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做最美的自己: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做最好的自己》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2. 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和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激励的方法,以及正确自我价值观的树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鼓励自己。
2. 新课内容:(1)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自我激励的方法:分享几种实用的自我激励方法,如目标设定、积极心态、自我暗示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如何运用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
六、板书设计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2. 自我激励的方法目标设定积极心态自我暗示3. 正确自我价值观的树立七、作业设计(1)自我认知方面(2)自我激励方面(3)正确自我价值观方面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认知的意愿。
补充说明:在讲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举例说明自我认知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2024年心理健康教育精彩课件《做最好的自己》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3. 帮助学生掌握塑造积极自我形象的方法,克服自我设限,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我设限,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积极自我形象的塑造方法,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投影仪、白板、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享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a.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b. 积极自我形象的塑造方法c. 克服自我设限,实现自我价值d.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2. 积极自我形象的塑造方法3. 克服自我设限,实现自我价值4.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b. 制定一份个人发展规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答案:a. 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b. 个人发展规划需具体、明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指导性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启发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例如,可以分享一个关于青少年在面临升学压力时,如何通过自我认知调整心态、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案例。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ppt课件

3、承认自我、接纳自我
(1)列出长处,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好处; (2)列出自己的不足,对发展造成的障碍和限制;
4、进一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1)现实的我,自己和别人眼中的; (2)理想中的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3)描述“我是谁?”
ppt课件 28
我的自画像:
• • • • • • • • • 对自己的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 对自己的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对自己的短处、缺点、弱点的评价; 我的座右铭; 我最欣赏自己的是: 我最讨厌自己的是: 我最近一次流泪: 我的朋友: 我与家人相处:
ppt课件
17
3、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1)恰当的自我认识; (2)真实的自我体验; (3)合理的自我控制;
ppt课件
18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的问题及其调整
一、影响自我意识的不良心理因素 1、过分追求完美 极易造成物极必反 2、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不要被他人的期望所束缚 3、以往的挫折经历 长久的挫折感,易形成对自我的否定
2、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1)正确、全面评价自我; (2)正确对待长处与短处; (3)正确面对挫折,学会正确归因; (4) 建立良好的环境。
ppt课件
24
3、有效地控制自我
(1)合理定位理想自我,确立合乎自身实 际的抱负水平 第一,要敢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第二,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不能过分追求完美; 第四,立足现实,协调好理想我和现 实我的矛盾。 • (2)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性格; • (3)增强自尊和自信
ppt课件 30
第一卷录像中,访问者将他描述成一个能力杰出的大 学生,他是荣誉学生、校刊编辑、运动健将等;在访 问中,受访者尤其表现杰出,对访问者提出的所有问 题,能毫不费力地答对92%。如此,受访者给人的印 象是完美无缺的人。 第二卷录像带的内容与第一卷大同小异。访问者的介 绍相同,受访者回答问题的方式及表现也相同,唯一 不同的是,在访问过程中加了一段小插曲:受访者表 现有点紧张,不小心将面前的咖啡打翻,弄脏了一身 新衣服,场面相当尴尬。 第三卷录像带中,访问者将受访者说成是一个普通的 大学生,在访问过程中,受访者也只有普通的表现。 第四卷录像带的内容,与第三卷大同小异,小异之点 与第二卷中的插曲相同。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案资料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3. 教会学生运用自我激励的方法,实现自我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我,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激励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位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通过自我激励最终克服困难的故事。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学生是如何做到自我激励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a.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b. 如何正确评价自我c. 培养自信心的方法d. 自我激励的方法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2. 正确评价自我3. 培养自信心4. 自我激励的方法七、作业设计答案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同时,我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培养自信心。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会运用自我激励的方法,激发自己的潜能,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2. 课后拓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和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和开放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且可衡量。
例如,“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可以具体为“学生能够列举出至少三种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这样的目标便于教师在课后通过作业、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做最好的自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四年级

《做最好的自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心理健康四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做最好的自己”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
2.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
3.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如何改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2. 利用多媒体教具,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认识自我1. 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第二部分:做最好的自己1. 讲解“做最好的自己”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 通过实例和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如何改进。
3.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部分: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1. 讲解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
2. 通过实例和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如何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做最好的自己”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
2.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
3.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如何改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如何改进。
2.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用于展示教学内容,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
2.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讨论和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
3.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自我认知与自尊”一节。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的途径、自尊的内涵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重点讨论如何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培养健康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认识自己。
2. 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康的同伴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自尊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尊心的培养;同伴关系的建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自我认知的内涵,讲解自我认知的途径,阐述自尊心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相互了解,提高自我认知。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我认知:定义、途径2. 自尊心:内涵、作用3. 同伴关系:尊重、理解七、作业设计答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自我认知、自尊心和同伴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作业题目:列举三个你认为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自我认知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答案:如进行自我反思、与朋友交流、参加社会活动等,每个方法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以提高自我认知,培养自尊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个性化指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件《做最好的自己》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详细内容包括: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的方法、自我提升的策略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识到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重点:自我认知的方法和自我提升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过程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2. 讲解:介绍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如自我观察、他人评价等。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自我认知方法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自我提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认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自我提升,分享成功经验。
六、板书设计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2. 自我认知的方法自我观察他人评价3. 自我提升的策略针对不足制定计划付诸实践持续反思与调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认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一个自我提升计划。
答案示例:优点:学习认真,有耐心。
不足:时间管理能力较差。
自我提升计划:(1)制定合理的时间表,提高学习效率。
(2)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充实自己。
(3)定期反思,调整计划,确保实施效果。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计划切实可行,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2. 例题讲解:如何具体运用自我认知方法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3. 自我提升计划的制定:确保计划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
2. 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发展自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2. 讲解:(1)认识自我: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接纳自我: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
(3)发展自我:讲解如何树立自信,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发展自我。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2. 内容:(1)认识自我(2)接纳自我(3)发展自我(4)提升自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2)例子及分析:学生需真实反映自己的经历,分析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2)开展“榜样在我身边”的活动,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优秀同学学习,共同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小组讨论的引导和分享。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实践情景引入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例题讲解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检验,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例如,在讲解“接纳自我”时,可以举一个例子:某同学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其他同学,但他擅长篮球运动。
通过讲解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接纳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小组讨论的引导和分享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引导,确保讨论围绕主题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我意识的发展的有关学说
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逐渐发展的。个体的自我意识是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方法及手段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萌芽于少年童年期,形成于青春期,发展于青年期,完善于成年期。青少年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自我意识的内涵包括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1、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的感受等。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自我不能接纳,嫌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缺乏自信。
2、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评价
教学后记:(手写):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方法及手段
导言: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那座神庙里惟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办了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认识你自己。"仅仅五个字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题。当我们避开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尤其是在青年期,也正是我们军营多数人所处的年龄。宁静的夜晚,仰望着深邃的天空,我们会经常扪心自问:"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大社会里、小环境中我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行不行呀?""别人怎样看待我呢?"、"我应当成为怎样一个人呢?"、"我怎样改变现状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呢?"通俗地说,这些就叫做自我意识。
(2)自我发展三阶段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躯体我、社会我、精神我。
躯体我指在人的躯体条件上形成的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包括支配感、爱护感,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
社会我指被他人了解的个体,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意识,主要受他人的看法而影响,从3岁到青年期逐步形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第次课
□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3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知识;
2.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常见偏差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掌握培养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方法。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由于自我意识既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它是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多纬度的心理现象,所以,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方面。
(1)自我发展渐成说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但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课题。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不同而异。自我在人生经历中不断获得或失去力量,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即自我的建立和统合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方法及手段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自我评价低,嫌自己能力差、智商不高、情绪起伏太大、自制力差,就会否定自己。
3、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评价
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果一个人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寂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困扰
2.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3.健康自我意识心理调节的理论与实践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的自我意识及存在的困扰?
2.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自己该怎样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下节课预习重点:
第五章适应与心理健康
参考书籍:
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程》,由张小远,解亚宁主编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表现出来。
3、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卫等。
二是社会自我。从三岁到青春期(3~14岁)这段时期,是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角色,少年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从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三是心理自我。自我意识经过分化、矛盾、统一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
精神的我指个人内在的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意识,如性格、气质、情绪、智能、行为、理想等。
(3)我国心理学界的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发展时期。
一是生理自我。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其行为是一种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
赠言:静坐观心,真妄毕现。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在于自我。
一切成就,均始于一个意念,认识了自我,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第一节自我意识及对人的发展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