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的一本深刻的社会评论书籍。
在书中,波兹曼探讨了现代社会对娱乐的过度依赖,以及娱乐化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娱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和文字为中心,而是以娱乐和图像为中心。
电视、广告、娱乐节目等娱乐形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
波兹曼还指出了娱乐化对公共事务和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娱乐化导致了公共事务和政治的肤浅化和表面化,人们更愿意接受娱乐化的简化和夸张,而不愿意深入思考和理性讨论。
这种趋势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文字和思考的力量。
我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娱
乐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努力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不被娱乐化所左右。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这本书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
是一本关于媒体对社会和文化影响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波兹
曼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即现代社会已经由于媒体的影响而变成
了一个以娱乐为主导的社会。
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分析,波兹曼指
出了电视和其他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媒体对我们的生活
和思维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波兹曼指出,电视等娱乐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娱乐化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方式来对待生
活中的问题。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也对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更愿意接受简单、直观、娱
乐化的信息,而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思考和阅读复杂的内容。
这种
趋势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波兹曼认为,这种娱乐至死的趋势可能会导致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忽
视和无知,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对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
生的深远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意识到了媒体对
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娱乐化的信息环境
中保持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阅
读和思考,我们才能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中保持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
(完整版)《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第一章媒介即隐喻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文中,作者用“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涵方式,让读者从另一面认知媒介的重要地位。
而对于“隐喻”的解释是“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
”所以对于第一章节的理解可以简述为:媒介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受众所接纳的文化内容。
这也是媒介即隐喻的真正涵义。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我认为前两个章节,作者都在给读者普及一定的传播学理论背景,而此章节又是对上一章节“媒介即隐喻”做一个概念的延伸。
当然,对于文中的举例很容易让读者造成方向性的偏差,但是其实作者至始至终都围绕着“认识论”这个中心展开叙述。
作者用大量的例子为了解释:证明一个真相,媒介的方式不但决定其真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认识论。
相对于文字,电视限制了我们更加理性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对错性、真实性,它更加直接的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图像、画面、甚至是声音,从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导向性。
但从反面看,作者并未否定电视对于观众的必要性,这反而是一种文化的制衡。
而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提出了对于印刷术退败的担忧。
第三章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从美国殖民时代直至十九世纪,铅字在美国人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形成了一个理性、严肃的公众话语模式,美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文明之林。
然而,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现如今的文化背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
第四章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本中介中,作者对于书面形式公众话语的含义,它的内容特征以及它对公众的要求作出阐述,在作者的观点中,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被称为“阐述时代”,新时代被称为“娱乐业时代”。
然而作者的立场鲜明的站在阐述时代这一方,作者认为铅字是有序的、具有逻辑命题的冷静的抽象符号,因而书面语言是理性、严肃、连贯、寻求意义的。
老师读书心得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老师读书心得《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电视、媒体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娱乐化对社会和
个体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
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于娱乐文化的批判态度。
首先,作者指出了电视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他认为,电
视的娱乐化特性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表面化的信息,而忽视了深度
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人们对于重要议
题的淡化和忽视,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浮躁。
其次,作者还提到了电视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电
视节目的娱乐性质使得政治和文化议题变得越来越表面化,人们更
倾向于追求娱乐和消遣,而忽视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议题变得越来越肤浅和功利化。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对抗娱乐至死的方法。
他认为,要想改变
现状,人们需要重新培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重视知识和教育
的力量,以及重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娱乐至死的困境,让社会变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通过阅读《娱乐至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娱乐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对抗娱乐至死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现状,也让我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认识到娱乐文化的危害,以及重视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第一篇: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独立的媒介意识——《娱乐至死》读书笔记1985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一书,对20世纪后期美国文化中的重大变化进行了探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渐取代了印刷和铅字,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的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同时也使得严肃和理性的思考渐行渐远,美国人变得浮躁,并且倾向于电视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的内容。
波兹曼还借用赫胥黎的预言指出:人们失去自由、丧失思考能力,在汪洋的信息中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的世事中,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整本书线索很明朗,先是指出“媒介即隐喻”,说我们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媒介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却往往不为人们注意,而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接着再说“媒介即认识论”,指出每个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并引出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
然后再介绍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和思想,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由于铅字本身的逻辑性、思考性而变得严肃和理性,这一时期被称为“阐释年代”,是复杂思维和严格秩序并存的时代,媒介有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娱乐业”时代开始显现:电报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新奇有趣,使得公众话语无聊且散乱;摄影术使得信息没有句法,无法同世界理论,只能提供世界的片面反射;在这个信息世界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冲进视线,然后又飞快消失,变得没有连续和意义的世界,就像“躲躲猫的世界”。
接着电视开启了真正的娱乐业时代,电视将所有的东西都以娱乐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包含了所有话语的形式,助长了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电视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影响着宗教、政治和我们的教育活动,最后波兹曼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至死》读后感四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有两种死法:奥威尔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梅恨:赫胥黎式预言,人们终将死于我们所热爱。
当然,此“死”非实死,却比生命体的凋亡而更具杀伤力,我更愿意看作是文化的枯竭、思考的停止。
当紧密的逻辑、严肃独立的思考隐匿于纷繁世界,当人们义无反顾地扔下书本,投身互联网时代,精神即死亡,即赫胥黎的预言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死于自己所热爱,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口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经济、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事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电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一个根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娱乐至死》想要告诉我们的,人们终将毁于他所热爱。
全书以时间为序,由印刷机到电报、摄影再到电视,社会由“阐释时代”到“躲猫猫的世界”再到“娱乐时代”,这是技术的发展影响导致时代转变的过程。
恰也证了作者“谋介即隐喻”的观点,人们选择的技术,决定了我们的结局。
印刷机盛兴时期,即以书本获取信息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深刻的思考,利用充满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来处理这些信息。
那是一个理性、拥有独立思考的时代。
随着第一台电报机的出现,信息的交流终于突破了空间的阻碍,信息获取范围由狭隘的身边,猛然扩展到全球各地,信息量陇加。
人们所接触的信息越广,信息对人们生活的T•预也就更密切,生活方式及时代也就有所转变。
随着到图片化信息出现,一张照片、一段瞬时性的剪影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到人们面前,代替了人们对信息全过程的了解及思维构造,思维像是在相机被擒下的那一刻中断了,思考停止了,眼前这一刹即为所拥一切。
可怕的是,变更仍在继续,电视出现了,人们进入了娱乐时代,当“信息更迅速”与“思维中断化”两点叠加,思考彻底消失了,信息一步步简单化,它逐渐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
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真理被掩埋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文化逐渐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席俗文化。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 1985 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本书让我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波兹曼在书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和报纸获取信息,这需要读者具备较高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有序的,能够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和逻辑推理。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电视节目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呈现得快速而直观。
这种直观性使得观众无需过多的思考就能轻松理解内容,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那些经过精心包装、充满视觉和听觉刺激的信息,而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书中提到,娱乐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主导。
电视上的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无不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甚至原本严肃的话题,如政治、教育、宗教等,也被包装成了娱乐的形式。
这种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一切都变得浅薄和表面化,我们不再关心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只追求短暂的快乐和刺激。
比如,在电视新闻中,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更注重新闻的新奇性和戏剧性,而不是其重要性和深度。
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简短、碎片化,观众很难从中获得全面和深入的信息。
政治竞选也变成了一场表演,候选人更注重形象和口才,而不是政策和理念。
教育节目也为了增加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波兹曼认为,这种娱乐至死的现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它会使人们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变得麻木和冷漠。
我们沉浸在虚拟的娱乐世界中,却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它也会破坏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让我们失去对真理、智慧和美德的追求。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媒介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它们会塑造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印刷术培养了人们的线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电视则培养了人们的跳跃性思维和图像化思维。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

关于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精选(通用5篇)《娱乐至死》这本书主要是阐述了电子信息时代与印刷时代的区别,对电视的消极作用进行了批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篇1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可怕预言。
前者告诉我们,人类将受到暴政的压迫,在受制文化下逐渐走向没落;而后者告诉我们,工业技术会使人们逐渐改变原有的习惯,从而爱上那些使他们失去思考能力的东西,在庸俗文化下变得更加庸俗。
人类是死于压迫还是死于享乐?每个看到这个问题的人都会忍不住思考一下。
暴政的危害也许是显而易见的,而娱乐带给人的危害却是潜移默化的,这本书的作者就告诉我们,赫胥黎的预言将会成为现实,人们终究会毁于他们所热爱的东西。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就要追溯到这本书的写作年代。
《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此时电视文化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电视。
这些有图像和声音的方盒子把人类从印刷品时代带向了图像时代,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全都变成了娱乐的附庸。
作者敏感于这些变化,深深体会到沉浸在电视中的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曾经看书时获得的逻辑能力与思辨能力,而电视呈现给人们的也仅仅是一种娱乐化的表演,他担心人们对电视的拥戴终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衰亡,因此写下了这本著名的《娱乐至死》。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媒介的作用,继而引出下面的分析,从印刷品时代开始,再而转向图像时代,将美国社会的变化描述得淋漓尽致,最后给出了赫胥黎的警告: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讲真的,这虽然是一本有点研究性质的书籍,但却非常好读,甚至是我读过的这类书中最好读的一本了,我心猿意马并且断断续续地读,竟也完全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思路很清晰,并且语言也是通俗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本书背景 、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 加现实和浮躁,社会文化开始走向整体娱乐化的趋势。这一 时期,美国社会逐渐兴起了以身体感官和物质享受的满足为 核心的享乐文化,西方大众媒体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而为了获得收视率,赚取更高额的广告费,媒体在进行内容 制作时,更多地选择了受众喜欢的低俗化、娱乐化内容。
7 “好……现在”
“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 到了蒙蔽的作用。”
“我们将快速地进入到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欢乐问答 ’的信息环境。”
“新闻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 杂乱的新闻,谋杀、政治错误、悲惨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 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 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 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 交流理论。
“媒介即隐喻”: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 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地说明,然而媒介更像 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2 媒介即认识论
“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 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引导人的思想。” “随着印刷术退至文化的边缘,电视占据文化的中心, 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源自险的退步。”8 走向伯利恒
“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 娱乐形式。”
“宗教之所以称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 不是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这一切:亵渎神灵。”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宗教上电视这一 现象的严厉批判。他认为宗教这种神圣又古老的东西,它的 一切纪念、传播方法都应该是严肃的、纯洁的,不应带有任 何目的。
“出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我对作者的这些观点保持部分认同。首先我承认现在的社 会处于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媒介的严肃性话语体系也 在逐渐改变。但是将其称为一个“躲猫猫的世界”有点夸张 了。也许在作者所在的电视时代,互动性差会导致受众的“ 不作为”。但是在网络时代,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得 到了很大提高。在虚拟环境下,虽然娱乐,但不再“躲猫猫
第5~6章:电视统治下的娱乐业时代
新闻—第7章:“好……现在” 宗教—第8章:走向伯利恒 政治—第9章: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教育—第10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11章:赫胥黎的警告
1 媒介即隐喻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 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 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个人认为,波兹曼想得太悲观了。
5~6 娱乐业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广播等媒介比较倾 向于理性的话语,在新的认识论的冲击下也转而成为新的认识论的俘虏。 ”
“所有这些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 。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 们做任何事的世界。”
“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 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 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作者在这两章高度评价了“印刷术时代”。它是一个严肃 话语时代、一个理性时代、一个“阐释年代”。作者通过对 这个时代的描写,为后文进行了铺垫,并对这样一个时代的 远去表现出了无奈和痛心疾首。
作者通过提出“媒介即认识论”这个概念,强调新的媒介 对人们话语结构改变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作者赤裸裸地指责电视削弱了人们的理性话语,让整个社 会缺乏对世界、对生活的严肃性。
3~4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及其思想
“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是怎样创造一种严肃而理性 的公共对话,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
一 作者简介 、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1931-2003), 世 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 大学任教,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
他一生出版过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 和《童年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面对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作为媒体文化研究 者的波兹曼想要通过这本书来警醒“被娱乐了的人们”,以 此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方式 的消极影响。
四 文章结构 、
第1章:媒介即隐喻
两点理论
第2章:媒介即认识论
娱 两个时代 乐 至 四种表现 死
一个警告
第3~4章:印刷术统治下的严肃话语时代
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 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 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二 内容简介 、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 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 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 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 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导致一切公众话语 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就 使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娱乐的附庸,最终,我们将成 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认同这一观点,并非所有东西都可以用来娱乐。
9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在美国,电视广告已经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 ”
“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 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 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美“国政的治政话治语竞采选用早了有娱耳乐闻的,形有式一,个审很查大制的度特失征去就必是要用性钱。砸 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无止境的竞选演说。“巧舌如簧 者胜”。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 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 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一 种不理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