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教材精讲-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最新02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幻灯片

最新02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幻灯片

略 ,而是有一半多的被试选择了不坦白策略;在进行囚徒选择
时大多数被试都意识到了囚徒之间的熟悉关系。囚徒关系被
激活后 ,选择不坦白策略的被试与选择坦白策略的被试之间
有显著差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别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 义 ” 以及相应的人际信任是导致被试选择不坦白策略
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策略 义 人际信任
02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的基 本问题
❖ 假设是实验的前提,控制是实验的精髓,变 量是实验的核心。
❖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 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即 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 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 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
❖ 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 和基本特征。
❖ 读完方法后,需要回答一下问题:
❖ 4.(a)你提出的方法优于作者的么? ❖ 4.(b)作者的方法确实能验证假设么? ❖ 4.(c)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 5.使用作者所描述的被试、仪器材料以及程

50多年来,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种标准语言,并越
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Camerer, 2003)[ 1 ]。在
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博弈论专家对此的正统观念是一次性
囚徒困境中无法达成合作 (Binmore, 2003)[ 2 ],因为人是完
全的理性人,而要形成合作,必须多次重复博弈,只有在重复博
设计就会遇到问题。
❖ 在奇数个自变量水平情况下,拉丁方需要逆 向重复一个方阵
❖ 小样本ABA设计 ❖ 准实验设计
❖ 本课作业: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理学》章节题库(记忆与学习)【圣才出品】第8章记忆与学习⼀、单项选择题1.内隐学习最早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1研]A.⼈⼯语法范式B.序列学习范式C.复杂系统范式D.样例学习范式【答案】A【解析】国际上第⼀篇以“内隐学习”为题⽬的论⽂,是美国⼼理学家雷伯于1967年发表的⽂章,《⼈⼯语法的内隐学习》。

其中,他向被试呈现根本不同规则(⼈⼯语法)产⽣的字母串,并分别以外显和内隐指导语引导被试对其学习。

2.学习⼀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起,并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辨认出学过的单字。

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法是()。

[统考2010研] A.系列回忆法B.再认法C.⾃由回忆法D.对偶联合法【答案】B【解析】系列回忆法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学习和回忆;再认法是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由回忆要求被试对先前呈现的⼀系列项⽬尽可能多地记住;对偶联合法是先向被试呈现⼀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

3.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

[统考2010研] A.复述的作⽤B.成熟的作⽤C.疲劳的作⽤D.期待的作⽤【答案】A【解析】在记忆研究中,通常采⽤Peterson—Peterson法来控制复述的作⽤。

也可以让被试在这段时间做⼀些简单的算术运算,以此来对抗被试的复述。

4.验证⼯作记忆是否存在中央执⾏系统,通常使⽤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0研]A.双任务范式B.点探测范式C.线索提⽰范式D.注意瞬脱范式【答案】A【解析】探索中央执⾏系统功能的实验研究有:Alzheimer病⼈的实验研究,双任务操作实验以及随机⽣成任务实验。

双任务范式关⼼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的。

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法是:让被试执⾏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笔记  郭秀艳[精品文档]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额外变量的控制

匹配法

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被试的属性相等 缺点:难以同时控制多个因素

随机化法

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 试除实验条件外,其它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统计控制法

实验后控制,实验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例如:协方 差分析)来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 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 服。对变量命名。

基线期(哭)
哭的消退
被试内多基线设计

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摔 10 打 的 次 5 数
基线期(摔打)
摔打的消退
天数
准实验设计

定义

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是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 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在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 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 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

特点:被试接受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处理。 例:练习次数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优点:节省被试人数,不同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控制 问题: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实施顺序会造成练习效应 和疲劳效应,而影响实验结果 平衡顺序效应的技术: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只有两个水平时 随机化
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单词句,双词句,口误,日记,语速,
音量 其他:肌肉运动,内分泌……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


特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是没有仪器讲解以及实验设计部分。
郭秀艳考试的书让我看着很舒服,朱滢老师的很有深度也很不错。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及
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强化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强化习题详

9.1复习笔记
9.2强化习题详

10.1复习笔记
10.2强化习题
详解
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师讲授《实验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编写
强化习题。本书参考了《实验心理学》的中英文教学资源及大量实验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根据每章重点内容编
写习题和详细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同时,本书也精选了近年的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进行分析。本书的笔
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
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实
验心理学经典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郭秀艳版 实验心理学笔记 (1)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9世纪之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思辨。

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建立的意义:1.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范围;2.使得心理学研究方法和途径发生了深刻的改革,在方法和研究上给予其他心理学分支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3.第一章绪论4.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当代心理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荣誉;实验心理学发展的途径:1.费希纳:物理心理学,开创性的提出量化研究;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3.艾宾浩斯:实证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一、费希纳(一)生平1801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14年的心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在教物理的时候,开始从事感觉的研究,率先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色觉和后像;19世纪受荷兰理性哲学影响,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1860年,出版《心理物理学纲要》(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RS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 为常数;㏒取对数;(2)费希纳定律的含义: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nd】所需要的变化量就越大。

即是:物理量越大,为了感觉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3)费希纳定律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第一,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第二,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着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的相对于已有的感觉强度;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1)最小可觉差;(2)正误法;(3)均差法;(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且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2、另外一方面,从他的不足出发,后人发展出一种新的心理学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二、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日出生于德国;在海德堡从事生理学研究是他的实验心理学概念的开始;(二)对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且在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使得心理学真正的走进科学的殿堂;3、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撒下了种子;(三)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他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最大;三、艾宾浩斯费希纳的量化思想让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成为可能;冯特的勤奋工作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艾宾浩斯大大拓展了实验心理学的领地;(一)生平1850年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波恩。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优点:
(1)能较好地控制被试变量;
(2)能较好地控制顺序误差;
(3)时间上比较经济。
缺点:
(1)反应变量在时间维度(轴)上的关系是 线性时才能使用。
(2)对有些实验不适用。如用两种学习方法
学习同一实验材料。
实验心理学讲义
26
二、被试间设计
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另一被试者(组)接受另一种实验处理的 设计。 设计技术:
(3)确定好个水平之间的间距。
实验心理学讲义
5
三、因变量
(一)含义
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二)分类
1、客观指标
反应时
反应延续时间
反应准确性 反应难度
反应次数 反应强度
2、主观标准
语言反应
实验心理学讲义
6
(三)对因变量的测量
1、反应控制——指导语 2、选择恰当的指标 (1)信度 (2)效度 (3)客观性 (4)数量化 3、避免量程局限
随机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
实验心理学讲义
27
(一)随机组设计
1、定义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 量处理。
2、基本原理
这种设计的基本假设是由于被试是随机分配 成组,随机接受不同的处理。被试间的变异在 各处理水平间应该是随机分布的,因此在统计 上各组是无差异的。
实验心理学讲义
28
3、设计模式
计划地搜集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 式。
实验心理学讲义
10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根据对实验条件控制严密程度的不同:
①真实验设计 ②准实验设计 ③非实验设计
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
①单实验因素设计 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笔记郭秀艳(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实验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费希纳冯特艾宾浩斯——贡献费希纳——奠基人1.费希纳定律:S=KlogR由刺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2.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冯特——创始人1.把心理现象(感知觉,注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3.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艾宾浩斯——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1.发现并证明实验法在整个心理研究中都是有效工具2.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材料3.新的测量方法—节省法4.遗忘曲线2.非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区别(各自特点)非科学方法的特点:1.听信权威2.注意凝聚3.先验科学方法的特点:1.经验观察2.自我校正3.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1.观察法特点:直接和描述性缺点:①无法对因果关系做出推论②提供的资料不充分③其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优点: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经济实验控制——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应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①尽量消除无关变量②尽可能加以平衡4.试验心理学研究基本程序1.确定课题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第二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1.自变量分类自变量——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1.作业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2.操作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布里奇曼)3.口语记录——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4.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5.额外变量的控制方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5.统计控制法6.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典型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的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7.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处理8.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生态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9.几种常用实验仪器1.立体镜—证实双眼视差和产生立体知觉的仪器2.深度知觉仪—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3.速示器—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研究知觉、记忆和学习等方面)4.记忆鼓5.警戒仪—测定个体警戒状态(加工定向注意的研究)6.镜画仪—研究练习效果和技能迁移作用,考察被试的反转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7.眼动仪—测试人眼活动情况,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第三章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1.重要中外信息检索源中——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外——通用的目录社会科学引用索引科学引用索引生物学摘要工效学摘要医师索引心理学文摘2.核对清单阅读法——提前列出一份问题清单,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逐一回答并核对有关清单上的问题及答案3.标准实验报告格式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反应时1.反应时研究历史1.天文学——贝塞尔(人差方程式—天文学家在观察星体的时候,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恒定的差异,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2.生理学(第一阶段)——赫尔姆霍茨&唐纳斯→减数法3.心理学(第二阶段)——冯特及其学生&斯滕博格→加因素法2.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是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可能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刺激出现的顺序事先是不知道的3.影响反应时的基本因素1.简单—复杂反应时任务2.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3.刺激变量4.机体变量即被试变量4.减数法&加因素法1.减数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分析信息加工过程(即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A反应(简单反应)—一个刺激一个反应B反应(选择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和对应的刺激C反应(辨别反应)—两个或以上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反应C-A=辨别反应的时间 B-C=选择时间2.加因素法—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辨认它们的先后顺序第五章心理物理学1.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感觉阈限—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2.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2.恒定刺激法(正误法)—选定几个固定刺激与最小变化法实施上无大差异,不同在于阈限值的计算上3.平均差误法(均误法、调整法)3.韦伯定律△φ/φ=C△φ差别阈限大小φ刺激的强度水平 C韦伯分数4.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ψ=Klgφψ心理感觉的量值 K固定的系数φ物理刺激高出绝对阈限以上的单位数量5.史蒂文森定律(幂定律)S=bI aS感觉量 b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 a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6.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思想1.信号和噪音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可以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变量(非连续变量)。

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你的研究计划是: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位坐下来。

按照这个研究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你的书、衣服以及其他东西都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种杂乱无章的样子可以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位坐下来,坚持了一段时间,比如15分钟,最终有人坐在了你的旁边,这时
你的研究结束了。

那么,这项研究是一项实验吗?
概括地说,当研究者系统地操纵环境,然后观察对环境的操纵导致的行为变化时,实验才产生。

但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系统地操纵环境,而只是创造了一个单一水平的环境并记录下了被试的相应行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

实验要求对环境的操纵必须是有变化的,就是实验中对环境的操纵至少要有两个值或两个水平。

通过在两个环境水平下被试反应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致了行为的变化。

可见,“改变”(包括对环境的改变和可能由它导致的行为改变),然后“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

显然,实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二、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

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总是首先操纵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然后才能观察这个操作对被试反应的影响。

这个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一)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
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例如迅速呈现的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呈现这些刺激时要求被试作出特定的反应)。

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

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研究。

3.被试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这些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

(1)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通过主动操纵产生几个自变量水平),
(2)被试本身固有的、不能主动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根据被试本身的特性分为几个自变量水平)。

(二)对自变量的操纵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实验者是根据他的实验目的来选择自变量的。

但是正如此前提及的,变量的精髓在于“变化”,也就是说研究者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自变量,还要对这些自变量进行操纵改变,即对自变量进行控制。

对自变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许多时候,实验者无法从实验目的直接得到合适的自变量,因为直接得来的自变量往往不够明确。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
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Bridgman,1972)提出的,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那么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

Eg.如果我们要研究动机对小白鼠某些行为的影响,那么就可以把动机定义为小白鼠的挨饿时间。

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往往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如上所述,研究者可以从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得知操纵自变量的基本方法,也即“如何”变化自变量;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操纵自变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所谓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

(1)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应尽量使自变量变化范围(全距)较大,各个水平在全距上分布平均。

(2)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需要更多些,如果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以取3~5个水平;如果是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

(3)自变量的变化范围不宜过小,一般应该通过文献工作确定合适的全距大小。

至于自变量各个水平在全距范围上的分布,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是接近于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而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三、因变量
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
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一)因变量的分类
在实验中,实验者操纵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的改变。

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

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

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反应速度,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速度的差异。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
(3)反应的正确性,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

(4)反应标准。

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因变量指标。

(5)反应的难度。

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指标。

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protocol)。

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在心理学实验中,口语记录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例如,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口语记录分析被用于问题解决的实验中,借以了解被试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思维策略。

因变量是研究者在心理学实验中试图客观观察和记录的对象。

不同于以“准确操纵”为目的的自变量控制技术,因变量的控制主要着眼于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下它的变化。

一般而言,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因变量的控制。

1.反应控制
反应控制的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一般而言,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总是千差万别,而且很难保证所有的反应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变化。

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instruction)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指导语能够为被试设定课题,也就是控制被试的反应。

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以下要求:
(1)内容确定,即主试要严格确定给被试什么样的指导语。

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被试尽量做得准确,有的要求尽量做得快,还有的要求又准又快。

此外,是让被试按特殊的方式完成某任务,还是让他随便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任务。

类似这样的问题,主试都要事先确定,写到指导语中。

(2)完全,即在指导语中,要把被试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

主试要求被试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

(3)简单明确,即指导语要写得简单明确,要保证被试确实理解指导语。

切忌模棱两可,也不要用专门术语。

为防止被试误解指导语,可以让被试用自己的话重述让他做什么、怎么做等。

(4)标准化,即指导语中所用的词语以及说明指导语时主试的表情、语气、声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