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骨气的大明王朝

合集下载

大明王朝读后感

大明王朝读后感

大明王朝读后感《大明王朝 1566》,一部让人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历史剧。

看完之后,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

这部剧展现的大明王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各自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嘉靖皇帝和严嵩这对君臣。

嘉靖皇帝,一个自认为深谙权谋之术,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

他躲在深宫之中,看似不理朝政,却又能把一切都掌控在手中。

他追求长生不老,整天沉迷于炼丹修道,却又对朝廷的大事小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让我觉得他既可悲又可恨。

严嵩,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大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可仔细想想,他又何尝不是嘉靖皇帝的一枚棋子?他在前台为非作歹,替皇帝背了不少黑锅,可最终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记得有一个场景,严嵩在自己的府邸中,与严世蕃等党羽商议着如何应对朝廷中的局势。

那房间里烛光摇曳,严嵩坐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脸上的皱纹仿佛都刻着忧虑。

严世蕃则在一旁急躁地走来走去,嘴里不停地说着一些激进的主意。

严嵩听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又摇摇头,最终长叹一口气,说道:“世蕃啊,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严嵩内心的纠结和无奈。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但为了权力和财富,他又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还有嘉靖皇帝在朝堂上的那一番怒斥群臣的场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他穿着华丽的龙袍,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威严。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推衣衣之藩王使臣,节用用之禄饷军国!你们呢?食君之禄,却不思为君分忧,整日只知争权夺利,中饱私囊!”那一刻,嘉靖皇帝的愤怒仿佛要冲破屏幕,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皇帝的无奈和失望。

剧中的海瑞,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角色。

他就像一股清流,在浑浊的官场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哪怕是面对嘉靖皇帝,也毫不退缩。

《大明王朝1566》中最霸气的一句话,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

《大明王朝1566》中最霸气的一句话,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

《大明王朝1566》中最霸气的一句话,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大明王朝1566》中最霸气的一句话,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是少有的良心剧之一,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很走心。

但是小编佩服的还是里面的台词,不但经典而且还很有道理让人获益匪浅。

在这些台词中最霸气的要数诛十族的了,这句话听着很霸气但是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

同时也让我们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明朝,摊不上诛十族这样恐怖的事。

在这部剧中关于诛十族的话小编印象深刻的有两处,情景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第一处是严嵩父子离开嘉靖出宫的路上,严世藩大放厥词为自己和严嵩抱打不平。

此时严嵩训斥严世藩,他说大明王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自己,他还说严世藩总是招风惹雨为自己找麻烦。

一部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我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

这句话听着就很霸气,也让我们知道了明朝统治的恐怖之处。

要知道在历史上诛灭九族已是极限,在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想想都很可怕。

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皇帝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严世藩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位置恐怕脑袋掉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二处是在赵贞吉等人审讯郑泌昌时锦衣卫朱七说的。

郑泌昌在受审时大放厥词,一番“禽兽论”让人所不齿。

尤其是他死不认罪四处乱咬,在场的人杀他的心都有了。

锦衣卫朱七说:唐朝、宋朝最多是诛灭九族,我大明朝可以灭你的十族。

在这种场合说这种话让人脊背发凉,要知道明朝时的锦衣卫执行的恰恰就是这些很严酷的事。

事实上在明朝却是有很多很严酷的刑罚,不管是诛十族还是瓜蔓抄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

一句“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就决定了为了维护统治,皇帝们啥事都做得出来。

而做大臣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他早晚要为此付出代价,大家说呢?。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摘要:1.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2.左宗棠:在国外留学时身上挂牌“我是中国人”3.苏武: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4.刘胡兰:英勇就义,反抗压迫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6.孙天帅:坚决不跪,捍卫尊严正文: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格,在面对困难和压迫时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和坚定的骨气。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战争中屡立战功,不幸被俘。

他坚贞不屈,拒绝投降,并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文天祥最后被杀害,但他的丹心照耀了历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

2.左宗棠: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在国外留学。

当时,中国人在国际上受到歧视,许多中国人为了融入国外社会而装成日本人。

左宗棠却坚持在身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自尊心。

3.苏武:西汉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

匈奴单于欣赏苏武的才华,多次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但苏武坚贞不屈,宁愿牧羊十九年,也绝不背叛国家。

最终,苏武得以返回汉朝,成为一代忠臣的楷模。

4.刘胡兰:刘胡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年轻女英雄。

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与敌人展开斗争。

在一次行动中,她被敌人逮捕,英勇就义,年仅十五岁。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成为了反抗压迫、捍卫尊严的象征。

5.陶渊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官位,过上了隐居生活。

他的行为表现了文人的尊严和骨气,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6.孙天帅:1995 年,珠海瑞进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中国女员工因过度疲劳在工作台上打盹,被外商女老板金珍仙要求全体中国员工跪下。

河南南阳的打工仔孙天帅却坚决不跪,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

这些例子都表明,中国人具有坚定的骨气,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能表现出顽强的抵抗力和坚定的信念。

朱元璋最有骨气的名言

朱元璋最有骨气的名言

朱元璋最有骨气的名言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被后世誉为一位伟大的君主。

他的许多言行都被后人传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许多名言。

这些名言往往代表了他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领袖风范。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是朱元璋对于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信念和战略方针的总结。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兴衰是由道德决定的,主要取决于底层人民的道德状况。

如果统治者得道而行,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反之则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领袖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道义观念,才能真正拥有人心,带领国家安定发展。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其不由也。

朱元璋相信,民众是国家的根基,政权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之上。

所以他强调,政府不能违背民意,否则政权就会被推翻。

从这一点上看,朱元璋非常注重亲民政策和依法治国,推崇情理相通、尊重民间习俗,并下令禁止贪官污吏的苛政。

他深知,一旦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政府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流露了朱元璋的独断与强势,也展现了他的自信和果决。

同时,它也展现了朱元璋的国家意志和民族尊严。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定决策来为中国人民谋取更多的尊严和利益,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这也为后来中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奠定了基础。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强调了人人都应该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宁和发展的责任。

朱元璋认为,国家兴亡乃至生灭,不仅需要领袖的英明决策和勇气,更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努力。

所以他鼓励人民教育自强、勤奋劳动、积极做事、共同建设国家。

五、九年之计,十年之师。

这句话表达了朱元璋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家实力的决心和毅力。

他非常明智,知道一个一流大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来取得,正如建立一个强大的军队可以用长期的孕育来谋划。

所以他在争取一流大国的过程中一直坚定不移,让国家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奋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

中国人有骨气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在面对楚国政治腐败和外敌入侵的困境时,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表达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2. 岳飞:岳飞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

他在面对金国入侵和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时,选择了率领军队奋勇抵抗,最终被奸臣所害。

3. 文天祥: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在面对元朝的侵略和南宋政府的投降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最终被元朝所俘并处死。

4. 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面对英国侵略者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社会的腐败时,选择了领导禁烟运动和抗击英国侵略者,最终被清政府所贬谪。

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忠诚、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独立、尊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和奋斗。

中国古代有骨气的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有骨气的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有骨气的名人故事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2、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3、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民族危急的关头号召各地起兵抗敌,誓死卫国,后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牢。

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忽必烈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

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

”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

大明王朝观后感

大明王朝观后感

大明王朝观后感最近看完了《大明王朝》这部剧,心中感慨万千。

这部剧以其深邃的历史内涵、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剧情展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是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下充满权谋斗争、利益纠葛和民生疾苦的时代。

剧中的嘉靖皇帝,看似沉迷于修道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实则对朝政有着绝对的掌控欲。

他以权谋之术驾驭群臣,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派系林立。

严嵩一党,权倾朝野,贪污腐败,祸国殃民。

严嵩老谋深算,其子严世蕃更是嚣张跋扈。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正义的力量也在黑暗中悄然崛起。

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他们心怀天下,试图拨乱反正,为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福祉而努力抗争。

海瑞,这位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清官形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哪怕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也毫不退缩。

他以“天下第一疏”痛斥嘉靖的种种过错,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海瑞的存在,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在这部剧中,每一个人物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和真实。

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简单的名字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

比如胡宗宪,他身处严嵩一党,却心系国家和百姓,在两难的境地下,努力寻求着平衡。

他的无奈和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剧中的权谋斗争更是精彩绝伦。

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互相算计,勾心斗角。

每一次朝堂上的争论,每一次私下里的密谋,都充满了智慧和阴谋。

这些斗争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的可怕和腐败的危害。

同时,这部剧也让我对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明朝的内阁制度、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在剧中都有生动的展现。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明朝的衰落,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从《大明王朝》中,我还看到了封建王朝统治下百姓的苦难。

沉重的赋税、频繁的徭役,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大明王朝观后感

大明王朝观后感

大明王朝观后感最近看完了《大明王朝》这部剧,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剧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剧情展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这部剧所描绘的明朝嘉靖年间的历史画卷,是如此的波澜壮阔又充满着无奈与悲哀。

嘉靖皇帝,一个看似深居简出,却又牢牢掌控着朝局的君主,他的权谋之术令人惊叹。

他在修道的同时,又通过严嵩一党和清流之间的争斗来维持权力的平衡,以达到自己掌控全局的目的。

然而,这种平衡之术最终却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国家的危机。

严嵩,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他的贪婪和奸诈让人痛恨。

他利用职权,结党营私,大肆敛财,致使民不聊生。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何尝不是嘉靖皇帝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为皇帝背黑锅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其恶行累累,最终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与严嵩一党相对的,是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

他们心怀天下,力图改革弊政,重振朝纲。

然而,在与严嵩一党的斗争中,他们也不得不使用各种权谋手段,甚至有时候也会陷入权力的争斗而迷失初心。

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屡屡受挫,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坚持和勇气令人敬佩。

在这部剧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底层百姓的苦难。

沉重的赋税、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改稻为桑”这一政策的推行,本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却因为各方利益的博弈,最终成为了百姓的灾难。

剧中那些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百姓形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谛。

海瑞,无疑是这部剧中最具正义感和勇气的人物。

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哪怕面对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他的清廉和刚正不阿,成为了黑暗中的一道曙光。

他对嘉靖皇帝的那道《治安疏》,字字泣血,句句诛心,将嘉靖皇帝的过错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

他的行为,不仅是对皇权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批判。

除了人物和剧情,这部剧还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有骨气的大明王朝
明朝,没有汉朝的威武:“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没有宋朝的璀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没有唐朝的繁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但是,明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

即使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

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仍然宁死不迁都。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而且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可是他们,也是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康熙签下了《尼布楚条约》,丢失外兴安岭以北土地;雍正五年签定《恰克图条约》,俄国侵占中国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贝加尔湖即是北海,当年苏武牧羊之地,现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淡水湖;乾隆五十五年,约10万平方公里的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俄罗斯无理霸占。

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道光二十年,同样为我属邦的布鲁特,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被俄国吞并。

到了晚清,就更不用说了,《北京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一个国富民强的中国,变成了穷山辟野。

(颇为讽刺的是,大清祖训有云:丢尺寸之土,减一分版图,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


还有,同样是太祖开国,朱重八反元义无反顾;努尔哈赤给李成梁当小厮;同是中晚期,万历三大征,大败日本;光绪甲午完败;同是末代皇帝,崇祯自尽;溥仪给关东军当傀儡;崇祯说:“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溥仪说:“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

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

……”。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

哪怕如暴民军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剌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

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

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
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

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

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

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

在明代,六科给事中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

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

更有甚者,有大臣直接和皇帝说你只要乖乖在后宫生孩子就行了,国家大事有我们这些内阁大臣来管。

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

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

在明代,我们记得《天工开物》,记得那约三百米长的郑和宝船,记得有密集劳动型的作坊出现,记得后膛炮已经规模应用,记得腐朽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客观实际的心学的冲击,“格物致理”第一次在
理论与实际中出现并逐渐壮大……至崇祯年间,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类书籍以百万计,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每年4万余册。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的骨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