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王东海【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引导、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释】五常,即四时五行运行之气令。
风者,木之气,居岁令之首,以统一岁五行运行之气,人生天地之中,顷刻不离于气。
气之用即是风,风之体即是气。
风之所生,由阴阳变动、五行偏亢相激而成。
五行本互生互克之矛盾,所以在生长之中,亦有杀害,因杀害而后生长,生杀相因,才能有生生不已之循环。
其风应五行所主之令而来,无太过不及之差,为和风,为正令之气,主生长万物;若非其时而至或从客克方而来,克方者,如春月之风,从西方而来,为邪风,主杀害万物。
正气为病,人必触冒而后感,则病轻;邪气为病,不必触冒而亦病,则病重。
但外邪之感人,经谓:“必因其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若其人元阳真阴壮实,真气内充,气血周流,內之脏腑调和,外之营卫固密,体自安和。
客气者,非时而来之气也;邪风者,从克方而来之风也。
但虽千般病患、灾难,不外如下三条:一者,身形若虚,虽经络受邪而能内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互相传送,外邪中伤则壅塞不通,为外身躯之病;三者,房室金创虫兽所伤。
为诸多病患之由。
若人能慎重保养,善于避免;或偶感外邪,在皮肤或经络之时,即行解散,则邪气不能留传而入脏腑;四肢觉沉重凝滞,即引导、按抹、导邪外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提要】本条说明与时令不符反常气候 的四种类型,常为外感病因。
暴雪下沈阳
沙尘暴
高温热浪
水灾
【分析】
冬至之后 :
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得温和 时令到气候至 正常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未至而至
以得甲子
天温如盛夏五六月 天未温和
至而太过 至而未至
天大寒不解
至而不去
太过 不及
反常
2.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
【分析】
五邪 特 性
致病规律
病位(时间) 病 变
风 大邪(散漫) 中表;中于午前 令脉浮
属性
寒 小邪(紧束) 中里;中于暮 雾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令脉急 伤皮腠 流关节
极极 热寒 伤伤 络经
宿食 穀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伤脾胃
(四)病 机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10)
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既医治之 (3)守法免受刑伤及虫兽外伤 (4)房室有节—勿令竭乏 (5)服食不偏—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6)注意皮肤保护。
(三)病 因
1.反常气候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 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 至而太过也。(8)
【提要】 本条望形态并结合闻呼吸来诊察疾病。
【分析】
1.息摇肩:心中坚满,实邪壅塞胸肺——喘。 2.息引胸中上气:邪阻胸肺气道——咳。 3.息张口短气:肺脏萎弱不用——肺痿唾沫。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二、杂病分类与中人五邪[代表原文]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脚掣痛。
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
五臓病各有十八,合爲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爲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裹,(殸禾)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13)[白话语释]提要:本条从陰陽角度论述杂病分类计数方法及五邪中人规律。
语译问:陽病十八种,指的是什么病?老师说: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陰病十八种是指的什么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为九十种病。
人又有六微,各有十八种病,合为一百零八种病。
另外,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三十六种病,不包括在内。
清邪即雾露之邪,多伤上部;浊邪即水湿之邪,多伤下部。
大邪即风邪,多伤于表;小邪即寒邪,多伤于里。
饮食失节从口而人,是食积为病。
风、寒、湿、雾、饮食五种病邪伤人,各有一定的规律,风邪伤人多在上午,寒邪伤人多在下午,湿邪伤人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偏于上身,风邪使人脉浮,寒邪使人脉紧,雾邪伤人皮肤腠理,湿邪则易流入关节,饮食失节伤人脾胃,寒气盛伤经,热气盛伤络。
阐释本条可分为两段解析。
其中第一段论古代对疾病的分类和计数。
陽病是指头痛,项、腰、臂、脊、脚掣痛等六种在肌表经络的病证。
因陽病有营病、卫病、营卫合病三者的不同,三六合为十八病。
陰病是咳、上气、喘、哕(呃逆)、咽(指咽中梗塞)、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种在脏腑的病证,因陰病有虚实的不同,故二九合为十八病。
五脏病各有十八,是说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五个十八,合为九十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8
提要
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
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
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19
讨论:本条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
• • •
1、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2、科学地阐明了疾病发生的原理 3、病因分类 4、预防和早期治疗
20
1、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杂病的发病机理
1. 五常:即五行。
2. 风 气:此指自然界的气候。
3. 元 真: 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5.中人多死:此指易导致疾病发生。
6. 疢 难:即疾病。 7.干 忤:干,《说文》“犯也”。忤,违逆,抵触。干忤指侵 犯。 8.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9.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灾。
-天人合一
· 邪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21
2、科学地阐明了疾病发生的原理
客气邪风—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
五脏元真通畅与否—是发病与否的内在根据 说明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内外之因(正邪),
强调了人体正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与否的关键。
22
3、病因分类
千 般 疢 难 , 不 越 三 条 1.经络受邪,入脏腑
浮 脉
浮而无力,伴腰疼 背强不能行,短气
53
第 7条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
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
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
皆当病。
54
• 词解: • 1.寸口:此指两手寸、关、尺脉。 • 2.王时:指一年四季中五脏所主的当令之时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学习要点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学习要点本章节了解五邪的致病特点、疾病分类以及养生防病的方法;了解四诊的应用;熟悉推断疾病吉凶的基本规律;掌握治未病的标本先后缓急的救治方法。
【桃花岛陈药师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共有十七条解读《金匮要略》【第一条】问曰:上工①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②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③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注释】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脾王:王音念望(wang),通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③中工:指技术水平一般的医生。
【第二条】夫人禀五常①,因风气②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③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⑤,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⑥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⑦、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⑧、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⑨也)【注释】①五常:指五行;②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③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④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
⑤ 千般疢难:疢音念趁(chen),疢难指疾病。
意指所有疾病。
⑥干杵:杵音念五(wu),违逆,抵触的意思。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代表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白话语释]提要:本条从脏腑整体观出发,以肝病为例,论述“治未病”和虚实异治的原则。
语译问:上工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治未病的意义,如见到肝病,知道肝会影响到脾,就应当先补脾,但如一年四季脾气旺盛的时候,脾就不会受到肝邪的侵袭,那就不必补脾。
一般的医生不知这种相传的道理,见到肝病,也不了解应当先实脾的方法,而只知道治肝。
治肝虚病,要用酸味药来补已病的肝,加上焦苦味的药以扶助不病的心,还要用甘味药来调和其脾。
因为酸味药入肝,焦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脾气旺盛便能制肾,肾受到制约,肾中阴寒水气便不会亢而为害,由是可保持心之少火旺盛,而心之少火旺盛可以制约肺金,肺气受制,则肝气便可逐渐旺盛,所以补脾,肝病就会自然痊愈,这是用补脾来治疗肝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在肝虚病,肝实病就不宜应用。
医经上说,“虚证用泻药,则虚证愈虚,实证用补药,使实证更加重,只有不足的病用补法,有余的病用泻法才是恰当的”,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余脏腑的治法,均可按照这个例子依法类推。
阐释:本条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举肝病传脾为例,说明脏腑病理传变规律,提示在治疗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疾病的传变。
仲景治未病何以突出肝脾为例?这是因为四时之气始于春,人体五脏之气始于肝,而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疾病过程中,如果脾脏受损,气血营卫的来源就会缺乏,因而导致病情趋向恶化。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主讲:XX XX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 孙思邈
开始上课!
[题解]
本篇作为全书之首,秉承《内经》、《难经》 之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内容涉及病因、病理、 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予后等问题,解释精 辟,为全书之纲领。
“辛以理用”在《金匮要略》中的体现
( 3 )通阳化瘀:《本草从真》云桂枝“温中行 血”— —小建中汤 注意:《金》用桂枝经验: 治肝多与芍药配伍应用,芍药酸凉既入肝以补 血,又敛阴防桂枝发散太过;性凉善泻肝胆之热, 又防桂枝之温易助木生火。如此一阴一阳,一气 一血,一助肝用,一补肝体。 仲景治肝之常用药对,这种酸辛凉温的配伍 方法,既是《内经》治肝之法的体现,又是临床 用药的具体示范。
1.“治未病”观念
(3)仲景“治未病”理论 把治未病与本病的关系统一起来,以五行制 化理论,阐释治未病的意义,迎头施治,截断疾 病向纵深发展的途径(截断疗法),也就是打破 病理发展的连锁性,防止疾病的传变,举例中 “实脾”不仅仅是防止“肝传”,而且有“治肝” 的作用在内,正谓文中“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1.“治未病”观念
(1)内经》中《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不治已病治未病”,论述了“未病”的预防。 • (2)《难经· 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 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 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里指“已 病”的预防。 •
桂枝治肝
近代医家张锡纯善用桂枝尖疏肝理气,其云: “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 使之条达也。”治肝郁脾弱、胸胁胀满和肝气犯 胃、胁痛及胃的升降汤,培脾舒肝汤,均用桂枝 尖,并佐以龙胆草、芍药以制约。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倪海厦讲金匮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倪海厦讲金匮#倪海厦讲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当肝有问题的时候,这个是相生,第一个会影响到脾脏,可是你怎麽知道肝有问题呢?这是,我们中医呢,这个上工治未病,不单是我们知道肝病会传脾,而是要知道这个人要发肝病,这个肝有问题,不是说要靠检验,看这个肝的指数是多少,不是这样的。
肝呢,本身呢,是晚上一点到三点,在针灸来说是它气血流注的时间,亥焦子胆丑肝通,丑时开肝。
所以你如果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觉,这就已经要注意你的肝脏。
那肝呢,我们所谓经方家呢,我们治肝呢,治肝呢,我们一定要治大肠,哦,因为肝脏是这样子,这是肝脏,肝脏下方呢,有个血管通到大肠,所以我们肝脏有两个地方排泄,一个是胆,排胆汁出来,一个是肝脏从这边也可以进入大肠,这样子的时候,有宣泄的管道。
所以我们治疗肝脏,要把肝脏里面的压力,就是所谓的“积毒”,我们肝脏是解毒之脏,能够把它宣泄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大肠走。
所以说,我们要随时要保持大便的通畅,当你有便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要注意到肝脏了,不单单是说,老师:大承气,小承气,大柴胡哦。
这种清肝的清大便的药,还有呢,注意的是小便的颜色,肝病呢,在发肝病之前小便的颜色都比较黄。
那病人都比较没有胃口,这时候呢,你已经知道他肝有问题了。
况且呢,饭前呢,吃饭的时候,肚子不会很饿。
那手掌拿起来看,手掌要粉红色,我们在介绍伤寒的时候介绍过,慢慢变成深红到暗红,那肝脏里面已经有问题了。
所以,当我们知道肝脏有问题的时候,如果实脾,实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病阻止在肝脏,它不会再传。
就是到此为止,停住。
这就是实脾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
• 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善调 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 行二者,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下工,下工十全六。 ”
•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治未病之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第2条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 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 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 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 由都尽。
第2条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 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 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 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虫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 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 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 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本篇为全书总纲 • 重点掌握条文:
1、2、8、 10、13、14、15、17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含义:
经络 先后
脏腑
是杂病的总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基本内容
一 病因、发病及预防 1、2、8、13 二 病机 10 三 四诊举例 3、4、5、6、7、9、11、12 四 治则 14、15、16、17
-天人合一
·邪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解
病因三条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 解 上工与中工的区别
理论 临床 疗效
上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较好
不晓相传
中工 见肝之病 惟治肝也 较差
不解实脾
中工缺乏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医学观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析
肝虚证治法: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传变规律:按五行相克的 规律传变。
讲解
虚实异治的原则
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而应该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始为正治。 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 为什么医生会范“虚虚实实”的错误呢?
正像李世材所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 状,误补益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名词 • 养慎:外养正气,外慎风寒。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
吐纳、针灸、膏摩,勿令 九窍闭塞。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分析
仲景预防学观点
• 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 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 则无由入其腠理。
4、对病因的认识,强调了六淫的致病作用,确
立了以脏腑经络定内外,对病因进行分类的
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第1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 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 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 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名词
•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 不正常气候。
•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 为导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提要
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 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 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解
杂病的发病机理
养慎防病和早期治疗疾病的
目的:“不遗形体有衰,病则 无由入其腠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小结
■本篇第一、二条以极其简炼的语言,概述了仲 景的四个重要基本观点:
1、认为疾病是人体内环境或内、外环境失调所 造成的。
2、是发病学观点,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 正双方力量的对比。
3、预防学观点。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 提出了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掌握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应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 脏腑外,应注意治疗未病之脏腑,防止疾病 的发展与蔓延。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2.掌握虚实异治的原则。脏腑之间的虚实异治 ,还应考虑到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 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 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整体调节以 防他脏乘侮。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 , 则各传 其所胜”及《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 , 则 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木(酸)
水
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
金
之子,子能令母实
甘---甘入脾,甘味之药调
和中气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火(苦) 土(甘)
(为深为内)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讲解
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
仲景三条
无择三因
内因
主
要 内
外因
容
不内外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
房室金刃虫兽 所伤
立论依据
脏腑经络分内外 客气邪风为主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内伤七情
外感六淫
房室金刃虫兽 饮食跌仆 内伤外感分内外 三因无主次之分
• 实脾:调补脾脏。 • 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
八天, 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用补法,
使邪更盛,谓实实。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详解
提要
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 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 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