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疾病
主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肢体经络病证(A1型题)

肢体经络病证(A1型题)1.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宜选用A.白虎汤B.羚角钩藤汤C.竹叶石膏汤D.凉膈散E.清营汤答案:E2.痉证之邪壅经络证的代表方为A.防风通圣散B.羌活胜湿汤C.清营汤D.银翘散E.荆防败毒散答案:B3.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则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证治准绳》E.《医宗必渎》答案:E4.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持续的时间,下列哪项叙述最为恰当A.晨僵持续至少0.5小时(≥6周)B.晨僵持续至少1.5小时(≥6周)C.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6周)D.晨僵持续至少2小时(≥6周)E.晨僵持续至少3小时(≥6周)答案:C5.提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的医家为A.张仲景B.朱丹溪C.吴鞠通D.华岫云E.王清任答案:B6.痉证之肝经热盛证可用A.羌活胜湿汤B.防风通圣丸C.葛根汤D.羚角钩藤汤E.桂枝汤答案:D7.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于之所致”的医家为A.吴鞠通B.华岫云C.朱丹溪D.张景岳E.巢元方答案:C8.以下哪项不是痿证致病病机A.肺热伤津,津液不布B.脾胃亏虚,精微不输C.湿热漫淫,气血不运D.风寒痹阻,经脉不通E.肝肾亏损,髓枯筋瘦答案:D9.久痿虚极,脾肾精气虚败,病情危笃,常出现A.汗出如油B.口噤不开C.舌体瘫软D.口张目瞪E.神昏谵语答案:C10.记载了痹证之手指关节肿大者为"鼓槌风"的著作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证治准绳》E.《医宗必读》答案:D11.行痹的病机是A.寒邪兼挟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B.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C.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D.虚邪兼央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E.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答案:B12.巢元方称遍历关节疼痛者为A.白虎病B.白虎历节C.痛风D.鹤膝风E.历节风答案:E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初起的主要症状之一A.疼痛B.重着C.软弱无力D.肿胀E.麻木答案:C14.患者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处不移,局部微肿,扪之无灼热感,四肢沉重,肌肤麻木,接近关节处尤为明显,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当选用何方A.乌头汤B.防风汤C.薏苡仁汤D.三痹汤E.桂枝汤答案:C15.将痉证分为刚痉、柔痉的专著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医林改错》E.《医学明理》答案:B16.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家为A.张仲景B.朱丹溪C.吴鞠通D.华岫云E.王清任答案:D17.痉证重要的治疗方法为A.舒筋解痉B.清热祛湿C.熄风镇痉D.滋养营阴E.活血化瘀答案:D18.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为A.痉证B.厥证C.中风D.破伤风E.痫病答案:A19.中医认为抽搐的发生主要为A.肺热壅盛B.阴虚胃燥C.肝风内动D.热盛伤津E.肾阴虚亏答案:C20.下列哪项不是抽搐的中医病机A.热甚动风B.阴虚动风C.肝阳化风D.血虚生风E.外感风寒答案:E21.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的是哪位医家A.吴鞠通B.华岫云C.王清任D.张景岳E.朱丹溪答案:A22.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B.《医学明理》C.《临证指南医案》D.《温病条辨》E.《医林改错》答案:C23.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著作是A.《内经》B.《景岳全书》C.《证治准绳》D.《张氏医通》E.《临症指南》答案:A24.痿证见手足痿弱,形体瘦削,肌肤甲错者为瘀血久留,可用A.补阳还五汤B.圣愈汤送服大黄磨虫丸C.身痛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六味地黄丸答案:B25.痿证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临床少见A.虚证B.实证C.虚实错杂D.寒证E.热证答案:D26.痿证脾胃虚弱证的病机为A.湿热偏盛,壅滞经络B.嗜食生痰,郁痰生热,壅遏气机C.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D.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E.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营卫受阻答案:C27.痿证的主要病理是A.肾阳虚衰B.筋脉失于濡养C.肺失输布通调D.脾运不健,湿困中焦E.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答案:B28.痿证湿热浸淫证的病机为A.湿热偏盛,壅滞经络B.湿食生痰,郁痰生热,壅遏气机C.痰浊中阻,经络阻塞,筋脉失养D.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E.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营卫受阻答案:D29.患者初始纳少,腹胀,便溏,面色少华,逐渐出现四肢痿软无力,神疲倦怠,舌胖苔白,脉弱,治宜选用A.加味二妙散B.清燥救肺汤C.参苓白术散D.虎潜丸E.补中益气汤答案:C30.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的医家为A.朱丹溪B.张景岳C.叶天士D.吴鞠通E.张子和答案:E31.颤证的主要病因不包括A.年老体虚B.情志过极C.外感风邪D.饮食不节E.劳逸失当答案:C32.颤证的病位A.肢体B.关节C.筋脉D.骨E.肌肉答案:C33.痿证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感受温毒B.情志所伤C.久病卧床D.失治误治E.以上皆非答案:A34.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A.头摇肢颤B.肢体无力C.肢体麻木D.肢体抽动E.手足屈伸牵引答案:A35.腰痛的基本病机为A.郁遏卫阳,腰府气血不通B.筋脉痹阻,腰府失养C.闭阻气血,腰府经气不运D.湿蕴生热,经脉不畅E.瘀血内阻,气血不畅答案:B36.寒湿腰痛的代表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身痛逐瘀汤D.甘姜苓术汤E.桃红四物汤答案:D37.腰痛的病因包括A.外邪侵袭B.体虚C.年衰D.跌仆闪挫E.以上都是答案:E38.治疗瘀血腰痛的主方是A.石韦散B.乌头汤C.身痛逐瘀汤D.肾着汤E.肾气丸答案:C39.认为颤证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分证立方的著作是A.《内经》B.《赤水玄珠》C.《证治准绳》D.《张氏医通》E.《医学纲目》答案:D40.颤证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A.脾、心、肾B.肝、肺C.肺、心D.脑、心、肝E.肝、肾、脾答案:E41.治疗颤证时应重视A.调补阴阳,熄风通络B.滋补肝肾,益气养血C.补益肝肾,治病求本D.清热化痰,镇肝熄风E.益气养血,熄风通络答案:C42.首先提出肾与腰部疾病有密切关系的著作是A.《金匮要略》B.《伤寒论》C.《七松岩集》D.《丹溪心法》E.《内经》答案:E43.下列哪项不是外感腰痛的致病病邪A.风B.寒C.湿D.热E.燥答案:E44.下列哪项不是内伤腰痛的特点A.腰部隐痛B.病程缠绵C.起病隐袭D.腰痛明显E.酸软无力答案:D45.治疗寒湿腰痛的主方是A.石韦散B.乌头汤C.实脾饮D.肾着汤E.肾气丸答案:D46.下列哪项不是瘀血腰痛的特点A.腰痛如刺B.痛处喜按C.痛有定处D.昼轻夜重E.俯仰不便答案:B。
肢体经络病症

第九章肢体经络病症肢体经络病症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导致机体和经络出现相应的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运行于人体全身,连通于脏腑表里;络脉运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于全身各部。
《素问·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经络和脏腑、机体的有机联系。
《素问·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内联于五脏六腑,外络于四肢百骸,是沟通人体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传输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到侵袭,经络不通,脏腑受累,均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出现,如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肢体经络病症涉及范围较多,本章分别讨论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将分别就其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节头痛头痛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疾病导致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又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
头痛一证首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概括其临床特征,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金代李东垣在《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元代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头痛》提出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贫血、神经官能症、鼻炎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护。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温病范畴,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症

第一节痹症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第二节痉证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増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节痿症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化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四节颤证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髓海不足证---填精益髓育阴熄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第五节腰痛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中医执业肢体经络病症

• 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 • A. 疼痛游走不定 • B. 痛势较剧,痛有定处 • C.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 D. 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 • E.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定
• 治疗行痹,应首选 • A. 乌头汤 • C. 防风汤. • E. 白虎加桂枝汤
B. 薏苡仁汤 D. 宣痹汤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肺热津伤 • 虚证:脾胃虚弱
脉络瘀阻
湿热浸淫 肝肾亏虚
证型
主症
方药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肌软无力,咳呛少痰, 清燥救肺汤 舌红苔黄
肌体困重无力,苔黄腻 加味二妙散
脾胃虚弱 肝肾亏虚 脉络瘀阻
病缓无力,纳呆便溏, 舌淡
腰酸下肢无力,舌红少 苔脉细数
久病瘘弱,麻木,舌瘘 瘀斑
参苓白术散合补 中益气汤 虎潜丸
地黄饮子
肢体经络病症—腰痛
辨病
❖ 1、基本病因——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
❖ 2、诊断要点——腰脊及两侧疼痛 ❖ 3、病证鉴别 ❖ 4、治则: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 虚证:肾虚腰痛
湿热腰痛
小结:
证型
主症
方药
寒湿腰痛
腰冷痛着重,苔白腻 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
腰热痛重着,苔黄腻 四妙丸
• 行痹——关节酸楚,游走性疼痛——防风汤 • 痛痹——关节疼痛,遇寒则甚——乌头汤 • 着痹——酸楚重着,舌苔白腻——薏苡仁汤
辨证
• 风湿热痹 • 典型症状:局部灼热红肿,舌红苔黄腻 •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辨证
• 痰瘀痹阻 • 典型症状:日久刺痛,舌紫黯 •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 方药:双合汤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对渐冻症的理解

中医对渐冻症的理解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由于其症状与中医的痿证类似,因此通常被归入“痿证”范畴。
痿证是指肢体经络松弛、肌肉无力、无法随意运动,甚至伴有肌肉萎缩的症状。
这种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不当、久病伤及五脏、跌扑瘀阻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损,最终致使肌肉筋脉失养。
中医治疗渐冻症时,通常从痿证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候选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肺热津伤证候,中医会使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湿热浸淫证候,则会使用加味二妙散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脾胃虚弱证候,会使用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肝肾亏虚证候,则会使用虎潜丸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脉络瘀阻证候,会使用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为主方进行加减治疗。
针刺也是中医治疗渐冻症的一种方法。
常用穴位包括手阳明经穴、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
主穴选择分为上下肢,上肢选用曲池、合谷、肩鹘、手三里、外关、颈夹脊、胸夹脊;下肢选用伏兔、足三里、髀关、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根据证型配穴,如肺热伤津证配肺俞、尺泽;湿热浸淫证配以大椎、阴陵
泉;脾胃虚弱证配以胃俞、脾俞、中脱;肝肾亏损证配太冲、肝俞、太溪、肾俞;脉络瘀阻证选膈俞、委中、血海等。
根据位置配穴,上肢肌肉多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渐冻症的预后情况通常较差,且治疗药物及方案有限。
因此,我们应积极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尽可能改善患者病情。
肢体经络病症

肢体经络病症
痹症风寒湿痹
行痹-----防风汤加减
痛痹-----乌头汤加减
着痹-----薏苡仁汤加减
风湿热痹-----白虎桂枝汤加减
痰瘀痹阻-----双合汤加减(桃红四物汤+二陈汤)
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加减
痉证邪壅经络-----羌活胜湿汤加减
肝经热盛-----羚角钩藤汤加减
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心营热盛-----清营汤加减
痰浊阻滞-----导痰汤加减
阴血亏虚-----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痿证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加减
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加减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肝肾亏虚-----虎潜丸加减
脉络瘀阻-----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颤证风阳内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痰热风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气血亏虚-----人参养荣汤加减
髓海不足-----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阳气虚衰-----地黄饮子加减
腰痛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加减
湿热腰痛-----四妙散加减
瘀血腰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肾虚腰痛
肾阴虚-----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肢体经络病证

♢加减:
关节肿胀有积液者(水湿内留),加萆薢、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签草、路路通祛风通 络。
♢变证
着痹而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 改用补土燥湿汤,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若但健脾渗湿 之力大为增强。方中以羌活、防风 、秦艽、防己除湿祛 风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
• 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 证候。
八、证治分类
• (一)风寒湿痹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 1.行痹 ♢症状及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此为痹症共同病机及症状; 关节游走疼痛——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 注下肢; 恶风发热——表邪外束,营卫失和; 苔白、脉浮——邪气在表。 ♢治法:驱风通络,散寒除湿。 ♢例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及分析: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利湿; 生姜、大枣 、甘草——和中调营
七、辨证要点
• 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于热痹的不同。热 痹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特点, 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疼痛,但是无局部 的红肿灼痛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 ,病势较缓,遇 阴雨天疼痛加剧。
• 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风寒湿三气常 混合致病,但随三者偏胜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其中,风邪偏胜者,常见疼痛游走不定,是为行痹; 寒邪偏胜者,常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是为痛痹;湿邪 偏胜者。症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是为着痹。
♢加减:
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较甚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 热解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经络肢体病证
一、名词解释
1.痹证2.痉证3.痿证4.颤证5.腰痛
二、填空题:
1.痹证的发生与、、及等有密切关系。
2.痹证的辩证,一是要辩,二是要辩。
3.痹证治疗应以为基本原则。
4.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
5.行痹治疗代表方为。
6.痉证治疗原则为,。
7.痉证是以,甚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
8.痿证辩证,重在辩,审标本虚实。
9.“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最早出自于。
10.肺热津伤,津液不布形成痿证,其病机重点在于,导致,筋脉失养。
11.腰痛常见病因有、、。
12.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是痹病初起的主要症状
A.疼痛B.痿弱无力C.酸楚D.重着麻木
2.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肿胀,痛有定处,手足困重,肌肤麻木,苔白腻,脉濡缓。
此属痹病中的
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
3.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欣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伴发热、口渴心烦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其治法是
A.清热利湿,通络止痛B.清热通络,祛风除湿C.清热解毒,养阴止痛
D.清热化湿,活血止痛
4. 防风汤治疗何型痹病最佳
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
5. 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 )
A.风
B.湿
C.寒
D.热
6.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的鉴别点在于( )
A.关节游走疼痛
B.屈伸不利
C.关节变形
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7.乌头汤治疗何型痹证最佳( )
A.行痹
B.着痹
C.痛痹
D.热痹
8.治疗着痹的首选方为( )
A.宣痹达经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防风汤
9.痿证与痹证的鉴别要点是( )
A.虚实
B.寒热
C.阴阳
D.气血
10《内经》对于痉病的病因以何立论
A.外风B.外寒C.外燥D.外邪
11下列哪项不是痉病的证候特征
A.项背强急B.四肢抽搐C.角弓反张D.四肢震颤
12.病起发热,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是( )
A.阴虚内伤发热
B.肺热津伤痿症
C.阴虚咳嗽
D.燥热咳嗽
13.肾阳亏虚腰痛的代表方是( )
A.《金匮》肾气丸
B.济生肾气丸
C.右归丸
D.大补元煎
14.如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可服用( )
A.右归丸
B.左归丸
C.青娥丸
D.《金匮》肾气丸
15.“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说法出自于
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
三、多项选择题:
1. 下列符合行痹特征者包括()
A.关节酸痛B.游走窜痛C.轻微热痛D.微恶风寒E.肌肤麻木
2. 风湿热痹临床可据证选用的方剂有
A.犀角散B.宣痹汤C.白虎加桂枝汤D.薏苡仁汤E.甘露消毒丹
3.行痹临床表现证见( )
A.肢节酸痛呈游走性
B.日轻夜重
C.恶风或恶寒、喜暖
D.颜面苍黄
E.舌质红苔白微厚,脉浮紧
4.痉病的临床证候特点有( )
A.突然昏仆
B.项背强直
C.四肢抽搐
D.角弓反张
E.口吐涎沫
5.下列哪些治法符合“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 )
A.补脾胃
B.养肺阴
C.清胃火
D.祛湿热
E.化食滞
6.以下属于颤震发病特点的有()
A.老年多见B.男性多见C.呈进行性D.起病隐袭E.自行缓解
7.下列属于颤震病因病机的是
A.风阳内动B.风邪袭表C.髓海不足D.气血亏虚E.痰热风动
8.腰痛的病因有( )
A.外邪侵袭
B.体虚年衰
C.跌仆闪挫
D.气滞血瘀
E.感受寒湿
9.湿热腰痛所用四妙丸的药物有( )
A.杜仲
B.牛膝
C.黄柏
D.苍术
E.薏似仁
四、是非题
1、痹证常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不影响脏腑功能。
2、行痹的治则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选防风汤加减。
3、痹证的治疗应以扶正补虚为基本原则。
4、痹证的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气候、生活环境和饮食等密切相关。
5、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邪壅经络。
6、《内经》首先明确了刚痉和柔痉之分。
7、“治痿独取阳明”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指的仅是补益脾胃。
8、张景岳对痿证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9、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
10、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11、颤证的病理因素风指的仅是阴虚生风。
12、颤证各病理因素间可以相互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化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13、《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14、腰痛病因为外感和内伤。
15、治疗腰痛的代表方为三仁汤。
四、简答题
1.痹证与痿证有何异同?
2.简要说明痹证的辨证要点?
3.试述行痹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是什么?
4.痉证肝经热盛证的临床表现及治法、代表方各是什么?
5.简述痿病的辨证要点。
6.简述颤震的治疗原则。
7.瘀血腰痛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五、病例分析
1. 李某,男,30岁。
五天前突发恶寒发热、腰痛,肘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经西药治疗症情减轻,但发热不退,现症见双侧膝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尿少色黄,舌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张某,男,59岁,于1997年8月19日就诊。
主诉:下肢痿软无力一年余,加重两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十余年。
96年6月因食西瓜后出现腹泻,经治缓解,尔后则逐渐出现倦怠无力,纳少腹胀,双下肢软弱无力,近二月病情明显加重,渐致拄拐杖方能行走,今前来就诊。
现在症:面色萎黄,乏力气短,食少便溏,双下肢软弱无力,舌淡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弱。
要求: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患者钱某,女,62岁,于1996年3月18日就诊。
主诉:肢体关节紧痛不移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于洗澡后受寒风吹袭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遇寒则痛甚,病情反复。
现症史:肢体关节紧痛不移,疼痛局限,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沉弦而紧。
要求:诊断、治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