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经络肢体病总结

经络肢体病总结痿病痹病概念指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气血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病证沿革1本病名首见于《内经》,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痿大法2《丹溪心法》明确提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并提出“泻南方,补北方”即补肾清热的治疗大法,并创名为“虎潜丸”3《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1论述始见于内经2.《金匮要略》历节,属于本病范畴,提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方剂3.《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独活寄生汤4《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治疗。
行痹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病因病机痿病的病因有外感、内伤。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蹵”之谓也。
肺热叶焦——是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外感湿邪/脾失健运,内生湿热3.脾胃亏虚,精微不足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体质/久病/房劳/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损伤肝肾5.痰瘀阻络,筋脉失养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病机关键】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病位肌肉筋脉,但关乎五脏,尤以肝肾肺胃最为密切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有虚有实,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诊断1.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2.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或有反复发作史者。
缓慢起病,或急性发作者。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一、痹症病证歌诀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游走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
重着麻木薏苡仁,热痹白虎加桂精,肝肾独活寄生施,痰瘀痹阻双合成。
(可以通过上下对照,记忆背诵哦!)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加减(2)痛痹——乌头汤加减(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3.痰瘀痹阻证——双合汤加减4.肝肾亏虚证——独活寄生汤加减二、痿症病证歌诀痿证筋脉软无力,温度湿热食劳阻,肺热津伤清燥救,湿热浸淫二妙助,补中参苓益脾胃,虎潜加减肝肾固,圣愈补阳通脉络,脏腑虚实治痿取。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加减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加减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加减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颤证病证歌诀颤证摇动不自制,肝风内动筋失养,风阳天麻来镇肝,痰热羚角导痰汤,气血人参补养荣,髓海龟鹿需定风,阳气虚衰地黄饮,标本虚实需辨清。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加减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加减四、腰痛病证歌诀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若还湿热伴热感,痛如锥刺属血瘀。
四妙湿热腰痛施,甘姜苓术寒湿立,左右归丸肾阴阳,身痛通瘀勿劳欲。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加减2.湿热腰痛——四妙丸加减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加减4.肾虚腰痛(1)肾阴虚——左归丸加减(2)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要点】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痹证的病因病机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病机病机:邪气痹阻经脉——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拓展:痰、瘀)。
风、寒、湿、热之邪由经络内舍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2.病久正气耗伤→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3.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累及脏腑→脏腑痹。
心痹多见。
病性:病初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病理性质虚实相兼。
部分患者肝肾气血大伤,而筋骨肌肉疼痛酸楚症状较轻——正虚为主的虚痹。
【要点】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发病特点—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要点】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痹证与痿证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痿证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肢体活动障碍特点——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要点】痹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病邪;次辨虚实;再辨体质。
风邪盛—疼痛游走不定—行痹。
寒邪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痛痹。
8-00经络肢体病证

甲错等症。
·血虚筋急 · : ‘
1.主要脉症 起病缓慢,头摇肢颤,甚则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则肢体不灵,行动
迟缓,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口角流涎,舌红或淡红,或舌体肿大,苔薄黄或白,脉沉弦而紧或
为宜;对年迈动脉僵硬,经络失养而颤动者,宜着眼于补肾、健脾、养肝为主;对腰痛感邪者,
宜祛邪活络为主;对肾精亏损者,宜补肾填精法。
另外,慎起居、适寒温,据病情适当活动和采用外治法,不仅是护理的重要措施,也为防
病治病及康复所必须。
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营卫、阴阳循行之路径,又是联络机体内外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其
与肌肉、骨骼、血管、脏器、神机等以浑然一体的姿态维持着生命。因此有学者提出:它是综合
这一切生理活动维持生命的综合发生系统。它参与生理、病理及治疗的全过程,能反映证候、
感应传导,调整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平衡。肢体即四肢和外在躯体之谓,具有防御外邪、
对于累及神经疼痛者,以调整神机为宜;若脉络绌急而痛者,宜祛邪缓急为主,但中病即止,
以防耗气伤津燥血;若邪郁化热肿痛者,宜清热渗湿、散结为主,应防苦寒滞湿之弊;虚者补
之亦宜预防邪滞。对督脉失养而挛急、抽搐者宜调养督脉为主,若邪壅,宜祛邪为主,疏风、散
寒、除湿、清热存阴;对督脉失灵而痿者,可遵循“独取阳明”之旨,或祛阳明湿热,或补益后天
发生肢体关节疼痛、酸楚等症;邪聚之处可见肿胀;瘀血留经,经脉失养,故麻木不仁,或弛
缓、痿软;风痰内动,则经脉挛急、抽搐。 · ,
2.经络空虚 多见于失血,或耗损阴精等疾病过程中。气血不足,肢体经脉失养,故麻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2)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3)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4)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5)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6)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7)教研室主任:授课人: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78)教研室主任:授课人:
授课对象:院(部)年级专业班年月。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肢体经络病证

♢加减:
关节肿胀有积液者(水湿内留),加萆薢、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签草、路路通祛风通 络。
♢变证
着痹而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 改用补土燥湿汤,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若但健脾渗湿 之力大为增强。方中以羌活、防风 、秦艽、防己除湿祛 风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
• 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 证候。
八、证治分类
• (一)风寒湿痹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 1.行痹 ♢症状及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此为痹症共同病机及症状; 关节游走疼痛——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 注下肢; 恶风发热——表邪外束,营卫失和; 苔白、脉浮——邪气在表。 ♢治法:驱风通络,散寒除湿。 ♢例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及分析: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利湿; 生姜、大枣 、甘草——和中调营
七、辨证要点
• 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于热痹的不同。热 痹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特点, 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疼痛,但是无局部 的红肿灼痛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 ,病势较缓,遇 阴雨天疼痛加剧。
• 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风寒湿三气常 混合致病,但随三者偏胜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其中,风邪偏胜者,常见疼痛游走不定,是为行痹; 寒邪偏胜者,常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是为痛痹;湿邪 偏胜者。症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是为着痹。
♢加减:
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较甚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 热解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第一节头痛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以头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剌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发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 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3 应注意与类中风等头痛症状突出的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1 外感头痛1.1 风寒证症状: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例方:川芎茶调散。
1.2 风热证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例方:芎芷石膏汤。
1.3 风湿证症状: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内伤头痛2.1 肝阳证症状: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2.2 肾虚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例方:大补元煎。
2.3 气血虚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例方:八珍汤。
2.4 痰浊证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2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浊止痛。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2.5 瘀血证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剌,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或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正天丸、全天麻胶囊等药。
2 中药针剂2.1 川芎嗪注射液12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血瘀头痛。
2.2 参脉注射液40~6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 针灸疗法可取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丰隆、百会、头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
[疗效标准]1 治愈:头痛消失,体征及各项检查正常。
2 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改善。
3 未愈:头痛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等无变化。
第二节痹证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O”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X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行痹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2 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乌头汤。
3 着痹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四肢活动不便,面色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渗湿通络。
例方:薏苡仁汤。
4 热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5 顽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晨僵,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例方:补肾祛寒治2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大活络丸、小活络丹、雷公藤多甙片等药。
2 针灸疗法可取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昆仑、足三里、委中、阿是穴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可选用抗风湿药物或激素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关节肿胀、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三节痉病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剌激征的有关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 多有外感或内伤的病史。
3 做血常规、脑积液、脑电图,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 应注意与痫病、厥证、中风病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邪壅经络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热甚发痉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
例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 温热致痉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例方:羚麻白虎汤。
4 瘀血内阻症状:头痛如剌,项背强直,形瘐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例方:通窍活血汤。
5 气血亏虚症状: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少津,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例方:圣愈汤。
阴虚症状明显者,可选用三甲复脉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十全大补丸等药。
2 中药针剂2.1 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可取人中、内关、十宣等穴治疗。
4 西医疗法对于严重感染,或高热惊厥,或伴有脑水肿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镇静剂、脱水剂及地塞米松等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相关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第四节痿病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症,符合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 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 有感受外邪史,或药物史,或家族史。
4 可做肌电图、肌活检及相关酶学检查,必要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痹病、风痱、震颤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肺热津伤症状: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不用,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例方:清燥救肺汤。
2 湿热浸淫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胸脘痞闷,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小便赤涩,舌红或胖大,苔黄厚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祛湿,通利筋脉。
例方:加味二妙散。
3 脾胃亏虚症状: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参苓白术散。
4 肝肾亏损症状: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例方:虎潜丸。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补中益气丸、河车大造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北芪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虚证。
2.3 清开灵注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热证。
3 针灸疗法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6可取肩(、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阴陵泉、阳陵泉等穴治疗。
4 西药疗法营养支持治疗,选用维生素B1、E、能量合剂;维持水液及电解质平衡。
重症肌无力者,可选用溴化新斯的明片等。
[疗法标准]1 治愈:肢体活动正常,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肢体痿弱好转,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改善。
3 未愈:肢体痿软无改善。
第五节颤震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由内风引起的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与瘛&相鉴别。
[辨证论治]1风阳内动症状: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
例方:滋生青阳汤。
2髓海不足症状:头摇肢颤,头晕目眩,耳鸣,善忘,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或弦细。
治法:填精益髓。
例方:龟鹿二仙膏。
3气血亏虚症状:头摇肢颤,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或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