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一本由尼尔·波兹曼所著的畅销书,书中深入探讨了当今社会对娱乐的过度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对于我们的思维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于我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娱乐所包围。

娱乐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途径,而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简化、娱乐化的信息和观点,而对于深度思考和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却在逐渐减弱。

波兹曼还指出,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也在改变我们对于真相和现实的认知。

在电视和互联网时代,信息被快速、轻松地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更注重娱乐性和感官刺激,而非信息的真实性和深度。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娱乐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层次的问题和现实。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于我们的思维和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地对待娱乐化的信息和观点,保持对于深度思考和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对于真相和现实的认知。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于当今社会的娱乐化现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对待娱乐化的信息,保持对于真相和现实的敏感和思考能力。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深刻的社会评论书籍。

在书中,波兹曼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娱乐的过度依赖,以及娱乐化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和文字为中心,而是以娱乐和图像为中心。

电视、广告、娱乐节目等娱乐形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

波兹曼还指出了娱乐化对公共事务和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化导致了公共事务和政治的肤浅化和表面化,人们更愿意接受娱乐化的简化和夸张,而不愿意深入思考和理性讨论。

这种趋势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文字和思考的力量。

我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娱
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努力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被娱乐化所左右。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一部著作,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媒体和娱乐化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揭示了娱乐文化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现代社会的娱乐至上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电视和娱乐化的传媒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形式,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在娱乐至上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更愿意接受简单、直观、娱乐化的信息,而对于复杂、深刻的思考却缺乏耐心和兴趣。

这种媒体和娱乐化导致了人们的思维变得表面化和碎片化,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逐渐丧失。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受到娱乐化媒体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于真理、知识和理性的追求。

波兹曼警示我们,娱乐至上的文化正在逐渐侵蚀我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努力寻求真理和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而不是被娱
乐化的信息所左右。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现代社会的媒体和娱乐化现象有
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相信,只有保持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才
能在娱乐至上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化和碎片化的信
息所迷惑,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立足之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撰写的一部社会学著作,通过对娱乐化社会的分析,揭示了娱乐对于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娱乐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娱乐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导形式,取代了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电视、广告、娱乐节目等娱乐形式不仅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娱乐形式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不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

这种娱乐至上的文化导致了我们对于真实信息的忽视和混淆,使得我们的思维变得肤浅和片面。

在阅读中,我意识到娱乐化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导致了社会的浅薄化和愚昧化。

同时,娱乐化的文化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严肃的知识和思想,导致了社会的知识贫乏和文化沦丧。

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意识到了娱乐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严肃的知识和思想,以应对娱乐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这本书让我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文化。

希望我们能够在娱乐化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娱乐迷惑,更加注重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由尼尔·波兹曼所著,它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身处的这个被娱乐充斥的时代,让我对信息传播和文化变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电视等媒体的发展让一切都变得娱乐化。

曾经,印刷术统治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严肃、深刻且逻辑严密的信息,思维得以锻炼。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视节目以图像和简短的话语为主,不再需要人们深入思考,只需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媒介即隐喻”。

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比如,印刷术让人们习惯了线性的、逻辑严密的思考;而电视则以其生动的画面和快速切换的场景,让我们习惯了碎片化、表面化的认知。

这让我想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盛行更是将这种现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在短短几十秒内获取一个信息或一个故事,很少有耐心去深入探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是“娱乐至死”。

当一切都可以被娱乐化,包括新闻、教育、政治等严肃领域,那么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就变得肤浅和失真。

新闻不再是为了告知真相,而是为了吸引眼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而是为了追求轻松有趣;政治也不再是关于严肃的决策和治理,而是变成了一场作秀。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重要事物的判断能力,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娱乐的漩涡。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

我发现自己也越来越依赖于轻松、娱乐的信息获取方式,很少愿意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厚厚的书籍,深入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

这种现象让我感到担忧,因为长期下去,我们的思维将会变得迟钝,难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波兹曼还提到了“童年的消逝”这一概念。

在印刷术时代,儿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阅读和书写技能,从而进入成人的世界。

但电视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界限,儿童和成人都能同等地接受电视所传递的信息,童年特有的纯真和对世界的好奇逐渐被侵蚀。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电视时代的思考与警示在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对现代电视时代的崛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警示。

他指出,电视的普及和娱乐化导向,正在对我们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该书内容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中所呈现的问题和警示。

1. 娱乐至死的崛起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强调了电视作为一种娱乐媒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以其图像化、娱乐化和快节奏的特点,正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沟通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们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受到了电视的束缚,娱乐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生活取向。

2. 信息的娱乐化与碎片化在电视时代,信息和知识以娱乐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追求短小、快速、刺激的节目。

这种娱乐化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我们对知识和深入思考的需求逐渐减少。

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介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复杂的观点和深入的阅读。

3. 电视的视觉化对思维和语言的影响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介,主要依赖图像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然而,波兹曼指出,这种媒介形式对于深入的思考和复杂的逻辑推理并不利。

电视的图像化和快速切换的特点,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浅薄,难以理解复杂的概念和推理过程。

同时,电视还使我们对语言的运用变得越来越贫乏,沉溺于视觉的享受而忽视了文字的力量。

4. 文化的娱乐化与浅薄化波兹曼进一步指出,电视的普及使我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和浅薄化。

电视节目过于追求眼球效应和观众数量,导致文化产生了质量的下滑。

我们开始习惯轻松、娱乐的消费模式,难以欣赏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传统。

文化娱乐化的趋势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精神层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5. 教育体系的变革电视时代对教育也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在电视普及的年代,教育开始追求娱乐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更多地面对电视屏幕和电脑,而传统的阅读、深入探究的学习模式逐渐被抛弃。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电视、媒体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娱乐化对社会和
个体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
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于娱乐文化的批判态度。

首先,作者指出了电视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他认为,电
视的娱乐化特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表面化的信息,而忽视了深度
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人们对于重要议
题的淡化和忽视,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浮躁。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电视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电
视节目的娱乐性质使得政治和文化议题变得越来越表面化,人们更
倾向于追求娱乐和消遣,而忽视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议题变得越来越肤浅和功利化。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对抗娱乐至死的方法。

他认为,要想改变
现状,人们需要重新培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重视知识和教育
的力量,以及重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娱乐至死的困境,让社会变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娱乐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对抗娱乐至死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现状,也让我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认识到娱乐文化的危害,以及重视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一本由尼尔·波兹曼所著的畅销书,书中探讨了娱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波兹曼指出了电视对于信息传递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这种娱乐形式,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浅显和娱乐化,观众更愿意接受轻松、快速的信息,而不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和理解复杂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人们更愿意通过快节奏的视频和短文本来获取信息,而不再愿意阅读深入的长篇文章或书籍。

其次,波兹曼还提到了电视对于政治和新闻报道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的娱乐属性使得政治和新闻报道也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政治人物和新闻事件被包装成了娱乐节目,观众更愿意接受轻松愉快的政治新闻,而不再愿意关注复杂的政治议题和新闻事件。

最后,波兹曼还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导致了人们对于深入思考和知识获取的欲望减弱,教育和文化传承也变得越来越浅显和娱乐化。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不利影响。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深入思考和知识获取,而不是被娱乐文化所左右。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和思维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作业课程:当代传媒实务研究题目:《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学生姓名:王婷学号:201020336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班级:2010级新闻学研一浅谈波兹曼《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初读《娱乐至死》的时候,拿到书首先是被封面插图吸引的,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但是他们却没有头颅只有躯干坐在那里,从这幅图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也看不到他们情绪的流露,完全是毫无生气的,但却可以感觉到他们机械的“看”的行为,是一种完全没有思维的被动接受,他们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空壳子,丧失了判断力而任凭摆布。

这幅图正是对波兹曼《娱乐至死》主旨的勾画。

一、媒介发展历程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

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

久经世故的老人可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庭”判词。

而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后,人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

口语不再被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

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

公共交往的信息“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

”比如林肯时代的演说家都能轻松发表富于逻辑修辞、有实质严肃内容的言论,并能现场进行理性、深刻的辩论。

听众也可以连续几小时耐心倾听、理解甚至加入他们的话题。

这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

总之,铅字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民智力的大提升。

启蒙运动恰恰与印刷术的出现同步也并非偶然。

但是从铅字到电视的第二次媒介转换却实在是一场智力灾难。

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电视时代其实就是图像时代。

看图,这就彻底省略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看电视无须事先学习。

为了吸引观众,电视追求的是节目的新鲜和刺激。

时不时地以各种奇闻轶事和娱乐噱头来控制观众注意力。

电视看似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战争、灾难、事故、政治、科技等无所不包。

但这些信息却几乎没有多大价值。

它的重要性似乎仅取决于电视播放的范围和速度,以及时为我们增添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些信息根本无须我们“理解”,只要“了解”就够了。

我们只是在“看”电视,而不是“读”。

用波兹曼的话说,在今天,“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对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的变化。

“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二、电视媒介的影响力在波兹曼看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风向开始转型,美国民众曾经具有的对教堂的崇敬的心理开始变淡,变得更加追求物质化,更加现实,更加浮躁,根本就静不下心来思考,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

美国媒体“硬新闻”就开始不被受众关注,不断地在走下坡路,人们关心的是非公共议题的娱乐现象,娱乐性的新闻的地位在不断飙升。

所以,针对这种电视完全被当作生活全部的社会风气,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喻”理论,用于批判电视媒体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的影响。

媒介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力”,体现在语言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中。

“媒介凭借其隐喻功能,即主观诠释世界、加工世界,主观判定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是使信息获得主观意义并变形;凭借人脑的联想、想象、接受暗示等功能,将本不属于事物的特性散播出来,进而笼罩了事物(信息)本身。

”换句话说,媒介的这种隐喻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具有改造现实世界、定义现实世界的力量,当我们置身其间的时候,媒介就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的、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媒介具有的强大隐形力量主要是指媒介能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

同时,媒介还能完全重构和塑造文化精神。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论点:“媒介即是信息。

”就是说在信息传播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不是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的媒介。

媒介对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都是有影响的,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相同的信息由不同的媒介传播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波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即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用一种隐蔽却很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同时他还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媒介深刻影响到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

例如在铅字时代,人们的智力结构同书面文本相对应——理性、深刻、严肃、富有逻辑。

而“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

”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严重污染了大众交流,信息的传播不得不以模拟电视图像的形式进行。

比如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以少量的知识内容配以大量的图像和音效,将课件制作的日益花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今天的纸面媒介也在不断趋同于电视。

图书报纸如果不配上大量精美图片恐怕很难引起读者兴趣。

这些图像不仅仅是对语言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且试图越俎代庖,完全取代文字的诠释功能,把文字驱赶到背景中去。

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街头流行的时尚杂志就可得到验证。

“媒介即隐喻”理论暗示着碎片式信息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好……现在”这一句式不断地被运用,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公共话语开始变得支离破碎。

当下的受众处在当下的语境中,根本就没有时间思考了,因为只要等到下一秒,其它毫不相干的信息就会来到。

比如,前一秒钟是一个严肃话题而后一秒钟就变成了娱乐八卦。

是当下的受众即使还能留出一部分时间(比如广告时间或不想观看的节目时间)来思考,也是处在一种混沌紊乱的状态,思路不清晰,思考也不会具体而深入,当另外吸引自己的节目出现时,注意力又会被吸引。

三是当下的受众的思考变得简单,什么都是瞬时记忆。

也就是说不会将某个电视内容在大脑里搁置太久。

从“媒介即隐喻”这一理论的暗示中,我们发现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的选择取向也开始变得娱乐化,从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

电视、网络视频中,不断出现的图片让我们应接不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忙得顾不上思考了,用眼睛这么简单的动作都顾不过来,更何况还要用脑力来思考呢。

娱乐世界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轻松、诙谐、肤浅到一般人都能看懂、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它让受众的思考变得简单、行动变得迟钝。

三、个人感悟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1、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2、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主持人机械的“来看下一条”,就轻巧地将观众注意力转移,而包含在每条新闻中的应有情感正在丧失,无论观众还是传媒都在变得冷漠。

在我以前的观念中,一直认为,一个明主、自由的社会,社会的一切看似中立的变化(就像书中所指的技术创新对人们的影响),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或是套用一句话就是“存在即是合理”,即它们之所以出现,总是在一个成熟、自由的环境中产生的,而不是又一个社会独裁者专断地抉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换句话说,我崇尚自由和明主,认为它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并且可以指导社会的走向。

相信多数人的看法和我相同:我们总是很容易的批判那些人类原本就指向“恶”的趋势,例如独裁、专制,但我们却忽视了我们可能会被我们所钟爱、崇尚的东西所误导、摧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离那些众人皆知的人性恶习导致的社会退步越来越远,但我们是否会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社会会不会在歌舞升平中慢慢退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我很难为情却又不得不承认,我属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已经惯常于电视的思维,而忽略了逻辑、背景的人。

或者是更甚,我已经属于了电脑的思维。

我习惯在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打开QQ,看看迷你首页中提到的体育或娱乐新闻,我也习惯看看每天两次的手机早晚报,知道最简单的时事新闻,以证明我并不只是一心只问圣贤书的书虫。

但是我从不习惯去了解三鹿奶粉背后有多少黑洞,或者认真地听完一场艰涩的讲座。

更为悲哀的是,当我在看这本书时,对于一个长句往往要再看第二遍才看明白;对于作者逻辑、缜密的论证有时不自觉地不耐烦,甚至认为他有些啰嗦;对于作者举的历史论据有些不以为然……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电视时代所带给我们的:缺乏逻辑、忽略语境、抛弃历史、浮躁……我们在接受一个技术改变的同时,一起接受的是信息传递媒介的改变,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信息不会由于媒介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媒介是中立的。

电视、以及现在的电脑,只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丰富了我们接收的信息,媒介的进步,也意味着社会也随之进步。

殊不知,媒介却深刻地影响着内容及信息接收者的认知,且媒介有强烈的指向性。

曾在报上看到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技巧,举到了各式各样的例子,包括语言的幽默、谈吐的优雅等等,就是没有提到政治观点的正确、表达的明确性和逻辑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电视所传达的——感官刺激、忽略背景、容易理解,所以选民需要的只是一个看起来像是总统的候选人就好了。

还有电视新闻,我们在看完后还记得多少?我们在看完一则谋杀的新闻后,主播说:“下一则新闻……”,我们就跳跃地进行下去,心情不需要有过大的波动,因为这不是电视文化所鼓励的,电视文化鼓励的是漠然、毫无关联的片段、以及看完就忘,如果一个电视节目鼓励大家思考,那么它可能就要夭折。

不要相信那些标榜崇尚思考的节目会真正引人深思,不是说它们的初衷不如此,只是遥控器在千家万户手里,如果节目背离了电视所与生俱来的指向性,那将会被淘汰。

就象波兹曼引用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议论:“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自从有了电报,我们就能将万里之外的事情迅速报道在本地报纸上,这些事情被称为“新闻”,而这些所谓的“新闻”通常有两个特征: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二、你知道了这些事情也不会因此而采取任何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