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肢体经络病证-痹证一、A11、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A、局部灼热红肿B、痛不可触C、得冷则舒D、肌肤麻木不仁E、游走性关节疼痛2、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A、行痹B、风湿热痹C、痰瘀痹阻证D、肝肾两虚证E、痛痹3、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A、活血化瘀止痛法B、补虚止痛法C、祛风散寒止痛法D、搜风止痛法E、清热消肿止痛法4、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A、疼痛游走不定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5、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不包括A、疼痛B、酸楚C、重着D、麻木E、痿弱无力6、治疗行痹,应首选A、乌头汤B、薏苡仁汤C、防风汤D、宣痹汤E、白虎加桂枝汤7、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A、肢体活动情况B、有无肌肉萎缩C、痛与不痛E、关节肿与不肿二、A21、某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A、防风汤B、双合汤C、薏苡仁汤D、乌头汤E、宣痹汤2、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A、行痹B、着痹C、风湿热痹D、痛痹E、痰瘀痹阻3、患者肢体关节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首选A、独活寄生汤B、蠲痹汤C、薏苡仁汤E、白虎加桂枝汤三、B1、A.防风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蠲痹汤E.双合汤<1> 、痛痹的代表方宜选A B C D E<2> 、行痹的代表方宜选A B C D E2、A.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B.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C.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D.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周围结节,皮肤瘀斑E.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1> 、行痹的主要症状是A B C D E<2> 、着痹的主要症状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风湿热痹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1.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不能歩履之意。
3.颤证: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肢体颤动不止,甚者四肢拘急,生活不能自理。
本病称振掉、颤振。
4.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亦称痓。
5.腰痛: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中医内科学---痹证

要求:
【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 鉴别要点。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一、概述
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
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 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 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 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证
肢体经络病证
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 相关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经络病理生理 肢体即四肢和躯干,与经络相连,以通为用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白骸,沟
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 命活动 本章节病证范围: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部位:内脏痹:心、胸、喉、食管等(广义) 肢体痹:关节/肌肉/筋骨/经脉(狭义)
今天讨论的内容:以肢体痹中的关节病变为例 ❖ 痹≠关节炎
历史沿革
(一)《内经》列痹论专篇,《素问. 痹论 篇第四十三 》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 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历史沿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 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 仍为临床常用
历史沿革
《外台秘要》称白虎病,比喻其症状痛如 虎咬,昼轻夜重
《济生方》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称的“痛风”,和现在的痛风概念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第一节痹证-、选择题(A1型题)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出自A.《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D.《诸病源候论》E.《医宗必读》2.痛痹的治法为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B.除湿健脾,祛风散寒C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D祛风通痹,活血止痛E活血通络,祛风散寒3.治疗着痹,最佳选方是A.羌活胜湿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E.防风汤4.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A.疼痛 B.屈伸不利 C.重着 D.麻木 E.痿弱无力5.下列哪一症状不是顽痹的临床表现A关节部位疼痛B.关节肿大或变形 C.肢体肌肉瘦削D.肢体抽搐E关节活动不灵便6.治疗行痹的代表方剂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汤 C.越婢汤 D.大秦艽汤 E.防风汤7.行痹的治疗方法是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B温经散寒,祛风除湿C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D益肾活血,化痰通络 E培补肝肾,舒筋止痛8.下列哪项是行痹之主症A.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关节屈伸利B.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关节屈伸不利C.重着而痛,手足酸重,活动不灵 D.周身皆痛,痛无休止,活动步履艰难E.关节剧痛,甚则肿大,顽麻不除,屈伸受限9.治疗痛痹的代表方剂是A.乌头汤B.防风汤C.益肾蠲痹丸 D.薏苡仁汤 E.补血荣筋丸10.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着痹的临床表现A下肢重着麻木B苔腻脉濡缓C肢体麻木D关节肿胀E关节疼痛剧烈(A2型题)11.高某,男,34岁。
四肢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则痛增,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宜选用A.防风汤 B.白虎加桂枝汤 C.乌头汤 D.薏苡仁汤 E.独活寄生汤12.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伴有发热,恶风,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首选方为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白虎加苍术汤 D.白虎加桂枝汤 E.四妙丸l3.刘某,女,42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经络病证-痹证
一、A1
1、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
A、肢体活动情况
B、有无肌肉萎缩
C、痛与不痛
D、有无外感
E、关节肿与不肿
2、治疗行痹,应首选
A、乌头汤
B、薏苡仁汤
C、防风汤
D、宣痹汤
E、白虎加桂枝汤
3、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不包括
A、疼痛
B、酸楚
C、重着
D、麻木
E、痿弱无力
4、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
A、疼痛游走不定
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
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
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
5、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
A、活血化瘀止痛法
B、补虚止痛法
C、祛风散寒止痛法
D、搜风止痛法
E、清热消肿止痛法
6、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
A、行痹
B、风湿热痹
C、痰瘀痹阻证
D、肝肾两虚证
E、痛痹
7、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
A、局部灼热红肿
B、痛不可触
C、得冷则舒
D、肌肤麻木不仁
E、游走性关节疼痛
二、A2
1、患者肢体关节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应首选
A、独活寄生汤
B、蠲痹汤
C、薏苡仁汤
D、乌头汤
E、白虎加桂枝汤
2、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
A、行痹
B、着痹
C、风湿热痹
D、痛痹
E、痰瘀痹阻
3、某患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
A、防风汤
B、双合汤
C、薏苡仁汤
D、乌头汤
E、宣痹汤
三、B
1、A.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
B.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
C.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
D.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周围结节,皮肤瘀斑
E.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
<1> 、行痹的主要症状是
A B C D E
<2> 、着痹的主要症状是
A B C D E
2、A.防风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E.双合汤
<1> 、痛痹的代表方宜选
A B C D E
<2> 、行痹的代表方宜选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痹证与痿证: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该题针对“痹证-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911】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行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7】
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日久出现关节屈伸不利二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6】
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着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5】
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4】
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痹证之痰瘀痹阻证
证候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3】
7、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风湿热痹
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肌肤麻木不仁”属于着痹的特点。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2】
二、A2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着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1】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风湿热痹
证候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50】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痛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9】
三、B
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行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7】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着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8】
2、
<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痛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4】
<2>、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行痹
证候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该题针对“痹证-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85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