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7 课《巨人的花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教案)教学内容《巨人的花园》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一篇充满想象与哲理的童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巨人发现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起初他非常生气,将孩子们赶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巨人意识到没有孩子的花园失去了生机与快乐。
最终,他打开心扉,与孩子们共享花园,从而找回了快乐与温暖。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2. 课文录音3. 黑板、粉笔4. 学生自备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巨人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强调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课题:《巨人的花园》2. 课文主题:与人分享,快乐无穷3. 课文重点:巨人从自私到无私的转变4. 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我与巨人的花园》的短文。
3. 与家长分享本课所学,谈谈自己对与人分享的理解。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引导学生体会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共2000字)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海的女儿》优秀教案

27 海的女儿备课素材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作者介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
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
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
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
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
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
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
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选读一:海的女儿在海的深处,水是那么蓝,又是那么清。
最深的地方是海王的宫殿。
海王同他的老母亲和6个美丽的女儿生活在一起。
6个女儿都没有腿,她们身体的下部是一条鱼尾,因此她们又叫人鱼。
其中最小的人鱼最美丽。
小人鱼的奶奶给她讲了许多故事,最使她向往的是陆地上的情景:花儿能散发出香气,森林是绿色的,而且树枝间游来游去的“鱼儿”会唱得那么好听。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 海的女儿》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海的女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和品质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在句子中。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题回答。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描述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乡土情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的意义及使用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复述和讨论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能够用所学的词语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课文录音或朗读材料3.生字词卡片4.黑板、彩色粉笔5.讲台、投影仪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海洋主题,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好奇心和热爱。
2. 学习课文(15分钟)1.听录音,跟读课文,感受诗意的语言。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和用法。
3.分角色朗读,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等内容。
3. 阅读理解(15分钟)1.回答课后问题,检测对课文的理解。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海的想象和感受。
4. 语言运用(15分钟)1.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海的女儿形象。
2.完成相关练习,巩固词语的使用方法。
5. 拓展延伸(10分钟)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
2.自由讨论,探讨海洋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海的女儿》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乡土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海洋的浓厚兴趣,但也存在有些学生词汇掌握不够扎实,难以准确描述人物形象的情况。
因此,在后续教学中,需要加强词汇的巩固和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海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 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共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教案设计(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复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能够懂得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互相帮助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
•难点:理解并体会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花园或者自然景色,并谈论为什么喜欢。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读课文,并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情节复述(15分钟)•学生围绕课文情节自由复述,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故事。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了解各自的理解。
第二课时5. 情感体验(10分钟)•通过讨论课文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体会互助与分享的重要性。
6. 朗读课文(10分钟)•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并讲述自己的感受。
7. 朗读对话(10分钟)•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表演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8. 写作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互助精神和分享意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体现出这些美好品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 海的女儿》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海的女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海的女儿》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人鱼为了追求幸福和真爱,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化为泡沫的感人故事。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观,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本文中所表现的真善美价值观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小人鱼的付出和牺牲产生疑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度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真善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幸福、关爱他人的意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情节的把握和真善美价值观的引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阅读体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悟小人鱼的美好品质。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
3.生字词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大海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海的了解和印象,从而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小人鱼。
2.呈现(10分钟)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小人鱼怎样的故事?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小人鱼为什么离开家乡?她付出了什么代价?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词语造句。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果你是小人鱼,你会为了幸福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珍惜眼前的幸福,关爱他人,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生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 巨人的花园》优秀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内容分析《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7课,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和巨人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友谊的重要性,学会关心他人。
1.2 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1.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他人,懂得友谊的珍贵。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后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文标题《巨人的花园》,引导学生讨论巨人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在课后向同桌复述课文大意。
3.3 讲解课文内容(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解释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3.4 概括内容(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3.5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相互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意义。
3.6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7 写作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以《友情》为题目,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友情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3.8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友情的重要性。
四、课堂延伸4.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友情故事,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完成阅读理解题等,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情感素养,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一个巨人的故事。
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他却不准任何人进入。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孩子们在花园外玩耍,巨人却把他们赶走了。
后来,巨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打开花园大门,让孩子们进来玩耍。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巨人的心灵得到了温暖,也重新找回了快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但对于课文中的寓意,可能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深刻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分享感受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分享快乐的品质,懂得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的寓意,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分享快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课文的魅力,体会到关爱他人、分享快乐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关键词语、句子等,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视频等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有关巨人和花园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吧!”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海的女儿》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海的女儿》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海的女儿》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小人鱼为了追求幸福,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最后化为泡沫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充满了想象与幻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并体会小人鱼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分析人物心理和理解故事寓意方面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欣赏神话故事,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幸福,勇于追求梦想;理解小人鱼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难点:分析人物心理,理解故事寓意;学会欣赏神话故事,培养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小人鱼的情感变化,体会勇敢和牺牲精神。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为学生提供听力素材。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海水、小人鱼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神话故事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海的女儿》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
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教材设计:一、复习导入。
1.听写:花港玉泉清澈见底聋哑人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吗?[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同写课题。
[齐读课题]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理清脉络,检查读文。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
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
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读文。
老师想请一些同学跟老师配合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课文]三、紧扣“游”字,学文品读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
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鱼游在水里[出示句子:……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1)谁来读句子。
(2)鱼儿是怎样游的呢?(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自由说一说。
[屏幕出示游鱼图](4)鱼儿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一个词中看出来。
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练一练。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他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2)这个人是谁呢?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
(3)这是一个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青年人?[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3.这个青年人来这里干什么?(看鱼,画鱼)他画得好吗?(好)哪几个带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画得很好?[第3、4、5“游”字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谁来读一下第3个“游”字句。
(2)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作者在写小女孩儿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惊奇”,说明他的画画得太好了,好得那些鱼像是──(真的)(3)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生练习读。
金鱼纸上游(4)还有一句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也体现出他画得好。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画得这样好,以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在图画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写出自己假想为围观者所说的话。
]4.面对大家的赞美,唯独他没有任何反应。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一读第9到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句子。
(2)作者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骄傲的青年人可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看法?(3)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作者会在心里怎么想?5.作者把对青年人的称赞写在了纸上,引发了他们间的一次对话。
[出示句子:我把那个女孩儿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找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你知道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进心里的吗?(3)总结:正是因为年轻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认真观察,细心练习,他才能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
以致人们称赞他是让鱼游到了纸上。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你能不能说一说呢。
四、总结全文,主题升华1.同学们,文章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七个句子,体会一下鱼是怎样游的。
2.谁能再说一说鱼儿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让你给这三个词排排序,应该怎么排?[鱼在水里游,鱼在心里游,鱼在纸上游。
]3.对,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
这让我想起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当──全神贯注。
五、作业抄写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
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
六、板书设计:27、鱼游到了纸上水里游──心中游──纸上游忘我成功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中理解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①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②通过边读边想象,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者对人物描写的细致传神。
情感目标: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大体了解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一)今天,我们学习第27课。
(板书:鱼画到了纸上)学生质疑。
(二)师:鱼儿生活在水里,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学生争论。
(三)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我们认真读完课文后,再下结论吧。
(出示自读要求)二、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一)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鱼能游到纸上吗?(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三)鱼能游到纸上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大家的词语积累很丰富。
鱼游到了纸上,这种表达方式写出了鱼画得很像,如果要表达小鸟画得很像,可以怎么说呢?老虎呢?小白兔呢?(生仿句)这么有趣的表达方式,希望大家记住它,以后也可以用到。
三、深入学习,体会青年画鱼的专注。
(一)师归纳: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是在赞赏那位青年画技高超,画的鱼活灵活现,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这位青年画鱼的句子。
(出示句子: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二)自由读句子。
边读边想:读完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个词感受到的?(适当指导读句)(三)齐读,边读边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看到金鱼都有哪些动态?它们有的在?有的?(四)青年画的鱼真是栩栩如生啊,同学们!还有两个地方也写到了青年画鱼?请大家再找一找。
(五)孩子们,当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谁?是啊,他的心里装着的是金鱼,记着是是金鱼,刻着的还是金鱼。
这就叫专注。
正是青年这样专注地、静静地画画,才让那个小女孩发出这样的惊叹,“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指名读、齐读)让小女孩惊奇的喊叫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六)出示图:小女孩这一喊叫可不得了了,引来了许多围观的人,有(老人);有(小孩);有(青年),他们看到这位青年的画,会说些什么呢?他们会怎样夸呢?四、深入学习,体会青年看鱼的忘我。
(一)说得真好,不过,很可惜,你们的赞美那个青年人一个字也没听见,因为他是聋哑人。
同学们,当你知道画技如此高超的青年竟是一个聋哑人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二)很多同学的疑问都可以归纳成这样一个问题:如此高超的画技,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青年观鱼的句子,画上横线。
(出示句子: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三)齐读。
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哪个词打动了你?(青年聚精会神地看、屏息凝神地看、专心致志地看)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去看过金鱼吗?你是怎样地看?那青年呢?指导读句。
(四)同学们,这样聚精会神地看、屏息凝神地看、专心致志地看,看了多少时间?你能从书上找出依据吗?(五)(出示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齐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由“每个星期天”你想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个……的星期天?(七)孩子们,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那位青年就这样静静地看,呆呆地看,中断过吗?他放弃过吗?这叫怎样的看?没错!孩子们!这叫持之以恒地看,坚持不懈地看!(八)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这位青年,读读他观鱼的句子。
是啊,他在玉泉边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这叫什么境界啊?(忘我)五、理解“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
(一)正是这样一种忘我地观察,坚持不懈地观察,那鱼的样子、鱼的动态才能刻在了他的心里。
拿青年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鱼先游到了他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二)板书小结:是啊,如此忘我地看、静静地看、坚持不懈地看,才能让鱼游到心里,如此专注画鱼的人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
你能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连起来吗?对,鱼只有先游到心里,才能游到纸上。
(师画箭头)(三)最后,让我们用一句名言来结束今天的课堂,出示齐读:人的专注力是十分了不起的,只要你认真地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事,坚持不懈,你就能做出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来。
”----马克·吐温六、作业。
(一)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写下来。
(二)看一篇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文章。
板书设计:鱼游到了纸上(活灵活现) 专注↑(静静地看)鱼游到了心里忘我(坚持不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教案3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提炼研读专题①(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大胆地推测一下“游”字的含义。
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