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

C B A
自主学习 中国地域文化区
10
•小结:研究文化区的方法 小结:研究文化区 文化区的方法 小结
文化区 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事物 自然环境 农业生 生活样式 地方文艺 (地形、气候) 地形、气候) 地方文艺
产方式
(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
内蒙古 畜牧业 吃肉奶面, 马头琴声 高原, 肉奶面 高原, 赛马,摔跤 温带, 摔跤) 为主 穿蒙古袍, (赛马 摔跤) 温带, 草原 蒙古袍 蒙古包. 住蒙古包 干旱半干旱
理解、尊重、包容不同文明! 理解、尊重、包容不同文明!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地朋友来上海,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地朋友来上海,该 怎样向外地朋友介绍我们这个文化区的文 化特点? 化特点? 上网查询有关信息, 上网查询有关信息,写一段简明扼要的 介绍文字。 介绍文字。



我知道的内蒙古文化 我知道的内蒙古文化
农业生产方式
饮 食
烤全羊 烤羊腿 奶豆腐 奶茶
烤羊背 马奶 蕨菜
手扒肉 手扒肉; 牛奶酒;
烤饼、汤面条、饺子、油饼、 烤饼、汤面条、饺子、油饼、炒面、炒米; 炒米;
草原野菜: 草原野菜:蘑菇
黄花
服饰
传统民居
娱乐
民 俗
民俗
环境影响文化的哪些方面? 环境影响文化的哪些方面?
坎儿井
阅读材料,概括影响民居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概括影响民居的因素有哪些?
湿热的海南岛,民居需要防晒通风 防晒通风-------民居普遍 ①湿热的海南岛,民居需要防晒通风 民居普遍 设计小窗以隔热,两侧巷道以通风,巧妙的小天井可 设计小窗以隔热,两侧巷道以通风,巧妙的小天井可 小窗以隔热 以通风 以拔风降温。 以拔风降温。 东北冬季漫长寒冷 民居多坐北朝南 北部封闭以 冬季漫长寒冷, 坐北朝南: ②东北冬季漫长寒冷,民居多坐北朝南:北部封闭以 防寒风,南面开放采纳阳光和暖风 院落较大以吸收 采纳阳光和暖风; 防寒风,南面开放采纳阳光和暖风;院落较大以吸收 太阳辐射;结构粗壮以载雪防风 以载雪防风。 太阳辐射;结构粗壮以载雪防风。 ③粤北和粤东北聚集的客家人,从外地迁入,需要 粤北和粤东北聚集的客家人,从外地迁入, 应对原著居民,他们修建了土楼和围龙屋, 应对原著居民,他们修建了土楼和围龙屋,合族而居 以保障安全。 以保障安全。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3篇)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地域文化实践教学。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背景、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三、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学校应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方案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等,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2.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地考察、民俗体验、艺术创作、历史研究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效果。

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与当地文化部门、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体验、创作等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5. 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

中国地域文化教案

中国地域文化教案

专题27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目标】识记:中国区域文化的名称与分布理解:根据景观图片说出其所属文化圈,以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国各个地域文化在饮食、服饰、农业生产、民居和文艺等方面不同的特点与差异、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中国各地域文化不同表现的影响。

【基本知识梳理】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历史发展10大文化区中国地域中国地域文东北黑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新疆荒漠—绿洲青藏高原文四川盆地文化 云贵高原文化 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自然环境:长江入海口,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形成条件历史积淀:开埠早海派文化中国沿海和内陆文化的整合文化的整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文化的特点: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教学思路与学生活动设计】一、江南水乡文化与华北平原文化的比较二、东部文化与西部文化的比较江南水乡文化大米、蔬菜、鱼类棉、丝绸稻、橘、茶、桑、竹白墙黑檐楼房汉江南丝竹、评弹、越剧华南妈祖文化米食三季稻、荔枝、香蕉、椰子、橡胶汉族、壮族、黎族、高山族粤剧、崇拜海神、敬奉妈祖四川盆地文化麻辣水稻、小麦吊脚楼汉泼辣的川剧、成都平原的休闲文化云贵高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烟、茶、酒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少数民族最多少数民族歌舞(傣族泼水节、达标测试【基础题】1、以吊角楼为典型的传统民居的地区,其地域文化景观是--------------()A.江南水乡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云贵高原文化 D.四川盆地文化2、最能反映我国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是--------------------------()B.华北平原文化 B.华南妈祖文化C.云贵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3、下列农作物中不适合在江南水乡文化区种植的是--------------------()C.香蕉 B.水稻 C.茶 D.柑橘4、云南石林主要分布的文化区是-----------------------------------()A.江南水乡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5、青藏高原文化区的特点是----------------------------------------A.湿度大,云雾多 B.与海洋关系密切C.日照多,昼夜温差大 D.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6、以青稞茶和酥油酒为饮食特色的地域文化属于-----------------------()A.黄土高原文化 B.青藏高原文化C.四川盆地文化 D.云贵高原文化7、竹楼民居属于的文化是-------------------------------------------()A.河流 B.华南妈祖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8、云贵高原文化区分布着我国最广泛的------------------------------()A.河流地貌 B.海岸地貌C.喀斯特地貌 D.黄土地貌9、下列文化区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是-----------------------------()A.华北平原文化 B.东北黑土文化C.黄土高原文化 D.内蒙古草原文化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景观是--------------()A. 黄土高原文化B.内蒙古草原文化C.新疆荒漠-绿洲文化 D.青藏高原文化11、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文化是---------------------------------------A. 四川盆地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华北平原文化 D.江南水乡文化12、我国大面积的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是----------------------------()A. 四川盆地文化B.华南妈祖文化C.华北平原文化 D.江南水乡文化13、下列不属于海派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的是-------------------------()A.长江的入海口B.温带季风气候C.南北海岸线中点 D.地势平坦14、根据给出的景观图,完成下列表格:所处的文化区所处的地形区当地气候类型民居名称主要粮食作物地方戏曲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就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分布而言,枫泾是文化的典型代表。

地域文化教案模板

地域文化教案模板

地域文化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2.掌握本地区一些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习俗;3.体验本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美食;4.培养学生对本地区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1.教师需要提前到当地市场或超市购买当地特色食材,并准备好烹饪工具;2.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3.教师需要准备好场景布置和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讲解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体验当地特色美食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材,并参与制作当地特色美食;2.引导学生了解当地食材的名称、产地、营养成分等相关知识;3.让学生体验地方饮食文化,了解当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风味。

3.探究当地风土人情1.介绍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服饰风格、方言语言等,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2.针对当地一些独特的习俗和民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分析;3.让学生从中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4.课堂总结1.学生通过制作当地特色美食,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2.学生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3.学生通过课堂探究和讨论,激发对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制作当地特色美食的过程,评估学生对当地食材和饮食文化的了解;2.听取学生课堂探究和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了解;3.观察学生表现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度。

五、拓展延伸1.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进行现场教学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体验;2.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特色博物馆、文化村等进行参观和学习;3.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文化背景和特色。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家乡的地域特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山东省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它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幻灯片制作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对象分析及学法就教学内容而言,对已学习了一定幻灯片制作技能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但学生在做返回的超链接这一教学难点时,容易思维混乱,不知如何操作。

因此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则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小组学习交流讨论以及教师适当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重在促进学生相互的交流和分享,实现共同学习。

三、设计理念1.学科渗透的问题。

本课有机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迁移。

2.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讲授少,学生探究多。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尽量不让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初步感知“超链接”的作用,并能利用“超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

过程与方法:能对采集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学会联想和类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使用超链接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PowerPoint展示自己的态度,培养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过程获取快乐的感受和体验。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使用“超链接”,掌握“超链接”的方法,能利用“超链接”的功能实现简单的交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置返回的超链接。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从我们的家乡德州入手,展示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页面的跳转中让学生感受超链接的神奇。

探究中国地理文化的教案设计

探究中国地理文化的教案设计

探究中国地理文化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3.了解中国的文化地理特点、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和历史沿革;4.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体现;5.感受中国的文化包容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教材内容:地理概况,东亚诸国和中国的对比分析。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寻找中国在亚洲和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介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研究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教材内容:中国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利用情况、资源分布情况。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进行中国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类型的分析;集体讨论土地利用现状和影响因素;组织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并通过研究,发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问题。

3.中国的文化地理特点、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和历史沿革教材内容:中国的文化地理特点、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特点和历史沿革。

活动设计:寻求学生成为文化探究者的角色,展开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了解中国文化的多种元素,例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多层面。

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研究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回顾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体现教材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活动设计:通过文化解读和文化讨论,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千年积淀。

通过图、文、物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阅读与解读的能力,同时此部分可使用发现中国文化的挑战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活动进行拓展延伸。

中国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顾超顾超 120113760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中国十大文化区的名称,并在图上识别其位置。

2)能说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3)能根据图表,归纳出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1)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能说出文化区的名称。

2)阅读教材、填表归纳十大地域文化区的主要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遵循自然的规律,辩证地看待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2)尊重、包容不同的文明。

)尊重、包容不同的文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化区的影响。

三、教学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问题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表格示意)教学过程(表格示意)教学阶段教学阶段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应用时间(min min))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展示那达慕节庆图片,并提问这是哪里的地域文化?是哪里的地域文化?回答回答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的学习兴趣课件课件 3新课学习新课学习除了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庆,中国地域广博、地域广博、文化繁茂,文化繁茂,大家还想到其他地域的哪些文化现象?展示本课学习课题——中国地域文化域文化举例并描述各种地域文化现象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课件课件2环节1:学习内蒙古草原文化区 展示中国地形图以及中国干湿区划分图,提问内蒙古文化区的读图回答问题,根据提示归纳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特点,欣赏内蒙温故知新,巩固旧知识,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知课件课件板书板书8地形和干湿区划分?地形和干湿区划分? 根据内蒙古的自然因素分析其生产方式、生活样式以及特色文艺。

艺。

多媒体展示内蒙古特色文化多媒体展示内蒙古特色文化 古文化之美古文化之美 识面识面环节2:学习中国地域文化区的名称和分布名称和分布展示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各文化区的命名规律:位置律:位置++特征特征教师提出问题:黑河—腾冲线通过哪些文化区?过哪些文化区?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课件课件板书板书5环节3:活动:一日导游:活动:一日导游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一个中国地域文化分区,效仿对内蒙古文化区的分析方法,介绍所选文化区的特色文化所选文化区的特色文化 小组内分工合作,介绍一个地域文化分区地域文化分区 更充分地掌握各个文化区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合作学习以及分析资料的能力的能力 课件课件20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今天我们以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为例重点学习了各个中国文化区的缤纷文化,也了解到了文化现象与自然要素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域文化 教案

地域文化 教案

地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3.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定义和概念;2. 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3.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文化是来自哪个地方吗?你们对这些文化有了解吗?”第二步: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成小组报告。

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

第四步:讨论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报告进行讨论,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异同之处,并总结地域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第五步:拓展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品尝地域特色食物、学习地域特色舞蹈等,以进一步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该地域文化的报告。

教学资源:1. 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3. 地域特色食物和舞蹈的相关材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探索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并培养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通过小组合作和拓展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地域文化。

在评估方面,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能够有效评价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7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是上海高中地理二期课改中新增内容,由“中国地域文化景观”和“海派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文化景观的概念、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海派文化等教学任务,与前“文化与地域”、“世界地域文化”的教学相比体现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贴近生活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能借助中国地域十大景观文化区图,从地理位置、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和历史发展分析中国地域十大景观文化区的特点、差异和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形成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理解海派文化的含义和宏扬海派精神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事例和资料,同时结合课本内容,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听一听、议一议等教学活动,认识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的特点和差异,通过比较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了解海派文化的精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中国地域文化景观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祖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海派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主人翁精神。

二难点与重点:
重点:
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
难点:
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读图和收集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地理事项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最终形成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中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的疆界分别是什么?2: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第几位?世界古代主要文明中心分别有那些?3:中国的民族有几个?(通过一些常识和已学的知识导入新课-----丰富多彩的中国地域文化)
投影展示:1:民居2:民族服饰3:剧种。

猜一猜:以下传统民居分别属于什么民族?分布在什么地区?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以下地方代表文艺分别是什么剧种?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看一看、
猜一猜:以下民族服装分别属于什么民族?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听一听等教学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的热情)
投影展示:中国十大地域文化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和识记东北黑土文化区等十大地域文化区的分布。

投影展示: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大地域文化区主要的民居、服饰、文艺活动、饮食习惯、农业生产形式等地理事项,将学生分成十组通过
看展示图片和结合课本内容,分析、讨论各地域文化区的特点和成因。

然后完成填表。

(分组学习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也突显了教学效果。

海派文化:听一段越剧和京剧,比较两者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析海派文化的成因、特点和总结海派文化精神的内涵。

教师总结:略。

作业:1完成练习册34页有关内容。

2在理解海派文化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以《如何做一个现代上海人》为题,写一篇500字的议论文章。

东辉职校雷志雄
2010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