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PT课内内容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全册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 • 第二单元:古诗文阅读 • 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 • 第四单元:写作训练 •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 第六单元:期末复习与总结
2
01
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
2024/1/30
3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拓展延伸活动
设计拓展延伸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文学沙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阅读 兴趣和能力。
2024/1/30
7
02
第二单元:古诗文阅读
2024/1/30
8
古诗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2024/1/30
《诗经》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介绍《诗经》的编纂背景、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代表性诗人
的生平和成就。
杜甫生平及时代背景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技 巧,如选择题、填空题、阅读 理解题、作文题等。
2024/1/30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教会学生 如何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准确 理解题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
提醒学生注意卷面整洁和字迹 工整,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印 象。
31
拓展延伸:寒假阅读计划安排
推荐适合八年级学生的寒假阅读书目,包括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历史传记等,丰 富学生的假期生活。
2024/1/30
段落安排
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段落, 使文章条理清晰。
语言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运用 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19
优秀范文欣赏与点评
范文选择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范文,供学生 学习和借鉴。
启发思考
引导学生从范文中获得启发,拓展写 作思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ppt课件

第二段
强调我们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第三段
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 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 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这 是对白求恩的最高评价,也是本
文的中心思想。
04
文章主旨
中心思想总结
本文高度评价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 作风,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白求恩与中国的关系》
这篇文章探讨了白求恩与中国医疗事业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对中 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白求恩的生平和事迹》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和成就,以及他对世界 医疗事业的杰出贡献。
相关视频推荐
《白求恩在中国》
这部视频详细记录了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救死扶伤、培养医疗人才等事迹,展现了他在中国的不懈努力 和无私奉献。
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 》ppt课件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6
CONTENTS
• 课程介绍 • 文章背景 • 文章分析 • 文章主旨 • 拓展阅读 • 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
背景介绍
白求恩的生平
简述白求恩的背景、教育经历、 职业发展以及重要贡献。
时代背景
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白求恩参与的抗 日战争背景。
认真听取老师讲解,注意理解文章主旨和 写作方法,做好笔记。
小组讨论
与同学一起讨论文章内容,交流学习心得 和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复习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和理解,完成课后作业。
02
文章背景
白求恩的生平简介
1915年毕业于多伦 多大学医学院,开 始在底特律郊区设 立诊所
鲁人版语文选修第课《婴宁》ppt课件

06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婴宁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婴宁的外貌、语言、行为 等方面的描写,深入剖析其性格 特点,如天真烂漫、不拘小节、
机智过人等。
故事情节梳理
回顾《婴宁》的故事梗概,重点 分析关键情节的发展脉络和内在 逻辑,如婴宁与王子服的相遇、
相爱到最后的结局等。
文学手法鉴赏
探讨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构建 故事情节时所采用的文学手法, 如夸张、讽刺、对比等,并分析
儒家道德观念在文中体现
仁爱之心
文中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仁爱 之心,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和 帮助,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 视。
中庸之道
在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 时,文中人物遵循了儒家的中 庸之道,寻求平衡和调和,体 现了儒家的和谐思想。
礼制规范
文中对于封建礼制的描述和批 判,反映了儒家对于礼制规范 的重视和维护,同时也揭示了 礼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 面的作用。
创意写作: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故事
写作主题
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婴宁》故 事,可以是对原文的改编、续写
或评论等。
写作要求
学生需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 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 具有独特观点和新颖性的作品。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可将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 展示,其他同学和老师可对其作品 进行评价和建议,鼓励其创作热情 和提高其写作水平。
明。
03
信仰缺失与道德沦丧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信
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的现象。与《婴宁》中坚守信仰和正义的形象相比,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精神寄托和道德引领。
04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补充
《有的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01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有的人》创作背景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代表作品:《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有的人》等。
臧克家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文学地位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对比手法简洁明了情感表达030201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0102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反面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形象对比效果03知识点梳理与拓展Chapter重要字词注音、解释及运用举例骑(qí)马骑马是一种运动,也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
例句:他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驰。
摔(shuāi)倒指身体失去平衡而倒下。
例句:他不小心踩到了石头,摔倒在地。
鞭(biān)子一种用来驱使牲畜前进的工具,也可以用来比喻督促人前进的力量。
例句:老师的话像鞭子一样,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
修辞手法讲解及实例分析比喻对比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补充鲁迅(1881-1936)臧克家(1905-2004)04思考与讨论环节Chapter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思考问题二问题一作者通过比较“有的人”的不同表现,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或思想?问题三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见解和感受分享对“有的人”不同理解01交流阅读感受02讨论课文主题0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
总结小组讨论成果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出小组成员对于课文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提出个人见解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如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或对作者情感的共鸣等。
高一必修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PPT(内容完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译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二、课文导读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白话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字词注释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这里指游泳。遏(è):阻止。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ppt课件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 学生互相交流,共同 探讨诗歌内涵。
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等题型 ,检验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小诗,发挥想 象力和创造力。
小结作业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包括背诵诗歌、完成课后习题等,巩固学习成果。
05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评价
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和记忆。
教学PPT
幻灯片12:作业布置
内容:布置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写读 后感等。
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 能力。
教学视频
视频1:课文朗读
内容:由专业播音员朗读课文,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调和情感,提高阅读 理解能力。
教学视频
视频2
重点字词解析
内容
由老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演示,配 以生动的图片和动画。
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字词的用法和意义,提 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教学视频
视频3
文化背景介绍
内容
由老师介绍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配以丰富的图片和视 频资料。
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加深对中华文化 的认识和理解。
愿。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知识掌握
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咏雪 》这篇课文的知识掌握情况,包括字词、句子、段落大意 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能力提升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朗诵表演等活动,评价学生的 语言表达、思维逻辑、阅读理解等能力的提升情况。
情感体验
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感受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咏雪》这 篇课文的情感体验情况,包括对诗歌意境、主题思想等方 面的感受和理解。
小学古诗苔ppt课件

03
古诗内容解析
诗句解析
诗句1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解析
此句描述了苔藓在阳光照射不 到的地方,仍然拥有青春和生 命力。
诗句2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解析
此句描述了苔藓的花朵虽然小 如米粒,但仍然努力开放,就 像牡丹花一样展现自己的美丽
。
诗词意象与意境
01
02
03
04
意象1:白日不到处。
描述了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潮 湿的地方。
意象2:苔花如米小。
描绘了苔藓的花朵小如米粒, 给人以细小、微不足道的感觉
。
古诗主题与思想
主题
通过对苔藓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思想
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要保持勇气和信心,展现自己的价值和美丽 。
04
古诗诵读与欣赏
古诗诵读指导
01
02
03
准确发音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注意 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如 “为(wèi)伊消得人憔 悴”。
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02
古诗背景与作者介绍
古诗背景
创作背景
清乾隆皇帝在游园时发现了不起眼的 青苔,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 这首诗。
时代背景
清朝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社 会风气日益腐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生活困苦。
作者介绍
作者
袁牧(1722-1799),清代诗人、文学家。
主要作品
《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
教学目标
01
02
03
04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古 诗,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
法。
能力目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黑云翻墨未遮山,
云
黑
2024/5/23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
急
2024/5/23
打翻的墨汁。这里形容 黑云翻滚,好像浓墨。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鲜明对比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跳动的珍珠。这里 形容雨点大,杂乱 无序。
2024/5/23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色的 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2024/5/23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024/5/23
妙解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2024/5/23
思考
诗中描写了 那些景物?这 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
2024/5/23
宿
xiǔ (一宿)
例:妈妈昨天工作到很晚,只好在公司宿 ( )sù舍住了一宿( )。xiǔ
2024/5/23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024/5/23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
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盛唐另一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 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 等内容,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首词写的 是什么季节的 景色?从哪里 可以看出来?
2024/5/23
鸣 蝉
2024/5/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3.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抒情:疑问、焦虑、失望、期待写景:日常细节点染思妇家庭生活与思念(赋、兴)抒情:反问、直抒胸臆、深沉的痛苦希求、祝福1、由情而景,由景而情,情景交融,层层推进,由疑问始,以反诘终,首尾圆通,跌宕有致。
2、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加强抒情的容量与强度,凸显主题。
3、风格自然朴素,深婉含蓄,以山村薄暮的特定之景,烘托思妇的思念、焦虑。
特定时间——黄昏人化的自然——“归”——等待“日夕闺思”主题《湘夫人》1.屈原生平简介:(约前340至约前278)出生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
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被封于“屈”之地,后代以“屈”为氏。
始祖为传说中的古帝颛顼高阳氏。
“帝高阳之苗裔合,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屈原家乡为湖北秭归县。
贵族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教育。
学识渊博,同时由于他和楚王同姓,所以培养出较浓厚的宗国感情。
屈原生活的时代在战国中期,七大国之间连年征战。
当时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是秦国和楚国,但秦国占优势,因为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更加强大起来,而楚国在吴起变法失败后越加腐败,所以楚国必须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凡二十三篇:《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2.浪漫主义基本特征1、强调表现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赋予人物理想光辉。
2、表现手法上,饱含激情;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离奇情节,运用大胆的夸张,富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3、情感深沉,语言华丽,多用比喻排比,意象丰富。
3.楚辞的特点①语气词语“兮”②神话色彩北方:史官文化,重人事,讲求实际。
南方:巫官文化,信鬼神,富于想象。
③比兴和象征4.《湘夫人》讲析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配偶神。
湘君是湘水神,湘夫人是帝女,居于洞庭之山。
因为湘水与洞庭湖相距甚近,所以民间传说这两个神有恋爱关系。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为素材,再加工创作而成的两篇抒情诗。
二诗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描写神灵在爱情生活中的遭遇与追求,并且通过一种祭礼仪式表现出来,然而作者却是把人间的恋爱生活寄托在神灵的形象上。
古代的祈神赛会活动,正是人们借以交往、娱乐的好机会,更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和发展爱情的大好时机。
作为祭歌的“二湘”,名为娱神,实为娱人。
诗中抒写男女相恋之情,主要通过一次赴约—失约的过程表现出来。
5.抒情结构1、赴约不遇——渴盼、忧愁“目眇眇”(辅以秋景的描写)2、等待追忆、出现幻觉——懊恼、追悔、恍惚、欢快“骋望”“远望”、朝驰江皋、夕济西澨、筑室兮水中3、梦醒与思念——旷达、洒脱捐袂遗褋摘杜若以遗远者6.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1、现实秋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渲染气氛2、假想景物:“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糜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沮丧、懊恼3、幻想境界,极力铺陈——欢快、神往《山居秋暝》1.山水与文学史相始终。
1、《诗经》中的山水主要作比兴之用。
《楚辞》中的山水主要是神灵活动的背景,自然山水远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2、汉代文人诗中山水仍然作为抒情言怀的渲染和衬托。
3、作为文学题材的山水诗正式兴起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景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
谢灵运-鼻祖为唐代山水诗的繁盛作了准备。
4、唐代是山水诗的极盛期,也是山水诗作为诗派的形成期。
1、唐初,限于宫廷池苑。
四杰将宫廷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以行役写山水,对大自然雄奇秀丽之美的惊喜发现与醉心沉迷。
2、贬谪文人的吟咏山水。
张说、张九龄以一代时哲文宗身份,以“天然壮丽”的审美理想引导文风,影响盛唐诗人。
盛唐时期,山水诗是极普遍的题材,许多诗人皆有创作,“王孟诗派”则被视为山水诗派。
唐代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行成山庄别业化的生活环境。
3、隐居成为普遍的时尚,“终南捷径”、“亦官亦隐”、罢官或退休“归山买薄田”。
心境幽雅从容。
4、盛唐时代精神感召下,士人形成通达的处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既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又保持高尚超俗的道德人格建构。
将山水诗的自然与社会背景推向无限广阔,成为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重要象征。
王维(700——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玄宗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此后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涯。
先后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历任右拾遗、河西节度判官等职。
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因此被定罪入狱,但终获赦免,官复原职,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晚年皈依佛教,无意仕途,常焚香独坐诵经。
王维在文学史原生态上地位高于李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一代文宗”(唐代宗批示“天下文宗”)。
其诗前后期明显不同,前期秀雅,为盛唐都城文化,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后期作品澄淡、幽静,为其诗创造性价值的体现。
2.王维的思想构成与后期创作儒释道合流:道家自然观、佛教禅宗身心分离与儒家兼济独善思想。
1、王维诗的隐逸趣味。
其隐逸诗带有唐代盛世精神,通达非一味避世。
2、禅宗直觉观照、顿悟的悟道方式与王诗后期创作意境体验的思维方式相似。
3、禅境通诗境——超越时空的澄澈境界。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其宁静之美与空明境界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早年:豪侠进取后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动静得宜,山光物态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4.艺术特点:1、物境与心境的统一。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的诗境。
2、以动写静,使形象立体生动。
3、浅近的语言形象与深远的意境完美结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李白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家庭可能是富商。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传说曾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20岁在蜀中漫游,登峨嵋、青城诸名山。
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不屑于科举考试,“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时42岁,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
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降辇步迎,如见园绮”。
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政治理想破灭,又招致权臣们的谗毁,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久留,上书请还。
离开长安后,再度漫游,遇见杜甫、高适。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璘以抗敌为号,请李白参加幕府。
后永王被杀,李白也获罪下狱,又被判处长流夜郎(贵州桐梓一带)。
“世人皆欲杀”,“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征至巫山,遇大赦,得放还。
761年,李光弼率军征讨史朝义,李白请缨杀敌,终因病折回,次年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
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但也存在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思想。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
2.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深广、强烈,一触即发,不可遏止。
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关合题目。
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豪放与天真和谐统一,一扫阴霾。
奇特而有独创性的比喻,自然天成。
▪3.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
"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
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
"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
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4.李白诗歌特色1、主观色彩,个性意识——“我”洒脱不羁、傲世独立的人格气质,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2、想象奇特、比喻生动3、形式自由,解放诗体。
《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4、语言风格明丽爽朗、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
《蜀相》《登高》1.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712—770),字子美。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