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
如《松鼠》一文中用“帽缨”形容松鼠的尾巴,既写出了特征,又给人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中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写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写夏季的景色;“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写秋季的景色。
这里,作者运用准确、生动、传神的形容词、动词透露出了儿童的好奇、喜爱之情,饶有情趣,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之美景也尽收读者之眼底。
该文第8段是写雪地捕鸟,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让读者从中领略到了童真的烂漫,享受到了童趣的美感,自然乐在其中。
总之,很多课文都是采用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比如: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等,描写春夏秋冬之美景的《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等,描写大自然风光、农村风光的《如梦令》、《西江月》等,有触景生情、借物咏怀、托物寓意的《观刈麦》、《卜算子?咏梅》、《蝉》、《孤雁》、《鹧鸪》等。
这些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音乐家用音响组合形象,美术家用色彩线条组合形象,作家创造形象凭借的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去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言语,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育爱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据此,直接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无疑是进行美育的“近水楼台”,而在诸多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又是施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总观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能对学生直接进行美育的文学作品占了文选总数的30%,还有20%的文言文中也有不少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这些审美的因子存在,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旦被发掘,便能使作品熠熠生辉,使读者赏心悦目。
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了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而放弃了生动有趣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施美教育方法很多,我认为,把美育寓于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中可以一举两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具体谈三点:一、深入挖掘景物描写所展示的化合物形象美美的载体是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想。
”(见《生活与美学》)音乐家用音响组合形象,美术家用色彩线条组合形象,作家创造形象凭借的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去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言语,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
但是,许多优秀的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不仅仅去写人物的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来给人造形,这种写景塑形所展示的美有时候比直接写形所展示的美更含蓄、更丰富、更能摄人心魄。
以《虎吼雷鸣马萧萧》为例:课文在塑造李自成这个农民起义领袖形象时,除了生动感人的语言描写外,更多的是借助景物描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童年》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艺术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后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亲近作品,感悟作品的美感。
三、开展审美情感培养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审美情感培养活动,如文学欣赏会、画展参观、音乐会观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学生好像接 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 门的
张 智 慧 ,教 师 ,现 居 江 苏 邳 州 。
2 09 1 0 2
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 , “ 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尤其是 大多数来 自 农村 的学生 ,他们 可以联 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 、 活知识 ,把 旧 生
表象进行加工 ,重新组合 ,用 自己的
这样 ,智能 、情感 、意志三种心理结 构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地
在被 无辜开 除的逆境 中 “ 始终 微笑 , 态度温和”的乐观 、积极向上的高尚
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 情 ,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 中 “ 欣然前往 ” ,敢 于直面惨淡 的人
物产生震动 、惊异 、 叹、仰慕 、热 赞
爱、 振奋等等美好 的情感 , 从而激发
“ 对敌斗争”和 “ 死难情形” 要求学 , 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 阅读课 文 ,逐
情感和心灵 , 造就和谐发展的个性。 @
综合 天地
驾驭知识的 自 信心 、 进取心 、意志力 ,
从而能形成更加 明确的选择意向和 目
不久她的祖母 、一弟一妹 因病无钱就
医相继死亡 ,12 年考入 国立北京女 93 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 ,
标 。另外 。 情感 的调动 、意志的保证
之语 ,是 “ 披文人情”的最好切入口。
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人 手,在智 能教育 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
中实施审美教育 ,是全面提高人 的素 质 、塑造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从 心
理结构来说 ,它使 受教育者主体在智
能结构 、情感和意识结构 三个方 面得
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和情感性作基 础 , 生很容 易领悟到如此 的结构形 学 式是来 自 鲁迅 对反对 派及其走狗文人 的愤慨和斥 责 , 对刘 和珍等死难烈士 的悲痛 和歌颂 的 复杂 心绪 的 自然流 露。 “ 披文人情 ”的讲授拨开 了含蓄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审美教育呢?根据中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问题,对于深奥、抽象的美学理论尚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心智,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抓关键人物,展示人物美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皆以规范的语言文字,将饱含审美张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教师应以自己广博的知识、阔大的心胸、敏锐的“触角”去挖掘、感受文本潜在的美。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心灵美是一种内在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美。
”这种美,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叙写了鲁达路遇史进、李忠,三人到酒楼上饮酒,遇到金氏父女,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最后三拳将镇关西打死的故事。
从中可见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同情弱者,行侠仗义的精神。
教师在分析鲁达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鲁达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细致剖析,特别是动作,挖掘出人物豪爽、仗义疏财、嫉恶如仇的高尚品格。
如听完金氏父女哭后,毫不犹豫地摸出身上的全部银两倾囊相助,觉得少,又向朋友借钱,见李忠只“摸”出二两银子,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并未要这二两银子,又“丢”还了李忠。
又如三拳打镇关西“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相信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鲁达这个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爱戴。
二、品好词佳句,体会语言美语言是美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语言本身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既有优美的抒情散文,又有绘景生动的写景佳作,还有抒发作者情感的诗歌精品等。
它们通过优美的语言把美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从语言中挖掘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教师点拨“大”让学生体会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使学生体会到景物的单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期间,缈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能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首先,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其次,美育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
语文固然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语文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念以及负载人类文明成果也是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堂更应是涌动着真情,充溢着美感,焕发着生命活力的磁场。
课文一旦离开了美,必将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第三,课堂美育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同样包括美的素质,即正确感知、判断、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有必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接触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与美丑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优秀的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加以选择、概括和再创造,塑出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陶冶。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文学作品的内涵极其丰富,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方面很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
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
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速度、节奏、语调上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
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春天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更能表现作品的美。
如鲁彦《听潮》,通过对大海潮落、潮起、潮涨三个阶段不同潮声的朗读,体现作者对大海的溺爱的感情,体现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又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脉搏一起跳动,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
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进行赏析,启引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去感知形象,使学生意会到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
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
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
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美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
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了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划的红军战士的高火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此美育效果的作品非常多。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文中,杜甫高唱“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拨动
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愿望。
《驿路梨花》展示了边疆青少年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这正如中国传统典籍中对于乐教思想的认识一样:“乐于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亦”,“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亦速”。
学生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增强自身思想与道德的涵养,从而实现人自身的美化。
以上是从课堂教学重点中,从教材处理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当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如进行丰富多彩、生动健康的课外教育也能收到很好的美育效果。
此外,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义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
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
可见,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
随着语文教育的深入改革,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