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所包围。

打开手机,各种短视频、搞笑段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电视上,各类真人秀、肥皂剧争奇斗艳。

我们沉浸在这看似无尽的娱乐之中,乐此不疲。

然而,在这狂欢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波兹曼在书中提到,“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并不是特别理解,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以及对身边现象的观察,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真的是一针见血。

就拿现在特别火的短视频来说吧。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面,不停地滑动屏幕,期待着下一个更有趣、更刺激的视频出现。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沉迷于刷短视频。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起床洗漱,而是躺在床上先刷一会儿;晚上睡觉前,明明已经很困了,还是忍不住再刷几个。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着了魔一样,完全被短视频所控制。

我记得有一次,周末放假在家,本来打算好好打扫一下房间,再看会儿书充实一下自己。

结果,一拿起手机打开短视频,时间就像飞逝一样。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紧皱。

等我回过神来,发现已经下午了,房间还是乱糟糟的,书也一页没翻。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阵空虚和懊悔。

我在那些毫无营养的短视频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却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没得到。

而且,短视频里的内容大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短暂的刺激和快感。

很多视频只是在表面上让人觉得有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和内涵。

我们在不停地接受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时,大脑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

再比如说电视节目。

各种综艺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断地制造话题、炒作明星。

观众们也跟着起哄,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争得面红耳赤。

还有那些肥皂剧,剧情千篇一律,却能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撰写的一部社会学著作,通过对娱乐化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娱乐对于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娱乐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娱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导形式,取代了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电视、广告、娱乐节目等娱乐形式不仅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娱乐形式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不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

这种娱乐至上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对于真实信息的忽视和混淆,使得我们的思维变得肤浅和片面。

在阅读中,我意识到娱乐化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导致了社会的浅薄化和愚昧化。

同时,娱乐化的文化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严肃的知识和思想,导致了社会的知识贫乏和文化沦丧。

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意识到了娱乐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严肃的知识和思想,以应对娱乐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这本书让我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文化。

希望我们能够在娱乐化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娱乐迷惑,更加注重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优秀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当下非常流行着这样一些文字:蜗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造就这些物种现象的功臣是电视和电脑,特别是互联网与电脑这个黄金搭档。

蜗居的人比在外面奔波的人还要忙碌,不会无所事事,也不会难以打发时间。

打开电视,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也足以了解天下事;有各种各样的电影频道和电视频道,每个电影、电视频道都有各种专题电影电视和国际电影电视剧,打发只有24小时的一天时间绰绰有余;还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打开电脑,道理、情况,一样,甚至更上一层楼。

有各种各样的门户网站,有几个混得不错的论坛,有几个交友聊天的QQ号和mSN,有微博和博客,时刻关注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崇拜的偶像歌手、明星,在微博里追踪偶像发帖及时发表自身言论,与他们进行互动,发表生活琐事和小感悟,还在博客上发表自身的篇章大论。

有十几个购物网站,及时为生活需要购买各种物体,有三五个邮箱和好几个网络游戏……总之,看一下新闻八卦,网上购一下物品,发表一下言论,追踪一下偶像,和朋友QQ一下,玩一下游戏,都一下地主,偷一下菜,除一下草等,看似什么都是一会儿功夫的鼠标点击,都不需要很多时间,一天能有几个一会儿?因此一圈下来,刷新几下,都还来不及杀毒呢,一天时间就过去了。

《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如今,我们正趋向于赫胥黎所担心的情况,我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空间,失去了童年的梦想,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实的亲情和友谊,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一就当下文化而言,“娱乐”已赢取我们这个时代“元媒介”的地位。

尤其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由印刷机开创并延续经年的所谓“阐释时代”已然让位于由电视机开创的“娱乐业时代”。

电视及其文化如今既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为此,波兹曼说:“电视在安排我们交流环境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媒介根本无法企及的”。

而罗兰.巴特则说:“电视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句警言:“媒介即信息。

事情。

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

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同样的方式讲述同样的。

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

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第一篇: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985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一书,对20世纪后期美国文化中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和铅字,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同时也使得严肃和理性的思考渐行渐远,美国人变得浮躁,并且倾向于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的内容。

波兹曼还借用赫胥黎的预言指出:人们失去自由、丧失思考能力,在汪洋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整本书线索很明朗,先是指出“媒介即隐喻”,说我们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媒介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却往往不为人们注意,而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接着再说“媒介即认识论”,指出每个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并引出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

然后再介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由于铅字本身的逻辑性、思考性而变得严肃和理性,这一时期被称为“阐释年代”,是复杂思维和严格秩序并存的时代,媒介有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娱乐业”时代开始显现:电报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新奇有趣,使得公众话语无聊且散乱;摄影术使得信息没有句法,无法同世界理论,只能提供世界的片面反射;在这个信息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冲进视线,然后又飞快消失,变得没有连续和意义的世界,就像“躲躲猫的世界”。

接着电视开启了真正的娱乐业时代,电视将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包含了所有话语的形式,助长了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电视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影响着宗教、政治和我们的教育活动,最后波兹曼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和报纸获取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有序的,能够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和逻辑推理。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电视节目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呈现得快速而直观。

这种直观性使得观众无需过多的思考就能轻松理解内容,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那些经过精心包装、充满视觉和听觉刺激的信息,而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书中提到,娱乐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

电视上的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无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甚至原本严肃的话题,如政治、教育、宗教等,也被包装成了娱乐的形式。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一切都变得浅薄和表面化,我们不再关心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只追求短暂的快乐和刺激。

比如,在电视新闻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更注重新闻的新奇性和戏剧性,而不是其重要性和深度。

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简短、碎片化,观众很难从中获得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政治竞选也变成了一场表演,候选人更注重形象和口才,而不是政策和理念。

教育节目也为了增加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波兹曼认为,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它会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变得麻木和冷漠。

我们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它也会破坏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让我们失去对真理、智慧和美德的追求。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媒介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它们会塑造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印刷术培养了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电视则培养了人们的跳跃性思维和图像化思维。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娱乐至死》这本书主要是阐述了电子信息时代与印刷时代的区别,对电视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可怕预言。

前者告诉我们,人类将受到暴政的压迫,在受制文化下逐渐走向没落;而后者告诉我们,工业技术会使人们逐渐改变原有的习惯,从而爱上那些使他们失去思考能力的东西,在庸俗文化下变得更加庸俗。

人类是死于压迫还是死于享乐?每个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忍不住思考一下。

暴政的危害也许是显而易见的,而娱乐带给人的危害却是潜移默化的,这本书的作者就告诉我们,赫胥黎的预言将会成为现实,人们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就要追溯到这本书的写作年代。

《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此时电视文化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电视。

这些有图像和声音的方盒子把人类从印刷品时代带向了图像时代,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全都变成了娱乐的附庸。

作者敏感于这些变化,深深体会到沉浸在电视中的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曾经看书时获得的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而电视呈现给人们的也仅仅是一种娱乐化的表演,他担心人们对电视的拥戴终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衰亡,因此写下了这本著名的《娱乐至死》。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媒介的作用,继而引出下面的分析,从印刷品时代开始,再而转向图像时代,将美国社会的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最后给出了赫胥黎的警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讲真的,这虽然是一本有点研究性质的书籍,但却非常好读,甚至是我读过的这类书中最好读的一本了,我心猿意马并且断断续续地读,竟也完全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思路很清晰,并且语言也是通俗易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文中,作者用“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涵方式,让读者从另一面认知媒介的重要地位。

而对于“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所以对于第一章节的理解可以简述为:媒介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受众所接纳的文化内容。

这也是媒介即隐喻的真正涵义。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
我认为前两个章节,作者都在给读者普及一定的传播学理论背景,而此章节又是对上一章节“媒介即隐喻”做一个概念的延伸。

当然,对于文中的举例很容易让读者造成方向性的偏差,但是其实作者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认识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

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为了解释:证明一个真相,媒介的方式不但决定其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认识论。

相对于文字,电视限制了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性、真实性,它更加直接的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图像、画面、甚至是声音,从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导向性。

但从反面看,作者并未否定电视对于观众的必要性,这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制衡。

而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了对于印刷术退败的担忧。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从美国殖民时代直至十九世纪,铅字在美国人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形成了一个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模式,美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文明之林。

然而,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现如今的文化背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本中介中,作者对于书面形式公众话语的含义,它的内容特征以及它对公众的要求作出阐述,在作者的观点中,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阐述时代”,新时代被称为“娱乐业时代”。

然而作者的立场鲜明的站在阐述时代这一方,作者认为铅字是有序的、具有逻辑命题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是理性、严肃、连贯、寻求意义的。

这无疑是一个人人懂得思考,精神文明萌芽迸发的时代。

4、5章节是坐着对本书观点的强化。

第五章躲躲猫的世界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我认为这是作者对这个篇章最好的总结。

电报和电视的出现,使得我们的时代从一个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的转变。

信息、画面支离破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受众不得不汲取信息,被动的认识信息。

当我们开始离不开电视,离不开这些不连续的、没有意义的信息时,也代表着我们完全接受了电视即为真理这
样一个潜在意识。

第六章娱乐业时代
首先是对于技术和媒介做了概念性解释。

电视给予观众的是花枝招展的信息,为了迎合受众的喜爱,电视也只能被动的被娱乐化。

而观众的接受讯息的同时,习惯了不用过多的思考,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日趋娱乐化。

“.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地表现,电视导演很久以前就发现了。

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而这正是电视所擅长的。

”这是作者对于娱乐化现象最直接的描述。

这便是娱乐化带给我们的危害。

第七章好——现在
这句好作为学习播音专业的我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

在许多的问问节目中,我们都很容易听到“好,现在我们把镜头抓向······”诸如此类的,可想而知,所有新闻是没有连贯性的,完全独立存在的,作者认为,这样的语言便是强迫性的把零散的语言硬性连接,我们被剥夺了对这件事的过去、未来、任何有关联的信息的获取权力。

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性质的东西时,就不免起到了蒙蔽的作用,即受众把娱乐当成信息。

人们将无法通过自我识别来检验信息的真伪。

半篇总结:看到这儿,我不禁想到我们中国,娱乐至死的其实并不是像超女快男这些娱乐性质的节目,更不是那些肥皂剧喜剧,而是像CCTV、凤凰卫视这种看似富含知识的内涵节目,它打着严肃理性的旗号,却无处不在的隐藏娱乐,在不知不觉中把娱乐更加彻底的深入进受众的生活。

最爱作者的一句话“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八章走向伯利恒
“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


这两句是我这一章节最喜欢的两句,我想也是具有总结意义的两句。

电视所呈现的事物,因为她本身的特质,也许不便于在电视上呈现,因而电视会进行事物的二次创造,从而造成本质的缺失。

第九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一个领域也难免对其他领域造成本质上的影响。

因而娱乐化的驱动,也使得政治也收到改变。

这其中的重要标志是电视已经成为政治宣传的一个主要手段。

电视广告催生出了形象政治,而形象政治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它只注重外表和形象,选民对于候选人只能从电视屏幕中了解,无从知晓一个人是否优秀。

在是否需要捍卫出版和言论自由方面,电视展现出来的要取代书籍的趋势无疑更值得我们警醒。

第十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教育的好方法,但当这种方式转变成电视节目的教育,就很容易缺失教育的本源面目。

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伴随学习过程形成一个持久的态度远比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重要。

但是电视教学确实背道而驰。

它将学习变得简易,让学习反而变成了娱乐。

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备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第十一章赫胥黎的警告
本章节,作者对前面的概述进行了总结。

赫胥黎的警告俨然已经来到,我们或许会被自己带来的东西所毁灭,所以为今之计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因而,回归本原,回到文字书籍中,才是正确的方向。

读后感:应该说,波兹曼的警告颇有道理,当“严肃”成为一种娱乐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再值得认真对待了。

我也赞同。

但我无法赞同的是波兹曼夸大了技术对内容的自然筛选。

当波兹曼斩钉截铁地说,“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后控制文化。

”我赞同的是前半句,而无法接受后半句。

任何媒体是无法“控制文化”,“人”才是文化真正的参与者。

在强大的电子媒体面前,人看起来像毫无反击能力,但他们中最孱弱的,也始终拥有最终的决定权——拔掉电插头。

波兹曼的这种论调让我想起某些老套的科幻电影情节,未来时代机器人取代了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看上去,这是警告人类不要被人造技术吞没,但这种警告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技术决定论。

波兹曼调侃地说,每个美国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迷信新技术帮助我们进化。

但实际上他自己也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他相信的技术是“过去更美好”,不是“明天会更好”。

某种程度上,波兹曼的技术决定论甚至削弱了这份警告的份量。

他太关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利益,以至于失去了观察现实的耐心,连文明与野蛮的标准都有些把持不住了。

例如他说,“各种各样的专制者们都深谙通过提供给民众娱乐来安抚民心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民众会忽视那些不能带给他们娱乐的东西,所以他们还是常常要依靠审查制度,而且会在意这种差别,因为审查制度就是他们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方式。

现在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所有的政治话语都采用了娱乐的形式,审查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些过去的国王、沙皇和元首如果知道了这一点,会感到多么高兴啊。


显然,这段貌似深刻的话也只对了前半部分。

以我们正在经历的反低俗运动来说,并没有谁相信娱乐可以取代审查,也没有人因为娱乐而暂缓审查。

恰恰相反,“反娱乐”成为了“对付某些严肃话语”的口实,而“娱乐至死”的告示牌上画着骷髅标志,正把我们驱赶到一条全新的乌托邦之路上。

这条道路,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实和地狱之路一样,都是由鲜花和良好的愿望铺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