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娱乐至死

合集下载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深刻的社会评论书籍。

在书中,波兹曼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娱乐的过度依赖,以及娱乐化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和文字为中心,而是以娱乐和图像为中心。

电视、广告、娱乐节目等娱乐形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

波兹曼还指出了娱乐化对公共事务和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化导致了公共事务和政治的肤浅化和表面化,人们更愿意接受娱乐化的简化和夸张,而不愿意深入思考和理性讨论。

这种趋势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文字和思考的力量。

我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娱
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努力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被娱乐化所左右。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

2023年《娱乐至死》读后感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1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

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

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

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

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

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毒药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

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

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

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1.导读:我们的生活是一场电视秀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直是传播学和社会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书出版于1985年,即美国的大众文化勃兴之时,电视代替阅读和书本,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娱乐代替了严肃阅读和思考,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波兹曼敏锐地意识到电视这种新媒介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电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我们所有的生活都会通过电视这种媒介表现出来,美国大选通过电视进行辩论,体育竞赛通过电视直播,电视购物引导我们消费,宗教组织的传教士也可以成为电视明星,利用这种媒介宣传上帝的福音,就连书籍也只能通过电视的推荐才能畅销和大卖。

电视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时,娱乐就成为唯一的内容。

将娱乐这种超意识形态推行到了极致,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呈现出的样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电视秀。

你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细节和片断,都活在别人的观影快感里,你的生活是别人娱乐的对象,别人的生活也成为你的镜子。

有两种办法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他在《1984》中预言,文化将成为一个监狱,未来的世界我们没有书可以阅读,没有思想可以思考,没有任何娱乐可言,人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政治谎言之中,我们就在这种无趣而枯燥的世界中慢慢变老;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他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醉生梦死的娱乐精神统治我们的精神世界,大量无用的信息填塞我们的大脑,我们疯狂地迷恋电视这种媒介所带来的各种娱乐,最终放弃任何严肃思考和阅读,在白痴式的被洗脑的空白世界里慢慢死去。

波兹曼总结说,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到底哪个更符合我们的现在?2.娱乐为什么能改变世界《娱乐至死》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观点需要解释,这是波兹曼写作的理论根基。

这个观点是继承自另一位传播学领域的专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也谈《娱乐至死》

也谈《娱乐至死》

也谈《娱乐至死》《娱乐至死》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撰写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传媒等方面的探讨,分析了电视媒体的崛起及其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该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实际现实意义。

作为现代文明的主要形式,媒体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形式之一,确实在20世纪中期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

作者认为,在电视的具体作用下,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被娱乐至死。

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体以其冲击性、画面感和思维简化的特性,削弱了人们的逻辑判断能力和思考深度,人们过于追求轻松和娱乐,导致文化和政治日渐趋于表面化和平面化。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电视媒体带来的麻烦问题。

在旧的传统文化中,阅读和写作是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电视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格局。

电视让人们对视觉经验过分依赖,对书写的理解和方法逐渐失去,进而导致的不是知识的普及,而是语言与文化的贫乏。

波兹曼认为,电视媒体的膨胀也使得人为了纳入媒体的语言,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来煽动、迎合并侵略人性的深处。

而他所担心的,则是同时认为这样的语言也在不断蚕食着音乐、艺术和文学。

作者在书中的思考方式和文章风格中令人佩服。

波兹曼的语言紧凑,思想深度,引人入胜。

他将一些深层次、抽象的问题,转化为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阐述,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有助于人们重新被唤醒对文化、知识、价值体系的思考。

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娱乐至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这本书出版的时间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其抨击的“以娱乐为中心的社会”,并且指出电视媒体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当今这个以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技术为中心的时代,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仍然是最为关键和具有实际现实意义的。

总之,《娱乐至死》一书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认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是个人迈向自由和智慧之路的两个重要步骤。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学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作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的入侵,以及对公众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影响。

本书被广泛认为是媒体批判的经典之作,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

一、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本书指出,媒体的普及和娱乐化导致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电视等主要媒体的影响下,公众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和简化的信息,而缺乏深度思考和阅读的能力。

波兹曼称之为“娱乐至死”的文化,认为我们的文化逐渐转化为一种大众娱乐的乐园,娱乐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波兹曼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渗透以及对公众舆论的塑造。

他认为,电视节目的短暂性和快节奏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改变了政治和新闻的本质。

电视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和娱乐效果,而非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对于政治,电视常常将其转化为一种娱乐形式,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政治家的形象和口才,而非对其政策和理念的评估。

对于新闻,电视媒体追求即时性和刺激性,忽略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使得新闻变得肤浅和片面。

三、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波兹曼对现代教育的批判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娱乐文化的盛行使得教育趋向于娱乐化,而非注重思考和知识的深度。

课堂上的教学变得肤浅和单一,学生更容易接受短暂而表面的观点和知识,而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波兹曼呼吁恢复对阅读和文化的重视,重建学术的严谨性和思辨的能力。

四、娱乐与宗教的冲突波兹曼还在本书中探讨了娱乐文化对传统宗教的冲击。

他指出,传统宗教的价值观和仪式被娱乐文化所取代,现代社会更多地倾向于追求娱乐和消费,而对于宗教信仰和精神寻求的需求减少。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娱乐来填补生活的空虚,并逃避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娱乐至死》通过对媒体和娱乐文化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

媒体对思维方式的塑造、电视对政治和新闻的影响、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冲击以及娱乐与宗教的冲突等方面的观点提醒我们审视娱乐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思考如何平衡娱乐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如何重新重视知识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范文五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范文五篇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变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已经开始出现了信息过剩的问题。

表现在我们接受着大量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缺乏语境的。

想象自己那时,通过电报得知在遥远的英国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这个讯息是苍白的,他不会让你真正的获得什么。

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看到现场的照片。

图像和文字互相提供着伪语境,这使得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都有了意义。

人们有了获得感,但说到底,还是没有获得什么。

“怎么处理过剩的信息,怎么去探讨严肃的话题。

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现在已经到了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了我们的主要的媒介。

”网络时代,资讯具有更强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获得千里之外的讯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感受这些事件。

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些讯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感受到的关于事件的各个元素互作伪语境,让我们有了种获得感。

这种获得感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该如何在网络时代去筛选对我们有意义的信息呢拿微博来说,对于热点的社会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见,但其实更多的是无异议的网络谩骂和打诨。

相较与电视来说,网络让受众参与到了严肃话题的讨论上来,但严肃话题娱乐化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毕竟网络仍保留着非连续性和伪语境讯息的特征。

"电视需要的内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过度娱乐的生活挖空了人们的头颅,吞噬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我们越来越忽视灵魂的需求,单纯地凭借眼、声与肉体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见所闻,评价信息,做出判断。

媒体应当成为拓宽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不是剥夺我们思考的能力,将我们的灵魂变成机器媒介冰冷的附属品。

我希望媒体延伸我们的器官,用它们独有的特性将我们人自己的思考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复制品;我希望媒体锻炼我们的器官,用声、色、触给我们更加敏锐的直觉器官而不是磨钝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变得不断寻求更强的感官刺激。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的一部著名著作,书中探讨了媒体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形式的分析,作者指出娱乐化的媒体正在逐渐取代真正的知识和思考,导致人们对于重要信息的忽视和淡化。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媒体和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了电视这种娱乐化的媒体形式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作者指出,电视强调的是形式和娱乐性,而非深度和思考。

观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往往被视觉和情感所左右,而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这让我意识到,媒体对于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批判地对待媒体所传递的信息。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娱乐化的媒体对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影响。

作者认为,电视等娱乐化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政治和公共事务的表面化和浅薄化,人们更关注政治人物的形象和表演,而忽视了他们的政策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媒体对于公共事务的报道和解读也需要更加客观和深入,而非只关注表面的娱乐性。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媒体对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认为,娱乐化的媒体导致了文化的碎片化和价值观的淡化,人们更关注短期的快感和消费,而忽视了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而非被媒体所带动的消费和娱乐。

总的来说,读完《娱乐至死》让我对媒体和信息的处理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我会更加理性和批判地对待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同时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本书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启发和警示,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言论并没有被历史与时间的河流掩埋和冲淡,相反在历史的验证下成了盛世危言,并对如今的社会敲响了深刻的警钟。

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曾说:“我们今天已经处在尼尔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例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人性特点,尼尔所面对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社会,他的著作《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

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他所面对的世界与当今社会的特征相似,不同的是当下我们的社会步入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传媒行业冲击着传统书写文化,电子产品电子行业不断兴起,不可否认,这极大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我不否认我对其的热爱,甚至比别人更热爱它,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它所导致的“娱乐至死”的趋势。

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艺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被拘役于时间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

确实,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便没有了永恒。

当下社会,网络、电视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而电视本身的特性变决定了它所带有的娱乐性。

人们对杂志文章的连载没有不间断的要求,但是电视不一样,人们要求电视节目的连贯性,当我们看一个节目时,都喜欢主持人都够连续不断的讲话,因为如果他进行思考中断讲话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便会无内容可看于是产生无聊的想法,所以电视是表演的艺术而不是思考。

任何严肃、权威的事件通过电视后都会失去它的严肃与权威。

正好像刚播完一则汶川地震这么悲伤的新闻之后,主持人一句“让我们看下一则新闻”便将电视机前的观众从感伤中拉出,有时甚至观众还来不及思考和感伤便已经被带入了下一则新闻的情绪中去。

这就像人们面对时间就会理所当然的想到钟表里的分分秒秒而不是自然界日出日常季节更替一样,我们在面对电视里的新闻时,无论他多么的严肃权威,在节目结束时我们就是看看而过,感受不到严肃权威甚至会感觉一种不真实感,一切恍如一场梦。

黄集伟就说过在现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把不该娱乐的也娱乐了。

就比如同一版面的报纸上方报道着国家领导人出访某处,下方紧接着而来的就是某某明星走光的消息,就无意识的就降低了读者内心的严肃性。

我十分喜欢《娱乐至死》书中的一句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奥威尔警告人们将会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则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从当今社会的特点来看,赫胥黎的预言更为合理。

对于怒形于色的人我们往往不会将其视为真正的敌人,相反我们所害怕的是常常面带微笑让我们不自觉望着他看似和善面孔的敌人。

也正如《娱乐至死》封面展示的那样,一家四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却没有脑袋,这就预示着人们在这个充满娱乐的社会中丢失了自己的思考与精神。

当今的中国社会就像百年前报业兴起的时代,报业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处于改革开放初见成果的初期,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当我们走过物质与信息贫乏的时代之后,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对新奇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渴望,这使我们对新奇事物产生了强烈的追求。

但是也因为信息时代的弊端,海量信息向我们涌来,常常会出现“一大片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的感受。

最后,我认为当一个社会所有的权威不再权威所有的严肃不再严肃时,我们将会陷入一个毫无秩序混乱不堪的社会中去。

娱乐至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下的效果,它会逐渐使我们失去思考能力,最后可能导致毁灭,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在娱乐的社会中保留我们的清醒理智,热爱思考,才能不“娱乐至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