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

合集下载

2015-04-11宋柏杉:中医临床思维

2015-04-11宋柏杉:中医临床思维
对于厥阴病来说,提纲比较详细,至于厥阴病第一大方 乌梅丸却只有了了数句: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 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 久利。”
2.被遗忘误解的乌梅丸
LOGO
乌梅丸能治的病
蛔虫上扰, 如胆道蛔虫症
对于世界我们知之甚少,对于通灵的人体,我们知之甚 少,至于药物在人体内发生复杂的变化我们知之甚少,对 于伤寒论这部巨著,我们的认识只是皮毛,对于古人的读 书方式、思维方式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不要因为用了其中 的某个方子治疗好了和原文描述不一样的疾病,就轻易下 结论否定原文的真实性。有的人用麻黄汤治好了一个便秘
2.被遗忘误解的乌梅丸
LOGO
“心中疼热”,心中疼本来就很难受,可不可以理解为心 绞痛,心梗,胆囊痛,胃痛,包括胰腺炎的痛,结石的痛 诸如此类。心中热,烧心、反酸、心中懊恼。
“饥而不欲食”类似现在什么病?可不可以治疗现在更年 期综合征?抑郁症?好多更年期女性或者抑郁症的患者自 己感觉饿了坐到饭桌上又吃不下去,唉声叹气或食之无味, 用乌梅丸效果很好。
LOGO
乌梅丸病例
LOGO
三例:闫某,女,54岁, 桥头村人,2014年7月 5日就诊。 夏天穿棉保暖裤棉鞋, 双膝冷痛,触之如冰, 多方治疗无效,口干, 不欲饮水,二便调,舌 苔干中间无苔,脉沉细。 一诊用常法治疗,独活 寄生汤加附子无效;
乌梅丸病例
LOGO
二诊,用四神煎加针灸, 一般患者服用四神煎 原方三分之一量就会 有双腿如火炙感,此 患者用原剂量只开一 剂,嘱咐晚饭后临睡 服,盖棉被取暖,结 果患者什么反应也没 有,第二天原方再服 一剂,寸功未取,症 状依旧如前;

中医学整体观

中医学整体观

中医学整体观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解剖研究愈来愈细,尽管它能从细胞甚至分子水平揭示人体结构、发生发育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不足之处就是仅从局部的、条块分割的角度去分析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把疾病看成是独立于社会行为的主体,没有说明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由此而引起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说明西方医学发展到今天,欲求得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正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重视和研究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理论,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人体结构的整体性:人体脏腑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每一个脏腑器官都是机体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2)人体生命基本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都是组成各脏腑器官,并维持其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分布并运行于全身,以维持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3)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系性:形体结构和生命基本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功能活动的统一性。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宋柏杉从广义少阳病证治谈中医根本

宋柏杉从广义少阳病证治谈中医根本

宋柏杉从广义少阳病证治谈中医根本这是今年的全国经方论坛2天会议的最后一场讲座,宋老师从《伤寒论》少阳病篇整体构架、少阳病的外延及因何称少阳为枢、病案举例三方面讲解了广义少阳证的临证发挥。

从广义二字揣摩,我们可以感到,宋老师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提纲挈领地分享给我们。

小编找来当时上课的录音,做成视频,与讲座文字资料一起,给大家基本呈现了当时讲座的原貌。

广义少阳证临证发挥一、《伤寒论》中少阳病篇整体构架《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每一经都分为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

在这里我仅提一下柴胡桂枝汤证,作为示范性说明。

有的人认为是太少两感,到了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说是太少两感?那么究竟是不是太少两感呢?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原著398条里并没有这种提法,那么在哪里有两感的提法呢?在伤寒例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要想证明古书里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同本求证,或者别本旁证,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合病,我们来看一下原文: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1)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

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2)可见柴胡桂枝汤证就是少阳病本经病的表证即少阳表证。

二、少阳病的外延及少阳为枢的意义(一)少阳病的外延1.广义少阳病方之——柴胡达原饮除上述少阳病的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外,后世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柴胡达原饮证也类似于温病学的“少阳证”。

跟诊宋柏杉老师:用药如用兵,治病次第谈

跟诊宋柏杉老师:用药如用兵,治病次第谈

跟诊宋柏杉老师:用药如用兵,治病次第谈用药如用兵,治病次第谈整理者/胡溪恬古人云:“用药如用兵”,这句话深意是什么呢?我在跟诊宋柏杉老师的过程中,眼见着宋老师把那些我们上学时背过的方子运用到治疗疑难重症上,而且获得可喜的疗效。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治病是有先后次序的,尤其对于那些病情复杂的疑难病来说,尤为如此。

兵法讲究整体的战略布局,中医治病讲究整体,所谓的整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于病机认识上,而且治疗策略的先后安排也需要整体布局。

《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想,当我们医者对治病这件事,越来越明白先后次第的时候,我们离医道也就更接近了。

对于大夫来说,临床中常常会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虚实并见、表里同病、寒热错杂、气滞血瘀、甚至五脏六腑皆失和的情况也有之。

先补虚还是先攻邪?先发表还是先清里?先调气还是先调血?先补脏还是先通腑?这些问题是最考验中医思维的问题,也是人工智能最难模拟的部分,正所谓“医者,意也”。

我是如何发现治病有先后次第的呢?宋老师在应对复杂病情的时候,他的战略战术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我们从宋老师的这三个病案来谈一谈对于复杂病候的治疗次第。

一、调气与调血我们先来看一个气血同病、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的案例。

李某是一位67岁的阿姨,她于2018年12月05日至灵兰中医馆初诊。

她的主诉是干咳4年余。

刻下症非常复杂,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罗列如下:五官头面:干咳无痰,夜里加重;喷嚏频作;双目干涩;唇周麻木;咽喉阻塞感;偏头痛。

胸腹部:胸闷,偶有呼吸困难;后背凉;胃胀,胃中烧灼痛;关节疼痛;腰痛;双下肢水肿,左腿外侧发麻。

下肢部:关节疼痛;腰痛;双下肢水肿,左腿外侧发麻。

二便:尿潜血30年,小便灼热感;便秘,有肠梗阻病史。

舌脉:舌暗,少苔;脉沉涩。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复杂的病例:喷嚏、头痛、后背凉,这属于表有寒;干咳、咽喉阻塞感、干咳无痰、胃中灼热、便秘,这属于上部有热;关节疼痛、双下肢水肿、腰痛、左腿外侧发麻,这属于下部有寒夹风、湿;干咳夜间加重、尿潜血、小便灼热、双目干涩、舌暗,这属于血分有热、有瘀。

【宋柏杉: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宋柏杉: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

【宋柏杉:乌梅丸--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专治疑难杂症】在中医的很多方剂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比较独特的方剂,比如乌梅丸。

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言其主治蛔厥,又主久利,就是慢性腹泻,现在教科书《方剂学》上把它列入杀虫剂,实在是小看了它,也因此埋没了它。

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就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

在《伤寒论》中,厥阴病的病机算是比较复杂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阴方更是为人少用,但其实厥阴证是许多疑难杂症的根本所在。

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往来,非常像春天,所谓乍暖还寒。

所以该方用药也是有寒有热,我们不能机械的把寒热往来理解成就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临床更多的情况是寒热共存、上热下寒、下热上寒、外寒里热、里寒外热等,大多是生理机能不足引起的寒热不调,杂病中此类情况甚多,如癔病、牛皮癣、眩晕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等等,且大多是慢性病、疑难杂症。

乌梅丸这个方剂的奇妙之处在于,有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

乌梅丸在《伤寒论》中的剂型是丸剂,也可作汤剂,组方:乌梅30克,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当归10g,制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0g,黄柏10g。

乌梅丸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

本方以乌梅为君,乌梅味酸涩。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吃到酸味较重的东西时,会不自主地把脖子缩起来,五官也会揪在一起。

这种生理的反应也提示出味酸之物具有“收敛”的功效,而且有一种能够糅合能量的特性。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不同于西医,不是太关注一味药含有什么化学成分,更多是从一个形而上的,或者说是能量的层面来认识事物,故有“医者意也”一说。

乌梅为平性药物,寒证、热证均可应用,能够平调阴阳。

乌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作用,就是将体内不相顺接的阴阳糅合到一起。

如前所言,乌梅的酸味能够让人的五官、身体等缩成一团,从中可以推测出乌梅具有一种糅合的能量。

再来看乌梅丸的组方,辛热与苦寒的药物并用,比如,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细辛、花椒温暖下寒;再加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通调表里寒热阴阳,以针对体内出现的寒热错杂的情况,可以说是治其本。

中医整体观——精选推荐

中医整体观——精选推荐

中医整体观古代中国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提倡人-自然-社会高度和谐协调。

传统中医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发展,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谓整体观就是把人和外界作为一个整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来认识在整体状态下,人是如何不断的依靠人类文明增强生命力,不断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来增强生命力的认识论。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东方色彩的学科,拥有自成一格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注重运用綜合分析方法,以宏观角度来研究人体內在联系,和体內外环境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医学以注重局部细节构造为其特点,而中医学则注重整体。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之中。

所谓整体观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以統一和完整性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中医学包括两方:(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和自然界(外在环境)也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

人体是一個有机整体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关系或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

生理方面:中医有「五脏一体观」,通过经络系统,將全身组织包括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起來,构成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井然有序的五大功能系统,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來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

人体內五大功能系統生命活动一方面依赖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亦要脏腑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以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为例,虽以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功能为主,但亦有赖于心、肝、肾等协调。

脾之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肝气的疏泄、肾阳的温煦。

胃之受纳,亦须于小肠的受盛、大肠的传导功能密切配合。

不仅如此,中医还将人的精神活动与肺腑功能联系起来,所谓「形神合一」。

早已认识到如果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病理方面:人体某一局部或某一脏腑病变,都会对全身有一定影响,甚致引起整体功能失调。

中医诊病整体观

中医诊病整体观

中医诊病整体观
李开武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7(027)010
【摘要】整体观乃是医学始祖《内经》的至理名言。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推之可十,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其本身就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主客观存在的现象,明确地提出了天时、地利、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在治疗疾病方面就必须多方面分析、归纳,人的情绪变化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成败。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

深入调查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细品《内经》原文,不难看出,其理论均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整体观,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六淫、七情、天时、【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李开武
【作者单位】扶余县人民医院,吉林,扶余,131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中医整体观与后现代有机整体哲学之比较 [J], 周平
2.亦论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与优势--评《中医整体观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吗》 [J],
韩成民
3.把和谐观渗透入中医整体观——以"中医学基础"为例 [J], 杨盼
4.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 [J], 周东浩
5.整体观辨证观对中医整体护理的指导意义 [J], 陈京萍;周乐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柏杉:中医之路

宋柏杉:中医之路

宋柏杉:中医之路少小启蒙——父亲逼着我们背诵《伤寒论》我生活在一个具有中医氛围的家庭里面,因为父辈们都是中医,所以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中医。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到了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伤寒论》。

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背诵不下来,我们就要挨责罚、挨打的,所以我的性格就有些叛逆,从心里上就开始抵触。

尽管如此,每天迫于压力,还是有嘴无心这么背诵着,但是从心里上暗暗地下了决心,发誓长大以后绝不当医生。

小的时候看小说觉得警察叔叔抓小偷特别有正义感,而且小朋友之间玩游戏呢我也常常扮演警察,也十足的过了一把瘾,用现在的话来说呢,当警察特别的酷。

一转眼到了高中毕业,高考结束后,自己踌躇满志,觉得自己考的很不错。

可是呢同学们陆续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我还是没有。

到快开学的日子了,我就以为自己落榜了,心里很是沮丧。

大学快开学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阴差阳错的我还是考上了医学的院校。

不管怎么说,尽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有学可上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于是赶紧收拾行装、背着行囊去上学了。

牛刀小试——升阳益胃汤治疗反复低热我这个人属于干一行爱一行的人,于是就努力学习,我们当时学的是五版教材。

碰到一个食堂里的大师傅,他感冒了,吃了很多的药物始终发烧,发低烧,不好。

每天打饭那都看到他很不舒服的样子,一直观察了十多天,都是这个样子。

我就问他大致的情况,他说:“感冒了,吃了很多药都不好,针也打了,一来气什么药都不吃了,忍着。

”可是每天低烧,面色惨白,非常不舒服、身上还疼,后背拘紧不适。

其实那时候一方面是好奇,另外一方面有恻隐之心,见到病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我就跟他说:“要不然我给你开个方子?”他说:“我吃了那么多人的药都不见效,你要想试你就试试吧,你给我开一个。

”我就想起了东垣的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出自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这个方子主治就是“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2016-03-07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原创2016-03-07宋柏杉今天想给大家讲点什么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真正的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整体观包括这两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人与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为数不多。

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就连这一点恐怕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我说:宋老师,你给我一个治柯兴氏综合症的那个方子,我这有一个什么什么柯兴氏综合症,有一个阿茨海默氏症的人,赶紧给我一个秘方。

这种问题我已经不再回答了。

如果你单纯的给我一个西医的病名就让我处方,这确实是强人所难的事情。

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中医,我想将来前途会很暗淡的。

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西医学习。

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中医的病历:写了几个症状甚至连十问歌的问都没有写全,然后底下就出了个方子,说治好了什么什么样的病,然后就觉得沾沾自喜。

更有甚者,说一摸哪儿怎么样就开出什么方子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合中医的常理。

我们现在来看看人家西医写的病历,人家还写体貌,什么发热体貌、强迫体位、自主体位等等还写了这么多东西呢。

我们回过头来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医院分科分的越来越详细,居然把中医也分成了脾胃科、肝胆病科、肾病科、眼科等等的。

这种分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可取之处。

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跟过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一天门诊,内、外、妇、儿无所不及,包括眼科或者耳鼻喉科,我们的患者都会要看的,你不可能只看一个专门的疾病。

为什么我们又有所侧重,在哪个方面做的更好、更突出呢?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具有双向选择性,当你治好了某个病,这个患者就会给你宣传。

比如昨天讲课的赵老师,他在当地就擅治脾胃病,你治好了一个,很多的脾胃病人就找你,长此以往,你治的这个病就比较多,对这个病研究的也相对透彻一些。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我还是那句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你将是一个全科大夫。

群里有好多同学问我学习方法。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

不仅仅是熟读,而且要反复的读。

我的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伤寒》、《内经》、《金匮》、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叶天士的东西我每年都要读上一两遍,而且每次读的效果都有一个提高。

我认为每天你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研读经典。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人,你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你要比别人孤独一些,每天要抽出一两个小时多读读书,你的应酬要比别人减少一些,少做一些无谓的事来修身养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嘛!另外就是人们下决心很容易,但往往能坚持到底的人就少,也就是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甚寡。

其实在群里,好多的那个同道都比我的水平要高,但是我为什么还要给大家讲一讲呢?有一句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我给你们讲一讲我个人也能够提高,而且从你们的身上从你们的讨论中,也能激发我的灵感。

在这里一并谢谢大家。

我今天讲的主要议题就是:我们怎样从无字之中找出你需要的主症和变症。

陆某,女,58岁,承德隆化人,2015年8月中旬不明原因出现头晕,呕吐,在当地卫生所用药物治疗没有什么效果,然后转到隆化县医院,经县医院检查,确诊为缺钠,进行补钠治疗,补的时候有点效果,停了之后很快无效,再者,患者服用大量的钠盐,呕吐的更加剧烈。

转到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半个月,原因查不出来,补钠效果不明显。

2015年10月27日,去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左肺上叶小细胞肺癌(cT4N3M1b,IV期),左肺上叶部分不张,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肾上腺转移可能,高血压。

住院治疗后出院(治疗过程不详),出院后给予西黄丸,乌苯美司胶囊,百令胶囊,昂丹司琼片,氨酚羟考酮片口服治疗。

刻下症:头晕,时干呕,心下发空,食后减轻,乏力,又怕冷又怕热,口干,但不想喝水,大便干,小便黄,睡眠尚可以,手足凉,舌淡红,苔黄略厚,脉沉,尺脉尤甚。

大家看一看这个病例,我拿这个病例给大家讲一讲,怎么从无字处来整体察病,有一个整体观。

这里讲的整体观,只是局域,不是绝对的整体,绝对的整体,应该做到天地人合参,时间空间合参。

咱们今天不讲那么高层面的,只讲人事物层面的整体观。

首先这个患者,她有一个体貌一眼就看到,这是个水肿型的体貌。

在群里讨论过程中,好多同学选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等的方子,这个方向是对的。

那么,这里面究竟有哪些个症状,需要从别处推出来呢我刚才说了,一个是她的体貌,再一个西医的诊疗过程和她的原始症状。

这个患者是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实际上无论西医怎么诊断,咱们看她的原始症状,只是一个头晕、呕吐而已,西医缺钠等等,这个咱们不做参考。

再看一看还有一个症状是什么是手抖,抖的厉害。

实际上,当初如果是首诊咱们来处方,应该是个真武汤的症状。

但是为什么到后来,单纯治水饮是不行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前面的症状已经都有了:呕吐、浮肿,这些症状指向了水饮,还缺什么症状呢?大家再仔细思考一下,我当初也提示大家再思考。

首先西医给了一个定位:肺癌,这个病位在肺。

癌,相当于中医的积和瘕。

也就是说这是个西医的肿瘤的病人。

患者刻下症就这么多:头晕,时干呕,心下发空,食后减轻,乏力,又怕冷,又怕热,口干,但不想喝水,大便干,小便黄,睡眠尚可,手足是凉的,脉是沉的,尺脉尤甚。

这些症状,如果单从刻下症来看,我们诊断为水饮,和有一点儿阳明经有热,是没有问题的。

看到了这些就全面了吗我想肯定不够全面。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北京协和医院给开的药物:羟考酮、西黄丸、百令胶囊、昂丹司琼,还差一种药物没打上来,总之是五种药物。

(注:乌苯美司胶囊,已在病例中补充)。

我们别的都不知道,昂丹司琼、百令胶囊,基层的大夫好多人有可能不知道,但是有一个药,大家不可能不知道,也就是说羟考酮。

羟考酮是麻醉药品,一类管制药品。

这个药品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这个是强力的镇痛药,是麻醉药品,可见患者是有疼痛的。

我们在病历里并没有写患者有疼痛,如果患者没有疼痛,协和医院也不会给他开羟考酮的。

我为什么没有把病历再往下写,我发上来的目的,就是看大家在临床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整体观。

其实当我看到开羟考酮的时候,我就猜到患者有哪个部位疼。

于是我就问她,你有没有胸痛背疼啊她说:“有啊,没吃协和医院这个药的时候背痛,痛的非常受不了,而且无法睡眠,不眠不休的痛!”这样咱们从简单的层面来看,就相对的整体观了。

那么我们来分析如何处方。

这个患者我们处方怎么处呢?首先,她有头晕干呕,还有面色浮肿,苓桂术甘汤肯定大家能够选出来。

那么,又怕冷又怕热,怎么解释呢以前听过我分析病例的人都知道,大家一下就想到了,既怕冷又怕热,那证明患者既有寒又有热。

那么究竟是哪的寒,哪儿的热呢大便干,小便黄,阳明有热。

她的后背疼,又怕冷,是哪有寒呢是太阳有寒,按六经辨证。

那么我们能不能选出一张方子来,既能照顾水饮,又能照顾太阳的表寒,又能照顾阳明的里热这样的方子呢下面我再进一步给大家阐述一下。

既然肿瘤在肺,肺为娇脏,它是喜润恶燥的一个脏器。

我们在选药的时候,治疗肺部的肿瘤,尽可能少选一些过于燥烈的,除非你确定它确实是寒湿阻肺型的,否则在这方面用药,应该注意一下。

再说了肺为华盖,肺为娇脏。

我们选方吧!如果不会选,我们可以往上凑:苓桂术甘汤有了,太阳表寒,又恶寒又身痛,麻黄汤有了吧;大便干,小便黄,阳明有燥热,可不可以用白虎汤呢这里边承气是不稳妥的,你看患者的脸色和舌苔,绝不可以用承气的。

刚才又谈到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那么加一点润药。

加什么呢我们可以去想一些个润肺的药加进去。

如果更贴切一些,我们慢慢往下选,发挥个人的智商,我们可以自己添加。

但是这样的效果会好吗我认为不完美。

如果你对古方比较熟悉,我在以前讲过,能用一张方治疗的就不用两张方,能用两张方治疗的就不用三张方。

这个患者还有点气虚,有点乏力,有一点脾肺气虚的表现。

我选的方子是麻黄升麻汤。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麻黄升麻汤的组成。

麻黄升麻汤,有两个。

在桂林本《伤寒论》里边,有一个麻黄升麻汤。

桂林本《伤寒论》里边是这样描述的: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

食入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咱们来看看张仲景老人家说的下医,在咱们病案里体现没体现出来有谁能知道呢当然有!如果你能够体会我刚才讲的整体观,你看西医让他吃什么让她吃大量的食盐。

后来患者吃不下去,就给她补钠,补钠不是用的食盐吗又把食盐装到胶囊里让患者吃。

盐,在中医里是催吐的。

你看看,在《伤寒论》里面描述的: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原本是寒的,又用了一个更寒的药物,导致寒格,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啊,麻黄和升麻结合在一起,是解毒散结的作用,是非常好的。

桂林本麻黄升麻汤的组成是这样的: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知母一两,黄芩一两半,桂枝二两,白术一两,炙甘草一两。

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宋本伤寒论是怎么描述麻黄升麻汤这个条文的。

宋本《伤寒论》第三百五十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来看一看宋本《伤寒论》麻黄升麻汤的组成:麻黄二两半,去节。

麻黄为什么要去节呢?在日本做过这个研究,如果把麻黄的节去掉了,人们服用麻黄就不会有心悸的表现。

在咱们中国我还没发现或者我还没看到谁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升麻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这里边葳蕤就是现在的玉竹,芍药六铢,天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谈到桂枝六铢去皮的问题,我在十多年以前用过去皮的桂枝,效果还是不错的,茯苓六铢,炙甘草六铢,石膏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刚才的分析。

我刚才说了,太阳有表寒,有身痛恶寒,没有汗,首选的是麻黄汤。

咱们看看这里边麻黄汤有没有,麻黄二两半,桂枝六铢,炙甘草六铢有了,这里边没有杏仁。

我们再来看看宋本的组成,苓桂术甘汤都有了,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炙甘草六铢,白术六铢,苓桂术甘汤是全的。

阳明有热,白虎汤呢,石膏,知母,炙甘草,有没有也有了。

我又谈到,病位在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这里边用了黄芩清肺火,玉竹,白芍,天冬来补肺阴,这样一张方子,切合不切合病机患者又有气虚,我又加了生晒参10克。

方子我给大家发上去:麻黄10g,升麻10g,石膏30g,黄芩10g,知母10g,玉竹10g,天冬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生晒参10g,7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