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6将相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史记》,一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之后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学习内容1.过渡:上一课的课前导读给我们提出了快速阅读方法的建议,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怎样快速阅读,看看本课给了我们什么建议。

(出示课前导读)(1)指名读课前导读。

这段话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建议?(2)小结:这一课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4)这篇文章内容比较长,同学们都用了多长时间?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相和》。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中的人物吗?你们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___和___,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3.大家都比较喜欢___和___!那么,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___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___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___的这段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___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___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已久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设计理念】长文短教提炼重点,情境创设熏陶感染,师生对话激发情感。

【教学目标】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4.学习课文人物的珍贵品质,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难点在于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上课!大家好,请坐!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

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2、一齐读读课题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被提升为上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

《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

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将相和【教材解读】《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难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筑基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3.读写生字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教案《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

为大家分享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第6课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外祖父在世时的几件与梅花有关的往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只有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这一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由浅入深的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切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在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

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旁批旁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多媒体教案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作者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作者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回忆起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来,你们还记得哪几件事吗!这几件事体现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

3、过渡:
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一起回顾往昔,追忆外祖父往日
的情怀。

你瞧,那梨花木大交椅上,外祖父正在教我们——
4、生齐答:唐诗宋词。

学习“教我诗词”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质疑: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外祖父所教诗词有那些!读一读。

3、赏诗悟情
师:让我们再来细读三首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读、说。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③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4、每当读到这类句子,外祖父总会泪珠纷纷,你们知道原因吗!
5、小结:是呀,诗句里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勾起外祖父满腔的乡愁,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6、过渡:课文中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另外两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落泪的呢!
自主学习“不能回国,痛苦失声”、“随我登船,赠我梅绢”
1、自读课文“4-11”和“14-15”自然段,并思考过渡语中的问题。

2、生读、说。

3、师小结:外祖父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

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情感越浓,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外祖父心中的刻骨铭心的痛。

4、过渡:于是,外祖父在异国他乡将浓浓的思乡情,爱国心寄托在梅花上,爱梅花超过了一切,我们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梅。

学习“斥我污梅,刮抹梅污”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重点对外公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请同学们找、划出来,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3、小结:外祖父爱惜墨梅图,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在外祖父眼里这不仅是一枝画梅,更是祖国的象征。

每当思念祖国时,这墨梅能慰藉外祖父的心。

4、过渡:这幅外祖父最珍贵的画,却在作者离别的前一个早上,外祖父送给了我,让我们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赞梅花,学梅花精神
1、默读课文第1
2、13自然段,思考:外祖父为什么送我墨梅图!
2、齐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
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3、想想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是这样教育我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他漂泊海外,却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本性,依然那么热爱祖国,他就是一个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国人,他身上有着梅花魂。

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

愿大家都做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中国人。

深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1、师:岁月如歌,多少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这个漂泊异国的老人,也使当年的小女孩长大了,长大了的女孩,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读懂了,可老人早已不在了。

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

生:伤感地深情地朗读。

师:终于读懂了,那是眷恋祖国的心,可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情怀呀!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

生:激动地深情地朗读。

1、配乐感情朗诵《我的中国心》。

师:作者深情的回忆,让我们读懂了老人的心,有一
首歌最能表明老人的心声,请听《我的中国心》。

2、全班齐唱《我的中国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教我诗词,泪珠纷纷
斥我污梅,刮抹梅污
6 梅花魂不能回国,痛苦失声思乡
顶天立地送我梅图,教我学梅爱国
不低头折节随我登船,赠我梅绢
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身边,似乎比刚才课堂上的那股热情更高了。

一个学生问到:“老师,为什么外祖父年纪大了就不能回国”另一个:学生说:“我们中国有气节的人物还有很多,我还知道……”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也看出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其他的学生也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

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主动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关心起我的举动。

虽然有些问题非常尖锐,让我一时无法回答;虽然学生挤在我身边,占有了我休息的时间,但我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激动过!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结果不是冷场,学习的热情不仅仅只有40分钟,更多的是学
生课后的那份高涨的学习热情,那份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喜悦感!突然,我有一种想法,作为教师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不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坐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谈心,向我们的教育对象—一学生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你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天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