人的孤独和喧嚣,同时也用毅力和聪明,探索了一个又一个路径,最终在草原上发现了青蒿的有效成分。
她的成果不仅保护了广大疟疾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启示了世界疟疾治疗研究的多元化道路。
2. 朱德孟——最早的生物物理学家之一朱德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物理学家,生前倡导“打好基础,走好路子”的创新理念,这句话的含义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他曾经研究过红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并在红细胞的光学显微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甚至还开发出了一种遗传修复技术,被誉为“补血的技术”,为生物学技术领域注入良好的发展契机。
朱德孟在做任何一项研究前,都会对作品进行CRITICS:create, recognize, innovate, transmit、criticize, summary。
他认为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医生、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才会有研发新药和新技术的可能。
他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当代的科技人士,也指引了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索的科学家。
3. 郭永怀——中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父自从1956年人造卫星产生以后,科学家和国防部门就开始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探索。
这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就是郭永怀。
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领着我国的科研团队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实现了中国太空发射的里程碑,进而积累了人造卫星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简短小故事一、朱棣与黄人气体研究朱棣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化学家,他对气体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偶然发现一种黄色的气体,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他开始专注于研究这种黄人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朱棣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验,观察黄人气体的变化和反应。
通过仔细分析,他发现黄人气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在高温下有爆炸的可能性。
这些发现令他深感挑战和兴奋。
为了更好地理解黄人气体,朱棣开始探索它的制备方法。
他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成功发明了一种高效的制备黄人气体的方法。
这一创新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它的性质和应用。
朱棣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的成果被应用于多个领域。
黄人气体的性质和特点被进一步研究,并在医学、工业等领域找到了广泛的应用。
朱棣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气体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二、赵敏的科学发现与荣誉赵敏是一位年轻的生物学家,她对昆虫的生态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一次深入调查昆虫种群的研究中,她偶然发现一种新的物种。
对于这个新物种的发现,赵敏感到非常激动。
她用尽全力对这种物种进行详细观察和实验。
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她发现这种新物种对特定植物的花粉有着极强的依赖关系。
赵敏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她的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繁衍方式。
赵敏的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还受到了多个科研机构的关注。
她的发现被刊登在了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她也因此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荣誉和赞誉。
三、王贞治与量子力学的突破王贞治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多年的实验和探索中,他遇到了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
然而,王贞治并没有放弃,他反复思考和寻找突破口。
最终,他发现了一个量子力学中的关键问题,这对于解决他面临的难题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王贞治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通过不断的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他最终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他的研究让人们对量子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
然后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
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09eV~×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
之后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证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透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带给了实验依据。
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带给了实验依据。
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
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
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
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七):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
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
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
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八):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能够放下那里的一切,但不能放下祖国。
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
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
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下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带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
但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
透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九):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
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
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
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
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十):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期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
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
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能够随时离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十一):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自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之后辞职回乡,潜心天文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改善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须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浑天说”比较贴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确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水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文钟,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刻。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十分接近。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十二):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期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
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
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